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張曼琳說,她的夢想是整合全中國的心理行業生態圈,並以心理服務為入口,影響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專業服務生態圈。
i黑馬 張光巖 10月29日報道
張曼琳從小的夢想是要成為一個心理學家。上初中的時候,她就是同齡人眼中的治愈系“話務員”,家里的電話成了同學們的“情感熱線”,暑假期間甚至每天都和同學交流八個小時。而那時的她就想,未來的人們會一定更註重心理健康,心理行業一定“會火”。
讀書、工作還是創業?
2006年,張曼琳從中山大學認知心理學碩士畢業。導師力薦她去世界頂尖的認知心理學實驗室,攻讀博士;而家里人則希望她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相夫教子;大學實習過的奧美廣告公司創意總監也非常欣賞她的公關才能,想拉她入夥在當時風生水起的廣告業大展拳腳。
面對這麽多在別人看來夢寐以求甚至有些奢侈的選擇,她卻猶豫再三,因為那個讓心理學影響更多人的夢想始終縈繞在心,讓她無法割舍。
在那個時代,網絡上搜索心理學,得到的結果往往都是冒充周易、八卦之類的江湖騙術,專業的人沒有在做專業的事,這讓張曼琳感到一種無力感。而大學里的心理學研究都流於象牙塔內的理論,比如張曼琳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是《漢字的對稱性研究》,就是分析漢字構造的對稱性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這與她當初那個成為心理學家,聆聽別人的傾訴並解決心理問題的夢想相去甚遠。
此外,當時的心理學在產業化上可謂一片荒蕪,缺乏商業模式的有效探索。於是,張曼琳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她決定重啟大學時期做的“挑戰杯”創業項目——博曼心理。這個項目針對的是青少年心理輔導,團隊成員包括管理、財務、法務、心理各個專業。
創業與大學期間的“小打小鬧”畢竟不同,張很快發現做類似青少年心理輔導的To C心理服務,很難活下去。用戶沒有去尋求心理服務的習慣,忠誠度很難保證,而初創企業也無法實現“海陸空”全面推廣的造勢,運營推廣阻礙重重。
經過對整個心理行業的深入調研和日夜思考,張曼琳開始慢慢轉變創業方向——針對企業級用戶,做To B的產品。張認為,企業級用戶的忠誠度更高,可以進行長期的數據追蹤與統計,而個人用戶常常是換了一批又一批,難以形成穩定的數據。另外,通過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可以輻射影響到更多的人。
例如,擁有百萬員工的富士康其實是內地為數不多,嚴格遵守勞動法、管理規範、為加班員工提供合法加班費的代工工廠,有兩百多位心理咨詢師為員工提供心理服務,也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心理服務體系,如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課和成立心享網等。為何仍“樹大招風”,不時受輿論困擾?張認為,除了心理咨詢師,一線主管也是容易影響到員工心理狀態的人。對一線主管進行EAP(“員工心理援助”的簡稱)技能培訓,讓他們對一線員工施加正向影響,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員工的心理危機,更能使企業效益顯著改善。
當時沒有任何融資經驗的博曼心理囊中羞澀,無力開展起全面的宣傳推廣。張曼琳唯有靠著自己的口才和執行力,一家企業一家企業的談,才在廣東地區積累了一些客戶資源,也在華南區的EAP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
轉型路上的那些坑
2011年,張曼琳發現公司的發展遭遇了瓶頸。合作夥伴越來越多,但利潤和現金流卻未見有效的增長。人力成本高、談判成本高、調研成本高這三個“致命”問題幾乎擠幹了公司的所有利潤,公司的營收一度處境艱難。
“公司要從項目主導向產品主導轉型,發揮產品的邊際效應和可複制效應,為公司的未來制造更多的想象空間。”她似乎發現了癥結所在。
很快,博曼迎來了一個機會,與廣東省政府合作制定EAP(員工心理援助計劃)標準,此項標準旨在將心理學有效嵌入企業的日常管理與運作中。為此,2011年博曼心理幾乎沒有接過業務,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在了這國內首套行業標準的制定中。這套標準的建立,讓博曼在業界累計起了足夠的權威,也大大降低了項目主導下的高成本。
張曼琳回憶道,這是她第一次思考商業模式的問題。
心理服務有三個層次,心情、心事和心病。張曼琳認為,互聯網是平的,普通的心情和心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渠道解決,只有發展到了心病的程度才需要到線下的相關機構進行治療。張曼琳隱隱覺得,如果能將心理學服務與互聯網以某種形式加以連結,這一定是行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風口”。
博曼在2011年曾經嘗試過SP(移動互聯網服務內容)服務,然而在投入100多萬在內容制作和渠道成本上之後,以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大潮洶湧而至,“大家可以免費在微博上看心理雞湯,誰願意花錢去看你的專業心理咨詢意見?”
