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車禍時,他坐後座大位,妻子金世英當司機 涉案七百億 王又曾欠債仍做大亨

2016-06-06  TCW

曾經長袖善舞對當權者亦步亦趨,百貨大亨變身金融大亨,創下經濟犯罪最高金額紀錄的王又曾,是台灣商界的一個污點。

王又曾在美國車禍身亡,媒體輿論用許多負面詞來定位他:債留台灣、禍延子孫、遺臭萬年…。但他對台灣的最大啟示,也是造就他半生風雲的關鍵字是,政商關係。

前半生他歷經戰亂、做小生意、當舞廳經理,直到一九七七年,五十歲時奪下力霸、嘉新經營權後,開始成為企業名流。他的事業版圖與工商名器與日俱增,包括毛巾公會、水泥公會、玉米粉公會的理事長都當過,並長期擔任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以此建立關係、享受權力與名望。

但他的民間形象不佳,二十六年前《商業周刊》進行新銀行富豪聲望調查,結果力霸集團是財團形象最後一名,王又曾個人形象則是倒數第三。當時,他的回應是「專心做生意比較重要」。

對待家人部屬,他像皇帝一九九〇年代,他選上國民黨中常委,兒子王令鱗是國民黨籍立委;一九九二年政府開放設立新銀行,他拿到中華銀行執照,從百貨大亨變金融大亨。二〇〇〇年政權變天,他立刻以輕巧舞步旋身擁抱當權,當時王令麟涉入台開購地弊案,正逢新總統陳水扁出訪中美洲、非洲,有別於其他企業大老隨行半程,意思到了就奸,唯有七十三歲的王又曾全程緊隨,被戲稱「越洋救子」,二〇〇二年他更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其實,一九九〇年代後期台灣本土金融風暴,財務壓力浮現的力霸集團就已被媒體點名警示,但王家卯勁經營跨越新舊政權的政商護身符,

讓力霸集團直到二

〇〇七年才全面爆發

七百三十億元的掏空

等案,創下經濟犯罪最高金額紀錄。

對當權身段柔軟的

王又曾,對家人、部

屬卻有如皇帝般的權

威。王家八名子女有

七人被判有罪、六人

進了監獄(另一人緩

刑),禍首的王又曾則逃亡美國,過了十

年沒有子女、隨從簇

擁的生活,從享受鎂光燈到躲避媒體鏡頭。車禍發生時,他坐在副駕駛後座的大位,讓照顧他起居的妻子金世英獨坐前排當司機。直到死時,他仍要當大亨。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86

【書法日】赴英當免費實習生 公關經理辭工追書法夢

1 : GS(14)@2017-01-26 07:44:35

全職西洋書法家鄧穎妮(Wendy)感嘆若大家不保存,手寫書法快將消失。



月23日是美國National Handwriting Day,擇日第一個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的政治家John Hancocks的生日,目的是鼓勵大家拿起紙筆親手寫字,不過回想你上次親手寫字又是哪時?



全職西洋書法家鄧穎妮(Wendy)感嘆地,「現在大家常用電話和傳短訊,若大家不保存,手寫書法快將消失。」原本任職高級美容品牌公關經理,是令外人羨慕的工作。Wendy因工作關係接觸到西洋書法,一試愛上並夢想當全職書法家,一年前決定辭工,隻身遠赴英國學習正統書法。「家人也會擔心做不成怎辦,萬一不順利不能維生,自己心中也有掙扎。」她拿起手工筆,沾沾墨水說。不只長輩會擔心,很多年輕人面對追夢都猶豫不決,面對生活始終很難踏出那一步。「其實人生不會有這麼多機會,讓你學習你喜愛的事。」她在instagram追蹤了英國書法家Paul Antonio,九歲學書法的他相當有名,英女皇卷軸和威廉王子結婚請柬,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到Wendy決定到倫敦時,她發了個電郵給他,告訴他她正來倫敦,還報了他所有的課堂。「他還覺得這個香港女生很瘋狂,說不定是個跟蹤狂或瘋狂粉絲。」她憶起初次與Paul面見的情境時哈哈大笑。無工一身輕,到了倫敦重拾學生身份,每日懷着興奮的心情上課,以為很刺激?實質並不是。「他會要求我連一條線也要寫得好,可能我全日就是寫那條線,當時會覺得很悶,過後才明白這幫助我打好基本功。」學坐姿,學執筆,再寫字,越學越發現字體的美學和歷史有趣,她決定留下來半年當免費實習生。「心態上轉變了很多,初時只是為了自己興趣去學習,跟Paul相處了半年,學會了如何尊重這門藝術史,以及要有責任心把這門藝術承傳下去。」她如打印機般寫一隻隻優雅的文字。回港後當上全職西洋書,開了Wendy's Artroom的facebook專頁,而收費則逐個報價。她笑指面對過很多藝術工作者的問題,「有人指給我$10寫一個名。」攝影師、畫家們也許都曾遇過類似事情,在港從事藝術工作永遠不是條易行的路。「畫一幅畫,拍一張照,寫一個字,其實背後下了很多苦功才有這效果。香港這風氣也慢慢改善,但始終有一少撮人會認為寫隻字罷了。」由閒時寫西洋書法減壓的OL,變成愛上文字溫度和故事的書法家,她早前更跟港產片御用的書法家——華戈學書法。作為香港人,她更希望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字。「即使電腦和電話如此方便和快捷,其實更要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記者:羅祖兒攝影:林栢鈞場地:J Plus By Yoo Hotels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Wendy最愛寫傳統書法,愛其形態優雅。

