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哪招?錢從哪來?資源去哪找?
黑馬說
近日,SAY CEO清風做客“BAI聞不如一見”欄目,向大家講述了他如何處理“找人、找錢、找資源”,這三個創業公司面臨的棘手問題,以及管理公司的原則。他還分享了公司內部使用的幾款效率提升神器。一個小小的改變,可能就是一個更高效的開始,同在創業路上的你不妨一試。
文 | SAY CEO 清風
今天讓我講創業公司管理,雖然從去年 4 月份開始做這個產品一直到現在,創業將近一年了,但如果不是這個會,我也沒有太多時間總結我們這一年的歷程。
創業公司之痛
這一年不敢回頭看,只敢往前跑,不創業的朋友不一定能理解我這種痛苦。其實最關鍵的點,我仔細想了想也沒什麽特別,主要就是三件事,人少、錢少、資源少,創業公司面臨的可能都是這樣的問題。我們是一家很普通的創業公司,創業幾個人就是從各大互聯網公司出來的一些人。所以,我這一年主要就在解決三個問題:人從哪招?錢從哪來?資源去哪找?
1、找人
去年一年下來最痛苦的一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樣的體會,是找人。從去年開始,不差錢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大家把價碼炒得非常高,剛畢業一兩年的程序員就需要三萬到五萬。當時挖人也很困難,我印象特別深的一次是去中關村,在一家咖啡館里坐著寫代碼,圖個清靜,結果旁邊人的臉就開始發綠光了,然後對我說:哥們你會寫代碼,我們是創業公司……然後我聽他們講創業故事,很有意思。
我感覺很多時候都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介紹過來的。雖然也有公開招聘,但要麽就是收的簡歷太差,要麽就是人家不選擇我們這個小公司。所以,每個公司、每個員工都是我親自談的,一個個找,一個個談。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錢雖然融到了,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也不能揮霍,必須得花在刀刃上。
2、找錢
我跟很多同樣創業的朋友聊天,我們應該是搬家次數最多的公司。從創業開始到現在,我們搬了可能得有 6 處地方。搬家的原因特別簡單,就是哪不要錢去哪。
最早公司人非常少,就在咖啡館辦公。當時主要是工程師、設計師要交流多一點,不過,四個人占一張小桌子也就夠了。後來人多了,就要占一張大桌子。開始創業的時候沒有太多想法,覺得不花錢就能上班挺好,而且咖啡館的環境也不差。至於最後為什麽還是決定搬到正規場地,一是因為咖啡館人多了之後網速會比較慢,而我們畢竟是公司,這樣肯定影響工作,二就是有時候人家來面試,本來其實聊得都很好,但是問到辦公地點的時候,我一說就那張桌子,人家就會說要考慮一下,應該就是覺得公司不正規。
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托投資人在望京 SOHO 3Q 找了一個場地,能免費兩個月。大部隊搬到 SOHO 3Q 後,出現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要在晚上 11 點關燈關門。我們是一家創業公司,11 點怎麽可能忙完呢?那時候的狀態差不多天天都得熬到淩晨三四點。不過怎麽說呢,那里的硬件條件還不錯,我們也詢問過價格,一張辦公桌 3200 塊錢一個月,公司 10 個人就是 3.2 萬一個月,真貴。但是時間長了還是不行,銷售也不幹。然後我們就搬到了東直門,找了一個商住兩用的小房子,差不多一萬塊錢一個月。商住兩用房也很頭疼,我們才待了一個半月,水管就修了六回,燈泡也修了好幾回。而且,有些事情自己解決不了,還得給物業打電話,然後為了不耽誤其他人辦公,就得我負責盯著,特別麻煩。
過去這一年,我們為了省錢搬了好幾回家,最後又搬回了望京的聯合辦公區,找了一家便宜的,雖然還是按桌子算錢,但是省心多了。
3、找資源
除了人和錢之外,資源也一樣是問題。在創業初期,我們的大部分資源基本都是互聯網公司的一些資源。開始的時候沒錢,就靠刷臉,比如去找老新浪的同事、老豆瓣同事,包括其他公司的一些朋友。
就拿瀧澤這個事來說吧,當時大家還以為是我們主辦的,但其實是別人公司辦的,我們是靠刷關系,派了兩個小孩說是瀧澤助理,然後等別的公司停下的時候,他們就直接沖上去。過程大概就是這樣,既有苦的地方,也有好玩的地方。
我們的一些原則
1、唯快不破
首先是要快,事情怎麽快怎麽來,快是第一要務。
2、信息透明,信息分享
