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滬港通贏家 RaymondJook祝振駒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2v2rs.html

經濟日報MoneyTimes原文(簡體版),31-10-2014

滬港通啟動雖然仍然未有確定開通日期,筆者估計延遲只是中央要表達政治資態。從經濟效益出發,這次互聯互通根本是有利國內A股多於港股,簡單的看兩地交易額度之差別便可略見一班。

內地人買港股每天的配額上限是105億元人民幣,相對透過香港買上海A股的單日配額就高達130億元人民幣,所以長線而言,滬港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引入外資,特別是有長線持倉能力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令一潭死水的A股起死回生。中央希望此舉能生一石二鳥的作用:1)由散戶主導的A股市場機構化,最終令市場複甦;2)為人民幣國際化,作出局部試驗。如果滬港通目的是為了激活A股市場,延遲只會有百害無一利,所以借延誤消息調整後的個股,現在反而應該是趁低吸納的時刻。

交易平臺盈利能見度最高
前一段時間,市場炒作滬港通概念主要集中在: 1)對A股股價有大折讓的H股及;2)平臺受惠者如港交所(00388)及中資證券股。

前者基本面愈差者,升幅則愈淩勵。散戶對個別行業及公司營運不一定了解,假如跟風炒作,多數輸多贏少。因為AH股沒有互換機制,一般股民難以套戥兩地價差,加上交易成本,所以單是價差並保證可吸引他們購買大折讓的H股。反而唯一在香港上市,具有行業特色及估值吸引(例如相對同行業A股,估值有大折讓的香港上市競爭對手)的中小型個股,可能會更引起內地投資者興趣。

後者因為是平臺,只需要交易額有所提升,業績便有所改善,所以業務相對透明度較高,較易理解。對於中大型的中資證券商,滬港通對於它們來說是藍海,因為香港證券市場競爭激烈,海外及本地基金的二級市場交易份額一直由外資投行雄霸,中資及本地華資證券商只占很細小占有率。因為外資投行不能全資持有內地證券交易牌照,所以中資證券商在A股市場上擁有巨大的護城河,加上它們國內強大A股研究團隊及公司關系網絡,在滬港通的開放上,中資證券商自然成為先機者及必然受惠者。最受惠者應該為持有香港證監牌照及擁有內地研究網絡的中資投行。

下一步深港通
筆者估計當時機成熟,深圳A股,更多的中小型香港及內地股份將會逐步被納入互聯互通的範圍之內。隨著成交上升,每天交易限額必進一步被擴大。

策略上,當愈來愈多外資基金可以直接投資A股,香港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必定逐漸被淡化。但中期而言,滬港通將會是繼1993年引入H股上市及2003年開放自由行以來,香港市場的最大一次結構性改變。自由行自開始10年多以來,許多香港小型零售股得以受益,晉升為中型股,且看滬港通能否幫助中資證券股由中小型股,有一天晉升為大型股,甚至藍籌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