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嚴重破壞、一屋公司不負責,乍看是二○六震災主因,其實是九二一災後鑑定。 相隔十七年,營建防震仍陷相同陋習,台灣人真能從每次災變學到教訓? 二月六日凌晨發生規模六.四有感地震,震央在高雄美濃,但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卻在台南。 台南市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奪走一一四條人命。這是台灣自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震災,也是歷來因單一建築物倒塌造成最多人罹難的悲劇,超過九二一造成八十七人死亡的台北東星大樓。 只不過,維冠社區附近二到四層樓的矮房、公寓大多沒事,讓人合理假設:維冠倒塌的原因是以「人禍」成分居多。而媒體相繼報導,原因恐與其箍筋結構不足、非法借牌以及一樓牆壁被打掉有關。 借牌盛行、施工草率 震災奪命肇因於業界沉痾 「騎樓式房屋和開放空間的一樓遭地震嚴重破壞」、「施工的瑕疵」、「借牌文化盛行」、「不負責的一屋公司」、「缺乏使用管理」…,這些乍看是在追究維冠大樓倒塌原因,其實,卻是早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由知名建築師、前消基會董事長白省三,在深入九二一災區實勘後,寫下強震造成死傷的原因。 相隔十七年的兩場震災,怎會有如此相似的原因?細看白省三當年報告,更會沉痛的發現,政府、建築業界這些年來,根本沒學到教訓。 「這次大地震被震倒或撕裂的建築物中,可看出台灣建築物普遍存在的施工品質問題,典型問題包括混凝土強度不足、鋼筋太少、箍筋綁紮未按圖施工……充分反映出沒有專業能力和施工太草率的情況。」這是白省三文中對於「施工瑕疵」的描述,也正是台南地檢署聲押建商林明輝的理由之一,箍筋數量比結構計算書少一半,導致樑柱接頭強度嚴重不足,影響耐震能力。 其次,南檢調閱卷證發現,維冠金龍大樓簽證建築師是張魁寶,設計卻另有他人,有借牌申請建照嫌疑。也與白省三直指的「借牌文化盛行」問題不謀而合,「工程界人人皆知,政府主管單位也明知,可是沒有人去處理取締。」白省三在文章中痛批:「這些出借牌(執照)的建築師或專業技師,往往不了解工地在哪,更不必談出面負責。」十七年前借牌已是沉痾,十七年後情況依然。「清查一下,全台灣有幾個主任技師是真正在掛名的營造廠內上班?落實專業簽證與杜絕掛牌、借牌,是業內必須改革之處。」一名不願具名的建築業者說。 一屋公司、軟腳建築 建築法規多年來形同虛設 林明輝不斷開設新公司推建案,看來也是白省三點名「一屋公司」鮮明佐證:「建商在房屋建成、交屋後不久,就將公司解散註銷,下一個工地再成立新公司,其目的是在規避保固的年限、房屋瑕疵的修復以及稅負的逃避。」至於外界指向建築結構出問題,專家認定可能一樓出租給燦坤的店面,樑柱及隔間較少,形成「軟腳蝦」建築。燦坤在第一時間拿出承租時的照片,強調未做任何更動,並出示租賃契約,強調無權更改建築主體,更在接受採訪時強調,承租各地賣場都經過嚴謹評估。 打穿內部隔間正可對照當年白省三指出「缺乏管理」的關鍵問題;「許多房屋為變更作為餐廳、銀行、商場等,任意破壞隔間牆……甚至樑柱穿孔或打掉,降低結構安全,使許多建築物岌岌可危而不自知。」並指出《建築法》第七十七條規定,主管機關對於建築物得隨時派員檢查其有關公共安全之構造與設備,而公眾使用的建築物,更應定期會同有關機關檢查,「多年來這種規定形同虛設!」一位營建業相關人士坦言,公部門只管施工前審圖、發建照、訂施工期限,以及是否按圖施工,「結構和承載力都不管!」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過去十七年兩次慘重震災的原因高度重疊來看,這句話對政府而言猶如馬耳東風,無論是制度面的改革與法規落實,彷彿都對九二一巨震的生命損失無感;諷刺的是,白省三當年這篇報告的標題,就是《以生命作教材、落實建物安全》。