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藥房連鎖上市公司跑馬圈地 小型藥房“賣身”的時機到了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862.html

藥房連鎖上市公司跑馬圈地 小型藥房“賣身”的時機到了嗎?

一財網 王悅 2015-08-25 18:02:00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對於不少小型藥房來說,現在可能到了一個不錯的“賣身“時點:三大藥房都想收購更多的門店,有更多被收購的機會,並且開出的價格也十分誘人。

在過去半個月的時間里,A股三大藥房連鎖上市公司一心堂(002727.SZ)、老百姓大藥房(603883.SH)、益豐藥房(603939.SH)相繼公布了2015年度的年中報告,除了營收高速增長之外,三家上市公司均高調亮出了收購計劃,半年之內的數次大舉並購也成為了中報亮點。

 

營收(億元)

同比增幅

凈利潤(億元)

同比增幅

一心堂

24.99

20.50%

1.74

10.43%

老百姓

20.88

12.70%

1.20

14.72%

益豐藥房

13.02

25.11%

0.87

30.27%

(1~6月營收數據)

“包括一心堂、老百姓、益豐以及我所了解的正在籌備上市的兩到三家連鎖藥店,都在積極的尋找並購的機會,未來連鎖藥房的區域集中度會進一步提高。”中康醫藥資訊(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吳瀚在公開場合表示。

中報顯示,在過去的半年時間內三大A股上市連鎖藥房的並購事件可謂緊鑼密鼓:一心堂完成了包括海南聯合廣安堂、山西百姓平價大藥房、山西長生藥品在內的超過450家藥房門店的收購,位居並購首位。而老百姓完成了包括安徽合肥為民、湖南康一馨、常州慶和堂在內的119家藥房門店的收購,益豐藥房則完成了包括蘇州粵海、上海五洲、宜昌廣福堂等在內的64家藥房門店的收購。

與此同時,益豐藥房在公布年中報期間甚至高調宣布其計劃在三年內擴增2000家門店的計劃:加大行業並購步伐,以華中華東六省市場為中心,逐步向中部和東部其他區域延伸,力爭在未來三年內,完成相當於1000家門店銷售規模的並購。

“對於連鎖藥店來說,相比較前兩年的慘淡,現在確實是迎來了春天。一方面,醫藥分家對於連鎖藥房來說是個重大利好,未來市場份額的競爭現在提前開始布局;其次,這些上市的連鎖藥房有錢之後開始跑馬圈地,也是滿足資本方的要求,美國現在的兩大藥房巨頭CVS和WALGREEN也是通過將近20年的並購才把業務從區域化做到了全國化。”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合夥人金毅對記者表示。

類似於美國三大藥房發展初期的情況,以A股的三大上市藥房為代表的中國連鎖藥店其實仍處於爭奪區域壟斷市場的競爭狀態:

“目前在並購對象的選擇上,我們先看距離,離我的‘大本營’越近的,優先選擇作為收購標的,營收數據什麽的放在其次,如果距離遠了才會去看這個並購標的本身的質地如何。”益豐藥房董事長高毅如此表示。

在金毅看來,連鎖藥房的區域化布局主要來自於兩個原因,首先,在采購和供應鏈上,區域集中化可以縮小成本。其次,因為目前國內的藥品銷售仍然是以省為單位進行招標與銷售,區域化布局符合行業的銷售特征。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對於不少小型藥房來說,現在可能到了一個不錯的“賣身“時點:三大藥房都想收購更多的門店,有更多被收購的機會,並且開出的價格也十分誘人。

那麽對於中小型藥店來說,究竟是擇機而出還是待價而沽?

“我覺得主要看三個方面,首先你的企業有沒有接班人,如果沒有,現在擇機而出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在你所在的區域里是否有規模,如果你本身是有優勢的,那可以再等等,這個價格有可能還會水漲船高;最後還要看藥房所有者對未來收購估值的自己的一個判斷。”金毅表示。

一個值得借鑒的例子發生在美國。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隨著大型藥房的並購加劇,美國的中小型藥店的數量已經逐漸減少,但仍有一些依賴提供社區差異化服務的中小型藥店存活了下來。CVS與WALGREEN這些大型藥房連鎖更擅長的是提供標準化的藥房服務,而一些紮根於社區的小型藥房在客戶管理,尤其是慢病管理業務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64

資本跑馬圈地,難解移動醫療的盈利圍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6/153635.shtml

導讀 : 從現有的盈利模式來看,資本的跑馬圈地真的能夠解除移動醫療在盈利上的圍城之困嗎?

經歷了2014年的融資新高,移動醫療在2015年仍有43億美元的流入。盡管國內資本寒冬之說盛行,移動醫療企業依舊在2015年下半年公布了數起巨額融資。

但國內的移動醫療項目五花八門卻又大同小異,從現有的盈利模式來看,資本的跑馬圈地真的能夠解除移動醫療在盈利上的圍城之困嗎?

頻受資本青睞,移動醫療的“膨脹”

去年12月份,就醫160成功登陸新三板奪得互聯網醫療第一股的稱號,隨後經歷了人事變遷的華大基因也成功IPO。其中就醫160在2013-2015年虧損超過4000萬元,和移動醫療關系不大卻成為醫藥行業啟明燈的華大基因,2014年的凈利潤也不過2812萬元。移動醫療的“膨脹”和資本的青睞不無關系。

掛號網此前也獲得3.94億美元融資,估值在15億美元以上;不久前平安好醫生對外宣稱正在籌劃A輪融資,估值將達到30億~40億美元。除此之外,春雨醫生的C輪融資額為5000萬美元,丁香園也獲得騰訊的7000萬美元投資,杏樹林、貼心醫生、紫色醫療等企業也公布了數千萬美元的融資消息。尋醫問藥、快速問醫生等也透露了準備融資的計劃。

可以說整個移動醫療行業都似乎是資本眼中的香餑餑,BAT也打算涉獵,其中騰訊就已經在StartUp Health的融資報告中,它與高通風投、Rock Health、Venrock在投資數目上並列第五。

但這些移動醫療公司真的如此值錢嗎?舉一個例子,一位移動醫療從業者在聊天時透露說,他們公司將要完成B輪融資,金額在3千萬美元以上,折合成人民幣已然達到了2億元。這家移動醫療企業的主要產品是醫生社交APP,目前僅有不到20萬的註冊醫生,而問及用戶活躍度的時候,這位朋友卻三緘其口。

不難想象,憑借這20萬註冊醫生可以講出一連串的故事,諸如醫生社交、多點執業、在線問診、病歷管理等等。但一個無法掩飾的事實是,單個註冊用戶在B輪融資上的價值已經超過1000元,這還是不考慮活躍率和醫生忠實度的計算結果。諸如此類的公司還有多少,投資者們是再清楚不過了。

盈利模式尷尬,燒錢該如何回血

之所以用“尷尬”一詞來形容移動醫療項目的盈利模式,真正盈利的移動醫療企業並不多,所謂的盈利模式更像是在畫餅。於是乎,很多移動醫療大佬也紛紛用燒錢來形容移動醫療當前的競爭狀態,那麽這些可能盈利的發展模式能夠讓投資者回血嗎?

