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2年,投資45億元,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醫院終於開業。北大的醫療資源為其提供不可複制的基礎。至於如何收回成本,投資方給出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答案◎ 財新記者 何春梅 文hechunmei.blog.caixin.com 投資45億元,歷時12年,跨越兩次醫改,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下稱北大國際醫院)終于趕在2014年最後一個月開業了。12月5日,來自國際國內醫療機構和醫學院的上千名賓朋,齊聚京北回龍觀的北大國際醫院可容納日均萬人就診的門診大廳,慶賀其正式開業。這個總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號稱亞洲最大單體醫療建築的醫院,屋頂還設有停機坪。開業當天醫院現場進行了空中救援演練。北大國際醫院首任院長王杉、方正集團CEO 李友難掩喜悅。從2002年遞交建設申請,到如今正式接診,兩人幾乎全程參與北大國際醫院籌建。同時兼任北大人民醫院院長的王杉說這12年裡他是以“ 志願者”身份參與籌建。“ 這麼大型的醫院沒花財政一分錢,能開張就是對醫改的重大突破。”王杉說。北大國際醫院由北大醫療產業集團(下稱北大醫療)全資興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興建的非營利性醫院。北大醫療于2003年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成立,方正集團、北大資源(方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各持股30%,北京大學持股40%。從一開始,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韓啓德(現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就將其辦院方針定為:“ 建設國際一流醫院,領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改革從來不易。2002年立項之初規劃投資32億元的北大國際醫院,沒錢、沒地,也沒有銀行和投資機構感興趣,最終被“ 安排”給方正集團。李友稱,當時方正集團也沒錢,但不得不接盤並摸索商業模式。如今,歷經12年艱苦摸索的北大國際醫院終於開業,但幾十億元的投資、上千名員工,門診量還沒上來,每天將產生大量運營成本,大量投資如何回收?這也是業界關注的重點。方正集團給出的答案令人眼花繚亂,甚至被一些醫療專業人士認為不切實際。在用資本手段收購、盤活傳統醫院、醫療資源的基礎上,李友計劃打通藥品、醫療器械、保險、養老地產、健康管理等全產業鏈,在醫院之外的環節釋放利潤。醫改已是大勢所趨,國家政策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但北大醫療很難作為參考範本。背靠北京大學醫學部(下稱北醫)的北大醫療擁有太多其他社會資本無法複制的資源。除了可以使用“ 北大”金字招牌本身,北醫旗下擁有的大批頂尖醫療人才、成熟的醫教研體系,以及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等八家下屬三級甲等附屬醫院和13家教學醫院,都在北大醫療的規劃中不可或缺。即便如此,北大醫療仍是一個艱難的故事。和很多醫院投資案例一樣,投資人的設想與醫院院長的想法呈現出明顯的分歧。國際醫院是個“殼”李友聲稱不打算用國際醫院來盈利。“國際醫院賠五到八億元都行。這僅僅是我們整個產業鏈條的一環,就像公司廣告部門一樣,是花錢的成本中心,我們通過其他環節來賺錢。但北大國際醫院平台是賺錢的基礎。”“ 整個國際醫院就是一家企業建的一個‘ 殼’,惟一的資產是醫生。”李友說。北大國際醫院目前共設有63個醫療學科,核准床位1800張,開放床位數532張,擁有ICU 床位159張、手術室46間,職工總人數超過1400人。北大國際醫院約有20多個科室由北醫旗下其他幾家醫院的優勢科室“ 共建”,如腫瘤專科與北大腫瘤醫院合作、口腔科與北大口腔醫院合作、精神科與北大六院合作,此外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北大人民醫院更是在多個學科上與北大國際醫院合作。