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Uber司機的人生故事

2016-02-01 TCW

你之前是做什麼工作的?」結束在內湖的晚宴,我叫了一部Uber高級車回市中心住處,一上車,我這樣問司機。

這位Uber司機說,他以前是開貿易公司的,後來公司倒了,開始做機場接送,因為覺得Uber很棒,太太也一起做……,聊著聊著,他開始分享載過怎樣的有趣客人,問我是做什麼行業的。

每回坐上Uber,我一定會和司機聊天,但搭「小黃」則不會,因為職業計程車司機生活形態都差不多,穿公司規定的制服,車的款式、人的談吐也很SOP,就算聊起天,內容不脫你能想像得到的範圍。小黃司機也不會想和你多聊,或主動分享他載過哪些人,因為這不過是他每天重複的工作。

搭Uber最有趣的是,透過聊天,我彷彿從不同司機身上,經歷到不同的人生,因為他們都是原本我生活圈不會接觸到的人。同樣的,我每天接觸的,多半是創業圈的人,來找我問的問題都差不多,周圍朋友看待我是創業導師,如同小黃司機,我的日常角色也被SOP化了,但對Uber司機來說我卻恰也是他生活圈外的人。也就是說,Uber的乘客和司機,都期待在路上,交換彼此的人生故事。

此外,從服務設計的角度,搭Uber因透過信用卡支付車款,上車前司機已設定好目的地路徑,乘客不必擔心千元大鈔找不開或找不到路,而遭司機白眼,除享受如朋友開車送自己回家般的自在,還能在臉書秀出今天搭到什麼夢幻車款,被好友們按讚呢。

Uber例子說明了,看待分享經濟,不能只談工具性的利益分配,更多是故事交換、情感分享的心理需求。回頭看交通部為因應Uber衝擊,打算推動顏色、費率皆鬆綁的多元化計程車,以保障職業駕駛人工作,但在我看來,根本是開錯處方。因為,當小黃不再是小黃,如果我是職業駕駛,何不直接轉開Uber就好?

難道,小黃司機只能眼睜睜,看著Uber鬥搶走原本生意?

SOP的載客服務也不再被市場需要了嗎?

我也不這樣認為。

據說,很多Uber司機喜歡週末穿得很有品味,開著精心改裝的跑車出門,期待載到正妹乘客。換言之,市場還有很多並非Uber司機想載或能載的客人,如高齡者等無障礙需求族群、須報公帳的企業客戶,或餐廳和社區大樓的代客叫車服務,甚至需求不斷成長,效率擺第一的電商物流配送,都是小黃車隊可以開發的新業務。

面對網路經濟衝擊,問題不在法令,而是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想像力,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去切出一塊夠肥,但別人就是吃不到的商機。

(本專欄由沈方正、何炳霖、江榮原、謝榮雅輪值 整理.尤

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