我們不妨先來盤點下國內移動醫療企業主流的盈利方法。

其一,流量廣告。包括尋醫問藥、快速問醫生在內的一些老牌醫療信息網站,雖然在媒體上名不見經傳,依靠PC端的流量廣告卻也有著不錯的收入,至少目前都處於盈利狀態。不過,這種盈利模式恐怕還不屬於移動醫療的範疇,至少和移動醫療的故事內容有些許不符,事實上快速問醫生和尋醫問藥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線問診APP,依靠PC的流量優勢在移動端的成績可圈可點,但在APP上顯然難以複制補丁式的廣告推送。目前來看,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等的主要利潤來源也是流量廣告,這種盈利模式本身沒有競爭壁壘,也並非是可以打動投資者的利潤來源。

其二,流量分享。移動醫療的一個重要盈利思維就是流量變現,和多數移動互聯網服務本同末離。流量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種,廣告只是其中的一個,在大數據時代,很多移動醫療企業都試圖通過大數據把流量倒給上下遊的醫療服務。比如說可以把年輕女性用戶導向美容機構和一些女性疾病服務商,為醫療器材、醫藥廠商導入用戶,甚至可以利用入口優勢向醫院和醫生收取傭金。但流量變現也可能面臨危險。一方面,醫療本身就涉及用戶隱私,本身就缺少醫療服務資質的移動醫療很可能遭致用戶的反感甚至起訴。另一方面,如果用戶體量上不去,所謂的流量變現仍是無稽之談,也就註定了醫療行業會淘汰不少參與者。

其三,O2O。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上門送藥是O2O,春雨醫生等嘗試的線下診所也是O2O。一些掌握了掛號等入口資源的移動醫療玩家還在考慮導診、支付、診斷信息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從而打通服務醫院、患者、醫生的三段,一端是銜接醫院,一端是連接線上,並通過收取傭金等方式盈利,本質上也是O2O。百度利用百度外賣的騎士團隊嘗試了上門送藥、阿里也和滴滴一道試水了醫藥O2O,這類服務的大規模普及仍未出現,特別是在國內的醫療體制下,醫藥O2O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困難重重。微醫集團等通過分級診療、互聯網醫院等嘗試更大層次的醫療O2O,這張餅能否畫完還不得而知。

其四,醫療保險。2015年國內商業健康險領域可謂異常活躍,先是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與健康保險相關的通知、辦法,盡管不夠解渴,但已破土動工;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積極試水,高歌猛進這一巨大潛在市場。與之同時,移動醫療便成了保險公司謀求的合作夥伴,但未來移動醫療能否成為健康險方面的主心骨還不得而知,在健康險之外,移動醫療還需要謀求更大的醫療保險市場。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移動醫療還在嘗試擴大在線問診的規模,從而向醫生收取服務費而實現盈利,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能夠生存到最後的移動醫療企業才能真正嘗到這一甜頭。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醫療的門檻要遠高於其他行業,如果醫生們在醫院坐班時都要排隊掛號,他們還有精力去在線問診嗎?而那些門可羅雀的醫院和醫生,又怎能吸引到患者的興趣?況且院長們作為既得利益者,會讓移動醫療分一杯羹嗎?在線問診的爆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移動醫療需要更大的格局

移動醫療能否如其所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國家的醫療改革能否如期完成,而且從春雨醫生到微醫集團再到好大夫在線,盡管各方在布局上有所差異,盈利方向卻極為相似。對比國外的移動醫療現狀,國內的移動醫療企業需要更大的格局。

首先,海外或許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歐美發達國家早已實現了分級診療、自由執業等國內醫療從業者期許已久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移動醫療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好比說,雖然國外推行自有執業,很多醫生便缺少了有效的病歷管理工具,國內相關的免費服務有很大的競爭力。再好比說,不少國家推行了家庭醫生制度,國內很多APP在嘗試在線問診、團隊互助等服務,在國外或許更有市場。當然,移動醫療公司能夠看到更多的機會。

其次,從各自為戰到合縱連橫。正如艾媒咨詢師所說,國內移動醫療市場的快速增長離不開移動運營商、信息平臺系統提供商、醫療設備制造商、APP應用開發商等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但現有的移動醫療模式仍徘徊於提供咨詢、掛號、交費等醫療服務外圍。通過移動醫療建立平臺,從而聯合醫藥企業、民營醫院、醫療設備、保險公司等,由線上走向線下,讓移動醫療不再是空殼子,醫療設備制造商不再單純的賣設備,醫療保險有更多的切入點,或許大有可為。

再次,服務醫院還是取代醫院?2015年不少移動醫療和傳統醫院的院長們可謂勢不兩立,根本原因就是移動醫療傷害了院長們的利益,甚至想要取代醫院。對很多移動醫療創業者來說,懷著服務醫院的形態沒準更有出路。傳統醫院接受了第三方軟件公司的HIS等醫療系統,也開放了掛號、轉診等互聯網入口,如果移動醫療能夠轉變思路,讓在線問診變成解決醫生和患者接觸的平臺,將管理權還給醫院。根據醫院的數據流入,結合互聯網上的大數據幫助醫院對數據進行理解、整理、分析和組織,幫助醫生和醫院進行診斷決策等等。又何嘗不是移動醫療的一種存在形式。

國內的移動醫療APP已經近3000多款,業界討論最多的仍是移動醫療能夠走多遠的問題,顯然資本的湧入只會讓移動醫療的競爭更加激烈,絕不是移動醫療企業活下去的保障。資本總會破滅,故事總會結束,那時移動醫療又將如何收場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495

匯影醫療牟曉勇:醫療創業大多數情況是跑馬拉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903.shtml

導讀 : 醫療很複雜,其閉環相當長,在現在這個社會單點突破很困難,要做隨時準備,但一旦突破,真正十萬個小時紮進去,不停深挖,醫療長期回報是非常穩定的。

vbox3546_P2Y1577_small

匯影醫療創始人牟曉勇 V.Photos供圖

i黑馬(孔樂) 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匯影醫療創始人牟曉勇出席醫療分論壇並做了主題演講。

牟曉勇以自身做醫療投資的經驗,闡述了醫療行業是一個非常值得敬畏、長期去做的事情,現在醫療已經進入互聯網也就成為所謂的“互聯網+”的代表企業。

以下為牟曉勇分享原文,經編輯整理:

我算是標準的苦逼創業者,也是連續創業者。但運氣比較好的是除了醫療的,其他的都倒下了,今天我們聊聊創業話題。

我是2007年開始創業的,當年感覺創業非常不容易。第一次融資100萬拿掉我們20%的股份,過了不到半年,股票就虧了,我就只好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把這個錢補上。慢慢走過了很多輪融資,前後拿過差不多接近2個億。

股份當時稀釋的簡直太隨意了,對於我們做大型核心部件這個行業來講更艱難。我們當時投資100萬占20,先給了50萬,說過兩天股票漲了給你。過了不到半年,說對不起,股票虧了,沒錢了,只好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才把這個錢補上。我覺得很多時候每個人都會碰到這些事,特別是零開始的創業者,也許今天的錢比當年的錢要容易拿一些,但實際上都會面臨這些問題。

我們為什麽走這麽長時間還可以堅持很多年呢?你對這項工作本身感興趣和有意思的時候,心里會淡化比較痛苦的感覺。特別是昨天路演前面,看了一些朋友的講話,有一點感觸是,因為現在資本也比較熱,醫療倍受關註,很多人來做這個行業,但對醫療行業本身不是特別了解,而且沒有花很多時間真正在這個行當里。可能過一陣又幹別的去了。我一直相信醫療是一個非常值得長期做的事情,但是我們要平衡好我們是跑百米還是萬米,還是跑馬拉松,而醫療大多數情況是跑馬拉松,醫學界快速沖上去的,其實是鳳毛麟角的公司,但也因為有很多的機緣巧合才會時勢造英雄。現在再做移動媒體的話幾乎沒有戲了。

醫療很複雜,其閉環相當長,在現在這個社會單點突破很困難,要做隨時準備,但一旦突破,真正十萬個小時紮進去,不停深挖,醫療長期回報是非常穩定的。

現在醫療已經進入互聯網,也就成為所謂的“互聯網+”的代表企業,我們做的醫學影像是看到人體內部所有的信息,我們需要一點點的去提高技術,下一步是培訓醫生,然後做人工智能,一級一級地往下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502

跑馬圈地,那些活躍在百億級VR樣板房的玩家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7/155872.shtml

跑馬圈地,那些活躍在百億級VR樣板房的玩家們
蒲鴿 蒲鴿

跑馬圈地,那些活躍在百億級VR樣板房的玩家們

當一片百億級的大市場剛剛興起時,VR看房的淘金者們如何角逐?這個市場,未來又將去往何方?