傳統西洋書法要求甚高,一筆一劃都有規有矩。

近年流行的新式書法,沒有特別規限,可自由發揮。


原本任職高級美容品牌公關經理,Wendy因迷上西洋書法,辭工到英國學習。

雖然家中收藏二三十支書法筆,她笑言其實用法效果都一樣。

你儲手袋儲波鞋?她愛收藏書法筆,最愛到Etsy網尋寶搶筆。


在英國學書法還不夠,還自薦留下來半年當免費實習生。

她的師傅就是英國書法家著名Paul Antonio,九歲起學書法,英女皇卷軸和威廉王子結婚請柬,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她早前更跟港產片御用的書法家——華戈學書法,中英包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4/199065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38

【文化籽】喪親治療 監獄輔導 港女赴英當禮儀師開導生死

1 : GS(14)@2017-11-13 03:42:45

華人社會視殯葬業為厭惡性行業,偏偏馬曉芯毫無忌諱,出走英國當禮儀師兩年,越做越起勁。

【文化籽:胚芽故事】「原本以為我會驚的,因為未見過大體,但當你身處其中又不覺得恐怖神秘。」倫敦東南部的墓園Nunhead Cemetery,午後陽光映照在灰白色的墓碑上,馬曉芯穿着一身黑帶我漫步墓園,腳下踏着的枯葉嚓嚓作響。生如夏花、死如秋葉,弱質纖纖的她展露一臉大無畏的堅定。


「老死、急病、自殺、意外……」她喃喃地回憶,第一天上班便坐黑箱車去接死者,第三、四天去了一個停屍間,裏面放了三、四十具屍體。倫敦地廣屋大、人與人關係疏離,不時有獨居人士在屋內死去良久無人發現。「我見過發了霉的屍體、因放太久捲起來的屍體,怎樣也弄不直平放進棺木裏。」出走英倫五年半,兩年前馬曉芯通過訓練當上了禮儀師,如今倫敦黃皮膚的同業,她眼見只有自己。「一個葬禮是服務在生的人多於服務死去的人。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安慰生者的心靈。」淡然面對生死是禮儀師的專業,但有一次卻令馬曉芯畢生難忘。「有一對夫妻的小朋友兩天前過身,那嬰兒只有三天大,夫妻倆剛領出世紙便再領死亡證,那是多麼難受的事。」看着這對小夫妻折騰了整個星期,在醫院寢食俱廢、痛極欲哭無淚。馬曉芯愛莫能助,只能默默為他們遞上清茶。「看見他們軟癱着難以接受現實,你可以做甚麼?陪伴、聆聽或許已是最大的幫助。」