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防範下一樁悲劇還來得及 此外,震災後許多人關注土壤液化的問題;對此,行政院長張善政十四日說,一個月內會公布國內的土壤液化潛勢區域。北市府也說○九年就已公布三千多筆液化區域資料,工務局去年整理資料時,發現已增加一倍以上樣本數,預估半年內更新報告。 另方面,「防災型都更」也在震災之後成為話題,台北市長柯文哲就宣布,將在一個月內公布「台北市都更戰略方案」。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副處長謝登武則表示,市府將提供老屋健檢,都更處負責「抓藥、治療」,除了一般都更,還有整修補強、簡易都更等方案。 但,這些看似箭在弦上的計畫是否真能落實,恐怕仍待考驗。柯文哲坦言,自士林文林苑事件後,北市都更幾近停擺,「這是滿政治性的題目。」二○一四年知名媒體人陳文茜曾表示,台北有很多老房子,一推動都更,就有學生抗爭聲援,輿論也聚焦在拒遷戶遭遇,若台北巨震造成房屋倒塌,大家又會回過頭怪政府都更太慢,「民粹比土石流還可怕。」她說。 二○六震災,台灣再一次以生命換取教訓,如果法規仍形同虛文,如果業者未能秉持良知,如果民眾寄望住宅安全卻嚴拒都更,下一次天災,教訓恐怕還是會來臨。 撰文 / 陳柏樺 |
鴻夏戀談了四年,過程相當曲折。畢竟異國戀情會牽涉到不同的文化,難度本來就比較高。未來是否會修成正果,全世界都在看。 編按:二月四日,日本媒體報導夏普董事會已決議傾向支持鴻海收購案,但隨後夏普表示否認。當天深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急飛日本大阪夏普總部,並訂二月五日在與夏普高層會談後舉行記者會說明。 記者會中,郭台銘表示已與夏普簽署優先談判協議,並預計在二月底簽署收購協議;不料,這些說法不久後仍遭夏普否認,強調雙方協議僅為「鴻海提案的有效期限延至二月底」。 「郭台銘的舉止並不符合『日式』的禮數。」早稻田大學經營管理學院副教授長內厚表示。他曾任職於索尼,並擔任台灣奇美實業集團新視代科技公司顧問,對台灣和日本的科技產業生態有獨到的觀察和見解;他同時也是日本交流協會日台商業聯盟委員,以及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員。《今周刊》特邀長內厚撰文,從這場記者會的得與失,分析鴻夏戀成局與否的未來關鍵及影響。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夏普總公司前面宣布,取得和夏普優先談判權,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從〈二月五日的〉那場記者會就可以看出端倪。 郭台銘原定接受訪問的時間是〈日本時間〉下午三點,可是因為談判不順,延到五點三十分以後才開始。而且那個場地,看起來是在夏普公司外的大馬路上,記者會上放著麥克風的桌子是夏普的,但,這是記者們臨時去借來的── 自始至終,夏普都抱持著和這場記者會完全無關的立場。 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可能覺得這次郭台銘的行動很禮遇;鴻海是年營業額高達十五兆日圓的大企業,董事長卻親自去和一家陷入經營危機的公司談判。但從日本人的角度,卻有不同的看法。 郭董舉止 不符日式禮數 首先,大家原本就不該期待夏普高層會很快做出決策。其實夏普現在開發產品的能力仍強,有問題的只是經營團隊的資質,而這是日本特有終生雇用制度造成的弊病;日本人把社長這個職位,用來犒賞績效佳的中階主管,很少考慮這個人是否有經營者的資質。郭台銘應該要先設定一個前提,就是他的談判對象是「無法做出決策」的低能力經營高層。 