黑馬說

2016年可以說是VR的元年,VR在媒體、房地產、遊戲、旅遊等很多行業的應用讓人們大開眼界,同時也激起了新一輪的聯合傳統行業的創業熱潮。

按全國房地產10萬億規模計,虛擬樣板房行業將達到100億規模。而如今,這個行業的開發程度還遠遠到不了1%。這個百億級的大蛋糕該如何開發?用什麽工具開發?怎樣進行技術、標準化、融資的比拼?VR看房行業與C2B的聯系是怎樣的?

文|蒲鴿

2014年10月 矽谷

戴上Oculus DK1虛擬現實頭盔的那一瞬間,李熠驚到了,眼前是一個從未有過的世界,前後、左右、上下,皆是景,人完全沈浸其中。

“這肯定是未來,但到底是十年後的未來,還是二十年後的未來,不知道。”那一次,他興奮得Wow了好一陣,開始嘗試將虛擬現實與房地產結合的可能性。彼時,李熠正忙著建立房產眾籌平臺,他也是無憂我房的創始人。

2015年5月 廈門

曾子轅拖著拉桿箱,帶著團隊,正去往建發集團。他要去見建發集團營銷部門總經理,約了快一個月,對方終於答應給他半個小時的展示時間。曾子轅要展示的正是一段虛擬現實房地產的樣片。到了現場,十分鐘裝機完成,還剩二十分鐘,足夠這位總經理完成體驗。

“這不就是4D電影嘛,我見得多了。”經理有些不屑。幾分鐘後,經理取下Oculus DK2虛擬現實頭盔,一臉興奮,像小孩一樣好奇拽著曾子轅問東問西。緊接著,經理把各個部門的人也張羅過來體驗。大家排著長隊,爭著體驗。等到最後一個人體驗完,天色已暗。曾子轅收拾完設備準備離開時,已是下午6點。彼時,曾子轅已經開始推廣標準化的VR看房體驗,他創立了指揮家VR。

2015年8月 上海

HTC Vive第一批工程樣機出來了。

李熠在上海體驗了Vive。而這一次的體驗,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震撼:無論畫面精細度,還是沈浸體驗感,都完爆此前的硬件設備。

“房地產大規模商業化的條件,終於成熟了。這一次,要全力進軍VR看房領域了。”李熠血往上湧。多年的商業敏感告訴他,這事能成,而且很快就能成。

如果說,李熠之前重心還在房產眾籌,VR僅是動VR的商業一種嘗試,那麽這次,他要火力全開推化。11月,無憂我房發布了基於Vive的第二代產品,交互式VR樣板間。

VR看房,百億級的大蛋糕

“按全國房地產10萬億規模計,虛擬樣板房行業將達到100億規模。而如今,這個行業的開發程度還遠遠到不了1%。”曾子轅告訴VR君。

這是一片未經開采的金礦。時值拓荒期,淘金者們紛紛擼開了袖子,跑馬圈地,搶占金礦。壟斷級的行業老大還沒有出現,現在比的就是誰更生猛,誰跑得更快。

 

1

據不完全統計,在新房樣板間這片新興的領域,除無憂我房和指揮家VR外,還有思為、美房雲客、美谷科技、華燕、樂居等玩家。

從開發工具來看,VR看房主要有兩種玩法:

采用遊戲引擎Unreal或Unity進行開發;基於全景拍攝的視頻采集;其中,視頻采集的成本較低,易於操作。由於視頻采集主要由全景設備拍攝完成,種種的限制直接導致缺點一籮筐:畫面分辨率低,畫面容易出現變形,暈眩感較強、缺少人與景之間的互動。從某種層面看,視頻采集的方式算不上真正意義的VR。真正的VR要求更高質量的畫面,更真實的效果,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因此,基於遊戲引擎的開發團隊在技術上更具實力。

這樣的產品可以讓用戶真正沈浸於虛擬世界中:行走、打開冰箱門、拿起杯子、更換家具顏色、擰開水龍頭看水嘩嘩流動、打開窗戶看到光線的明暗變化、測量室內高度等等。

2

遊戲引擎Unity比較容易上手,但做出來的畫面偏卡通,缺少真實性。對於動輒幾百萬的房產交易來說,這樣的畫面,多多少少讓買房人對於未來的居家環境大打折扣。於是,Unreal成為更理想的開發工具

它能做出與現實所差無幾的真實效果,且畫面更為精致,交互更為多元。但缺點也很明顯,難度大,上手慢,國內能熟練操作Unreal的團隊比較緊缺。

采用何種工具進行產品開發,成為VR看房團隊實力的一大分水嶺。

不過,百億的大市場,在行業巨頭們壟斷90%的市場前,誰都有得玩,正所謂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地產開發商,根據自身的實力,也可以選擇技術和價位各不相同的夥伴。而將視頻采集的方式直接用於現成的二手房也不失為一條便宜且便捷的路子。此類差異化的競爭,這當然是後話。

現階段,新房市場這塊大肥肉才是各路英豪搶占的重點。要在這片市場上跑得更快更猛,殺出自己的天地,就得從多個緯度全線比拼。圈內人的共識,VR+房產99%的市場還未經挖掘;那麽VR+房產領域,創業團隊們比的到底是什麽呢?

技術的比拼:找平衡點就像踩鋼絲

如果說“真假VR”是技術比拼的1.0階段,那麽性能優化是其2.0階段。

“秒拍為什麽會火?同樣的視頻質量,在一般平臺上打開,需幾十上百兆的流量,而秒拍只要幾兆。打開迅速,又不耗流量,畫面還好,這就是優化做得好。”李熠說到,“同樣,VR也亟需優化。”

由於VR是基於上下、左右、前後的全方位展示,因此,對於顯卡的需求常大,即使是目前市場上性能最好的英偉達GTX 980 Ti顯卡,想要呈現更逼真的動態效果,加入更豐富的人景互動,也是捉襟見肘。

3

這個時候,優化的重要性便體現出來了,其好壞程度直接關系到團隊的核心競爭力。“這就需要不斷去嘗試,在畫面質量和資源損耗之間找到平衡點,像是踩鋼絲。”李熠告訴VR君。

除此,暈眩感也是需要優化的重要方面。比如,如何進行交互設計,讓人用得爽,還不暈眩?而要解決這個難題,別無二法,只能靠大量嘗試,把容易造成暈眩的方式全拎出來,從而避免。“這可是個苦活,用戶交互得越爽,背後的工作越多。”一直從事交互設計的馮星無奈地笑著說到。

