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4/156047.shtml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廬陵子村 廬陵子村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情懷終究是情懷,在現實面前就是很無奈,也很蒼白。

黑馬說

共享經濟近幾年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象空間的“抓手”,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共享社區,一直被眾多媒體關註,但其變現模式一直廣受質疑。在理想通往現實的道路上,二者還面臨著種種困局。

文|廬陵子村

5月14日,在知乎舉辦的第三屆 “鹽 Club” 上,創始人周源現場發布了一款知乎的新產品——“知乎 Live”。無獨有偶,僅幾天後,果殼旗下的在行也推出了一個輕型應用,叫做“分答”。因為兩款產品都是「知識共享」與「知識變現」的探索,一時間在科技行業內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其實,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社區,推出至今即一直被眾多媒體關註,而它們常被受質疑的也是“如何變現”的話題。如今,它們推出的產品正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也順其自然。

那麽,Live與分答,這種「知識共享」模式能走多遠呢?而知乎與果殼,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知識社區,能否走出商業化的困境呢?今天,作為這兩大社區較早期的用戶,也談下我的看法。

Live、在行與分答:知識共享的瓶頸

近幾年,日漸火爆的共享經濟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象空間的“抓手”。例如,Uber和Airbnb分別為出租車業和酒店業帶來了沖擊性的改變,也讓我們看到了共享經濟在可持續商業模式構建上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知乎推出了Live,果殼推出了在行以及分答,三者均是以“知識”作為“標的”的有償共享經濟模式。這對於各行各業的專家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閑余時間將“知識”變現。最關鍵的是,“知識”不再只在學校以“學費”的形式交換而來體現它的價值,而是已經開始進入“市場”進行交換,接受市場的“定價”了。

說實話,無論是Uber和Airbnb這種物資資源共享模式,還是Live與分答、在行這種知識資源共享模式,她都真正發揮了“互聯網+”的作用,解決了社會資源不平等、信息不對等等問題。所以,從“理想價值”來說,共享經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理想”並不等於“現實”。經濟社會是由“人”主導的,而不是“資源”。任何“資源”交換,都離不開人。而“人”恰恰是最不守規矩的一類“物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每個人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博弈”。所以,在這麽複雜的經濟社會下,共享經濟幾乎無法左右到“人”。

知名IT評論人Keso在《分享經濟的邊界》一文中表達了其對分享經濟的看法。他認為,“兩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將導致分享經濟很快就抵達它的邊界。其一是受益於分享經濟,越來越多的人會更願意購買資源的使用權,而不是購買資源的所有權,這將導致不再有可供分享的物質資源;其二是人的趨利性導致職業化服務提供將逐漸擠出業余化服務提供,謀生者擠出分享者,在此過程中不斷降低成本以最大化收益。”

無疑,Keso說到了點子上。事實上,共享經濟的代表,Uber和滴滴現在的很多司機就已經是“職業化”的了。我們現在做快車或專車,也很難見到“利用閑暇時間拉個活的車主”了。而且,頻發的“專車司機犯罪事件”,也說明了“劣幣逐良幣”這一推論(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平臺審核、監管等問題)。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現在看到的共享經濟平臺,其實已經背離了其“初心”——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激活經濟剩余。而且,其不僅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還帶來了一些列新的問題——審核、監管、安全等。

所以,基於這個邏輯,我們再來看Live、在行與分答。這三個產品中,在行是推出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了。果殼剛推出它時,同樣引起了一輪廣泛的熱議,而且也的確吸引了大量的各行各業“行家”入駐出售自己的“時間”。但是,時間一久,“行家”能出售的時間就非常少——我好幾位入駐在行的朋友,現在基本不會應約見面了。他們給我的解釋是,剛開始是因為“好玩”,所以能擠出一點時間應約聊聊,但時間久了,好奇心沒了,也就沒有“擠時間”的動力了。

