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雷軍圖片來自路透,全文內容來自《經濟學人》文章Smartening up their act)
想了解中國人如何創新?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中國競爭白熱化的智能手機市場。縱然是稱霸全球的三星和蘋果,到了中國,也會因為本土制造商的圍攻而敗退。如今,中國的智能手機制造商正進軍海外,其國外銷量遠超以往,要打響一場將顛覆全球手機市場的戰役。
中國的這類制造商已經有了開戰的資本。由於推出了成本低卻特色豐富的產品,他們的國內銷量呈爆炸式增長。今年第二季度,這類制造商售出過億部智能手機,占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使中國躍升全球頭號智能手機市場。
令人震驚的是,中國的十大智能手機品牌有八家都是本土公司。主打在線行銷的初創公司小米科技已超越三星,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智能手機品牌。下圖可見,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出售手機1540萬部,今年有望售出6000萬部,該公司明年銷量或將達到1億部。
平價智能手機的興起是中國消費者的福音,許多消費者都將首次嘗試網購智能手機。可中國的制造商不再滿足於為國內市場的份額爭個你死我活。他們越來越多地將目光瞄準了利潤豐厚的國外市場。
今年7月,小米與印度首屈一指的電商Fipkart合作,轟轟烈烈地挺進印度。目前東南亞多數地區都可以買到小米手機,小米方面計劃接下來殺入巴西市場。雖然還未正式登錄美國,但GPS手機定位系統可以追蹤到,美國境內現有將近100萬部小米手機正在使用。因為國外用戶難以正確發出“小米”一詞的讀音,小米甚至將官方網站更名為mi.com,也許目的是要在海外打響新的“米”品牌。
另一家跨出國門的中國制造商是一加科技。一加手機贏得了發達國家市場評論人士的贊譽,該品牌不但性能與各類特色表現一流,售價也僅有約300美元,連最新款iPhone價格的一半都不到。一加的全球總監Carl Pei認為,本公司和對手們不同,生來就是一家立足全球的公司。去年成立以來,一加就將目標鎖定在16個國家,其中包括英美這類頗有挑戰的市場。Pei透露,這使不少人以為一加不是一家中國公司。
此外還有些中國企業,即使在智能手機領域還算新手,他們的業務也早已覆蓋全球。華為此前向一些電信運營商出售的白色手機並未貼上自家品牌,現在正在力推旗下Ascend與Honor兩大品牌。聯想斥資29億美元收購原屬谷歌手機部門的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一舉拓展到北美和南美市場。聯想還宣布,計劃推出僅在網上發售的智能手機。
上周,聯想甚至可能收購加拿大智能手機先驅黑莓的小道消息在業內流傳。這倒不可能成為現實,因為聯想海外出售手機已經獲利,對這樣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來說,和日落西山的巨頭聯手幾乎毫無意義。而且,還有人擔心中國政府利用本國科技企業進行間諜活動。這類指控未經證實,卻已導致美國國會將華為與另一家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列入黑名單。也許加拿大的監管機構會因此阻撓一切這類中國企業的交易。
中國制造商成為智能手機界正在興起的力量,但要是離開了庇護這些企業的本土市場,他們還會不會蓬勃發展?一些觀察家持懷疑態度,將這些中國科技企業視為無恥剽竊之徒,認為他們不具備創新的能力,不過是利用狡詐的法律系統漁利,那種系統容忍國內公司侵犯國際專利權,而且免於同世界級的外國同行公平競爭。比如包括安卓操作系統的應用商店等谷歌公司的服務在中國內地就會受限。
蘋果公司的設計總監Jonathan Ive最近的評論聲援了以上批判中國制造商的人士。他認為小米的設計並非衍生設計,還這麽抱怨:“其實就是竊取,是偷懶,我認為根本不能算過關。”小米的一些設計顯然借用了蘋果,借用了iPhone光滑的設計和取悅用戶的界面,連小米那散發個人魅力的創始人雷軍做產品發布演示時那身行頭——上身黑T恤下身牛仔褲都走的是喬布斯的風格。
中國制造商進軍海外的一大威脅莫過於蘋果和三星的訴訟。後兩家業內豪強早就被卷入不光彩的知識產權爭鬥。美國律師事務所科律(Cooley)的律師Benjamin Qiu相信,“小米涉足國際市場可能身處專利侵權訴訟的險境”。可他認為,包括前谷歌高管在內的小米管理層手腕高明,可以在重重危險的驚濤駭浪中安然無恙,因為他們為各種法律和監管方面的戰鬥做好了準備。
Benjamin Qiu指出,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之所以成功開拓海外市場,部分原因就是該公司特別挑選了一位矽谷的律師負責公司法務。除了經驗豐富的律師支持,中國的手機制造商還必須獲得現有專利所有者的特許使用權,累積自己的武器。與發展中國家不同,在發達國家出售手機要嚴格遵循知識產權法規。這些中國企業不得不將四分之一的銷售收入分給專利所有者。建立專利銀行可以減輕這種負擔:聚集強大的武器可能驅散法律訴訟的陰影,必要時可以出售專利或者交換其使用權,避免產生糾紛。聯想最近頻頻出手,斥資向多方收購數千專利,比如日本的NEC、摩托羅拉和一些專利炒家。而最重要的是,中國手機制造商必須擁有自己的發明法寶。華為和中興已躋身全球最多產的新專利申請者行列,這為他們贏得了業內聲譽。
新生代中國制造商有能力在專利戰中立於不敗之地,最有力的理由就是他們成長於催生新創意的激烈競爭與競賽環境。在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消費者形成了成本意識,這些廠商被迫降低零部件的成本,提高協議制造的效率,更迅速地采用創新技術。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中國本土制造商的佼佼者便已做了全球巨頭們一較高低的最佳準備。
不可否認,許多中國企業本是通過山寨最先進的國外同行起步。可是,在發達國家,模仿往往是企業創新的起點。蘋果並未發明小巧的音樂播放器和智能手機。喬布斯甚至在Mac電腦過去的總部掛起海盜旗,以此提醒手下創新者要做打破規則的人。如今,中國的科技企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經歷從模仿到創新的過渡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