性能優化還有一個基本功,那就是視覺標準,有多少幀、必須滿幀、不能掉幀、更不能卡幀。“這個基本功,能卡掉百分之七八十的團隊。”曾子轅說到。

而VR看房拼的還遠不止技術。

不同於VR影視和VR遊戲等娛樂,VR看房是一個傳統行業+前沿技術的垂直領域,因此,除了呆在工作室搞研發,還涉及大量的線下與開發商、與渠道打交道的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要贏得這場戰爭,除了技術上要轉得轉,還得懂得如何以最快地方式進行標準化的協作。

標準化的比拼:效率的本質所在

標準化主要分為兩種情況:資料收集的標準化和線下服務的標準化。

資料收集是個耗時耗力的瑣碎活。VR技術提供商在向開發商收集各類資料圖紙時,會遇到不少問題,如:開發商很少一次性給到完整的資料;收集所缺的資料,需要輾轉營銷口、設計口等不同部門;收集者看不懂圖紙,導致後續出錯等一系列繁瑣事兒;來來回回,光資料收集就會耗費到大量時間。

因此,如何制定一套標準化的資料收集流程,如何讓資料收集者在短期內就能判斷圖紙的正確性,並熟練操作整個收集流程,對於VR 提供商來說,至關重要。

除此,後期設備的維護、體驗流程等也需要一套標準化來提升效率。如:如何在10-20分鐘內快速安裝整套體驗設備;日常設備出問題時從哪些地方進行調試;由於VR頭盔會與客戶皮膚直接接觸,如何保證設備的清潔;在大量客戶同時體驗時,如何提升效率等。

“當你不具備超級標準化的時候,往往來回很多次,又缺這個又缺那個。管理就是靠細節。標準化直接決定了效率,而效率則決定了成本。”李熠說到。

而在談到標準化的問題時,曾子轅也一再強調,“我們並非國內第一個做VR看房的團隊,但我們是第一個將所有流程標準化的團隊。而在此之前,打法則更偏零散。”

比拼融資:比拿誰的錢更重要的是不拿誰的錢

如果說技術的比拼是拼實力,標準化的比拼是拼效率,那麽融資的比拼,拼的就是未來的擴張速度。能不能拿到更多的融資,決定了整個團隊:能否以更快的速度將線下體驗模式複制到更多的二三線城市;能否在當今VR技術人才緊缺的市場上抱得牛人歸;能否招到更多具有強勁商業拓展能力的銷售團隊;能否拿到更多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為下一階段的研發做鋪墊。

4

盡管證監會日前叫停了非VR相關上市公司投資VR項目,但對於VR看房領域,這個在現階段就能實現現金流的領域來說,有完整產品形態的團隊,拿融資並不難。比拿融資更難的是,決定拿誰的融資,不拿誰的融資。

所選擇的投資機構,是否對虛擬現實這個行業的特點和發展階段有深刻洞見,是否對團隊現階段打法有較高認同,是否能幫助團隊在品牌建設上做更好的背書和營銷,

能否給團隊後續發展註入地產、裝修、家居等資源,能否在戰略關鍵期上幫助團隊進行清晰的把脈,是否會對團隊今後的經營造成打包、並購等幹擾,這才是團隊在融資比拼中關鍵所在。

行業未來會變成怎樣?C2B將成最大紅利

當選手們騎著快馬往前奔跑時, VR看房這個行業也開始了飛速演進。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新的模式正在不斷刷新。

從橫向來看,VR看房正從樣板間拓展至更寬泛的空間。從室內樣板間、到室外景物的搭建、再到整個小區的還原,直至周圍路段,VR看房開始突破室內的限制,從更大的空間為客戶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而從縱向來看,VR看房正朝C2B的方向演進,而這,將帶來未來最大的紅利。C2B又被稱作工業4.0,可簡單理解為定制化,即從需求端出發,指導生產。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明確指出,未來所有的生產都將朝C2B的方向演進

如果說在目前階段,鞋、服裝、日用品等輕資產,已經初步實現了C2B模式,那麽重資產房地產,則是下一輪實現C2B模式的行業。

要實現C2B,兩個條件必須滿足:

第一、將產品清晰展現給客戶;第二、客戶有表達意願的權利和能力。

VR的出現,較傳統樣板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降低了客戶表達意願的門檻。當客戶行走在虛擬房間時,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對房屋結構進行調整,也可以對於室內裝修、家居等進行偏好設定。而這些將從兩個方面大大顛覆現有的模式。

C2B對現有模式的顛覆會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更精準的房屋設計

在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開發商是不用過多考慮買方的需求的。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步走低,白銀時代的逐漸到來,地產商也不得不考慮到客戶的真實需求。而真實需求並不容易獲取。傳統的方式主要靠問卷調查,三、四十萬砸進去,效果卻差強人意。

5

“客戶通常很懶,不會認真對待,80%都是無效的;另一方面,客戶只有在真正看到產品時,才知道喜歡哪里,不喜歡哪里。憑空想象,往往是很難的。”在地產行業浸淫多年的李熠很清楚傳統調研方式的短板。

問卷調查,耗時耗力耗成本,對於開發商卻幫助不大。而房子一旦蓋出來了,有問題,也改不了了。而VR的出現,正好能彌補這個痛點。開發商在拿完地一個月後,VR樣板間就可以做出來。這個時候,通過客戶對於虛擬樣板間的體驗,開發商可以很容易收集到反饋,並及時更改室內設計。

第二、裝修的前置

現階段,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精裝修房屋越來越多,毛坯房越來越少。而VR的出現,讓裝修比以往來得更早。

漫步虛擬樣板間,客戶可以在自己選定的房間中,隨意定制家裝風格:地中海式、田園式、美式、中式、複古式等等,不一而足;也可以據此為房間搭配沙發、衣櫃、廚具的顏色、形式、大小等;甚至還可以直接根據所選的家裝、家居,定制尺寸恰當的冰箱、電視等。任何的排列組合,任何個性化的定制,在VR里都可以輕易實現。而這在傳統樣板間,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現在已有一些開發商在嘗試了。盡管目前還是邊緣需求,但我們在逐步將開發商往這個方向引導。”李熠說到。幻視界科技從一開始就盯準了這塊市場,其從遊戲轉戰VR看房後,背靠的上市公司也正是裝修界的巨擘。

“樣板間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是能看到的;但裝修不一樣了,這是比整個樣板間大得多的市場”幻視界創始人許世昌告訴VR君。無論是開發商,還是VR技術提供商,都認準了未來C2B方向,那麽,要搶占未來的制高點,這片市場的玩家們又該如何應對?未來的比拼在哪里?