雖然SP服務的戰略轉型成果未達預期,張曼琳仍然沒有放棄公司的互聯網轉型,她決定要做一個一站式的心理服務平臺App,外包團隊給出的UI設計是九宮格界面,包括心理測評、情感調頻、心情相機等9個模塊,但由於對交互的不了解、缺乏相應的技術人員,這款App進行的並不順利,被張形容為轉型路上的“一個大坑”。
為了集中精力做這款線上EAP產品,轉型初期她忍痛停掉了占公司大部分收入來源的線下業務,全面轉型移動互聯網。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她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身處心理行業這樣一個重度垂直的領域,公司應當把服務做“重”,構建起完整的服務生態。既然線下服務是公司一直以來的優勢,互聯網心理產品的根基亦離不開配套的線下服務,所以張曼琳又著手構建“互聯網+心理服務”,通過移動互聯網與IT化手段重塑企業心理服務體系,提升用戶體驗與產業效率,並將人均服務費用從700元/年成功壓縮到了40元/年。
談起這件事情,張曼琳說自己對目前的商業模式充滿了信心。博曼後來重新開展了自己的線下業務,要“最近距離地感受到用戶的溫度”。
張曼琳的服務生態圈夢
創業八年,張曼琳說,“博曼心理”已經成為國內最具規模、實力和影響力的EAP專業服務機構之一。目前博曼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有心靈e站APP、心靈驛站和中國心理學院。
心靈e站是一款To B的心理服務平臺APP,已經完成產品原型,由專業的團隊進行內容運營,已經在富士康科技集團、南方航空、廣東省地質局、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等企事業單位推廣使用。
心靈驛站是線下心理服務機構,博曼為企業級用戶提供標準化的規劃和專業器材,幫助他們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心里服務中心。另外,博曼也準備在全國各地啟動心靈驛站加盟。
中國心理學院是一個心理學培訓網站,包括在線的認證培訓類、證後提升類、熱門技術類、等。還有很多課程是以預防和解決個人和企業心理問題為服務的,不僅僅是技能的培訓。
目前博曼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收費的,但張曼琳並不認為收費模式有問題。“PC時代是做海量用戶,以規模變現,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應該是小而美的,在縱深領域為用戶畫像,做粉絲經濟。現在博曼的主要業務依然是針對B端,但B端只是渠道,而不是目的。企業雖然是公司服務的購買者,但最後產品要面對的還是每個用戶。”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短期內很難從C端賺到錢,但企業購買的市場已經相當成熟。張曼琳介紹,博曼心理的App現在雖然只有6萬用戶,但都是付費用戶,活躍度也很高,反觀專註C端的其他競品,變現時或將流失大量用戶。
張曼琳說,她的夢想是整合全中國的心理行業生態圈,並以心理服務為入口,影響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專業服務生態圈,這個生態圈將包括但不限於教育、醫療、金融等。
黑馬檔案:
公司:廣東博曼心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創始人:張曼琳
所在地區:廣州
公司規模:30多人
主營業務:企業級心理管理咨詢服務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張光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