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正在把成功從電視複制到電影,這對傳統電影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2月5日,《奔跑吧兄弟》電影上映僅6天,票房已達3億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這部浙江衛視綜藝節目的同名電影,拍攝時間僅一周,除去導演、演員等人力成本,制作成本僅2000萬元。
影片投資方之一的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我們的預期是在6億左右。”但有券商預測,後市票房有望超過8億元。
加上去年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綜藝電影的賺錢方式讓傳統電影界人士瞠目結舌。“無法想象,也難以接受。我們歷經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打造的一部電影,上映後賠錢的幾率在80%。”一位電影圈內小有名氣的導演表示。
《奔跑吧兄弟》海報
欄目的衍生部分
提及電影,必須提同名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
這是一檔由浙江衛視與韓國電視人共同研發的、針對中國市場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節目自播出就引起了收視口碑雙豐收,收視率峰額破5,以此推算,收視人群至少達3億,再加之網絡平臺總播放量的7.4億,《奔跑吧兄弟》在國內綜藝節目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受眾群體中若有十分之一人數走進電影院,同名電影也會賺得盆滿缽盈。”電影制片人胡總對本報說。
在這檔節目的前期整體規劃中,電影制作便是產業衍生拓展的一部分。
“這是我們第一次獨立運營一部電影,而且因為藝人檔期有限,我們只有一周的時間。”項目主控方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本報記者了解到,為使電影能有好的社會效應,制作方還是砸下了真金白銀,除了導演、演員等人力成本,制作成本用去2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資源可謂強強聯合,不僅有華誼兄弟,還包括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多家投資方。
“我們之間更像是戰略合作,每一方為了電影都將自己的資源貢獻了出來。”上述負責人表示。
比如,浙江衛視貢獻了逾5000萬元的宣傳資源;華誼兄弟不僅貢獻了主要演員資源,還協調旗下明星在電影上映前後全力投入宣傳;萬達院線、五洲電影發行公司、華誼兄弟則聯手宣傳發行,保障電影排片及陣地宣傳。
再加之19.9元的特價電影票等回饋活動,成就了“跑男大電影”的高票房。
綜藝電影引發爭議
業界人士預測,這部同名電影票房在1.5億元左右就可收回成本;票房若在6億元,制片方可收益近2億元,平均每家投資方收益也在千萬元以上。
“就算6天賺1000萬,對於任何一家制片公司也都是神話。”胡總說。
這樣的速度去年已經發生在《爸爸去哪兒1》上。這部與湖南衛視親子綜藝節目同名的電影僅拍攝5天,最終取得7億元票房,其成本業界估算在5000萬元左右,如此算來,每家投資方5天至少也賺了千萬元。
這樣的賺錢方式已讓電影界人士瞠目結舌。
質疑伴隨《奔跑吧兄弟》電影票房走高也達到了高潮。本報記者發現,影視圈的爭論有兩個焦點:一是幾天工夫怎麽可能制作出一部電影?二是傳統電影制作模式可能被綜藝電影以及互聯網電影打破。
更有悲觀者懷疑,電影會不會消失。
“我希望,任何資本進入電影圈時,首先是愛電影的。”在一次私人聚會上,一位運作過多部知名電影的制作人如此感嘆。
這種焦慮,除了綜藝電影攪局的因素外,還與以“粉絲經濟”為主的80後作家導演殺入電影圈有關。
例如,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1》與《小時代2》已合計攬得近8億元票房,《小時代3》拿下5億元,韓寒的《後會無期》拿下7億元。
由演員轉型導演的更多。比如,2013年趙薇憑借《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轉變;陳思誠執導的《北京愛情故事》獲得4億元票房;鄧超的《分手大師》也奪取7億多元票房。
優酷土豆成立合一影業電影公司、愛奇藝影業公司去年下半年成立後,已參與投資諸多影片,今年,兩家已是蓄勢待發投資多部電影。
“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跨界進入電影領域。你可以理解為他們欲改變電影業態,也可以說他們扇了中國電影人一耳光。”一位資深電影導演對本報記者表示。
《爸爸去哪兒》電影版
互聯網思維布局10億票房
用心者發現,無論是《爸爸去哪兒》還是《奔跑吧兄弟》,他們都是由傳媒集團強勢進入,電影產生也是因為欄目熱播。
“說句心里話,對於電影本身,我們最初想法就是能夠收回成本就好,更多的期待是產生社會效應與社會現象。比如,我所知道的,一些公司的年會就有‘撕名牌’的遊戲,能夠讓人釋放壓力,在運動中感受到快樂與陽光,這可能是傳媒集團最大的收益了。”上述項目主控方負責人表示。
本報記者了解到,對於傳媒集團而言,同名電影的熱映更多是為欄目第二季做營銷與熱身,在整個項目收益中,電影收益並不算高;當然,對於其他一些戰略投資者,收益可能更重要。
“這個項目本身就是電影人與電視人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最後生產出了一個產品,我個人認為,傳統的電影人不需要這麽悲觀,電影業是一個業態,應該是多元化的,現在傳統意義上的影視公司同樣在改變。”清華大學新經濟與新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德良表示。
胡總也表示,市場在擴容是好事。“依照電影產業每年30%的發展速度,兩三年以後,票房10億元的電影就是常態了。”
以去年民營企業為例,光線影業取得31億票房,排名第一位;華誼兄弟盡管丟掉“冠軍寶座”,排名第五,但公司去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55億元,同比增長10.42%。
資本市場認為這一業績符合預期,尤其是華誼從2013年開始收購遊戲公司,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去明星化”成果初現。
光線傳媒也在資本層面有著一系列動作,影視公司正向“綜合性傳媒娛樂集團”的目標邁進。
與此同時,傳媒集團、互聯網企業也開始布局影視產業。
“大家都在借用互聯網思維、人格思維、時能思維、生態思維、平臺思維應對市場的變化。”上述項目主控方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