西方思想開放 墓地散步遛狗等閒事

七歲喪父的馬曉芯回想,若當時自己或家人有人陪伴傾訴,悲痛的日子應該會過得容易一點。死亡在華人社會總被視為禁忌,我們在墓園聊天期間,不少居民在散步、遛狗,不像香港人見到墳場會兜路走。每天與屍體為伍的殯葬業本應沒有笑聲,但馬曉芯並不同意,指西方社會較開放,視死亡如茶飯,英國喪禮尤其洋溢英式幽默,讓她這位華人禮儀師為之側目。「他們會在葬禮上搞笑或講爛笑話,葬禮後會大夥兒去酒吧,不是去吃解穢酒,喪禮籌備過程更是無限創意,年輕人分期付款自己未來的葬禮也大有人在。」馬曉芯記得有一位小朋友的葬禮上,所有來賓包括禮儀師和職員都被要求穿上超級英雄裝束,亦有葬禮會播勁歌金曲,有利物浦球迷更要求狂loop球隊隊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殯葬場猶如大觀園,眾生相不遜美劇《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既荒誕又感人。她見過有一家兩代人在殯儀館吵架,差點大打出手;也見過一位少女堅持為亡母修甲和塗色,作惜別禮。「殯儀化妝師的取態也不大同,西方崇尚自然,會刻意回復先人平時的髮型和鬍子等。」馬曉芯指化妝師有時更百無禁忌的拍下先人遺容,以示他們協助逝者以最真實的本相與親友話別。「外國人在喪禮上讚揚一個人的生命、紀念他們做過的事,多於愁雲慘霧地悲嘆這人死了,我們要穿黑衣和悲哀。」好似有一個家庭世世代代住在一個社區,當家人死去時,葬禮由家中出發,西裝履革的禮儀師拿着手杖在靈車前開路,特意繞一圈忘者最愛的公園、酒吧,沿路鄰居和親友不停向他致敬和獻花,非常人性化。

原不喜歡英倫 一份書店工打消回港

作為文字人,馬曉芯不時被逝者親友們陪葬的惜別信內容所感動,有些人會在瞻養遺容時朗讀。「對已死之人發表最後心聲,無人會再有顧慮,通常都是最誠實和真摰之言。」八十後的馬曉芯原為記者,五年半前跟隨另一半來到倫敦,最初斷言不會喜歡倫敦,本想留下半年便回巢。「至少告訴人我真係試過但不喜歡,便順理成章回港去。」誰不知,一份書店的工作扭轉了她的人生。書店的兩位老闆是從事口述歷史的學者,經常為猶太人記錄歷史。這工作讓她思考自己何以不面向草根,做有興趣又能回饋社會的工作,於是打消回港念頭。而更早時她投身心理治療專業,並常問自己,究竟人生哪一種痛最痛?她最後選了喪親輔導(Bereavement counseling)這範疇。「有甚麼地方好過在殯儀館找對象?那裏能接觸最需要幫助的家庭。」最初馬曉芯只想接觸有需要的群眾,沒料到竟然當上了禮儀師,與喪親者一同送行,為他們心理治療,一起度過哀傷期。心理治療與禮儀師,她正在雙線經營,現時每星期會替七至八人單對單心理治療,有單親媽媽、囚犯、釋囚、抑鬱症患者,最震撼是得悉這個時代還有人被「賣豬仔」來英國,一位大陸女生來英後被「蛇頭」禁錮了一星期勒索家人,身心被虐待至千瘡百孔,由醫生轉介她作心靈輔導,希望她能盡快在創傷中重新生活。

當上生活導師 開解大陸新移民

馬曉芯現時特別關注留英的華裔異鄉人,希望她們可以用母語暢所欲言,抒發情緒。一位大陸富二代來英國升學,參與了不少遊行集會、用化名在社交媒體表達對民主自由的看法,像重生一樣。畢業後被家人召回老家接手家族生意,臨走前患上抑鬱,害怕回到專權的國度。「特別是中國來的新移民是很孤立的,你無法想像待業、拿不到簽證,甚至文化衝擊都會對他們的情緒造成很大困擾,既懷疑自己又感前路茫茫。他們背負最大的心理壓力是一旦回鄉就等於承認失敗,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他們讓我自覺在香港出生長大有多幸運,引發我對自我價值和身份議題的反思。」她又經常輔導對家庭和前路憂慮的在囚人士,對於18至25歲的在囚年輕人,她更似一位生活導師多於輔導員。由不喜歡到愛上倫敦,馬曉芯很清楚理據所在。「香港很小,很難找到真正志同道合又有共同興趣與理想的人,我曾經好似一隻狼,好想找到自己的狼群。結果,我在異鄉找到了。」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死亡,是人生唯一知道會發生的事。」馬曉芯說,工作令她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改變,讓她知死知生,更珍惜當下。


馬曉芯指華人忌諱談論死亡,很多時候沒留下一句話就走了。她認為葬禮是為生者服務多於為死人而做。

以前當記者,她特別喜歡發掘草根故事,但在工作層面交往流於表面,她希望對人對社會有直接的影響。

在殯儀業見盡眾生相,馬曉芯指英國人死也擁抱英式幽默,葬禮要賓客穿超級英雄裝束或其熱捧球隊的球衣大有人在。


馬曉芯曾經認為自己是一隻很想找到同伴的狼,結果在異鄉找到了很多soul mate。

投奔異鄉始終關心香港,三年前雨傘運動其間,馬曉芯也在英倫,以行動聲援香港。

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



採訪:鄭天儀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2/202105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