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構解讀央行降息:降息周期開啟​ 降息利好股市債市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53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2 07:57 編輯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




民生宏觀管清友:降息周期開啟​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

1.降息降低融資成本。當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央行釋放基礎貨幣無法傳導至實體,只能希望通過降息,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進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

2.但能否真的降低融資成本有待觀察。短期看,降息或導致一般性存款加速分流理財,銀行綜合負債成本不一定下降。中長期看,43號文是否能約束地方債務擴張,國企改革能否提高國企盈利能力,中小企業風險盈利特征能否改變是中長期融資成本能否下降的關鍵變量。​

3.貨幣寬松空間被打開,未來繼續降準降息沒有任何心理上的包袱,再考慮到存貸比調整帶來的繳準壓力,預計下一次降準降息不會太遠,一直會持續到社融余額增速拐頭向上,經濟內生動力增強為止。​

4.無風險利率下降有利於風險資產(股市和房地產),降息也直接利好於債市,但考慮到市場預期充分,效果不會太明顯。當房地產銷售帶動經濟轉暖,則股強債弱。​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寬松有望延續 利好債市

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降息周期展開,寬松有望延續:​

①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標誌著降息周期的正式開始。​

②1年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bp,有望大幅降低企業貸款融資成本。​

③1年存款利率下調25bp,但上浮上限由1.1倍擴大至1.2倍,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而存款利率基本未變,助於銀行利潤向實體經濟的轉移,降低經濟風險。​

④預測15年GDP增速7%、CPI增1.5%,通縮是主要風險,泰勒規則下7天回購利率應在2.5%以下,判斷未來仍有一次以上降息,流動性寬松有望延續。​

姜超還認為,降息對於債市有利好影響:​

降息周期展開,債券牛市延續:①央行宣布同時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降息周期正式展開,我們預測未來仍有1次以上降息。②將大幅縮窄貸款和債券收益率的差距,打開債券類資產收益率的下行空間。③判斷未來貨幣寬松仍將延續,7天回購利率均值有望降至3%以下,3個月目標2.5%。④下調10年國開債目標區間至3.6%-4.0%,下調其目標中樞從4%至3.8%。​

滕泰:中國進入降息周期 將迎來長期大牛市​

經濟學家、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滕泰表示,“降息是正確且必要的舉措。”中國經濟連續十幾個季度的下行,物價也出現通縮的趨勢,近幾年,高融資成本是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央行[微博]降息可以說“亡羊補牢,猶為未晚”;同時他還表示,中國將進入降息周期。​

對於降息的影響,滕泰認為,降息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對制造業的回暖有利,而地方債的融資成本也將下降,對基建、房地產行業形成利好;同時也將極大提振消費,促進明年的經濟增長。​

而資本市場將直接受益於降息,隨著融資成本的下降,中國股市將長期走牛!​

興業銀行魯政委:降息利好房地產​

針對央行周五晚間宣布的不對稱降息,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本次降息有助於在明年初存量貸款重定價時系統性下調融資成本,特別是以貸款基準利率為定價基準的小微、三農,當然還有房地產。​

魯政委表示,這是堅持理性思考的正確舉措,我們一直認為,沒有利率錨下移而期待系統性地降低融資成本是很難的。本次降息有助於在明年初存量貸款重定價時系統性下調融資成本,特別是以貸款基準利率為定價基準的小微、三農,當然還有房地產。存款上限的提高,在為最終完全解除奠定基礎,也是避免吸儲困難。​

國泰君安的降息分析會議紀要:新增重大利好 市場風格偏向大盤


1.債券。對投資者預期影響大,實際作用有限。實際央行對存貸款利率已未控制。利率市場化進一步啟動。只是政策第一步,後續要繼續關註影響貸存比的政策。債券利好,下周下行10-20bp,建議下行途中減倉。轉債、城投、高收益信用債看好。利率債控制長短。