其次是信息透明和分享,公司有十多個人,全公司所有信息大家都得知道,不能只停留在一兩個人身上,也不會這樣。在這個方面,我們會用工具解決一些問題,後面如果有機會可以推薦給大家。
3、隨時調整優先級
我覺得小公司最重要的優勢就是船小好調頭,發現問題我們可以馬上更改。嚴格說,我們群組的產品變成短視頻社交,在方向是一個很大的動作,所以會有員工離開或者加入,這是很正常的,也是小公司才能做到的。
很多人說要有戰略眼光,但是我們公司一般只排七天的項目,因為只能想到第七天,多一天都不行。雖然可以吹得很遠,比如短視頻的未來怎樣怎樣,可我們不想這麽做。我們只有 IOS 一個版本,給蘋果提審,需要一個審核過程。我們現在的產品是兩天到五天不等,快的兩天過,慢的五天過。我們所有的項目都是踩著這個點走,只要今天過審了,就必提審,加快叠代速度,爭取七天完成規劃。雖然這樣的要求很緊湊,但由於負責人原來是做技術管理出身的,所以控制得一直比較好。
工具推薦
豆瓣做事有一個原則讓我一直受益到今天,那就是能夠用工具解決的事,絕對不用人。像今天這個時代,下圍棋都下不過機器人,可見工具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的產品是七天一個叠代,這就需要依靠很多工具的幫助。
1、ASANA
我們最重要一個任務管理工具,就是 ASANA。ASANA 是一個國外的項目管理工具,基本上我們全公司的需求、研發、設計、運營都在 ASANA 上處理。原則很簡單,只要這個事咱們決定做,就必須要建進去,而且盡可能對接到具體的人。然後不停地排期,不停地調這個任務。你可以不停地往里面丟任務,PM 的工作就是負責整理這些任務。
2、Sketch
Sketch 是一個界面設計利器,比 PS 好用,原來用 PS 做設計的時候,設計師與工程師之間有一個鴻溝,不太容易協作,比如描圖、切圖、導入、導出等等,而這在 Sketch 上面就很好處理。Sketch 本身還帶有一些別的功能,是一個非常組件化的設計工具,對提升效率幫助非常大。
3、釘釘
釘釘是我最近常用的工具,我覺得它的兩個功能都特別接地氣,一個是釘,因為公司難免有非常急的事情,比如說某渠道需要大量推,原本定在 9 點推,結果 9 點 10 分還沒推,這種事情就很緊急。還有一個特別好的功能就是澡堂模式,如果你現在用澡堂模式給一個人發話,那麽你們倆聊天內容就是閱後即焚,而且雙方頭像都是打上馬賽克的,防止截屏。
最初員工翻墻不是大的問題,所以我們最早的通訊工具是Slack,後來發現翻墻很頭疼,我們就用了釘釘,結果發現釘釘的有些功能還真不錯。我們公司差不多有十個實習生,對於實習生來說,釘釘帶的功能很有意思,包括實習生簽到、請假,都不用拿紙,釘釘有專門的簽到、請假流程。
4、Slack
工程和設計還是用 Slack 多。以前經常會有這種情況,公司角落里坐了一堆神秘的人,開始全公司都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幹什麽的,後來才知道是做開發。大家只知道開頭和結尾,卻不知道過程。用了 Slack 之後,全公司任何人都知道哪個工程師改了哪些東西,這些需求都是運營和產品提的,而且工程師做完以後,心里也會覺得靠譜,這能夠減少溝通上的誤會。
5、GitHub
還有一個重要的工具就是 GitHub。我早期做技術咨詢的時候,發現很多公司沒有 GitHub 這個東西。怎麽能不用 GitHub 呢?這就好像去一家公司,發現沒有桌子。現在,我們經常用 GitHub 作為第三方服務來部署代碼,非常好用。
6、Fir.im
這是咱們國產服務里做得非常好的 Fir.im。在進行 IOS 軟件開發的時候,除了正常打包,有時候會增加更多的功能,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先找用戶,一兩百人的小群體,然後先把新版本裝上,讓用戶感受新功能是怎樣的。為了處理好這些事情,我們經常會通過 FIR.im 工具,讓用戶可以單獨裝一個 APP,試用里面的一些功能。
7、React Native
還有一個工具是 ReactNative。對於創業階段的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我們為什麽能持續叠代,而且速度還能這麽快,就早期來講,React Native 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現在也仍然能從中獲得很多好處。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也希望能夠和大家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