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2.0時代,從孵化項目到孵化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624.html

i黑馬: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之下,“創業”不再只是一個名詞,是真正轉化為了動詞,而資本的助推也造就了新一輪創業的熱潮。高頻率的融資項目宣布輪番而至,每個細分領域都能找到市值幾億美元的公司。起初,優質的項目優質的人是那麽的寥寥,有著龐大資金的VC機構,在為數不多的項目計劃書中更是難以找到,讓人更眼前一亮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於是BAT帝國的崛起順理成章變為唯一趨勢,投資機構也只能跟投,做一些助力和錦上添花的事情。

\ 

”創業”的地標性城市——矽谷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誕生過無數奇跡的地方。從舊金山灣區沿加州101號高速公路至聖何塞,在著名的“矽谷大道”兩側,駐紮著數千家科技公司、投資機構和孵化器。作為全球創業和高科技引擎,有人把矽谷的成功,部分歸於“制度性框架”,可以這麽理解,這個制度性框架的精髓,就是孵化器模式,產出了眾多的新概念、新公司和創業者。於是矽谷式創新精神+中國大市場=奇跡。把孵化器模式導入中國,鼓勵創業者堅持自己的理念,發展自己的項目,於是一大批孵化器項目的開展激發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創業高漲情緒,中國迎來了創新精神高峰期,更多的年輕人願意主動通過技術或平臺搭建,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消費模式,讓社會變得更智慧更智能,這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期,中國正式步入創業1.0!

創業如何回歸本質

1987年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成立到現在,中國各種孵化器的數量有1500個之多,國家級孵化器,微軟創投加速器、創新工場、聯想之星、3W咖啡等新型創業孵化器。它們提供幾個月不等的免費辦公場所,提供各種配套服務和輔導,融資洽談等。很大程度上,它們加速了初創企業的成長和成功率。中國的制度性框架,正越來越成熟,但和矽谷仍有巨大差距。20年前的俞敏洪創辦新東方時,創業被看成不務正業,被人鄙視;15年前馬雲做阿里巴巴,被當成騙子和瘋子。中國的前幾代創業者,他們成功,更多是靠天時、地利、人和、膽識。而今天,創業者在各種孵化器、投資機構的推動下,成為更幸運的一代。但是,隨著中國大量的孵化器項目啟動,隨之增漲的也是各種各樣的創業項目,很多人說現在不再是創業者跟著投資機構屁股後面找錢,而是投資機構拿著錢追創業項目的時代了!並且羅列了很多案例,但是筆者思考的是,這真的是好的趨勢麽?筆者姑且把“增漲”看為是“膨脹”,雖然眾多優秀的年輕創業項目層出不窮,但真的達到可以全民創業,加速構建孵化器基地的程度了麽?很多創業項目輪番死掉,有限的基金,有限的投資機構,最重要的是,有限的市場,有限的用戶,卻有大量的創業項目!筆者認為,某種程度上,我們是不是縱容了失敗呢!浪費了孵化器提供的物資,還耽誤了大量等待進駐的創業項目!創業1.0時代——創業項目擁擠,但資金有限,出路在哪兒呢?

過去幾年,國家陸續出臺文件,僅2012年就連續出臺兩個文件,要把創業教育納入傳統大學的課程體系,從源頭的學生扶持創業。特別是,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式很嚴峻,以前很搶手的MBA都會面臨就業壓力,所以,創業將是一個承載年輕人夢想的出口。而創業項目的核心是創始人,如何做到抓住創業核心,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有有能力的核心創始人!大家都在本著鼓勵創業的心態在傳播正能量, IDG資本合夥人李豐就表示過,知道年輕人創業會失敗,但是我們感動的在這樣的年紀能做這樣的事情!

創業孵化的核心是人

盡管創業者大潮洶湧澎湃,但成功者仍然是少數派,這是不得不正視的現實。初創公司的自然狀態,就是走向死亡,大多數初創公司在早期階段,需要好多奇跡才能逃離這種命運。對創業這件事兒來說,資本、孵化器等外在因素,屬於錦上添花,創業的核心,還是創業者本身,人要比他們的idea和商業模式構思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創業者,具備了與成功密不可分的特質,不管他的想法多麽簡單,甚至不太靠譜,搭上一個不錯的團隊,他都可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甚至驚人的成就。尤其是對於那些年輕創業者,當他們在經驗、資源、戰略眼光等諸多不足的創業初期,什麽對他們才更重要?

一個具備創業潛質的人是最值得孵化的,他們將是未來經濟型社會的中堅力量,新一輪的商業帝國將屬於那些有獨立思考能力、對行業有前瞻性和深度探究,具備自信、自我驅動力和主動學習的創業者。筆者認為,真正的創業2.0時代來臨了!

本文為於千智投稿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