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人人網關閉了站內信,在這個時間節點,關於人人網即將謝幕的謠言四起。日前,人人公司公布的2014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人人公司第四季度凈營收172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下滑38.5%;凈利潤350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而人人公司的業績顯然已經讓股東們焦躁不安了,有一個叫傑瑞·傑富瑞的投資人甚至在分析師會議上向陳一舟直接開炮:你為何還不辭職?
陳一舟回答該投資人時說:“中國的互聯網市場競爭局面與美國是不同的,人人網與美國的Facebook面臨的競爭也完全不同,隨著移動社交軟件微信的崛起,我們的競爭局面變得很困難。”
人人上市時市值為55.3億美元,如今的市值9.55億,縮水了近80%。我們看到,人人網從2011年開始就已經開始不斷墜落,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麽?人人網的衰落是因為微信崛起嗎?
我們知道,人人網的前身是校內網,早期曾是校園版的MySpace,是學生社交圈子和校園文化的基地。但人人網顯然並不滿足於此,因為校園社交太過於垂直細分,想象空間太小,因此後來校內網被改名為人人網,陳一舟想沖破校園籬笆,抓社會群體。但如此一來,卻沖到了微信與微博的領地上來,這也是陳一舟戰略失誤之一,在2013年時,人人網想重歸校園,但用戶已經走了。
人人曾讓陳一舟引以為傲的是 Facebook(人人網) +Groupon(糯米)+Zynga(人人遊戲)+Linkedin(經緯)的故事。但這個故事陳一舟可能不想再提,因為我們看到,糯米網2010年上線之後,就一直在燒錢,人人在2012年加速進行移動互聯網化之後,錢越燒越多,糯米轉而成為急需甩掉的包袱。人人將糯米賣給百度之後,才得以連續三個季度財報實現了凈盈利。但除了團購之外,視頻業務更燒錢,隨著人人業績大幅下滑,56網再次被人人賣掉。正如陳一舟自己所言:“別的視頻網站比56網規模大,他們可以花很多錢購買《紙牌屋》這一類的熱門內容,這些視頻網站的內容采購成本多達幾億美元,人人燒不起。
要知道,無論是在線遊戲和在線視頻都面臨著增長放緩的階段,對於視頻業務而言,帶寬、版權成本就像吸金黑洞,國內排名第一的優酷,甚至國外的YouTube都不賺錢;而團購又是線下臟活累活,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人力,人人網的資金、資源以及運營也顯然無法支撐,這一系列橫向投資策略極大牽扯了人人的精力與步伐,對其現金流造成巨大壓力,拖累其公司股價之余,其核心社交業務也處於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態,因此,人人在快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找不到一種有效的盈利模式,致使虧損不斷。
而人人近年來的盈利除了賣產品,就是投資。比如投資了藝龍、唯品會等公司, 2012年3月,陳一舟以7240萬美元將之前購買的藝龍股票全部賣給Expedia,凈賺5100余萬美元。另外,人人網從2009年~2013年來持續虧損,但2013年凈虧損卻大幅收窄。原因是陳一舟炒美股獲利,並出售了部分此前低價買入的唯品會股票。
在筆者看來,人人網衰落的首要原因在於欠缺有效的內容生產機制。因為對於社交產品,內容生產是核心競爭力之一。無論微博、微信都有一種有效的觸發用戶內容生產機制場景與產品設計。比如微博,通過140字的內容生產、轉發機制與粉絲文化,營造出了段子文化與社交媒體的內容生產場景,產品設計方式通過圍繞彰顯名人、大V的存在感與影響力,推動內容源源不斷的生產;微信是主打熟人圈私人生活分享,營造出熟人圈刷存在感的內容生產機制,推動朋友圈信息流的爆發,快速培育了用戶習慣,與此同時,始終圍繞社交核心來豐富場景,並且都通過構建生態鏈的建設吸納了大量名人與草根自媒體來生產內容進行盈利並提升影響力。
但人人呢?“沒有優質內容生產,垃圾分享泛濫”在某種程度成為人人網的一個標簽。人人網本應該做的是運營自身平臺的核心資產,即深挖學生群體的用戶價值,學生真正關心的是有關學校的動態等內容,但人人網並沒有立足校園文化來凸顯自身優質內容來做社交產品。微博火熱的時候,人人開始強調新聞內容屬性,但內容更新又嚴重滯後,導致有用戶吐槽:基本上在微博看了好幾遍的段子在人人上才剛被炒熱。微信崛起的時候,人人移動客戶端又開始模仿微信,但打敗微信的怎麽可能是另一個微信?
