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記者30日從環境保護部獲悉,旨在“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五項國家汙染物排放標準由環保部會同國家質檢總局制定並頒布。
這五項新標準是《船舶發動機排氣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一、二階段)》(GB 15097—2016)、《摩托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四階段)》(GB 14622—2016)、《輕便摩托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四階段)》(GB 18176 —2016)、《輕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及測量方法》(GB 19755—2016)和《燒堿、聚氯乙烯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5581—2016)。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介紹,實施這五項標準可以大幅削減顆粒物(PM)、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汙染,有效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環境質量改善。
我國是一個內河航運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船舶運輸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港口城市、江河沿岸城市。鑒於我國港口和船舶大氣汙染防治的緊迫形勢,環境保護部制定了船舶發動機排放標準,加強船舶汙染物排放控制,填補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空白。
鄒首民說,新標準適用於具有中國船籍在我國水域航行或作業的船舶(如內河船、沿海船、江海直達船、海峽[渡]船和各類漁船)裝用的額定凈功率大於37千瓦、新生產船用發動機的環境管理,不適用於遠洋船舶,遠洋運輸船舶執行國際公約的相關規定。
另外,標準還規定了船舶使用燃料的要求以及船舶和船機實施大修後的排放要求。新標準實施後,船舶發動機的汙染物排放水平將明顯降低,按照每年新增船機1000萬千瓦,壽命期為25年計算,實施第一階段標準3年,所制造投入使用的船機在全壽命期內將減排NOX約140萬噸,PM約40萬噸;若實施第二階段標準3年,裝用這些船機的船舶在其壽命期內將進一步減排NOX約115萬噸,PM約6萬噸。若所有內河、沿海及漁業船舶都能符合該標準規定的燃料要求,汙染減排效果將更為顯著。
鄒首民說,我國摩托車行業產量增長迅速,截至2015年底,摩托車保有量達9514萬輛。據測算,2015年摩托車汙染物排放量占全國機動車排放量的比例為:一氧化碳(CO)占12.7%,碳氫化合物(HC)占13.5%,NOx占1.6%。我國雖然是摩托車生產和使用大國,但摩托車的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明顯差距。為有效控制摩托車汙染,促進相關行業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環境保護部制定了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國四標準。
與現行的第三階段標準相比,主要修訂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擴大標準適用範圍,新增柴油三輪摩托車的排放控制要求;二是新增汙染物項目,對柴油三輪摩托車新增了顆粒物的控制要求;三是汙染物限值進一步加嚴;四是進一步提升了排放控制耐久性要求;五是提出更加完善的環保管理和技術要求。
鄒首民說,自2019年7月1日起,所有新銷售和註冊登記的摩托車和輕便摩托車應滿足新標準要求。以國四標準實施3年估算,這期間新生產的全部摩托車在其整個使用壽命內將比實施國三標準減少CO排放約650萬噸、HC排放約200萬噸、NOx排放約30萬噸。
鄒首民表示,近些年來國家積極鼓勵發展包括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在內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並且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和成熟,從2014年開始,我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產銷量大幅上升,且隨著我國汽車油耗和排放標準的不斷升級,該類汽車的產銷量仍將保持增長。由於有電能的輔助,傳統汽車的測量方法無法準確評判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汙染物排放狀況,因此需要制訂專門的汙染物排放測量方法。
鄒首民說,新標準是對《輕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汙染物排放測量方法》(GB/T19755-2005)的修訂,規定了輕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汙染控制要求和測量方法,具體的汙染物控制項目、排放限值執行輕型汽車排放標準(GB 18352.3-2005和GB 18352.5-2013)相應階段的要求。GB/T 19755-2005僅適用於國二階段的輕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新標準適用於國四、國五階段的輕型混合動力汽車的環保管理。該測量方法標準的實施,不會帶來額外的車輛技術升級成本。
