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特寫】一位政府平臺公司“財務管家”的融資賬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088.html

【專題特寫】一位政府平臺公司“財務管家”的融資賬本

一財網 張菲菲 2015-11-17 18:17:00

財務是核心命脈,是企業的血液。“其實多數公司不是死在利率上,而是死在現金流的斷裂上,哪個財務公司總監將現金流控制好了,這個公司就能生存。”

鄭前(化名)是南方某地區政府開發建設公司的負責人,他也是這家國有獨資企業的“財務管家”。

談起公司的融資之道,鄭前表現得相當自信,財經院校科班出身,在金融圈更是身經百戰的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銀行貸款、信托融資、私募基金、企業債券、資產管理公司債務重組、產業基金、銀行間私募債、股權融資……各種融資渠道,他樣樣精通。

直接+間接 融資“貨比三家”講策略

“國內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我們和三家有合作,國內綜合實力排名前五的信托公司,我們與四家有合作,五大國有銀行,我們與四家都有合作,五大股份制銀行也都有合作,當地三家地方法人銀行,我們都有合作。”談起跟金融機構的業務往來,鄭前滔滔不絕。

至於融資渠道的選擇,鄭前所在的地方國企既有直接融資,又有間接融資。“我更偏好直接融資,因為直接融資成本最低。”鄭前告訴本報記者,通過發債直接融資,不僅融資成本低,而且不需要抵押物。近期,他所在的公司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了一筆3年期私募債,發行利率為6.03%,較2013年發行的企業債利率7.02%,融資成本又下降了1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央行連續5次降息。在貸款利率定價上,銀行“兵分三路”:對於中央企業,銀行執行基準利率下浮5%到10%;對於地方國企,銀行執行基準利率上浮10%到30%;對於民營企業,銀行則在基準利率上上浮30%到50%。

鄭前告訴本報記者,銀行判斷一家企業的授信資質主要有四方面:企業信用狀況良好,項目設施齊全,抵押物充足,後續還款能力較好。作為當地名聲響亮的國有獨資企業,他所在的公司顯然不會為貸款發愁。

“向銀行貸款的邊際成本很高,比如企業向銀行貸款10億元,名義貸款利率是6%,還需要6億元甚至10億元資產去抵押,這些資產的資金是占用成本的,加起來融資成本超過10%。”鄭前說。

他給本報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現在的貸款利率乘以1.6倍才是企業貸款承擔的真實融資成本,因為銀行對資產評估基本上打了五折或六折,這些固定資產需要承擔相應的成本。一般而言,證件和手續完備的資產抵押率是70%,證件手續不健全的資產抵押率則要打五折,即為50%。

由於每家銀行對集團貸款有授信額度的控制,鄭前所在公司適應各家銀行的規模,與多家銀行建立了信貸合作關系。

在間接融資渠道上,鄭前則直接表露了對銀行的選擇偏好:“我們最喜歡政策性銀行,基準利率下浮5個點,期限長,一般在12到20年;其次選擇國有大行,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上上浮15%到20%,國有大行降息後成本下降了10%,近期從國有大行獲得的利率在基準水平上上浮5%;第三是股份制銀行,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

降息周期里,銀行貸款利率的下行也帶動了信托融資成本的下降。鄭前告訴本報記者,目前通過發行信托項目獲得融資的成本為8.5%。

對於這家政府平臺企業的融資結構,鄭前總結道:“兩到三家國有大行為支撐,三到五家股份制銀行為補充,信托和基金作為點綴。”

作為銀行的大客戶,鄭前對銀行各種收費情況了如指掌,當然,這也是融資成本的一部分。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一般國有大行都不收取手續費,股份制銀行則會變通收取手續費。”

“股份制銀行都收(手續費),”鄭前表示,銀行收費是在監管合規範圍內,而借助客戶企業給銀行介紹客戶和存款回報,則是隱性“交易”,比如,要求企業對銀行有存款回報,通過開票貼現,中間的利差納入銀行囊中。

“以貸養貸” 巧用降息空間節省利息成本

經濟增速下調,好項目、優質企業不好找,加上央行多次降準降息,銀行信貸資源充裕。長期與銀行打交道的鄭前表示,目前銀行對優質企業的貸款資質要求已經有所松動。

那麽,降息究竟給鄭前所在的地方國企減負多少?他向《第一財經日報》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公司累計融資100億元為例,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利率由原來的6.35%,下調至現在的4.9%或5.2%,即貸款利率下降1.45個或1.15個百分點,由此,融資成本下降逾1億元。

盡管融資成本下降,但鄭前所在地方國企正處於建設期,尚有可能無法如期還款。據他介紹,該地方國企所投基建項目建設需要3到5年時間,一般8到10年才能退出。如此投資長的項目,銀行貸款期限無法匹配。在貸款期限上,一般國有大行為5年,股份制銀行為3年,政策銀行為8年。也就是說,銀行信貸與企業項目周期無法匹配。

為此,鄭前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了他的還貸“秘方”:利用信托錯配資金提前償還銀行的貸款。

“我們的辦法是‘以貸養貸’,按照新的《商業銀行法》,所有的貸款無法用新的銀行貸款承接,可用信托還銀行貸款,先向銀行貸款3年,用於補充項目貸款的現金流,再向信托公司融資3年,用於還銀行的貸款,6年時間,采用間歇性貸款還清本息。”他說。

如此長的借款時間,企業支付的利息成本不是小數目。借助銀行貸款利率的調整,鄭前利用降息空間,在節省利息成本上下了“巧功夫”。

“降息後,企業可以提前向銀行還款,第一,將舊有的貸款提前還款,第二,發行新的信托產品償還貸款,今年的信托融資下降了1個百分點,合同簽完,分兩次上賬,第二批上賬的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鄭前表示,再發行一筆新的貸款項目來承接原來的項目貸款,由此融資成本又下降了。

鄭前的“省錢”招數不止於此,他還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債務重組。具體來說,銀行貸款到期後,原來只給3到5年期限,項目產生的現金流不能覆蓋本金,對於現金流不能償還貸款的部分,則將貸款資產打包,進行債務重組,通過三方協議將債務賣給資產管理公司,期限再延長4年,最後將貸款償還給資產管理公司。

作為一家企業的“財務管家”,鄭前對於財務有著深刻的認知——財務是核心命脈,是企業的血液,“其實多數公司不是死在利息上,而是死在現金流的斷裂上,現金流控制好了,這個公司就能生存。”他說。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