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 近企業界發生一件奇事,我覺得前無古人,由於奇事太出人意表,可能亦後無來者。前時代華納主席李雲(Jerry Levin)接受CNBC訪問時,談到00年時代華納和AOL的世紀合併,他認為這宗合併為世紀最差,感到羞恥,並向公眾道歉。他說︰「這不是時代華納董 事局、同事、銀行家或律師的錯,我有份挑選這些人,而且我尊重他們。錯在於我,我有份策劃世紀最差的合併,是時候站起來承擔責任——I am solely responsible for it, I was the CEO, I was in charge。」 這個道歉 奇在三個地方︰第一、企管人極少為自己的行為公開道歉,因為企管人大都自視甚高,道歉等於認錯,會動搖權威。再者,道歉可能帶來法律責任。第二、沒有人要 求李雲作出公開道歉,李雲是自發兼突發地作此行動。需要為科網泡沫道歉的企管人何其多,李雲無需要這樣做,而且科網泡沫是十年前的事。第三、道歉內容那份 誠意,不是公關伎倆。 道歉風氣在政界和企業界愈來愈流行,有學者統計道歉次數,證實近年道歉個案確實增加。公眾人物認為道歉是恰當做法,因 為道歉代表承擔,表示當事人感遺憾和內疚,並解釋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請求寬恕,並承諾不再犯。道歉可改變別人對自己領導能力、勇氣、誠實的看法,快速重 建形象。然而,道歉的質素沒有因為數目增加而提升,群眾對公眾人物的道歉大都不以為然,認為是公關伎倆多於出自真心。公眾對道歉的冷漠,更凸顯李雲道歉的 重要性。 李雲的道歉太震撼,我重讀「道歉天書」——麻省大學醫學院院長Aaron Lazare 於 04年撰寫的《On Apology》,嘗試理解李雲的動機。為什麼他自願道歉?為什麼是十年後?《On Apology》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探討一個很普遍但沒太多人探討的課題,從不同角度拆解道歉不同層次的含意。 李雲02年卸任AOL時代華 納行政總裁,之後不再活躍於商界,近年跟家人一起經營康復中心,外間大都忘掉了他。外間沒有給予李雲壓力,他的道歉動機應該來自本人。《On Apology》指出,動機源於自己的道歉,通常出於內疚或羞恥;內疚或羞恥容易被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異。內疚是關於自己做錯了一件事(我內疚是因為我 做了一件傷害你的事),而羞恥是關於事後對自己的評價(我羞恥是因為我竟做出這種事)。內疚的反應是做出實質補償行為,但羞恥的反應通常是逃避,欺騙自 己。 李雲道歉的動機應該是感到羞恥,希望藉道歉來釋放藏在心中的難受,為自己重建自尊。他等了十年才站出來道歉,應該是受到近期企業高層對 金融海嘯的一連串卸責行為影響,覺得應從自己做起,做一件一直想做但沒有做的事。不少國家、企業、個人在金融海嘯受到重創,至今記憶猶新,但企業高層已爭 相把自己的過失推卸到政府、監管機構、競爭對手、供應商、地球暖化……總之不是自己的錯。 企管人最容易把責任推卸到前任和繼任人身上——「我接手時情況是壞透」,「我交給繼任人的時候公司是很好」。李雲的道歉清楚指出罪人是CEO,即自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是企業之領導。CEO享有職位帶來的金錢和榮耀,需付出的代價是出事後的羞恥。 李雲的道歉能夠觸動企業界,原因是他在沒有壓力下自願道歉,這是他的個人選擇。太多所謂公開道歉是當事人屈服於公眾壓力,希望藉着道歉來扭轉形勢,及在道歉後爭取個人利益。李雲退隱商界,不似有重出江湖的意欲,他的舉動更加得到公眾的尊重。 我無意把道歉這理應很簡單的行為複雜化,其實這篇文章的目的剛好相反,從李雲的道歉可看到,公眾很容易接受道歉,大部分人對道歉抱着寬宏大量之心,只要當事人拿出誠意,在適當的時候,作出簡單的道歉便可以。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