其次,即使在日本,大阪也是一個有獨特文化的地方,Panasonic和夏普之於大阪人,就像奇美實業之於台南人,是當地的驕傲。而對日本人、尤其是大阪人引以為傲的夏普這家企業,郭台銘的舉止並不符合「日式」的禮數。 例如,台灣的經營者彼此如果達成協議,就代表企業間正式做成決定了;但是日本企業必須再召開董事會,經過審議和決議,否則即使談判對象是社長,也不是「組織的決定」。二月四日郭台銘臨時到日本,二月五日兩位最高層級的人達成協議,但日本企業要正式做成代表企業的決定,必須經過召開董事會等手續,無視這個程序就要簽約,等於是無視日本的企業習慣。 我們這些和台灣有往來的少數日本人,知道鴻海是台灣多大的一家企業,但是多數日本人並不知道,日本大企業的社長也不會在門口或大馬路上開記者會。鴻海應該在二月五日傍晚,預約夏普總公司附近一家飯店的會議室或宴會廳,在正式的場所舉行記者會,否則無法取得多數日本人的信任。 而且台灣、香港、上海等地的大企業經營者,或許常使用顏色鮮豔的領帶或圍巾,但是在日本,這種花稍的衣服看起來不夠莊重。 日本有一種「經團聯〈經濟團體聯合會〉造形」,指的是深藍色或灰色的樸素西裝,搭配不太花稍的領帶。一流企業經營者穿著沉穩的西裝來顯現威嚴,這是日本的習慣,給媒體的形象也會不同。一名日本記者就私下說:「既然見對方社長,至少應該剃個鬍子吧……。」 情勢扭轉 鴻海可能出線 這些可能是日本企業凋零的缺點,也是日本應改進的地方,但如果希望早日和夏普達成正式協議,就應該依照日本的規矩,讓日本輿論有好感。 一月下旬前,外界都認為夏普的重整會由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主導。沒想到二月以後,鴻海提供協助的可能性卻急速升高。產業革新機構的提案是:一、出資約三千億日圓,負債差額部分,將要求夏普兩家主要往來銀行放棄債權來支應;二、液晶部門由日本液晶面板廠商J DI(日本顯示器公司)吸收;三、東芝等其他經營不善的綜合電機廠商,將分割出家電部門,產業革新機構將來會把它們和夏普整合起來,成立一家大型家電業者,這樣就能避免技術從日本流出。 另一方面,鴻海的提案是:一、出資約七千億日圓〈原本是六千億日圓),不要求銀行放棄債權;二、由鴻海重整,其中也包括液晶部門;三、夏普這家企業和品牌都會保留,只是要在鴻海旗下,重整夏普單獨一家企業。 鴻海協助重整的提議浮上枱面,一般認為不只夏普,連日本政府和銀行都很有意願接受。夏普社長高橋興三雖未否定液晶和家電部門分離的作法,但對於家電部門的切割出售或重整態度消極,筆者認為這是正確的判斷。 夏普和東芝有很多領域重疊,勢必要進一步裁員,規模縮小後,許多員工被裁撤,反而導致技術擴大外流。 而且,產業革新機構這個官民基金成立於前民主黨政權時代,雖曾成功主導了日本航空公司重整案,但是安倍經濟學的政策之一,是藉由日圓貶值積極引進外資,如果捨棄外國企業將投資金額加倍的提案,這違反了政府的方針。《華爾街日報》也批評,產業革新機構的援助是「日本股份有限公司」的古典作法。 而這次產業革新機構的夏普重整案,並未要求夏普減資,而是逼迫銀行放棄債權。意即夏普股東不必負責,銀行股東卻受傷,這是違反資本主義經濟的提案,銀行當然覺得鴻海的提案較有吸引力。 培育夏普 成「日版蘋果」上個月索尼公布財報,幾乎所有部門都轉虧為盈,但之前獲利最多的CMOS感測器部門卻由盈轉虧,一般認為原因是蘋果的需求減少。鴻海應該也受到這樣的影響。倚賴蘋果程度很高的鴻海,應該也希望透過蘋果+1來穩定經營,而夏普具有製造獨特商品能力,可望培育為日版的蘋果。 夏普的強項是想法嶄新與商品企畫力,鴻海的強項則是在接收到一個概念後,能以最高效率設計和製造。它們是最佳夥伴,且夏普應進入鴻海旗下,以成為日本的蘋果為目標。只是鴻海和夏普的合作談判很脆弱,至今尚難定論。 撰文 / 長內厚 譯者.孫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