2.非銀。券商是新經濟/金融的引擎。對信用交易是利好,占券商一半以上收入/利潤,ROE繼續上升至12%。券商資管將爆發式增長。明年上半年預計至少30%漲幅。推薦中信、方正為補漲品種。降息對保險保費收入利好,居民大量配置保單。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明顯處於上升期不會變。互聯網金融、國企改革、監管放松是非銀三大催化劑。

3.策略。降息全面超出市場預期,時間點提前了。債券已有反映,但股市還未太多反映。算是新增重大利好,維持2015年3200點判斷。這次是這輪降息周期第一次實質性降息,意味著降準周期將在不遠未來啟動。重申對非銀板塊戰略性配置,同時推薦地產(包括上下遊鋼鐵建材等)、交運。市場風格偏向大盤。

4.地產。肯定會跑贏,幅度可能沒過去大,但建議積極配置。開發商杠桿非常高,凈負債率120%。影響購房預期(觸發剛需)。推薦高彈性,泰禾集團、陽光城、招商地產、保利。

5.交運。航空航運可能受損(負債為美元浮期,libor上升,利率匯率都有風險)。看好大股票,大秦鐵路。

6.建材。水泥股布局高估值高負債率。

提問:

14年還有可能回頭嗎?堅持牛市思維,而非短期風險,堅持行情開啟。

未來還有多大降息空間?利率水平靠近通脹預期(1-1.5%)靠攏,還有較大空間。具體次數和幅度還要測算。

降息還是降準可能更大?難判斷,兩個的門都打開。短期降息更大,放在半年來看,降準可能越來越大。預計兩次降息兩次降準。

申萬李慧勇央行降息電話會議紀要:還存在3次降息,6次降準空間。

1、貨幣逆周期調控的標誌性事件。央行以實際行動粉碎了所謂貨幣政策新常態不會普降利率的謬論。

2、下調存款利率同時擴大上浮幅度,名義上沒升沒降,實際上市場可以在利率決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在目前存款仍是稀缺資源,存款利率變化可能不大。

3、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幅度大於存款,體現了引導資金利率下行的意圖,金融市場直接受益,考慮到銀行惜貸,實體經濟受益可能有限。要真正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仍需要PSL,降低準備金率等配合。

4、還存在3次降息,6次降準空間。央行降息實際上意味著央行穩增長力度的加大,除非經濟增長企穩,或者出現通貨膨脹,央行會不斷通過寬松貨幣來穩定經濟增長。考慮到2015年CPI上漲2%,降息之後,理論上還存在75個BP的下降空間。考慮到今年PSL以及MLF到期,以及同業存款納入存款計算範圍,追繳存款準備金需要對沖,需要投放3萬億左右資金,理論上需要準備金率下調6次左右。

邵宇:央行非對稱降息點評—預期之中,意料之外

央行周五宣布非對稱降息,1年期貸款利率下調40BP,1年期存款利率下調25BP,同時上浮上限由1.1倍擴大至1.2倍。我們點評如下:①、央行前期正回購利率兩次下行預示降息已經箭在弦上,而本周三的國務院新十條引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本次降息體現執行力,但時點上出其不意。②、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采取非對稱方式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存款基準利率的小幅下調與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相結合,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也進一步拓寬。③、步入降息周期,未來仍存在進一步降息以及降準的可能,貨幣寬松環境有望繼續維持,銀行利潤向實體經濟轉移將有助於緩解企業融資壓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支撐。④、降息周期的開啟將驗證並加速我們年度策略報告中提到的居民資產配置轉移的過程,因此我們判斷市場將正式開啟跨年度行情,地產、電力、基建、交運等高杠桿板塊將受益,同時券商將充分受益資本市場的火紅年代。(東方證券策略)​