北大國際醫院的醫生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北醫旗下其他“ 同門醫院”,在北大國際醫院屬自由執業,一周的時間在兩家執業醫院分配。優勢科室共建的模式,有利於保障北大國際醫院的高水平,但也存在諸多挑戰。北京大學醫學部醫院管理處長、北大醫療監事張俊稱,“ 來自不同醫院的內科和外科之間如何協作?醫院的平台、手術室等怎麼保障?學科的考核、考核的標準怎麼界定等,都需要時間來磨合和調整。”另外三分之一的醫生則通過社會招聘而來。據海澱區衛生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海澱區屬醫院已有十余人跳槽到北大國際醫院,其中包括一位產科的“ 一把刀”。北大國際醫院拋出的橄欖枝,是高薪和獨立組建團隊、國際交流等。由於暫時不能為醫務人員提供事業編制,北大國際醫院在招聘外來人才時也曾被拒絕。“ 但若對方十分難得,又很在乎編制,我們也會在北醫內部協調編制資源。”李友稱,即便沒有編制,市場化招聘來的醫生也可以帶學生,也會有國際交流、研究機會,也會有課題、有科研項目,這是北大國際醫院作為北大附屬醫院的好處,因為其承擔著醫教研的任務,這對重視自身職業發展與晉升空間的年輕醫生吸引尤其大。在12月5日開業儀式當天,北大國際醫院就揭牌了多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合作項目、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的呼吸睡眠中心、與德國柏林大學合作的聯合分子診斷中心、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合作的客服培訓項目等。此外,北醫前幾年還為北大國際醫院的開業儲備了數百位醫療人才。國際醫院對醫生的考核將順延北醫的考核體系。“ 醫生的科研成果,以及是否有學生願意跟你,都會是我們考核的主要指標,臨床看了多少病人也會是重要的考核指標。”李友稱。在薪資待遇上,北大國際醫院較傳統公立醫院更靈活。“ 比如公立醫院的一個主任醫生,一年公開待遇約幾十萬元,如果有必要,我們可以給到上百萬元,完全市場化。”李友稱。醫療服務的定價是個難題。雖然名為國際醫院,但北大國際醫院並非專為國際病人服務。在收費方面,北大國際醫院和北京其他三甲大醫院的價格一樣,按照國家醫保政策相關規定定價,以滿足公衆基本醫療需要。不過,當前醫院還沒能拿到醫保報銷資格。王杉稱,一家新醫院要獲得醫保報銷資格,必須要有一定門診量的積累,而這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北大國際醫院還設有上百張特需床位,實行差異化自主定價。國際病人也將是北大國際醫院的重要患者來源。不過,“外國人生病以後,一般會選擇到擁有其保險資格的醫院就醫。針對這部分病人,我們也在跟國外大的保險公司合作,爭取納入其保險範疇。”李友稱。院長權力受限對外輸出現代醫院管理方式,是IT 起家的方正最早想到的盈利模式。為此方正集團在醫療信息系統上已投入數年,北大人民醫院即為試驗田。目前這套管理系統已成功平移到北大國際醫院的平台上。據介紹,該系統是國內首家、全亞洲第二家通過HIMSS(美國醫療衛生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七級評審的系統。HIMSS 評級目前分為八個等級(零到七級),七級最高。通過信息系統,患者在不到一小時里可以完成從掛號、檢查、取藥、繳費以及住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同時,醫院後台管理也能在系統中清晰呈現,包括採購、物流、服務等。醫院借此實現了業務流、數據流、財務流的一體化,“ 北大人民醫院花了八年做試驗,通過每年260萬門診量的衝擊來提升這套信息化管理系統,可以說沒有這套系統,國際醫院開不了業。”王杉表示。傳統醫院在管理上比較粗放,有很多“ 跑冒滴漏”的環節,一旦有機會規範化,其運行效率和利潤提升很容易。王杉介紹說,這套信息系統幫助北大人民醫院實現了扭虧為盈。2006年,北大人民醫院連續三年虧損,院內各部門都是信息孤島,醫生收入也相對較低;啓用這一信息系統之後,2011年醫院收入從2006年的11.4億元提升到了26億元,醫生收入也平均提升了110%。同時,北大國際醫院還進行了專業化分工。北大國際醫院的管理分為前台和後台。前台主要指醫生等直接與病人打交道的人群,後台則指採購、服務等不與病人直接接觸的人群。對於醫生的管理,包括科室主任、護士長,院長有任免權,院長還有權提名醫院主管醫療領域的副院長;後台服務的管理則主要由資本方北大醫療負責,主管行政和財務的副院長都由北大醫療來任命。