鄒首民表示,近年來我國燒堿和聚氯乙烯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已經成為燒堿和聚氯乙烯最大生產國。該行業不但排放常規環境汙染物,還排放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汙染物,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聚氯乙烯工業屬於《水俁公約》重點治理的涉汞行業,行業每年耗汞約850噸,約占國內消耗量的85%,占全球消耗量的51%。
鄒首民說,新標準的制定綜合考慮了國內行業生產和排放控制現狀、生產工藝和汙染物排放治理技術發展情況以及達標的經濟成本等因素,增加了大氣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調整了水汙染物排放控制項目,收緊了水汙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取消了按汙水去向分級管理的規定。實施新標準後,預計廢水化學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總汞和氯乙烯排放量與執行現行標準相比,分別削減77%、67%、67%和87%。廢氣顆粒物、氯乙烯、非甲烷總烴排放量與執行現行標準相比,分別削減51%、72%、58%。
環境保護部今日向社會公布了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發現的華東部分地區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異常、涉嫌超標的企業名單。
據統計,2016年10月份,共有16家企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數據異常、涉嫌超標(名單見附件),涉及無錫、常州、蘇州、南通、合肥、銅陵、青島、煙臺、日照、萊蕪、臨沂等11個市。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責成所在地省級環保部門組織實地查證,對違法超標排放汙染物的要高限處罰並向社會公開處罰結果。對排汙單位有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的,將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環境保護部已派出督查組赴現場實地督查。
華東部分地區涉嫌超標企業名單
省份 地市 序號 企業名稱
江蘇省 無錫市 1 宜興天山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常州市 2 江蘇加怡熱電有限公司
蘇州市 3 張家港市華瑞危險廢物處理中心有限公司
南通市 4 如臯市大行熱電有限公司
安徽省 合肥市 5 巢湖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6 中材安徽水泥有限公司
銅陵市 7 銅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省 青島市 8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
9 青島鑫昊投資有限公司
煙臺市 10 煙臺清泉實業有限公司
日照市 11 日照市淩雲海糖業集團有限公司
12 日照華泰紙業有限公司
萊蕪市 13 萊蕪市泰山陽光電力有限公司
臨沂市 14 青援食品有限公司
15 費縣上源熱電有限公司
16 費縣聖凱熱電有限公司
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30日正式進駐甘肅省。
在當日召開的動員會上,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馬中平表示,督察組這次進駐甘肅省,重點是督察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情況,推動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發展。
2015年蘭州市城區空氣質量達標252天,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月度排名中穩定退出十大汙染城市行列。但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甘肅省高汙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產業仍占很大比重,發展模式粗放等問題依然存在,複合性和區域性汙染日益明顯。同時,甘肅省貧困人口數量較多,且多處於生態環境良好區或者生態脆弱區,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扶貧幫困之間的矛盾突出。
幹旱少雨的氣候導致甘肅絕大多數山體裸露。攝影/章軻
甘肅省環境保護廳今年10月發布的2015年甘肅省環境統計公報顯示,全省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6.57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8.36萬噸,農業排放量為13.38萬噸,城鎮生活排放量為14.67萬噸,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量為0.16萬噸。全省氨氮排放量3.72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14萬噸,農業排放量為0.53萬噸,城鎮生活排放量為2.04萬噸,集中式治理設施排放量為0.01萬噸。此外,全省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57.06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5823.87萬噸。