數據能力的比拼:數據越多,財富越多

C2B是個雙向的活兒。

客戶在享受越來越多定制化服務的同時,VR提供商也在坐收漁利。越來越多定制化的服務,意味著客戶將在虛擬樣板間進行更豐富的交互,停留更長的時間,更換更多的場景。而這,又將反向影響到VR提供商。針對客戶在虛擬樣板間里的行為,能否提取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將成為VR提供商在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正如逛淘寶,你的操作軌跡是可以被記錄的,由此便可以分析出你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到底對什麽感興趣?購買的可能性是多少?更偏重哪種方案等等。虛擬現實中同樣適用,且數據量更大。”曾子轅解釋到。如果說PC互聯網產生的數據是一個池塘,那麽VR世界產生的數據就是一片海洋。戴上VR頭盔,客戶所有的行為都能被數字化,成為後期數據分析的原材料。

將采集後的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便可以對客戶進行畫像,根據喜好,推送更精準的樓層、景觀房、南向房、或者田園式家裝、大屏幕電視等,實現更高效的盈利。不過,在數據地收集過程中,將多少細節囊括其中,如何做到低成本地收集,這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此外,面對海量的數據,如何建立數學模型對其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收到的反饋如何對模型進行快速修正,這是第二個問題。

“原本以為今年4月份會做成形,現在看來還得晚一些,一方面數據量太大了,需要找到更好的數據工具;另一方面,數據的顆粒度實在太細了(編者註:即采集的細節過多),還得降一點。”曾子轅告訴VR君。

在曾子轅看來,誰擁有的數據量大,誰就在未來擁有更大的財富,跟互聯網大數據是一個概念。“再一個,你越個性化,損耗也就越少,整個社會效率也越高,同時滿意度越高。”曾子轅繼續解釋到。

整合能力的比拼:一場未來的博弈

未來,VR看房極有可能成為平臺級入口,不僅所有的VR樣板間可以集成在一個平臺,家裝、家居、家電也會集成在這個平臺,因此,對資源的把控能力將決定平臺的成與敗。

能否在前期通過鋪設足夠的量,將其納入平臺;能否繞過強勢的開發商,博得更多話語權;能否有強大的號召力帶著家裝、家居、家電一起玩;能否讓用戶對平臺產生足夠的粘性。只有等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平臺才能應運而生。 

   二維碼VR圈5.1312 

 

VR 房地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93

零售業慢增長 快槍手便利店“跑馬圈地”

便利店再次開啟跑馬圈地時代。

近日,日資便利店巨頭羅森宣布將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力爭到2020年使店鋪數量翻兩番,從目前的約750家擴大至3000家左右。

不僅羅森,另一便利店巨頭全家在中國的擴張也在提速。此前有報道稱,全家提出,將在2024年實現1萬家門店的開店目標。

近幾年,中國便利店行業保持高速發展,是零售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態之一。

在傳統零售業面臨重重困難之際,羅森、全家這類外資品牌似乎在自有品牌、庫存管理等方面有著自己的“商業秘密”。

自有品牌和精準管理

“便利店就是要給人帶來方便,因此快餐、點心等產品非常重要,如果都是市場上千篇一律的商品,則毫無新意,要在競爭中勝出,一定要有與眾不同的商品,因此我們開發了大量的自有品牌商品,不僅貨品獨家,且價格較低,大大促進銷量。” 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據悉,目前羅森的自有商品包括盒飯、調理面、湯粥、壽司、飯團、甜品、色拉、熬點等。經過大數據研究,羅森鎖定了熱銷“爆款”重點開發。其同時還借鑒了日本總公司的甜點銷售經驗,推出系列甜品,成為羅森最暢銷的甜點產品。

除了商品獨家化,目前發展勢頭較好的羅森和全家都在努力做精準化的營銷和庫存管理。比如羅森點點App,在提供會員優惠價的同時,可統計顧客來店次數、收集大數據並精準營銷,目前羅森的微信、微博粉絲數量達近200萬。

經過大數據統計後分析,張晟發現,很多門店的需求並不完全一樣,因此其在進行配送和庫存管理時就會將門店進行分類,不同大類的門店在進貨方面會有差異。“有時我們甚至細化到商品陳列,比如以家庭客為主的店內更多在顯眼位置擺放兒童零食,在上班族聚集的門店則突出擺放盒飯等。”張晟坦言。

羅森2011年收購了上海合資夥伴的股份。約750家店鋪中,約有530家開設在上海及相鄰的浙江、江蘇兩省。此外還將與物流公司等合作增加更多的加盟店。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正是因為過高速度的擴張導致競爭加劇,在便利店業態瘋狂開店的同時,也陸續出現了關店。其間,羅森也經歷過震蕩,但隨後向社區店進軍,取得成績後,羅森做出前述增速擴張的決定。

“上海羅森目前共540多家門店,主要分布在辦公樓、商圈和社區,應該說社區店的比重是最大的,大約有260家都選址在住宅小區內或路面小區門口。我們一度有過策略要將新店大量開設在寫字樓,但之後經過市場調研我們發現,社區選址才是重點,因為寫字樓的便利店一到雙休日就客流大降,而小區的便利店是主動消費。”張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2015年開始將開店布局優先級調整為社區店排第一,街面店排第二,車站店排第三,寫字樓店排第四。

目前,全家、好德等便利店都在廣泛布局社區,因為相比黃金商圈的高額租金,社區店的租金成本相對較低,且具有非常固定的客流,更加容易做庫存管理和物流配送。

“社區店還可推出男性面膜,因為女性網購或去商圈購化妝品居多,但男性可能會在社區店隨便買一些價格不高的產品試用,這些都是隨機的商機。”張晟指出。

行業競爭激烈

“羅森、全家這些便利店品牌正在走差異化、年輕化和社區化路線,這個策略是對的,但是如果要急速擴張,還需要註意風險,比如門店擴張的成本和過多加盟店帶來的管理風險等。”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分析。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2010年,全家便利店曾表示在2015年將門店數增至4500家。但期限到了之後,全家便利店的門店數還不及當初計劃的1/3。

在業界看來,當下中國零售業進入慢增長期,全家便利店在內外資對手的夾擊下,完成2024年實現萬店計劃並不容易。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占到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哈爾濱、武漢、長沙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三個城市。另外,在政策鼓勵下,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也達到了23.5%,成為便利店發展的明星區域。上海市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和飽和度問題,近幾年門店總數沒有較大的增長。

便利店行業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吸引了各種資本的加入。新興便利店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中國連鎖經協會統計來看,2015年便利店品牌已達262個。如上海、深圳、南京的便利店品牌均超過了10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48

險資敲門上市公司 | 高盛、KKR比陽光更早在乳業跑馬圈地 為何沒人喊野蠻人來了?

陽光保險集團增持伊利股份(600887.SH)至5%,“狼來了”的擔憂此起彼伏,被當做“野蠻人”的陽光保險,那份郁悶就不用說了;要說金融資本投資中國乳業,陽光保險並不是第一家。

現代牧業(01117.HK)和中國聖牧(01432.HK)兩家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乳業公司,先後引入了大量的金融資本,正是借重圈外的資金,實現了上市。

2008年到2009年,投資機構KKR、鼎暉等先後四次,總計投資約13.8億元人民幣獲得了現代牧業約50%的股權,其中KKR旗下公司一度控制了現代牧業34.5%的股權,鼎暉獲得了11.5%的股權。

大名鼎鼎的KKR, 是國際上老牌的杠桿收購機構,被稱為金融史上最成功的產業投資機構之一 ,業務遍及全球,總部設在紐約,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1310億美元。

擔心美國人會控制中國乳業上遊的聲音,並沒有在輿論圈響徹雲霄。

這種聲音前幾年有過,當時熱傳高盛養豬,中國的飯碗有被華爾街控制的風險。

高盛在中國乳業也有投資。

2013年底,高盛聯手霸菱投資6.85億元入股中國聖牧,各獲得約7.7%的股權。

在中國聖牧的股東名單里,還有紅杉資本、中銀國際投資等中外投資機構。

不管是金融資本,還是乳業的圈內人投資,身份不重要,能讓一家公司持續平穩的發展,這是根本。

乳業圈的人對金融資本也不是毫無警惕。現代牧業就白紙黑字規定,作為股東的金融資本不參與該集團業務的日常管理,也不參與該公司日常營運的決策過程。現代牧業業務策略、管理方式及決策過程不受到引進金融投資者的影響。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的經營管理層能夠按照自己的意誌管理企業。