和傳統公立醫院的院長負責制、院長主管“ 人財物”不同,北大國際醫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主要由三方董事組成,包括北京大學校方、北醫以及北大醫療。院長王杉由理事會選任,權力受到資本方一定程度制約,“ 我們每年會給院長一個財務預算,在預算範圍內的花銷,院長無須通過理事會。”李友稱,理事會將決定北醫有哪些資源可以相互協調,但不會幹涉醫院的經營和商業模型。“ 這種管理方式可以讓醫生從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醫生聚焦在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上。”方正集團副總裁、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副總裁呂和東對財新記者介紹稱,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醫生,國際醫院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來應對醫患糾紛,讓醫生在組織中感覺“ 受尊重”。另一方面,由資本方來管理後台,在實現了後台集采、統一配送之後,不僅節約了大量採購、物流成本,還讓醫生不用再走“灰色的路”。“部分節約下來的成本會返給醫院,將醫生收入明面化。”張俊稱。1萬張床位的實現路徑北大醫療寄望于規模化來獲利。按計劃,到明年底北大醫療控股醫院要達到1萬張床的規模。當前,北大醫療下屬醫院包括北大國際醫院、湖南株洲愷德心血管醫院、吳階平泌尿外科中心和北大醫療康複醫院。托管醫院沒有經驗,新醫院建設周期長,因此按照目前框架,除了北大國際醫院,北大醫療主要仍致力于通過收購地方公立醫院或企業醫院來搭建醫院平台。北大醫療為此專門設立了北大醫療產業基金,該基金融資規模在100億元左右,第一期融資已經關閉,融資額超過30億元。雖然有北醫的優質資源做支撐,迄今為止,北大醫療尚未完成一家公立醫院的改製合作項目。“ 公立醫院改革阻力最大。”張俊稱,阻力來自方方面面。醫院作為國有資產,會涉及國資委;在藥品、醫療技術定價上會涉及發改委;醫保又涉及社保局,還有醫院管理層、以及醫院外圍的產業鏈、利益鏈等等,個中關係錯綜複雜。今年3月,北大醫療曾公開稱與貴陽市政府簽約,將斥資30億元收購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第四人民醫院。不過至今仍未最終敲定。困難可能來自任何一個環節,如已經談下的公立醫院,可能因為政府換屆而擱淺。同時,公立醫院改製還涉及改製以後的編制問題、醫生的收入結構變化等問題,這會導致醫護人員的抵制。許多醫生還沒有為市場化做好心理準備。2014年11月23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第三人民醫院除急診以外的科室醫生和護士集體在院子里“ 罷醫維權”,抗議醫院被家電品牌奧克斯旗下明州醫院托管;之前兩個月,江蘇淮安市淮陰醫院醫護人員也集體抗議醫院將股權轉賣給英國一家機構。而在操作層面上,缺乏公立醫院價值的評估標準,在李友看來,也是北大醫療收購公立醫院難以推進的原因。北大醫療將控股設為收購前提,“只有變成我們控股的醫院,我們的流程和制度、理念才能落實,否則一旦當地政府或醫生不支持,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張俊稱,醫院管理需要10到20年時間來完成,此前,北醫曾對外援建很多醫院,都因沒有掌握控股權,最終很多管理理念和制度無法落實。在他看來,北大醫療對外輸出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醫療專業管理;一是行政和企業化管理,包括讓其財務和資金運用更合理、更節省成本。北大醫療旗下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家投後管理公司,即北大醫療產業控股有限公司。雖然拿下醫院很艱難,但張俊表示,未來北大醫療仍將繼續在公立醫院改製上做更多突破。除了各地公立醫院,企業醫院也是北大醫療的收購標的,這類醫院屬性是企業身份,相比公立醫院的收購容易很多。一般情況下,北大醫療會選擇二甲以上的企業醫院。科室公司化運作?醫院平台搭建完成後,北大國際醫院作為北大醫療資源和管理的輸出平台,除了將其管理模式平移到平台下屬醫院,還將托管更多醫院或對應科室。按照李友的計劃,未來國際醫院的每個優勢科室都會組建成一家公司,在做好自身業務的同時,還要出去管理其他地區相對應的科室。“ 根據業務複雜程度,未來可以相應給科室負責人一定比例股權進行鼓勵,同時也鼓勵科室負責人掏一點錢,以便將他們與醫院利益綑綁起來。”