沈建光:千呼萬喚始出來——央行降息的邏輯與意義​

11月21日晚,央行網站發布開啟新一輪降息,並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在筆者看來,上述舉措實屬不易,是面臨當前弱增長與低通脹局面采取的積極之舉。同時,央行打破了市場對於“央行僅僅依靠創新型工具,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被束之高閣”的禁忌,且存款利率進一步上浮,有利於加快利率市場化,以及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轉向價格型的轉型過程,符合筆者在本周《增長通脹雙低促貨幣政策轉型》中的判斷。​

值得註意的是,筆者自今年5月份是便發文提出,降息降準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逆周期使用絕不應該予以刺激的含義,且相比於定向措施傳統工具更具透明性,切傳導機制更加通暢。從這個意義來講,筆者預計12月降準也是大概率事件,而在政策方向更加清晰之下,筆者對明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觸底反彈抱有更大信心。​

本輪降息的背景在於當前中國經濟的雙低格局​

10月中國經濟延續著弱增長與低通脹格局,最新匯豐PMI更不容樂觀。結合央行早前發布《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不難發現,面對中國經濟下行態勢,央行其實早已采取了行動,不過措施並非常規政策工具,而是更多創新工具的使用。​

對此,筆者層多次發文表示,當前增長通脹雙低的背景下,尤其是存在通縮風險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確實需要更加積極。而在工具選取方面,筆者認為常規性工具被束之高閣並不符合貨幣政策轉型的要求,進一步降準降息仍有必要。從這個角度而言,央行此次啟動降息對於扭轉經濟下滑態勢具有積極意義。  ​

常規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難言刺激​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這一樣的舉措解讀為刺激。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言,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弱增長與低通脹的時期,貨幣政策更加積極是需要的,相機抉擇是宏觀政策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內容,無所謂刺激,甚至是大規模刺激。​

而從創新型工具的應用來看,央行其實已經在采取行動,即近一兩年來,央行並沒有采取常規性工具如降息降準,而是通過更多創新型工具如SLF、MLF、PSl等,達到定向支持的目的。但實際上,定向的力度也不小,本輪約7700億的MLF對於流動性的支持力度其實要超出一次降準的力度。但盡管采取不少創新手段,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融十條剛剛出臺,利率隨後大漲,便凸顯了政策困境。而早前對小微企業定向也有流向房地產企業的部分。​

以數量型向價格型工具轉變的貨幣政策​

可以看到,與此次降息相伴的是利率市場化的加快。正如筆者早前文章《貨幣政策新框架思辨》文章中所提,在貨幣政策轉型的背景下,常規性工具仍應該是主要選擇。筆者認為,當前央行通過創新手段實際上是貨幣政策承擔改革發展任務下,面對結構性矛盾所采取的次優選擇,只是過渡性手段,並非長久之計。​

貨幣政策框架仍然需要沿著加速利率市場化,以數量型工具轉向價格型工具的方向前進。從這一意義而言,當前基準利率體系尚未清晰,利率傳導機制並不暢通,發展各類金融市場,打造基準利率體系,通過確定短期利率進而引導中期利率,形成反映流動性偏好與風險溢價的收益率曲線似乎更為緊迫。​

央行打破“禁忌”,更多常規政策或有可期。​

早在今年5月的時候,筆者便曾多次發文討論降準的必要性,提到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當前外匯占款降低,資金雙向流動更加平常降低了維持高準備金率的必要性;​

二是貨幣政策工具未來需要更多地采用價格型工具,保持過嚴的數量控制,不利於價格發揮作用;​

三是伴隨著存貸差的縮減,當前20%的準備金率或已超出最優準備金率的理論值;​

四是相對於國際上其他國家,當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過高。​

如今看來,上述支持降低準備金率的理由仍然成立。早前融十條表明了決策層降低融資難融資貴的決心堅定。筆者預計,12月或將啟動新一輪降準,而在政策信號更加明晰之下,經濟企穩也或有可期。​

(沈建光  瑞穗證劵首席經濟學家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