甘肅酒泉金風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攝影/章軻
甘肅省2016年第三季度國控重點企業監督性監測超標狀況顯示,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鉛鋅冶煉廠、酒鋼集團榆中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甘肅恒業水泥有限公司、八○三發電廠、靖遠縣城區汙水處理廠、成縣供排水總公司(成縣汙水處理廠)、西和縣城區生活汙水處理工程、禮縣城區汙水處理工程、夏河縣城區汙水處理工程、白銀市平川區清源汙水處理廠、景泰縣城區汙水處理廠、會寧縣汙水處理廠、夏官營汙水處理廠、文縣汙水處理廠、永靖縣大河水務有限公司等汙染物排放超標。
根據國家相關要求,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均需開辟第二水源,目前,甘肅省會城市蘭州市城區在用的供水水源只有一個,取水口位於西固區西柳溝黃河段,以黃河水作為主要水源。由於歷史原因,水源地保護區周邊還存在一定環境風險,對供水水質構成潛在威脅。目前,甘肅省第二水源地建設正加緊進行。
甘肅省縣級城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報告(2016年三季度)顯示,天水市甘谷縣城區水源(馬務寺-二十里鋪水源、楊趙水源一級保護區),秦安縣葉家堡水源,平涼市靜寧縣五臺山水源,慶陽市寧縣城區水源城鄉供水站水廠1號井,以及甘南州臨潭縣斜藏溝大紮水源和卓洛水源等超標。
甘肅省環保廳官網顯示,今年三季度,該省各級環保部門共參與調度處置了8起易造成環境汙染的突發事件,其中4起被定性為一般突發環境事件,較二季度事件數量增加4起,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
動員會上,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表示,著力強化問題整改,對督察組發現並指出的問題以及自身查擺出來的問題,能立即解決的要雷厲風行、立行立改,需要時間解決的要制定方案、限時整改,確保問題整改到位。
根據安排,中央第七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進駐時間約1個月左右。督察進駐期間(2016年11月30日-12月30日)設立專門值班電話:0931-8920513,專門郵政信箱:蘭州市193號信箱(郵編730030)。督察組受理舉報電話時間為每天早8:00-晚20:00。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和督察組職責,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主要受理甘肅省環境保護方面的來信來電舉報。其他不屬於受理範圍的信訪問題,將按規定由被督察地區、單位和有關部門處理。
哪個城市的人均廢氣中汙染物排放量最多?哪個省份的急診病死率最高?哪些地區的病毒性肝炎發病率最高?
27日下午公布的《2015健康中國研究報告》公布了這些答案。該報告由上海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等聯合編著。
報告稱,人均廢氣中汙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北京(133.50噸/人)、海南(167.00噸/人)、西藏(208.81噸/人)、廣東(214.63噸/人)、四川(222.41噸/人);汙染物排放量高的後五位是:青海(906.86噸/人)、山西(1037.53噸/人)、新疆(1100.83噸/人)、內蒙古(1434.01噸/人)、寧夏(1541.24噸/人);人均廢氣中汙染物排放量最低的北京比最高的寧夏少1407.74噸/人。
報告介紹,北京的人均廢氣中汙染物排放量雖然在全國最低,排在第一位,但由於北京超大型城市的特點,人口高度集中,機動車等汙染源排放也相當集中,區域間傳輸汙染也占較大比重,所以北京的空氣環境質量仍然非常不理想。
在醫療衛生機構急診病死率方面,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廣東(0.02%)、浙江(0.03%)、福建(0.03%)、廣西(0.03%)、湖南(0.03%);後五位是:新疆(0.14%)、山東(0.17%)、河北(0.17%)、海南(0.19%)、青海(0.28%);排在第一位的廣東比排在最後一位的青海低0.26個百分點。
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病死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內蒙古(0.11%)、山西(0.12%)、河北(0.15%)、福建(0.16%)、青海(0.17%);後五位是:貴州(0.73%)、重慶(0.77%)、四川(1.17%)、雲南(1.93%)、廣西(2.18%);排在第一位的內蒙古比排在最後一位的廣西低2.07個百分點。
肺結核發病率(1/10萬)方面,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天津(21.27/10萬)、上海(28.74/10萬)、北京(34.38/10萬)、山東(35.45/10萬)、江蘇(41.90/10萬);後五位是:廣西(100.65/10萬)、青海(101.16/10萬)、貴州(129.39/10萬)、西藏(147.99/10萬)、新疆(176.00/10萬);排在第一位的天津比排在最後一位的新疆低154.73/10萬。
