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文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俞平康。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中國推新版“馬歇爾計劃”支持中國經濟的走出去戰略,設立規模達400億的基金,用於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以及我國相關西部、東南部省份的基建、能源、金融合作等方面提供融資支持,達到輸出國內過剩產能,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及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戰略目標。
經投入產出模型嚴格計算後,我們認為:
1、中短期內,“一帶一路”有助於消化過剩產能,但對推動本國經濟增長效益不大。以投入產出模型計算,1單位的基建投資將拉動上遊相關產業1.89單位的生產擴張,但更重要的是,作為上遊產業,1單位的基建投資可以推動下遊產業3.05單位的生產擴張。“一路一帶”將有助於國內部分行業如鋼材、水泥、煤炭等對過剩產能的消化,因為雖然1單位的投資走了出去,但是1.89單位的生產還是源自於國內的。然而在“基建走出去”的情況下,1單位的基建投資對下遊產業所產生的3.05單位的推動效應就完全貢獻給了國外,而不是推動本國經濟。
2、中長期內“一帶一路”助力亞太經濟一體化,戰略意義重大,且有助於我國外儲投資方向多元化。中國將通過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帶動區域間貿易活動的增長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通過充分利用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做到貿易成本的最小化,從而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著眼於能源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對“一路一帶”的投資將帶來經濟體外延的擴張。同時,此戰略有助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的多元化。
3、與美國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對世界經濟具有更廣泛的經濟效益。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一種更無償的“贈予”,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更加顯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主要資金都用於購買最終產品進行消費,而這些最終產品又多數來自於美國,對於美國經濟的拉動效應十分顯著。而中國的“馬歇爾計劃”采取基建輸出的方式,基建投資作為中上遊產品,其產生的引致投資、引致消費完全留給了“一路一帶”的沿線地區,因此可以說“一路一帶”確實會繁榮一路、富強一帶,這是中國贈予地區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
4、“一帶一路”須循序漸進地展開,加強危機應對機制,並在海外援助中增加對中國下遊產品的需求。中國的地緣政治十分複雜,並且從中國多年歐洲開發的經驗來看,有必要保持較高的軍事水平應對海外投資可能面對的多方困難。對外的基建輸出仍應當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資金的投放上采取“試水”的態度,充分保障投資的回報率。同時,借鑒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驗,我們在今後海外投資和援建中應增加對我國下遊產品的需求,擴大海外投資和援助對我國經濟的拉動效應。
在現階段國內經濟緩慢築底,國內需求相對疲弱的局面下,“一帶一路”為國內部分產業中短期內消化過剩產能和去庫存提供了契機。依托於港口、公路建設公司等投資主體,通過“走出去”戰略,投資於“一路一帶”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並通過運營管理收回部分的投資收益。
一個仔細計算過的數字勝過千言萬語,我們可以通過投入產出模型來理解“走出去的基建投資”具體有何效應,該方法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昂惕夫創立,主要貢獻在於可以測量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從而對產業結構及國民收入的構成做出合理判斷。
投入產出表的系數分析為我們提供了某行業對其上遊行業的總需求的拉動效應和對其下遊行業的總供給的推動效應的測量方法。經過仔細計算,我們獲得了各行業的完全消耗系數(拉動效應)和完全分配系數(推動效應)。下表列出了基建行業和房地產建築業兩個大行業的系數。其中,與基建相關行業有6個(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與房地產建築業相關的行業有兩個(房地產業,建築業)。
在拉動效應方面,1單位的基建產出將拉動上遊相關產業1.89單位的生產擴張,這個效應可能更大,因為我們在這里僅囊括了6個基建的相關行業,但大體上基建投資與房地產業的拉動效應是相當的,或者說略低一點。這就是為什麽從中短期內來看,“一路一帶”戰略導致的“走出去的基建投資”將對於國內部分行業如鋼材、水泥、煤炭等的去化產生積極作用,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雖然投資走了出去,但是生產還是源自於國內的。
在推動效應方面,主要指該行業對於下遊生產所激發的總供給,例如1單位的基建產出將總體推動3.05個單位的供給的擴張,這集中體現了基建作為上遊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效用。相對而言,房地產作為下遊產業,推動效應就小得多,這是符合經濟直覺的。然而在“基建走出去”的情況下,基建行業這一部分的推動效應對我國經濟而言就損失了,因為基建投資發生在國外,推動效應也發生在國外。我們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就描述了基建作為供給所能給其他行業帶來的推動效應,若是道路修在國外,雖然修路所用的設備、材料對我國經濟仍然有拉動作用,但我們就無法同時享有道路的使用給當地經濟帶來的推動效應了。