而除了“行家”沒有時間這一因數,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因數——付費。無論是在行,還是Live和分答,它們都要求“求知者”向“分享者”付費。但是,“分享者”一般屬於某一領域的“專家”,本身就是“精英人群”,而“求知者”一般屬於普通從業者。前後兩者的收入對比就很明顯,現在要求一個普通從業者向該行業精英人士付費“購買”知識,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從業者而言,很難。況且,中國人對於知識本來就沒有付費習慣。

所以,可以想象,Live、在行與分答其實到最後很難成為周源和姬十三想要的樣子。正如Keso所言,“(在行上)如果真的有行家通過頻繁密集地出賣時間賺到了錢,我估計它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東西,既不是分享經濟,也不是工作平臺,我也不知道該叫它什麽,我只知道它一定會被心理按摩師、情感專家、創業導師、職業規劃師、養生大師之類的萬能行家占領。”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的無奈

作為知乎和果殼的早期用戶,我確實很喜歡這兩個平臺。他們有別於微信的熟人綁架,也有別於微博的信息龐雜。他們是一種陌生人之間以知識交流為主的平臺,一定的去中心化機制,使得社區用戶之間相對平等。

而且,無論是知乎還是果殼,他們都在限制用戶”營銷行為“。雖說知乎一直有大V違規參與,但一旦被發現營銷行為,知乎都會毫不留情處理,甚至封號。當然,這一點果殼也是,至少至今我都很少有聽過其平臺的“營銷案例”。

顯然,在產品層面,知乎和果殼是非常有“情懷”的,這種“情懷”也已經註入了它們的社區管理之中,甚至用戶心中。

不過,我們跳出來看,知乎和果殼終究是一款商業產品,它們需要商業化,需要盈利。也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實現更大的發展和上升空間——哪怕靠投資維持運轉,也需要給投資人看到投資回報。當然,這一點周源和姬十三也都很清楚。所以,這幾年知乎和果殼都有在嘗試商業化。

“在行”之前,果殼網先後推出了慕課、小蛋空氣凈化器、備孕App“研究生”,兩性交流App“知性”、一個美容的App等。說實話,這對於一個創業公司而言,短時間內推出這麽多產品,已經很多了。

“現在回頭看創業初期,主要的問題還是自己完全不懂創業,走了很多彎路。”姬十三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他還表示,果殼網內部有一個創新孵化池子,還成立了創新委員會。“任何人有好的點子,只要通過創新委員會通過,都可以嘗試研發。”顯然,果殼對於商業化的渴求可想而知。

同樣,知乎在“Live”之前,也有諸多商業化嘗試。2013年12月,知乎在美團網上發起了《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麽?》的出版眾籌計劃,限額1000人,每人花費99元就可以成為圖書的“聯合出版人”,獲得封面書皮上印有自己署名的典藏版圖書。此後,知乎陸續集結出版了其他書籍。有意思的是,通過眾籌初版,知乎和用戶也並沒有獲得高額收益。

眾籌初版,這是知乎推出值乎、Live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產品了。而除此之外,知乎就是有一些廣告產品,比如 banner 廣告,以及知乎日報的「這里是廣告」欄目。不過,知乎一般會對廣告會有明確標註,這應該是知乎擔心影響用戶體驗的折中做法。但這種廣告模式則顯得很單一,而且盈利空間不大。

誠然,這幾年過來,知乎和果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商業模式。從廣告到眾籌出書,再到現在的“知識變現”,都很難真正支撐起這兩個平臺的未來。甚至,前面分析的“知識變現”模式,隨著“劣幣逐良幣”的趨勢,也將影響到社區的用戶體驗,而這又是周源和姬十三不想看到的。

所以,知乎與果殼,要想守住“情懷”,又實現“變現”,真的很難。因為,情懷終究是情懷,在現實面前就是很無奈,也很蒼白。

(註:本文作者@廬陵子村,微信公眾號:科技茶館(ID:kejichaguan),關註商業變革和科技公司,微信:lulingzicun。)

知乎 果殼 商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