肺結核死亡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河北(0.05/10萬)、山西(0.05/10萬)、陜西(0.05/10萬)、廣東(0.09/10萬)、山東(0.10/10萬);後五位是:遼寧(0.36/10萬)、貴州(0.45/10萬)、黑龍江(0.53/10萬)、西藏(0.68/10萬)、新疆(1.12/10萬);最低的河北比最高的新疆低1.07/10萬。
病毒性肝炎死亡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江蘇(0.01/10萬)、浙江(0.01/10萬)、貴州(0.02/10萬)、雲南(0.02/10萬)、遼寧(0.03/10萬);後五位是:廣西(0.08/10萬)、內蒙古(0.08/10萬)、上海(0.10/10萬)、青海(0.14/10萬)、北京(0.74/10萬);最低的江蘇和浙江比最高的北京低0.73/10萬。
我國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國家,由於其病程長、難以治愈,乙肝也是家庭因病致窮的疾病之一。因此,乙肝是影響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疾病,國務院與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已將其作為重點疾病加以控制。
報告介紹,乙型肝炎死亡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浙江(0)、江蘇(0.01/10萬)、雲南(0.01/10萬)、海南(0.01/10萬)、甘肅(0.02/10萬);後五位是:廣西(0.06/10萬)、廣東(0.06/10萬)、上海(0.09/10萬)、青海(0.10/10萬)、北京(0.59/10萬);最低的浙江比最高的北京低0.59/10萬。
艾滋病發病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西藏(0.29/10萬)、山東(0.36/10萬)、內蒙古(0.54/10萬)、河北(0.57/10萬)、甘肅(0.68/10萬);後五位是:重慶(6.16/10萬)、四川(7.39/10萬)、新疆(8.02/10萬)、雲南(12.47/10萬)、廣西(15.04/10萬);最低的西藏比最高的廣西低14.75/10萬。
報告稱,從數據來看,艾滋病發病率最高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的HIV感染流行從一開始就顯示出流行強度高、傳播擴散迅速的趨勢。在廣西的HIV感染者中,采用靜脈註射吸毒和共用註射器吸毒而感染上HIV的人數占80%。
艾滋病死亡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西藏(0.06/10萬)、山東(0.07/10萬)、內蒙古(0.09/10萬)、河北(0.10/10萬)、上海(0.16/10萬);後五位是:重慶(1.36/10萬)、四川(1.64/10萬)、新疆(2.62/10萬)、雲南(3.60/10萬)、廣西(5.92/10萬);最低的西藏比最高的廣西低5.86/10萬。
梅毒發病率從低到高排序,前五位是:河北(10.20/10萬)、山東(13.21/10萬)、甘肅(13.64/10萬)、西藏(15.23/10萬)、湖北(16.28/10萬);後五位是:寧夏(55.08/10萬)、上海(55.70/10萬)、福建(57.77/10萬)、浙江(58.10/10萬)、新疆(97.55/10萬);最低的河北比最高的新疆低87.35/10萬。
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有關專家7日對記者表示,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地區多發重發的主要誘因。
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其中12月16-21日、12月30日至2017年1月7日兩次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汙染程度重。2017年1月2日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監測顯示,我國中東部霾區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里。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指出,2016年為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我國2016年氣溫為歷史第三高,其中12月為歷史最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特別是冬季溫度升高大於夏季,高緯度溫度升高大於低緯度,高低緯度的溫度差異縮小,不利於冷空氣南下,使得冷空氣過程少,強度總體偏弱,也導致霾天氣較近幾年多發重發。例如,10月印度新德里、11月伊朗、12月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韓國首爾等多地均遭遇了嚴重霾天氣過程。