引入了金融資本的中國聖牧,2011年到2015年,收入和盈利的增長曲線幾乎是教科書的翻版,2015年中國聖牧的收入已經達到31億元,利潤10.8億元。

現代牧業的業績在2015年之前,收入總體持續增長,年收入一度突破50億元,2015年回落至48億元。

荷蘭皇家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表示,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一些乳企,在股份改制的時候,有很多金融資本參與,幫助企業完成上市,募集資金,擴大生產,讓企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陽光保險此次增持伊利股權,楊國超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時機選擇的不錯。從去年開始,整個國際乳業和乳品的價格,處在一個發展周期里的低谷階段,大部分國際乳企面臨很大的挑戰。伊利在國內的表現非常好,但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不高,很有投資價值;陽光保險的這次出手,表明看好中國乳業,會迎來一個往上走的階段。

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不同,伊利股份股權高度分散。第一大股東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為8.79%,第二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6.22%,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則持股3.89%。在陽光保險最新一次舉牌之後,陽光保險已超越潘剛躋身前三大股東。

金融資本插足實業上市公司,並不總是和風細雨。上海家化(600315.SH)在中國平安入主後,董事長葛文耀、總經理王茁先後去職,惹起不小風波;同樣是中國平安,主導汽車之家後,創始人團隊出走。加上已經持續整年的萬科寶能之爭,對於很多公司的管理層里說,插進一腳的險資,讓人不寒而栗。

陽光保險已經明確自己是財務投資,但是有沒有後續動作,是不是野蠻人,需要“聽其言,觀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70

跑馬攻防戰

#我認我無聊 #提防影射認明真身 #跑馬仔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36

解讀 | 乳業複蘇乍暖還寒 區域乳企展開新一輪“跑馬圈地”

國內區域乳企在搶地盤上頻頻動作。

剛剛進入湖南市場三元股份(600429.SH),又在本周宣布借道蘇果超市有限公司(下稱 蘇果超市)進軍江蘇市場,重啟華東擴張戰略。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包括三元股份、現代牧業(01117.HK)、光明乳業(600597.SH)等國內主要大型乳企,都紛紛“南下北上”啟動擴張計劃,“南下北上”布局新的區域市場,新一輪競爭箭在弦上。

三元股份華東再戰光明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三元股份將借道江蘇省商超龍頭蘇果超市渠道,其旗下的低溫奶、常溫奶、奶粉等全線產品都將進入蘇果門店進行銷售。

三元股份市場部總經理何小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次三元股份和蘇果超市的合作是全渠道合作,也包括供應鏈合作,由於蘇果超市在南京的門店最多,合作將先從南京開始,並逐步向省內其他城市擴張。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蘇果超市是江蘇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擁有門店2086家,主要覆蓋蘇皖鄂三省。

事實上,此次三元股份進入江蘇市場方式和之前進入湖南市場模式如出一轍。上月末,三元股份剛剛宣布與湖南商超龍頭步步高集團進行戰略合作,借助其商超渠道進入湖南市場,並進而輻射華中地區。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專家朱丹蓬告訴記者,三元可以借助商超的自有渠道快速完成進場、陳列、促銷、上量的複雜過程,迅速進入市場。再者與渠道大商直接合作可以讓營銷費用及終端零售價形成去中間化的差異化優勢。

雖然此次進入的是江蘇市場,但三元還是意在華東。

何小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與蘇果超市戰略合作只是三元股份華東擴張計劃的一部分,接下來將在年底前進入蘇果的BHL和好的便利系統;並開始計劃進入華東大潤發和物美系統,以提高分銷率,擴大在華東市場的市場份額。

華東市場擁有2.26億人口,一向被認為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但也是光明乳業的根據地,尤其在上海,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光明乳業在上海地區收入為51億元和26億元,占其總收入比例超過25%。

此前三元股份也曾二次試水華東市場,但都選擇了與光明乳業爭奪上海市場,並未取得好效果,上海三元乳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三元”)連續多年虧損。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元收入為1.7億元,同比減少20%,虧損653萬元。

在業內看來,此次借力蘇果超市等商超渠道轉攻江蘇市場,也是三元股份對華東市場策略的重置,最終還是要在光明乳業的地盤上搶一杯羹。

區域乳企擴張競爭加劇

事實上,除了三元股份之外,國內多家區域乳企也都在加速擴張區域外市場,而競爭也或面臨進一步加劇。

在華東地區,除了三元股份的介入,東北最大的區域乳企輝山乳業(06863.HK)也已在江蘇鹽城投建了第二個全產業鏈基地,並於今年6月取得了生產許可,每年可生產18萬噸奶制品。據輝山乳業公關負責人趙鑫介紹,新基地的主要輻射上海、江蘇等華東地區,未來將和光明、三元進行市場交鋒。

在珠三角地區,光明乳業和燕塘乳業(002732.SZ)則在上演軍備競賽。今年10月10日,光明乳業宣布投資3.5億元在廣東省潮州市新建工廠和設立全資子公司,成立粵東光明乳品有限公司,進一步強化廣東市場。近兩年,廣州光明乳品有限公司(下稱 廣州光明)業務呈快速上升趨勢,2015年廣州光明收入6.5億元,凈利潤0.4億,較2014年的5.2億,凈利潤0.3億增長迅速。

而這也給廣東當地區域乳企燕塘乳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今年8月底燕塘乳業宣布投資3.9億,擴建湛江燕塘乳業有限公司,深耕粵西市場的同時,輻射廣西和海南市場,以謀求更大的市場份額。今年前三季度,燕塘乳業收入8.1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0.9億元,同比增長11%。

在華北地區,新希望乳業則在今年6月完成了滿城新廠的建設並投產,新廠產能則是老天香工廠的4倍,主要輻射京津冀地區,而這也讓原本飽和的京津冀市場競爭進一步激烈。

值得註意的是,此輪原奶危機中遭受虧損的原奶企業也加入競爭之中。

現代牧業總裁助理王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是向上遊出售原奶,目前公司的牛奶產品巴氏奶和常溫奶項目都已經通過了農科院的優質乳工程驗收,下一步將重點拓展下遊市場,減少對於原奶銷售的依賴性。首批將推進30個重點城市,並且在北京、上海、馬鞍山等重點城市推進入戶訂奶業務。

而入戶訂奶和巴氏奶業務此前一向是區域乳企的“專利”,原奶企業在這一領域擁有資源優勢。年報顯示,現代牧業是國內最大的原奶企業,在全國8個省擁有27個規模化牧場,2016年上半年收入22.3億元,其中液奶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29.4%。

王惠表示,目前低溫奶業務收入占總業務的6%左右,公司將爭取搶占更多的下遊市場份額,到明年這個比例希望可以提高到10%左右,3到5年能夠占到總收入的20%。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除現代牧業外,國內其他原奶企業也在向下遊要市場,西部牧業(300106.SZ)和中國聖牧(01432.HK)都有進軍嬰兒配方奶粉業的計劃。

巴氏奶或迎來新一輪新機會

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國內乳企的動作格外多,與市場回暖有關,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國內主要乳制品企業業績整體呈現緩慢複蘇的趨勢;另一方面,在消費結構重構和消費群體叠換的背景下,讓國內區域乳企看到了新的機會,因此開始提前布局、搶占市場。但擴張必然帶來競爭,長期來看,將或引發國內區域乳企新一輪排位和洗牌。

根據此前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公布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我國乳制品生產出現了回暖增長態勢。2016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1667.5億元,同比增長5.40%;利潤總額135.3億元,同比增長15.80%。