他說,這種管理既包括雙方醫生的互換、派遣實習生、培養醫生、醫生過去執業等,也包括後台供給關係對接。李友認為,這種管理模式可以大量複制,北大國際醫院的一個科室可以出去管理20到30個對應科室。隨著管理的深入,未來這些科室的集采配送、醫療服務都可轉移到北大醫療。“ 我們輸出北大的優質醫療資源和管理,提升了當地醫療水平,收入也增加了。”李友稱,這種模式不用投資固定資產,而收入很大一部分都能進入北大醫療體系,“ 一旦形成規模,科室管理的其他對應科室將給國際醫院帶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收入增長。”很多醫療業界人士對此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醫院還是一個專業化分工、技術要求很高的特殊行業,這種管理輸出看似完美,實則不切實際。“ 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專家級醫生同時兼顧看病和管理?還要管理幾十個科室?”一家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反問。李友稱,這種科室管理模式,此前在北大醫療旗下北醫泰然醫療投資管理公司已有過嘗試。北醫泰然管理的吳階平泌尿外科中心,以首席醫療專家那彥群教授為核心,聚集了一批泌尿外科專家,其合作對象主要是相對落後地區醫院的泌尿外科,“比如陝西和寧夏”。不過據呂和東介紹,北醫泰然的“ 科室走出去”主要是技術輸出,包括規劃設計、人員培養、專家定期出診等,還沒達到管理科室的層面。對於李友的規劃,張俊和呂和東均表示目前還為時尚早,王杉則表示自己只是執行者,對於集團規劃的這種管理模式尚不知情。今年7月9日,北大醫藥與北大醫學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大醫療產業基金以及心安醫療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共同成立北大醫療腫瘤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做腫瘤專科連鎖,目標是建成中國最大的腫瘤專科醫療網絡。類似高端盈利性專科連鎖或許就是前述科室公司化的另一種實現形式。不過這同樣依賴于北大醫療強大的醫療資源。呂和東介紹稱,對於腫瘤、口腔和心理等幾個市場需求大的領域,北大醫療都可結合北醫的優勢醫療資源,引入部分戰略投資者,共建盈利性連鎖專科醫院。“ 專科醫院主要承擔醫療業務的對接,或合作、或托管、或並購、或新建,北大醫療則負責後端支持,如提供醫療器械或行政管理等。”他說。即將在國際醫院旁邊落成的北大心理醫院,也將採取上述模式來全國擴張。今年2月27日, 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與北大醫療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目標直指中國最大、最專業的精神衛生領域醫療管理集團。該模式得到北大方面的支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曾表示,有豐富醫療資源的北大醫學部將全力支持北大醫療在社會資本辦醫領域的實踐。她認為社會資本的介入將放大北大醫學部的優質醫療服務,同時,也有機會通過提供更合理的腫瘤醫療服務去探討醫療體制改革。為此北大醫療將引入更多戰略投資者,共同打造更多的醫療服務細分板塊,“ 醫療板塊是方正集團幾大板塊里,惟一每天有人追著想投資的。”李友稱。醫院對集團的巨大拉動力方正的想法是,一旦手中掌握了足夠多的醫院,北大醫療就能搭建起一個自己的醫院平台,並在此平台上與整個集團的產業鏈形成互動,包括採購、共建,甚至拿地。11月28日,方正旗下北大醫藥公佈了其子公司北醫醫藥與北大國際醫院簽署的《物資供應與配送長期服務合同》,雙方約定由北醫醫藥向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提供運營所需的藥品、試劑、醫用耗材、辦公用品的供應、物流與配送服務,以及醫療設備的供應服務。除了流通板塊,在醫藥、設備租賃、保險等其他領域,方正系也逐漸打通其外圍服務與醫院的資源對接。目前,北大醫療旗下擁有醫藥研究院、醫藥企業、醫藥配送、醫療信息化、醫療保險、醫療設備融資租賃、醫藥紡織品服務等諸多細分板塊。呂和東對財新記者表示,北大國際醫院本身的投資會隨著醫院門診量、手術量的上升而增值,同時,依托北大國際醫院,北大醫療會並購和托管更多的醫院,這些需求本身將會促進醫療周邊產業的發展。“ 比如藥品採購,以後我們可以自己提供。” 