“2016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霾天氣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正研級高工艾婉秀說,氣候條件越來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地區多發重發的主要誘因。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冷空氣次數少、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導致近期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霾日數偏多。
艾婉秀介紹,首先是冷空氣次數少,強度總體偏弱。11月以來,東亞冬季風偏弱,我國僅出現6次冷空氣過程,較常年同期(8.2次)偏少。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活動路徑偏北。在缺少冷空氣影響的情況下,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氣多,大氣擴散氣象條件差。
監測顯示,京津冀地區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呈逐年減小趨勢,減小幅度達37%,而年平均小風日數增加了64%。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平均風速比常年同期(常年指1981-2010年的三十年,下同)平均值偏小,其中11月較常年同期偏小8%,12月偏小19%;小風日數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多,其中11月偏多7%,12月偏多18%。北京的情況更加明顯,11月平均風速減小20%,12月減小27%;11月小風日數增加27%,12月增加35%。
大氣環境容量反映大氣對汙染物的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洗能力的綜合指標。容量低表示大氣對汙染物的自凈能力弱。艾婉秀介紹,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11-12月大氣環境容量下降了42%。與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大氣環境容量偏低6%,大氣自凈能力偏低15%,靜穩天氣日數占比達63%。
其中,2016年12月16-21日和12月30日以來,北京地區的大氣平均自凈能力比年均值下降了50%以上。另外,京津冀地區的地形條件也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西部和北部“弧狀山脈”包圍,霾天氣過程往往易出現偏南氣流,將南部汙濁空氣吹向華北平原並停滯,加劇了京津冀汙染物和水汽的聚集。
中央氣象臺預計,1月8日至14日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象條件整體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京津冀地區無持續性霧和霾天氣,但11日前後京津冀地區中南部有輕至中度霾。
12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樣,霧霾要治理,藍天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奢侈品。”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會見中外記者時說。
每當重大活動來的時候藍天就回來了,活動一結束,霧霾便卷土重來。今年兩會之後也同樣。
兩會15日結束,16日,華北、黃淮多地大氣擴散條件轉差,陸續出現中到重度霧霾天氣過程。
17日,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環境統計課題組發布的《北京地區2013-2016年區域汙染狀況評估》稱,在經濟回升期的大氣環境治理將更加具有挑戰。如果說2015年大氣環境治理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是“順水行船”,那麽2017年將是“逆水行舟”。采用更加科學、精準的空氣質量評估方法,是保衛藍天不可回避的選擇。
煤耗量的下降是北京市近幾年PM2.5和二氧化硫下降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攝影/章軻
該課題組分別於2015年3月和2016年3月發布了兩份空氣質量評估報告。與之前的兩份報告相比,今年報告所使用的監測站點數量從原來4個增加到36個,所研究的汙染物從PM2.5增加到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六種常規汙染物。
監測數據的“真與假”
課題組介紹,作為國家大氣汙染監測網的一部分,北京市從2013年1月開始實時發布PM2.5和另外五種汙染物的濃度數值。北京市共有36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其中12個為國控站,23個為市控站點,1個為美國駐華使館站點。
研究發現,北京的PM2.5均值濃度有很強的季節性:冬季最嚴重,其次是秋季、春季,夏季最輕。中心區域在2015年和2016年的夏季濃度是冬季的三分之二左右,南部區域2014年至2016年夏季只有冬季的一半。
在2015年和2016年夏季,北京的整個區域PM2.5濃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分別為63.6和61.3微克/立方米)。
60微克/立方米是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為北京提出的在2017年應該達到的年均值目標。然而,北京近兩年春秋冬三個季節的平均濃度仍遠高於夏季。這說明北京要達到年均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確實還要下大力氣。
