近日,美聯儲加息預期重燃拉動美元指數小幅走高,與此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5月19日及5月25日兩次較大幅度走低使得人民幣匯率出現一定波動。
然而,這樣的匯率波動,又引發了部分人士及外媒的擔憂和質疑。人民幣是否正迎來新一輪貶值?中國央行是否有意引導中間價大幅下調從而提前釋放美聯儲加息帶來的貶值壓力?如果人民幣重啟貶值信號,是否又將引發新一輪資本外流?一時間,各種爭辯喧囂塵上。
人民幣匯率價格變動常常有,應該如何去理解這種變動呢?
匯率變動與中間價定價機制相符
對於種種臆斷,5月27日,央行在其官方微博發布澄清公告,重申中國人民銀行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並表示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央行在澄清聲明中指出,近日有各別外媒報道《中國央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立場松動》和《中國官方試圖確認美聯儲是否將在6月加息》,以上報道捏造事實,誤讀讀者,誤導市場輿論。我們這種違背新聞職業操守、不負責任的行為表示譴責,並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求相關責任的權利。
在央行提及的這篇由《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中國央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立場松動》文章中寫到,“一份會議紀要顯示,在3月份的一次閉門會議上,一些經濟學家和銀行界人士要求中國央行停止對抗市場並允許人民幣貶值,一名未具名央行官員則表示‘第一要務是維持穩定。’據接近中國央行的人士透露,1月4日,央行非公開地摒棄了市場化機制;這一轉變未曾公布。據接近央行人士透露,央行在確定每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時,不斷在兌美元匯率和兌一籃子匯率之間轉換,以此引導每日人民幣走向。”
對於文中關註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定價機制,其實央行在不久前已經公之於眾,並且進行了詳細解讀。
5月6日,在央行2016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對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首次進行了詳細解釋,並表示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所謂的“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是指做市商在進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時,需要考慮“收盤匯率”和“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兩個組成部分。
具體而言,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做市商根據上日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變化情況,計算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需要變動的幅度,並將之直接與上日收盤匯率加總,得出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報送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舉個例子,假設上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5000元,收盤匯率為6.4950元,當日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指示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需升值100個基點,則做市商的中間價報價為6.4850元,較上日中間價升值150個基點,其中50個基點反映市場供求變化,100個基點反映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這一定價機制,可以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變化更好地兼顧市場供求指向、保持對一籃子貨幣基本穩定和穩定市場預期三者之間的關系。
在新的定價機制公開後,市場參與者發現每日中間價變得更加有跡可循。多家銀行在接受調查時表示,每日向央行報送的參考報價與央行最終公布的中間價差距不大。
“811匯改以後,我們對人民幣中間價的每日測算跟央行公布的實際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場價與中間價的偏離也很小。”花旗銀行中國區資金交易部主管姚振華說。
從“811”匯改以後的各種價格變化來看,人民幣中間價的報價機制已經十分透明公開。
匯率波動會更好地適應市場化方向
值得註意的是,在近日美元延續上漲動力之時,人民幣的確出現貶值跡象。部分市場人士擔憂,人民幣貶值預期重燃或將引發與今年1月份相似的“中國式恐慌”交易,當時因中國經濟數據變化,做空人民幣力量突然急劇上升,新興市場匯市亦出現連鎖反應。
對於這一擔憂,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5月24日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表示,目前美元指數處於短期震蕩階段,全球流動性不足導致一個新的周期產生。
在姚余棟看來,“新周期中人民幣有所波動是健康的”,波動意味著靈活性,而靈活性則能有效地應對未來風險。
此外,花旗銀行一位財富管理外匯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待今年10月份人民幣正式成為IMF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一員後,中國或將向著更大的外匯靈活性發展。
對於未來我國外匯市場發展方向,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士訪談中也曾提到:“要立足於提高貨幣政策自主性、發揮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在保持匯率基本穩定的同時,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