李友介紹稱, 醫院用得最多的低值耗材,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等——其採購占了所有醫院採購規模一半以上——可以由北大醫療自己提供;而其他藥品,北大醫療旗下的北大醫藥、大新藥業等醫藥公司也有能力提供一部分。對於不能自給的醫療設備、器械,北大醫療則直接跟大的醫療設備商拿代理權來減少折舊、降低成本。早在2011年,北醫醫藥就與雅培公司簽訂了I-STAT 血氣分析儀的區域代理協議、與戴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簽訂了中國區總代理協議等。同時,李友還計劃將數據變現。例如,隨著北大醫療系醫院就診的人數增多,可以通過系統分類篩選提供健康管理、養老、保險以及其他高淨值服務。目前北大醫療康複醫院已經在建,預計于2015年正式對外營業。同時,北大醫療還建有國內首家高端會員制健康會所——北大醫療健康管理中心。此外,在患者個人信息完全保密的情況下,也可以做數據庫分析賣給藥廠。“ 一個三甲醫院的數據標準價值就已經非常可觀,如果以後有幾十個、幾百個醫院的數據呢?”李友反問。方正還有意將集團旗下五大業務板塊中的金融、IT 和地產等與醫療板塊互動。“ 比如我們可以和地方政府簽一攬子合作計劃,我承諾將你的醫院建設到什麼水平,你就配套給我們多少資源,讓我們做養老產業,或者做一些智慧城市的項目。” 呂和東介紹說。另一方面,北大醫療也規劃了資本退出通道,“ 我們手里的醫院可能不會直接裝入上市公司,但是為醫院服務的其他所有環節,都可以在合適時候裝入上市公司。”李友說。一盤大棋紛紛落子,李友坦言,北大醫療賴以發展的基礎始終是北醫的醫療資源,方正集團能做的是借資本之手整合各方資源,釋放產業價值。在與北大、北醫的磨合過程中,也曾有過分歧。比如學校會懷疑,北大醫療這麼大規模擴張,會不會降低北醫的醫療水平;醫學部會懷疑,這種擴張能否得到醫生的認可。“ 我們需要找到他們願意支持的理由,比如他們可以跟各大醫院平台一起去做藥物、臨床研發,教學研究,推進醫學部的科研進展。”李友說。北大醫學部也派董事或監事到北大國際醫院,一方面是為了協調北醫的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了防止北大國際醫院“隨便出去賣北醫的牌子”。王杉作為院長對北大國際醫院的要求是“ 更像一個公立醫院”,而李友作為資本方,希望北大國際醫院在體制上“ 更像一個公司”。不過,李友也表示,王杉現在已經有別于傳統醫院的院長,除了會關注成本效率,也會關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等。為醫改、為社會資本辦醫趟出一條新路是他們的共識。“ 中國最主要的醫療資源依然在公立醫院。不管姓公姓私,我們都希望能夠建立一整套現代化的醫院管理體系。”王杉稱,北大國際醫院要做的,就是有別于傳統醫院、接軌國際標準的現代化醫院,服務上更人性,管理上更加現代化和智能化。當前各路資本紛紛奔向醫療領域,李友認為最終的勝出要素是醫療背景。至於北大醫療產業鏈模式未來能否走通,仍取決于能否控股足夠多的醫院並且實現有效管理。李友稱,希望未來五年,方正旗下IT 板塊提供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能為上千家醫院服務,而現在只有300家;北大醫療管理的醫院能達到三五十家醫院,現在只管理了三家醫院,其所謂“ 管理”,是指能夠控股或全部托管。“ 這樣下去,我們就會變成中國最大的醫院管理集團公司;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醫療信息化服務公司,因為我們會有一個中國最大的醫療數據庫,有上億人的健康大數據,全世界的藥廠和金融機構都會希望跟我合作。”李友說。不過,這還僅僅只是設想。不確定性無處不在,“ 代持門”是其中之一。2013年6月,北大醫療將其持有的北大醫藥上市公司股份部分轉讓給政泉控股。2014年11月,政泉控股在其官網連發五則公告,指控包括李友在內的部分方正集團高管通過政泉控股代持,在公司利好頻出時減持北大醫藥股票,從中獲利3.55億元。此舉報或涉嫌虛假信息披露和內幕交易,目前,證監會已對北大醫藥立案調查。如果罪名成立,將構成重大違法行為,相關高層有可能被依法移送公安機關。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1986年投資創辦的校企,目前,官方說法是,北京大學持股70%、集團管理層持股30%。這讓方正能夠成為整合社會資本和醫療資源的“ 集成商”,但叢生的關聯交易也危及著北大醫療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