從本質上看,人人網沒有創造一種有效的基於校園圈子的內容生產機制,人人在圈住用戶後,也並沒有在用戶留存與活躍度上做文章,更沒有從凸顯圈子文化與內容差異化方面來尋找盈利模式。事實上,人人網開放平臺本身是一個較好的大V加盟入駐基地,但其產品設計太弱導致該平臺在設計和流程上混亂。有開發者表示,在使用人人網開放平臺的過程中,從開發程序到提交審核,每一步都充滿了痛苦和不適。而人人網過於嚴格的審核制度,擠壓了用戶在人人網的產品營銷以及提升自我影響力的空間,也無法吸引大V與名人以及第三方開發者的加盟入駐,進而喪失了產生優原創內容的可能性。
人人的失誤在於過於貪心,在用戶根基不穩、內容生產機制尚未培育好、場景營造能力弱的情況下,步子邁太大,跳出校園圈子插足到泛社交領域,進而扭曲了人人的細分定位屬性,一旦定位混亂,用戶找不到該平臺的價值,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部分用戶不再生產內容。
業界均知,陳一舟是個投資好手,近年來在不斷廣鋪攤子四處投資,事實上,投資思維也並無不可,關鍵是其投資收購有沒有圍繞核心領地加固城墻,深化核心優勢。人人網若要對標Facebook,可以看看Facebook近年來的收購。Facebook並購Instagram之後以190億美元之巨拿下即時通訊工具WhatsAPP,之後拿下照片分享網站Divvyshot與社交活動服務公司Hot Potato, 以及社交網軟件廠商WhoGlue等等,可以看出Facebook的系列收購都是圍繞社交細分領域加固社交平臺的核心優勢來布局,並不斷完善社交分享的體驗,抓新生用戶群體,擴充社交核心腹地的疆域,提升自身的社交領導地位。
而人人的投資卻並沒有體現從如何提升自身SNS社交領導地位與產品核心優勢出發。前面的案例看出,人人的投資更多是創始人陳一舟生意人思維廣鋪攤子,只求利潤不講布局,導致遊戲、團購、視頻四處出擊卻又缺乏亮點,資源資金分散,而自身社交城池的核心腹地已成為無內容分享的空殼卻渾然不覺。加之系列移動端布局的產品體驗跟不上,最後只能通過賣出這些不良資產來維持生存。加之平臺產品定位模糊,價值喪失,用戶流失也就成為必然。
有人說陳一舟靠炒股和投資來維系人人的經營,是“中國好老板”。但陳一舟的商人與投資人的基因可能是人人衰落的重要原因。要知道,大佬的基因會深刻的影響到公司本身的產品性格與方向。比如我們看到,具備技術牛人基因的李彥宏鑄就了強調搜索技術的百度,有零售商基因的劉強東打造了具備供應鏈管理優勢的京東,而產品經理出身的馬化騰打造的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就凸顯出了一定產品優勢。而陳一舟作為投資人與生意人的基因導致整個公司對產品創新、用戶體驗與技術研發不感冒,傾向於投資賺快錢。據稱人人網的高管開會,經常會問到“什麽時候賺錢”。這種商人思維極大影響了人人的戰略投資布局的協同性與有效性。
比如我們看到,人人近年來的布局與戰略體現出了無創新意識、盲目跟隨市場做多元化嘗試等諸多特性。比如在2006年拿到投資時,一口氣把Myspace、Facebook、youtube等都模仿了個遍。
在人人網圈住了用戶之後,投資了糯米團購、收購視頻網站56網,做頁面小遊戲等,大幹快上,開發了人人桌面、人人小站,人人小組、人人遊戲。對於熱門項目,一個沒落下,卻由於盲目鋪開攤子亂上項目,導致燒錢不斷,但創始人陳一舟的生意思維致使眼睛只盯著利潤方向,而不是去思考產品對於用戶的價值與核心業務的協同效應,進而導致多條業務線遊離於主業務社交體系之外,用戶大規模流失。
因此,如果把人人網的衰落推到微信身上,顯然不夠客觀。微博是即時分享平臺,人人是SNS,微信是SNS+IM+OTO, 雖然三者都屬社交網絡,但用戶群體和擴展面、發展戰略方向都是不同的。我們看到,在微信的泛社交模式的覆蓋下,陌陌、無秘、脈脈等通過定位陌生人社交、匿名社交、職場社交領域,深耕垂直細分領域市場用戶,均占據了一席之地。在阿里電商大平臺的覆蓋下,依然有唯品會、京東、聚美優品、蘑菇街等定位3C、女性垂直細分市場的電商平臺有效存活了下來。人人、微信、微博它們三者本身可以各守營地,面向不同的人群與屬性定位,並存發展。
我們知道,人人網很長一段時間錯失了移動端的發展機遇,雖然人人網喊著要向移動端轉型,但其產品始終是最大的軟肋。比如人人無線團隊研發的經緯網、“啵啵”和“美美”等一系列移動應用產品都沒有打到用戶痛點,陳一舟或許心知肚明,人人的許多產品都輸在了產品、運營和營銷等方面,最終悄無聲息的沈寂了。人人網的衰落最終是敗於自身,具備更強熟人關系鏈優勢與內容分享機制的微信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如今看來,人人雖然在高喊著重回校園,但具備投資人高度敏感性的陳一舟正在把資金撒向更多的項目,比如開始投資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教育,積極籌劃人人趣學,布局O2O在線教育平臺,無疑,這些在當今又都是在風口上熱的發燙的項目,從投資人的角度看,理應插一腳進來分一杯羹,雖然人人從名義上是圍繞校園市場進行更深入布局,但實質卻又是回到老路上,人人若要從低谷爬起來,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走。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