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地域限制,已經成為了東北創業者不得不去考慮的問題。

最近一年,東北經濟開始出現了很明顯的下行趨勢,增速也是連年給全國拖後腿。作為一個地道的東北人,我對東北有著很深的感情。於是幾天前,我來了一次跨越三省,遍及二、三、四線城市的東北之行。除了放松一下心情,我的另一個目的是:了解東北經濟的病因,以及東北創業者們的真實情況。“商業形態停留在10年前”

走在沈陽的街頭,我最深的感觸是,在這個人口800多萬,GDP排名全國前20的城市,商業形態卻停留在10年前。

在沈陽街頭,新建的購物中心並非主流,而開業幾十年的百貨商場才是最主要的商業形態。街頭的便利店不多,大多都是個體的小超市。街頭的小餐館以夫妻店為主,正值年後,大多關門歇業,街頭顯得有些冷清。在主要商業區的百貨商場里,專櫃的服裝大都是一些比較老的品牌,前來購物的也都以70後、80後為主,90後反而寥寥無幾。

在哈爾濱,街頭幾乎看不到連鎖便利店,大大小小的“倉買”占據了主流。所謂“倉買”,其實就是自建倉庫的小超市。這種思路與依賴物流配送,去庫存化的便利店大相徑庭。

在長春,我特地前往了一汽廠區。破舊的廠房,銹蝕的機器,在風雪之下顯得一派蕭條。走上前,與一位老工人攀談,得知,由於效益不好,很多廠子的一線工人只有2000多元的月薪,而年終獎更是無從談起。

而這,恰恰是東北經濟的癥結所在。幾十年來對於國有經濟的過度依賴,導致當制造業遭遇嚴重下滑時,居民的整體購買力都產生了嚴重下滑,消費升級更是無從談起。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莫過於此了。

東北經濟轉型,靠什麽?

為了解決制造業下滑帶來的經濟困境,政府也想了很多辦法。

在沈陽鑄件廠,政府斥巨資將幾千平方米的廠房改建成博物館,然而正值春節假期,博物館里的遊客卻寥寥無幾,每年幾百萬的維護費用,更是換不來一分門票收入。

“工業旅遊”,是一種在西方很成熟的模式。然而在東北,這一套很難行得通。“老一輩人對於大廠房再熟悉不過,年輕人又缺乏興趣”。在遼寧阜新,投資上億元的煤礦博物館早已關門,不再對外開放。

而當移動互聯網大潮襲來時,東北的反應雖然比起外界慢得多,但是還是有了很多動靜。

在沈陽中街,我看到了一則O2O微商城的廣告海報。語言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實則不過是一個微商分銷的包裝而已。在南方,不過是四五線小縣城通用的玩法,在這里卻大行其道。

在哈爾濱,一家位於本地的O2O企業斥資買下了地鐵站的廣告位。雖然用戶不多,其模式也早已被一線城市的創業公司證偽,然而依舊是一副“誌在必得”之勢。

在街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了很多外賣配送的電動車。而上門按摩、美甲、洗車之類的模式,至今還鮮有引入。

“沈陽沒有Uber嗎?”我問一位朋友。事後才得知,這家全球最大的“創業公司”,至今尚未進入除大連之外的東北地區。

東北的創業者,你們還好嗎?

在沈陽,我和一名90後創業者相談甚歡。談到創業,他坦言,雖然政府大力推動,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在沈陽,有幾家創業團隊拿到了融資?”我細細一想,即便有,也是屈指可數。

由於東北市場發展不夠迅速,所以北上廣的投資人很難看好東北的項目。而東北本地的投資者大多是傳統行業出身,面對以互聯網行業為主的項目,大多比較謹慎。

甚至,一家創業公司,因為拿不到投資,選擇整體搬到北京。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只過了一個月,他們就拿到了數額可觀的天使投資。

大眾創業,資本先行。當地政府也正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剛剛成立了數億元的基金進行扶持。然而,靠譜的創業團隊與項目本身,也成為了稀缺資源。

“現在沈陽遍地孵化器,但是進去一瞅,孵化器比創業者都多。”

幾天前,深圳一家孵化器宣告倒閉。而這些在政府支持下建設起來的孵化器能夠存活多久,也是一個未知數。

而在長春和哈爾濱,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然而,相比政策引導的火熱情境,從實際情況來看,大眾創業更像是一句口號而已。

    

在吉林,我也約了一位創業者朋友。他們的公司是傳統行業出身,現在正在互聯網方面進行嘗試,希望在內容創業的紅利期分一杯羹。

談到客戶,他坦言,“以本市為主”。

誠然,地域限制,已經成為了東北創業者不得不去考慮的問題。

解決東北經濟困局的,會是大眾創業嗎?在我看來,更重要的事情在於,改變大多數人的觀念。

如是,東北經濟的轉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