而另一方面,朱丹蓬表示,國內乳企選擇在此時拓展業務或也有成本方面的考慮。目前雖然國內原奶奶價有所回升,但依舊處在低位,企業原料使用成本較低。

根據國家農業部定點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為3.44元/公斤,較此前最低點3.39元/公斤上漲的幅度並不大。

一直以來,在國內乳業企業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乳業巨頭更多關註常溫產品和全國化布局,為了錯位競爭,區域乳企則專註於低溫產品和本地消費市場。而此番區域乳企擴張,巴氏奶也區域乳企的主攻方向,也將帶動國內的巴氏奶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

乳業分析師宋亮向記者透露,此輪區域乳企加速擴張,或與國家未來將出臺的巴氏奶新政有關,據他了解,今年政府可能會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巴氏奶產業發展,並間接利好上遊的奶牛養殖業。

近年來,巴氏奶業務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速,根據中國奶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相比常溫奶只有2.7%的增速,低溫巴氏奶增速則高達24.3%。

宋亮告訴記者,此前區域乳企已經看到了巴氏奶增長的空間,但是一直缺乏一個推動力量,而政策是最好的推手。目前國內也需要發展巴氏奶產業,從消費升級的角度上看,現在國內一二線城市乳制品消費已經從“喝上奶”轉變為“喝好奶”,巴氏奶可以解決消費者對高品質奶的需求,提升企業的業績;另一方面,目前常溫奶依然是市場主流,在當前進口常溫奶產品沖擊國內常溫奶市場的情況下,發展巴氏奶也有利於實現乳資源分工,減少進口奶對國內乳業產業的沖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586

無人貨架並購第一案背後:跑馬圈地 高毛利商品、業態融合成致勝關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24/165690.shtml

無人貨架並購第一案背後:跑馬圈地 高毛利商品、業態融合成致勝關鍵?
全天候科技 全天候科技

無人貨架並購第一案背後:跑馬圈地 高毛利商品、業態融合成致勝關鍵?

無人零售行業的下半場要開始了?

來源 | 全天候科技(ID:iawtmt)

文 | 徐誌成

光速中國創始合夥人韓彥稱,便利店售賣的生鮮、熟食兩大品類單件利潤約達50%。他認為,無人零售本質上仍是供應鏈、大數據、物流配送的逐步升級,因此不看好單個做無人貨架的企業。

10月23日,猩便利方面對外宣布,已完成對51零食的全資收購,這也是辦公室無人值守貨架領域的首宗收購案。在此次並購後,51零食創始人張淵斐將前往猩便利上海總部任職,參與猩便利在全國的業務擴張,51零食的團隊則繼續留任重慶。

隨著無人零售的井噴式發展,無人值守貨架、無人便利店、自動售賣機開啟了繼共享單車之後的又一輪“彩虹大戰”。

猩便利成立於今年6月份,入局的時間並不算早,但這並沒妨礙其在規模上後來居上。這家公司總部在上海,據媒體最新披露的數據,其無人貨架已覆蓋全國 15 個城市,點位已突破萬個,智能便利店也已在上海開業 8個。

微信圖片_20171024161558

據了解,猩便利曾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超億元天使投資,由光速中國領投,美團點評的創始人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也參與其中。

猩便利的團隊是促使光速中國等投資人下註的一個關鍵因素。“猩便利”的核心創始團隊曾在大眾點評、日本羅森和阿里巴巴擔任高管。如今,猩便利已經與阿里巴巴、美團點評、優客工場、中國平安等企業達成合作。

51零食則是一家無人貨架公司,其布局主要集中在重慶和成都地區。51零食創始人張淵斐曾在Uber任職,在之前曾在鏈農負責西南大區的運營,管控的農產品SKU超過3000個。

1

品類選擇成關鍵

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江瀾曾在《為什麽我沒有投無人便利貨架》一文中指出:“無人貨架門檻不夠高,市場上很快會進入很多個玩家,難防守,但從貨架投放來看,現在各家的做法差別不大,商品差異也不大,大家都在齊頭並進向前沖的階段。

在無人便利店跑馬圈地的同時,如何盈利成為創業者和投資人關心的問題。

哈米科技CEO趙文強曾對全天候科技表示,“一個普通的陳列貨架,成本在300到400塊之間,貨品總價約600元,BD成本在100元左右,鋪設一個無人貨架點位的初始成本在1000到1500元之間。”而這其中並不包括倉儲物流、貨物丟失等成本,他說,一個貨架平均一天的銷售額約在150元左右。

微信圖片_20171024161619

“在我國大部分的便利店毛利率為20%左右,實際上的凈利潤只有3-4個點。像全家,7-11這種國際品牌毛利率可能達到25%-30%間,但是凈利潤也不高,這是一個“撿鋼镚”的行業。”陜西嘉品便利總經理潘岷曾對媒體這樣說道。

以每個無人貨架日銷售額150元,凈利3%計算,每個貨架每天的凈利只有4.5元,即便初始成本以1000元計,也需要222天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不過,目前,無人貨架售賣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以標品為主,想要在短期內實現盈利並不容易。 

此次猩便利對51零食的收購,除了“跑馬圈地”之外,還有一個目標就是擴充生鮮品類。據了解,51零食貨架的生鮮占比達60%-70%,零食占比30%。這將有效的補充猩便利在生鮮品類的短板。

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司江華在接受全天候科技等多家媒體的訪談中也表示,“猩便利的店鋪中有60%都是貼有猩便利logo的PB類(Private Brand,自有品牌商品或中間商品牌商品)產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有我們自行加工生產的熟食品類,這也是我們跟其它同類競品的差異之一。

而從全家等便利店的運營經驗看,生鮮、熟食作為高客單價高的高頻消費品類,成為線下便利店的主要盈利來源。投資了猩便利的光速中國創始合夥人韓彥告訴全天候科技,“便利店中售賣的生鮮、熟食兩大類產品單件能實現50%左右的利潤。”

不過,生鮮品類的運營難度也是相當高。已經有眾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希望在生鮮電商、生鮮o2o等方向上有所作為,但目前為止,成功的屈指可數,絕大部分生鮮項目嘗試過後又選擇放棄,甚至有公司因此而倒閉。

在品類選擇上,蘇寧的五人便利店——“Biu”也希望走出差異化。蘇寧的無人店商品主打體育用品,包括運動服、運動背包等品類。蘇寧內部人士告訴全天候科技,蘇寧布局五人便利店希望走“務實路線”,要真正能實現盈利而不是搞噱頭,在他們看來,體育用品這類高毛利的品類更容易實現盈利。

目前來看,布局差異化的高毛利產品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小e到家引入了網易嚴選的零食商品,而哈米科技則與易果在生鮮供應上達成合作。

2

無人零售業態將走向融合?