但是中長期內“一路一帶”助力亞洲經濟一體化,戰略意義重大,並有利於外儲投資多元化
雖然損失了基建投資帶來的推動效應,但“一帶一路”在中長期內的戰略意義仍然可圈可點,因為通過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中國將促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首先采取資本的輸出引領亞洲經濟的增長,從而帶來區域間貿易活動的增長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通過充分利用各經濟體的比較優勢做到貿易成本的最小化,從而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一點與歐美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是十分類似的,例如,美國和加拿大在二戰中基礎設施受損最小,它們比戰前要繁榮的多,但是出口貿易只占經濟中的一小部分,馬歇爾計劃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援助將被歐洲用來從美/加處購買工業制成品和原材料,這就促進了區域間進出口貿易的增長。而“一路一帶”戰略也將使中國自身從這一類似的路徑中受益。
此外,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著眼於能源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對“一路一帶”的投資將帶來經濟體外延的擴張。這些基建投資、尤其是後續的運營,將帶來與國外更多的能源領域的合作機遇,這將會回補常年以來我國經濟對於部分能源的議價權方面的劣勢,而對外的投資也將逐漸帶來國防外延的擴張。
第三,“一帶一路”的基金融資來源中我國外儲占比在65%以上,這有助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的多元化。基建投資在嚴格控制投資風險的基礎上,長遠看可能實現比美國國債更高的收益。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與美國不同,對世界經濟具有更廣泛的經濟效益
二戰結束後,為消化美國在戰時的過剩產能,美國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馬歇爾計劃”,將龐大的資本輸出到歐洲,刺激消費品、就業市場複蘇,拉動歐洲對基本消費品的需求潛能、進而帶動美國出口貿易,並且增強了歐洲地區的對美國中樞的向心力,奠定了美國的戰略地位。美國輸歐的資金總量為130億(贈款90%、貸款10%),其中88億流入貨品采購,27億進入原料市場,16億流入工業機械。
歐洲經合組織OECD的前身在美國援助款項的分配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求必須以各國的資源、生產指標、進出口貿易、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等為依據,進行某種程度的跨國調節;因此馬歇爾計劃無形中促進了西歐地區的貿易自由化和歐洲一體化進程,也形成了實際上的以美國為核心,各國依據美方統籌進行經濟重建的機制。
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不同,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一種更無償的“贈予”,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更加顯著。理由是美國“馬歇爾計劃”雖然主要為贈款,但主要資金都用於購買最終產品進行消費,而這些最終產品又多數來自於美國,由於歐洲國家在二戰中耗盡了外儲,馬歇爾計劃的資金援助幾乎是它們從國外進口商品的唯一資本,在計劃最初進口最多的是必需品——比如食物和服裝,而在後期消費方向轉向了重建所需物資——這也是馬歇爾計劃最初的用意所在。關鍵在於消費品屬於下遊產品,被消費後不再對歐洲產生效益,但從投入產出模型可以看出,它們對於美國經濟的拉動效應卻是十分顯著的。如上表所列,服裝業對上遊產業的拉動系數為2.57,即購買1個單位(例如,美元)的服裝能拉動美國上遊產業2.57個單位的產出。而1個單位的服裝僅能推動歐洲當地產業0.87個單位的產出。這於基建投資有天壤之別。
而中國的“馬歇爾計劃”采取基建輸出的方式,基建投資作為上遊產品,弱投資於國外,其產生的引致投資、引致消費並沒有留給中國,而是留給了“一路一帶”的沿線地區,因此可以說“一路一帶”確實會繁榮一路、富強一帶,這是中國贈予地區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
“一帶一路”須循序漸進地展開,加強危機應對保障機制,並增加海外援助中對中國下遊產品的需求
“一路一帶”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註意到san點。
其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基建投資收益有賴於後續軍事保障。美國“馬歇爾計劃”有充分的軍事保障,美國作為二戰後第一軍事強國,需保障經濟的後花園歐洲與蘇聯對抗。當今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形式十分複雜,從中國多年在歐亞開發的經驗來看,必須對海外投資可能面對的多方面困難有充分的準備。
其二,循序漸進的原則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對外的基建輸出也應當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資金的投放上采取“試水”的態度,充分保障投資的回報率;在地區選擇上,可以選擇試錯成本較低,國際關系相對良好的國家首先進行合作。
其三,借鑒美國馬歇爾計劃的經驗,我們今後在海外的投資和援建計劃中,可以增加對我國下遊產品的需求的比重,用以擴大對我國經濟的拉動效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