課題組介紹,從年度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論是中心區域、北部區域還是南部區域,每個季節的PM2.5濃度在2015年和2016年均比2013年和2014年低了很多。
這四年中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發生在2015年。與2014年相比,中心城區的年均值濃度從2014年的91.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79.8微克/立方米,降幅高達12.4%,其中夏季下降20%,秋季17%,春季10%,冬季5%;南部區域的改善要少一些,2015全年只比2014年下降9%。
從區域差異的角度來看,南部區域比中心區域的PM2.5汙染嚴重許多。在夏季,中心區域和南部區域的差別非常小,但在秋冬兩季,這一差距加大。在2015年,南部比中心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高出30%(23.6微克/立方米),秋季的這一差異為20%(16.0微克/立方米),冬季的差異最為懸殊,上升到63%,差值高達62.5微克/立方米。
對於人們最關心的2016年空氣質量改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2016年比2015年沒有顯著改善。在這三個區域中,南部區域在2016年夏季和冬季比2015年同期分別有5.4微克/立方米和15.6微克/立方米的顯著減少。對於中心和北部區域而言,2016年秋冬兩季比2015年同期均有增加,其中北部地區在冬季的增加最為顯著。這導致中心和北部區域2016年全年濃度水平比2015年沒有改善。
具體來說,中心區域2016年全年均值濃度為80.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的79.8微克/立方米增加了1.4%,其中春夏兩季持平,但秋冬兩季分別增加了3.9%和3.1%。這說明2016年的PM2.5濃度與2015年相比實際有所回升。
研究還發現,北京PM2.5濃度南高北低的區域差異特征。這一區域差異在春夏兩季並不大,其中夏季差異最小。但在汙染嚴重的秋冬兩季南高北低的表現是非常明顯的。在冬季,市中心(長安街附近)的PM2.5在10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南部已在150微克/立方米上下;從長安街往北,濃度基本呈下降趨勢;北部比中心區域低大約18%到32%。這一空間分布特征反映了南部的汙染物排放高和汙染物從南邊傳輸的路徑,也表明秋冬兩季南部區域的環保減排還需加強。
課題組稱,與各級環保部門的空氣質量統計是以自然年為口徑,並且是基於國控站點不同,課題組研究使用的“年”是涵蓋一個完整四季的“季節年”(從每年3月到次年2月),更接近傳統的農歷年。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到一個季節具有一個穩定的氣象特征。
2017年1月和2月(含在2016年冬季)PM2.5濃度的強力反彈導致2016“季節年”的原始濃度增加。這也說明北京2016年的空氣質量改善是非常脆弱的。
五種汙染物濃度綜合評估
PM2.5只是衡量空氣汙染的一個指標,中國的大氣質量常規監測還包含另外五種汙染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五種汙染物除可吸入顆粒物PM10外,其余四種皆為氣體。
課題組介紹,由於大氣汙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研究這五種汙染物的動態變化趨勢能從不同側面描述大氣汙染的狀況,為理解與治理北京地區的大氣汙染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
研究發現,PM2.5占PM10的百分比在春季最小,但也在60%至70%之間。秋季在75%至85%之間,夏冬一般在80%到92%之間。春季PM2.5占比低是由於春季沙塵導致當量直徑大的顆粒物多的緣故。
令人驚訝的是,在汙染最嚴重的冬季和最輕的夏季,PM2.5的占比一般都在80%之上。這意味著北京PM10的汙染問題主要是由細顆粒物PM2.5造成的。
從年度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論是中心區域還是南部區域,2013年PM10-2.5的濃度在四年中較低,2014年的濃度比2013年有顯著增加;2015年普遍低於2014年,2016年的秋冬兩季比2015年有所增加。課題組稱,總體來講,PM10-2.5的濃度在過去幾年沒有改進。北京市在減少沙塵、道路揚塵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京津冀每年要消耗近3億噸煤,相鄰的晉魯豫每年消耗1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這無疑是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源。
研究發現,2016年與2015年相比,二氧化硫濃度的下降趨緩,這可能是由於整個京津冀區域二氧化硫和PM2.5在2016年減少都不多的緣故。另外,河北省的煤炭消耗量在2016年秋冬季的反彈上漲也是主要原因。課題組認為,北京市下一步的“煤改氣”、“煤改電”措施應重點針對邊緣地區的冬季供暖,因為現階段冬季的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在19.6微克/立方米左右,仍有相當大的下降空間。
二氧化氮(NO2)作為氮氧化物(NOx)的一個組成部分,直接參與大氣中的氧化還原反應,是PM2.5和臭氧的主要成因物質之一。