 

timg

 

在馬雲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之後,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迅速成為創業者和資本青睞的焦點。

該領域被披露的項目已經超過30家,企業單筆融資也是動輒過億。目前,無人零售主要有三種形態:自動售賣機、無人便利店、辦公室無人值守貨架。

韓彥表示,“今年新零售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從智能貨櫃到無人便利店再到無人貨架以及升級版的便利店。它們的本質上仍然是供應鏈、大數據、物流配送的逐步升級。因此我並不看好單個做無人貨架的企業。

無人零售領域的合並似乎在印證韓彥的觀點。上個月,無人貨架“果小美”與智能貨櫃“番茄便利”完成戰略合並。此次猩便利對51零食的收購。辦公室無人貨架、智能貨櫃、智能便利店正在針對不同的場景相互依存、走向融合。

韓彥認為,辦公室無人貨架雖然無限接近消費者,但因其本身固有的空間限制很難形成一個產品豐富的零售場地。智能便利店則從另一維度有效的補充了無人貨架的短板。猩便利利用辦公室無人貨架和社區新型便利店兩種結合的運營模式,能有效的彌補配送的成本,實現快速的規模化。

司江華也表示,“辦公室無人貨架一方面作為辦公室場景的無人零售渠道,另一方面也能和社區新型便利店的數據打通,包括選品、物流和營銷體系,共同構建猩便利的便利零售體系。”


無人貨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56

萬億社區服務"蛋糕":大物管忙"跑馬圈地" 中小物管欲守住陣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22/1164061.html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實習記者 吳抒穎

對於眾多物管企業而言,它們正面對著一個巨大誘人的"蛋糕"。

2016年11月,商務部、發改委、工信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的《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社區服務市場規模可達到13.5萬億元。而物管公司把控著巨大的線下流量入口,這一資源還有更多可供想象的空間,例如社區商業、社區金融。

在一大批物業管理公司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後,“互聯網+”和增值服務的故事已經不再新鮮,精明敏銳的投資方需要行之有效的規則和思考來支撐他們投資物管企業的邏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此背景下,"跑馬圈地"成為很多大型物管企業的選擇。與此同時,很多中小型物管企業也認識到了流量入口的價值。在面對被吸收、被並購的局面之時,它們並不輕易退讓,"大魚"與"小魚"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各有各的考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宗並購潮湧

此前彩生活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唐學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用戶數量增加以後,平臺的價值才會增大。越多用戶使用我們的平臺,越有價值的供應商服務才會進入,雙方才能夠形成良性互動。”獲取更多用戶,這是很多大型物管公司不斷向外擴張的原因之一,而大宗並購則是能夠快速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

彩生活是大宗並購的踐行者。2017年11月14日,花樣年與彩生活聯合宣布,計劃通過一系列交易擬以20.13億元作價轉讓深圳市幸福萬象投資合夥企業100%的受益權及萬象美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象美”)100%股份予以彩生活。本次交易完成後,萬象美將成為彩生活的附屬公司。

實際上,這宗收購始於更早。2016年8月,花樣年物業聯合體以20億元價格收購萬達物業(現為“萬象美”)100%股份,但之後一直以基金持有,並未並入其財務報表。彩生活表示,預計交易完成後,公司的營收及管理面積將得到大幅的提升和擴張。

已經赴港上市的中海物業,也在近期收入了來自母公司的資產包。2017年10月20日,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擬將中信物業服務有限公司以1.9億元售予中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再往前追溯,2017年7月,綠地集團發布公告宣布,將其全資子公司上海綠地物業服務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雅居樂,交易對價為10億元。此後雙方宣布,雅生活與綠地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關系,綠地集團以10億元入股雅生活,取得雅生活20%的股份,成為其長期戰略性股東。

做大規模、實現上市,這也是許多物業管理公司的資本考量。在雅生活和綠地物業的合作中,雙方的表述中多次提到“希望雙方努力推動雅生活集團進一步做大做強,為業主提供最優質服務,成為物業管理領域的標桿企業。”目前雅生活就申請雅生活股份於聯交所主板上市及獲準買賣,已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表格。

多元輸出模式

發起大宗收並購僅僅是物管公司對外擴張的模式之一。包括萬科物業、金地物業和彩生活等在內的企業,均有著不同的擴張模式。

以彩生活為例,在唐學斌宣布不再進行大宗收購後,其對外擴張的主要模式即是通過小股操盤來實現。

唐學斌曾向記者介紹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即是彩生活購入相應合作方股權,從而對外輸出品牌、平臺、管理經驗和模式。“盡管收購的是小股,比如5%、20%,但是他的整個運作和模式,包括財務、人力資源等,必須按照彩生活的模式來進行,這是一個強制性要求。”

對於彩生活而言,“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加速平臺服務用戶擴張,與社區垂直門類服務供應商構建社區服務生態圈。”唐學斌認為。

彩生活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彩生活已與蘭州城關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江蘇中住物業服務開發有限公司、湖北雲帆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等28家物業管理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與彩生活不同,萬科物業的對外擴張則主要是通過合夥人制度來完成。

萬科物業相關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萬科物業與合作方之間的合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合夥人機制建立管理中心,其中管家、管家系統負責人、合夥人為萬科派駐,派駐成本由項目承擔;二是以萬科物業名義搭建客戶與服務中心作為員工的工作平臺,即“睿服務”。

萬科物業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萬科物業的合同面積超過3.9億平方米。而2016年年底,萬科物業的合同面積為3.5億平方米。

實際上,不少物管公司對外擴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加資產規模。正走在IPO路上的碧桂園物業,其總經理李長江也曾公開表示,未來幾年碧桂園物業的規模將快速增長,而其擴張的方式則包括全委物業承接、項目托管代管、公司股權合作等。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包括港股和新三板在內,已有超過60家物業管理企業完成上市。

中小物業的權衡

一個事實是,中國目前的物業管理行業仍然是一個低集中度的行業。由中國物業管理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次物業管理行業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物業服務企業約10.5萬家,較2012年的7.1萬家增長了約48%。中指院的數據指出,目前全國百強企業管理面積均值達2725萬平方米,市場占有率僅三成。

這為大型物管公司提供了並購、收購的機會外,中小型物管公司也同樣在尋求合適的運營模式。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會長沈建忠指出,“很多中小企業通過加盟、股權合作、戰略合作等方式,用資源換技術,使這些技術成果得到普惠和共享,顛覆了過去的運營管理模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與數名小型物管公司的人士交流中得知,目前多數小型的物管單位采取的仍是相對粗放的管理模式,它們對於物業管理的理解大部分只停留在“雇人打掃衛生、東西壞了找人修修”的階段。而大部分小區在物業管理方面的配備大部分都是:保安、保潔、維修工和綜合管理員等。

和大型物管公司的合作能夠為它們提供一些精細化管理的思路。在最近的一次物業管理博覽會上,不少中小型物管公司的代表都在向大型物管公司詢問合作的模式並評估收益。多名參會人士向記者提到,他們選擇合作對象的一個標準是口碑,“和管理水平受到認可、技術水平較為成熟的物管公司合作能夠提升我們的知名度。”

唐學斌介紹,小型物管公司與彩生活的合作中,彩生活能夠給到對方平臺,還有一些管理、培訓的技能,以及資金和技術,“幫助他改善原來的物業服務品質,提高物業服務效率,增強物業服務的盈利能力。”

但提高管理水平僅僅是他們考量的一個維度。對於中小型物管公司而言,即使很多物管公司的管理水平在它=他們之上,但如果引入的合作方參與管理過多,他們也不會考慮。在他們看來,物業管理行業仍是一個誘人的大蛋糕,未來可作為的還很多,不能夠輕易引入合作方。

“業主數據我們不想給出去,要把握住這個流量入口。我們不想讓合作方參與管理,我們只想要買下這個軟件,向他們學習一些經驗,提高我們的物業管理能力。”一名小型物業公司代表在咨詢了多家大型物管公司的產品後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咨詢多家物管公司後得知,目前在對外輸出平臺服務方面,多數公司可以選擇僅僅接入互聯網服務平臺的方式,輸出平臺方並不參與管理。例如金地物業旗下的享家、享當家App,即是通過這種模式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