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油價已見底,盡管今年的回升幅度不會太快,但在年底估計能穩定在40~50美元/桶的區間。這是在11日由意大利國際社會科學自由大學(LUISS)主辦的“當前能源行業中的經濟與地緣政治挑戰”研討會上,與會學者的普遍共識。
意大利外交部副部長維多瓦(BenedettoVedova)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能源不應作為政治壓力的來源,而是解決安全性的一個渠道,“能源是中意安全合作的內容之一。意大利希望與中國在全球能源治理方面進行合作。借此提高能源效率,克制氣候變化,實現更高水平的能源安全”。
當天收盤的數據顯示,紐約商品交易所4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0.66美元,收於每桶38.5美元,漲幅為1.74%。5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0.34美元,收於每桶40.39美元,漲幅為0.85%。
國際能源署(IEA)則於當地時間11日稱,原油價格可能已經觸底回升,有跡象顯示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產油國的供給量正在下降,而伊朗重返國際市場的勢頭也並不如其此前預料的那麽強勁。
地緣政治影響幾何?
英國軍情六處前特工、《沖突論壇》創辦者阿里斯太爾·克魯克(AlastairCrooke)曾親赴阿富汗、敘利亞多地,他指出,當前地緣政治的重心在緊張情緒不斷升級的中東,而且,無論敘利亞問題最終的結果如何,都將對全球產生影響。
克魯克指出,在當前的中東,存在極端主義間的對抗、各國政治間的角力,還有中東國家因之前領土、尊嚴等方面的損失而謀劃報複的情緒。“如今,美國已被逼到墻角,不得不選擇與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進行合作。”克魯克說道,“尤其是在解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問題上,更需要美俄兩國進合作。”
克魯克認為,油價已成為逆轉中東地區穩定的因素之一。低油價已使得包括沙特在內的依賴石油生產、出口的中東國家在經濟上出現動蕩。“油價的波動已從中東溢出,蔓延至歐洲,且波及全球。”克魯克說道。
目前,以沙特為代表的多數產油國國內經濟告急。由於油價大幅下跌,沙特去年出現了史上最高的980億美元財政赤字,為此,沙特政府不得不動用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發行200億美元的債券以應對十多年來最嚴峻的一次經濟挑戰。
作為石油公司的代表,中海油能源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單聯文在演講中指出,近階段的低油價已使得石油公司的日子非常難熬,主要還是之前對於油價的走勢判斷頗為樂觀。在談及影響油價的因素時,單聯文認為,除了供給側,也就是產油國不會主動減產外,今年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提升,或多或少會提升國際油價。當然,他也提到了地緣政治因素。但是,他認為,相對於供給側與需求方之間的博弈,地緣政治的變化對油價影響相對有限。
低油價有利於制造業創新
對於今年油價的走勢,上海社科院俄羅斯與中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凡表示非常樂觀,認為國際油價目前已到低谷,建議中國不妨抓住當前低油價的機遇,通過從伊朗、印尼、委內瑞拉等產油國進口石油,進行戰略石油儲備。他預測,到今年底,國際油價將會在27~42美元/桶波動。
北大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法恩瑞(EnricFardella)表示,除了極端組織,大國在中東地區因出於保護能源的需要而進行的博弈,也會影響中東地區的穩定以及國際油價的變化。在法恩瑞看來,這些大國在中東的角逐,除了打擊中東地區的極端勢力外,還希望提高中東驅動器的能源供給安全。至於油價的未來,法恩瑞保守估計,將在40美元/桶附近波動。
單聯文認為,盡管國際油價已探底,但不會回升很快,否則美國的頁巖油熱潮又將卷土重來。在此輪低油價下,看多頁巖油的一方損失慘重。美國頁巖油企業的股價也多數被腰斬,更別提那些徘徊在破產邊緣的頁巖油企業市值已蒸發了80%。
在單聯文看來,今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將維持在40~50美元/桶,中值在45美元/桶。雖然油價三位數的日子短期看來不會重現,但單聯文認為,低油價有利於刺激制造業的創新,“在高油價時代,投資都奔著頁巖油去了,創新因此很難出現。”他表示希望中國能在這波油價低期,抓住機會,實現能源轉型。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