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頓研討(1):動態再平衡及其他投資策略 sosme
來源: http://xueqiu.com/2439489334/31717218
1、 動態再平衡有個核心基準就是“初始投資組合”,這個組合反應對當時市場的判斷及未來展望,就我個人體會初始配置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比再平衡策略本身更重要
2、 動態平衡是綜合性的、靈活性的、再平衡其實就是戲弄市場先生的過程:感覺格頓群的短期視野太濃,大家很關註短期或當日波動,這其實是在被市場先生戲弄;我們應該轉變思考與習慣,在長周期中以再平衡策略戲弄市場先生;其實市場變化無法預期也沒必要去預期,知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該如何應對才重要,因為這個才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東西。
3、 3、如果遇到下跌在多少範圍內會進行再平衡呢?這個沒有固定公式,靠經驗甚至感覺,甚至隨心所欲地,要有較大波動才會產生再平衡的空間,所以短期波動我們基本可以忽視,只有極端波動或長期趨勢變化後才會吸引我們的註意
4、 再平衡:追求中庸;動態:適當追求超額收益
5、 舉個例子比如2010年7月就買入中石化,盤整了接近4年,中途提供繼續大跌的機會也沒有,倘若一個組合都是如此,如何應對呢?--- 首先檢討這個組合的配置結構是否有問題,4年時間做垃圾債也許就50%的收益,怎麽會沒有再平衡的空間呢?
6、 面對未來可能的牛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熊市控制損失並積累低位籌碼,否則未來的牛市只是減虧或解套而無法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利潤,很多朋友在幾天或幾月就以所謂動態再平衡的名義耗盡可操作空間(輕易滿倉或接近滿倉),這是對動態再平衡最大的誤用。
7、 知行合一不會從天而降、需要學習、實踐、策略及頓悟。
8、 有策略基準,在實務中更困難的是如何張弛有“度”?---“度”的把握也許更多來自實踐、來自經驗、來自投資的歷史感、來自感覺或運氣,這也是我提倡積極參與實證、積極參與實戰的根源,度的東西可能無法學習,需要親身實踐與觸動內心的感悟,一直覺得“度”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就是通常所說的“感覺”,這是一個人多年實踐形成的獨特個體經驗,它難以上升到顯意識層面上明確闡述
9、 巴菲特如果下次開大會把重點放在如何配置資產而不是某某偉大公司的投資經歷才更具有價值,但肯定觀眾或看客會大減,老巴會落寞嗎?我比較反感基金經理把自己搞的像搖滾明星,這是個需要理性或獨立判斷的領域而非情緒化的領域,大眾的喧囂與孤獨的投資之道是無法統一的。
10、我的平衡周期更長,一般中小波動都會忽略,希望自己的平衡策略在一年中能把握一次或二次市場非線性突變的某些機會;也就是說我的配置策略調整,一年也就1次或2次,在市場平穩的時候也許我們一年或幾年都不會進行策略調整;
11、其實很多外在顯性的特征只是動態平衡的自然結果而已,比如我們在熊市大殺的時候可能會顯性比較激進的特征只是調整配置結構的自然反應而已。
12、資本市場不能用簡單的線性對錯來描述並表達的,如果那樣的話,數學家將會是首富;不可否認數學在投資中的重要性,但投資更重要的是人性精神層次的研究。
13、小資金與所謂的大資金真有那麽大的區別? 動態平衡、資產配置小資金為什麽就不能做?我也是小資金做過來的,動態平衡,進退有據真是長期複利的核心,對大小資金同樣有效!就我個人感受,僅僅就證劵市場,幾萬與幾十萬或千萬之間沒什麽區別,我個人設想也許過億才可能會有些差異。
14、如果你有持續收入,所謂的股票滿倉並不是滿倉:因為你有持續的收入再投入,這不就是動態平衡嗎?
15、一個被忽略的概率誤區:1億散戶出幾個明星沒什麽意義,只不過就中彩概率而已,但這幾個明星的示範效應太大,讓人感覺小資金可以高回報,20年20%的複利就是大師水準,這個回報有幾個人能看上?大家看到很多重倉單一個股的成功案例,那麽失敗的案例大家看到多少? 各自的幾率是多少? 幸存者偏差的誤導無處不在。
16、資產配置不只是安全,也是收益來源,按教科書的說法:這就是免費的午餐。
17、價值投資註定屬於少數群體,孤獨、寂寞、忍耐其實才是價值投資的常態。
18、熊市太久但不要忘記牛市的味道、牛市中也不要忘記熊市的折磨與慘痛,我們都在歲月中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