研究發現,北京過去四年中二氧化氮最大的改善發生在2015年,它和2014年濃度相比有相對較大的減少,但全年的改善也只在6.6%至19.1%之間。2016年比2015年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增加了。其中北部和中心區域在2016年冬季、南部區域在2016年春秋季均有非常顯著的增加。
此外,整體來看,北京近幾年中一氧化碳濃度的改善主要發生在2015年。2015年四個季節的濃度比2014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顯著下降(3.0%-15.3%)。但2016年同2015年相比,除中心區域夏季、北部區域秋季、南部區域冬季有顯著下降之外,在其他季節持平或略有增加。其中,中心區域的秋季均值濃度增加了3.0%。南部區域在夏秋兩季分別有8.3%和9.3%的顯著增加。
課題組分析認為,北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這四年改善有限的主要原因是對機動車減排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綜合24小時和8小時臭氧數據的分析結果,課題組也發現,近幾年北京市臭氧的改善甚微,並在2016年有加重的跡象,尤其體現在濃度高的東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夏季。這意味著北京目前在PM2.5汙染相對較輕的夏季,臭氧濃度已經超標。
重大活動對汙染物減排影響
為什麽一到重大活動,藍天就會重現並且能持續呢?上述課題組做了這樣的分析:
2014年11月10-12日APEC首腦會議在北京懷柔舉行。為了保證APEC會議期間的空氣質量,各級政府自11月3日起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暫時關閉了北京周邊及河北省廊坊、保定、石家莊、邢臺等沿太行山脈城市的一些工廠,實施了重汙染應急減排措施。
從11月6日開始,這一應急減排措施擴展到更多的河北城市,以及部分山東、山西和內蒙古的城市和地區。不少地方(如北京、天津)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並盡可能地采取了限、停產措施。北京市學校、公共機構部門也都放假以減少汙染物排放。在APEC會議期間,著名的“APEC藍”時有出現。
課題組介紹,由於在2013至2016四年間,只有2014年的11月3日到12日在北京市及周邊華北地區采取了大規模的減排措施,這就提供了一個對比實驗的機會。對2014年APEC期間的調整均值與其它年份同期的調整均值進行對比,如果2014年APEC期間調整均值顯著低於其它年份的同期濃度,說明APEC效應十分明顯。
監測數據顯示,在六種汙染物中,PM2.5、PM10、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有較強的APEC效應,二氧化硫和臭氧沒有APEC效應。其中,PM10濃度在2014年的降低主要是由於PM2.5的降低造成的。二氧化氮的APEC效應表明APEC期間對機動車的管控措施產生了積極的效果。而二氧化硫沒有APEC效應有可能是由於潛在的供暖期燃煤造成的。APEC管控期正值冬季供暖開始的階段,在正式供暖開始前,存在有些單位或者個體提前供暖的現象,這部分的燃煤供暖作為混雜因素可能會對APEC效應的計算造成影響。
課題組表示,盡管2015和2016年北京的PM2.5空氣汙染比2014年已經有了降低,但是2014年APEC期間的濃度水平遠遠低於2015年和2016年11月3日至12日期間的PM2.5平均濃度。這說明APEC期間如果不實施減排措施,鑒於當時的氣象條件,“APEC藍”很可能不會出現。
另一個重大活動是2015年的“9·3大閱兵”。為了保障9月3號閱兵時的空氣質量,鑒於APEC期間空氣質量聯防聯控的成功經驗,區域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在2015年8月20日至9月3日期間於華北地區實行。
在此期間,北京實施了機動車臨時交通管制、工業企業停限產、揚塵汙染控制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措施包括:北京全市區域實施機動車單雙號行駛、公務用車停駛80%、建築垃圾和各種運輸車全天禁止在市政道路內行駛等。從8月23日到28日,河北、天津、山西、山東等地也啟動了空氣質量保障措施。大閱兵期間采取停限產措施的工業企業,遠遠多於APEC期間。
監測數據顯示,在六種汙染物中,除去臭氧外,從南到北的北京全部監測站點2015年大閱兵期間的濃度水平均是這四年中最低的。這說明閱兵期間的大氣管理措施對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效果明顯,但是對臭氧的影響不大。
課題組表示,大閱兵期間的一系列減排措施在保障北京空氣質量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2014年的APEC效應相比,大閱兵的效應比例更高。這也從實際效果上驗證了大閱兵期間實施的各項防控措施多於APEC期間的防控措施。這些比APEC期間更加嚴厲的措施實實在在地收獲了更加可喜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同時也說明,只要肯從源頭上限制住汙染物的排放,北京的空氣質量不僅是可以改善的,更是可控的。
“要想讓‘APEC藍’和‘閱兵藍’得以持續,為改善空氣質量設計一個可持續的管控體系才是長久之道。”課題組稱。
課題組表示,北京要想在2015年和2016年的水平上進一步減少PM2.5及其它汙染物的濃度,更嚴格的環境監管和更有效的減排措施無疑將是唯一可靠的手段。而這應當回到空氣質量監管的科學問題本身:提高監測數據的質量是當務之急,建立更有效的監測站點格局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