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联想境外公司将接盘石药集团100%股权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104/02205463524.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8

境外“被清盘”太子奶“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15/346182.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实习生 郑佩珊发自上海
曾在国内乳业界叱咤风云的太子奶掌门人李途纯久未露面,他苦心经营的太子奶帝国命悬一线。
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BorrelliWalsh)(以下简称保华顾问)14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其已于4月12日接受开曼群岛大法庭 委任,担任湖南太子奶集团(以下简称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正逐步展开对太子奶各下属及关联公司的通知。”
多方信息显示,美国花旗银行此次 借道开曼提起太子奶的破产清盘,“是外方债权人和股东的一次单方面行动。久拖之后,它们对太子奶已失去耐心,决定止血。”
《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独家掌握太子奶在开曼、英属维京群岛(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太子奶最终归属于中国太子奶控股 (ChinaTZNHoldingCompangy,以下简称开曼太子奶),李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的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斯坦利、高 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的优先股3.54亿股,开曼太子奶通过在英属维京群岛的100%持股公司——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 和ChinaTZN (BVI)TopriseLimited控制其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涵盖太子奶几乎全部资产。
正是这种股权设置埋下了李途 纯“坍塌开曼”的伏笔。
临时清盘人证实太子奶遭清盘
“太子奶因为30亿元的债务进入临时清算阶段。”太子奶破产清盘的消息,14日空 袭而来。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表示,“保华顾问目前正在和太子奶联络,正在通知太子奶集团以及旗下全部子公司。通知这些公司的行动已在进行中, 但进一步的行动时间表,我们还没有确定,待先通知太子奶后,再进一步展开行动。”
此前,德勤会计事务所的财务报告表示,太子奶的资产是25亿 元,总负债26亿元。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后来的财务报告,太子奶已经确定“资不抵债”。
14日,太子奶被指在遭清盘时留下30亿元的债务。对此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昨日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关于太子奶的债务情况, “目前还在调查中,不方便透露。”
相关资料显示,保华顾问主营业务为财务及营运重组、企业复原及破产管理、财务调查及司法会计等,已经手多家 项目,比如雅佳控股清盘人、珠光集团清盘人、APP申报会计师及计划管理人、LG.PhilipsDisplays财务顾问、SKGlobal香港附属公 司临时清盘人、花旗集团财产接管人、中原电力清盘人、香港建设财务顾问等。
李途纯“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为实现上市,2006年,太子 奶引入英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三大投行“对赌”,投行借款7300万美元给李途纯,之后又介绍花旗集团、新加坡星展银行等6家国际银行,为太子奶提供5 亿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
借助这些资金,李途纯开始扩张。2008年由于扩张过快,太子奶被曝资金链断裂。前述三大投行以再注资4.5亿元人民 币的承诺,取得李途纯所持太子奶的61.6%股权。去年初,湖南省株洲市政府注资1亿元成立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同时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61.6% 股权。
有分析认为,此次花旗向开曼法庭申请太子奶破产,其根源或也出自太子奶当初引入境外投资者时,在股权结构设置时,由李途纯等人和三大投 行共同设在开曼的开曼太子奶掌握了太子奶旗下全部子公司的股权,以致太子奶一旦经营陷入困境,由三大投行引入的外资银行债权人就可以在开曼申请对开曼太子 奶进行破产清算,也就相当于对太子奶旗下的全部子公司可能拥有清算权。
知情人士透露,估计这一次外方债权人和股东已选择了不再容忍,直接展开 了行动。据悉,美国花旗银行是太子奶的最大债权人,此外太子奶在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新加坡的星展银行也有未偿贷款。
最终是花旗银行提起了 清盘申请,这得到了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配合。在2007年初,英联投资、高盛、摩根士丹利以7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太子奶超过30%的股 份。其中,英联投资和高盛分别投资了40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购买了1800万美元的股份。
“太子奶遭遇破产清盘,应该是 几个关键人物‘乐于’看到的进展。”熟悉太子奶的株洲市当地人士透露,“特别是英联投资等投行,它们已经被套3年,太子奶债务持续恶化以及救援的希望越来 越渺茫,它们不愿再等待李途纯和湖南省株洲市方面的步伐,决定止血。”
跨境破产尚存难点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掌握的太子奶在开 曼、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显示,太子奶的最终股东为李途纯、太子奶科技顾问盛延岭和李帅等自然人,以及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
李 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优先股3.54亿股,两方掌控开曼太子奶。开曼太子奶则 100%持股在BVI的公司——ChinaTZN(BVI) SunriseLimited和ChinaTZN (BVI) TopriseLimited。
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和 ChinaTZN(BVI)TopriseLimited这两 家公司再控制太子奶在境内的诸多子公司,包括: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昆山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熟悉破产法的 专家指出,这是一起目前尚无实施细则可依的 “跨境破产案”。据他介绍,太子奶开曼公司的破产,对太子奶来说,仅是未来的控股老板可能从“李途纯和三大投行”,换成一个新的未知接盘者。但新的接盘者 能否处置未来名下的资产,例如太子奶,仍是未知数,“因为这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国际私法协助’。”
2006年新《企业破产法》规定,对于外国 法院的破产裁决,在互惠、有司法协助或国际公约的条件下,中国法院也裁定承认和执行。
太子奶仍在正常生产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昨日在接 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求证电话后,连称“假的、假的、假的……”。李途纯表示正在与工作人员赶着起草一份《律师声明》。
《每日经济新 闻》3月25日曾报道《软银中国插手太子奶 李途纯北上再谋本行》,“老李(指李途纯)在河南新办了两家公司,还是做奶,但已经不是太子奶了。”
据太子奶人士透露,李途纯至今已经3个月未到株洲市参与直接管理太子奶的工作,主要在长沙活动,目前太子奶的主要管理已经落在“5大巨头”身上。“5大 巨头”即太子奶副总裁韩月平、稽查部部长常祝辉、工程部部长候廉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金萍和财务总监张红。
文迪波表示,并不清楚太子奶即将进 行破产清算一事,“太子奶在高科奶业的托管下生产经营还是一切正常,也有潜在意向方在谈合作。正与新的投资方进行接触,有多家投资方对太子奶感兴趣。现在 尚不便透露意向投资方的具体信息。”
此外,记者就开曼群岛大法庭的清盘通知询问文迪波,他表示开曼的司法并不能判令影响中国境内公司的正常生 产经营。即使破产清算,也只是引入新资金进行重组的一个必要程序。本报曾报道,软银中国正在和高科奶业洽谈,有意从高科奶业手中接管太子奶。
昨日(14日)软银中国方面表示,负责太子奶集团项目的投资部负责人目前正在出差,不愿透露接手进展。
最新消息
太子奶昨晚紧急声明:李途 纯与集团包揽21亿债务
太子奶在昨日(4月14日)晚间终于结束持续的沉默,就遭开曼大法庭清盘作出回应。太子奶承认花旗银行已对其采取行 动,但强调太子奶位于中国境内的子公司不会受影响。
太子奶声明全文:
一、太子奶集团各公司在境内尚未收到任何国内外司法机构有关 太子奶清盘的法律文书。
二、英、美法系的法律不适合中国的法律,对太子奶不构成任何影响;
三、湖南太子奶集团及旗下国内各子公司 均系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中国企业法人,其全部资产均在中国境内,权利义务受中国法律管辖。
四、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与花旗银行(中国)有 限公司北京分行借款纠纷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已向其提出了反诉,目前该案正在审理当中。
五、花旗银行的行为 完全是单方面的;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负责。
六、经审计太子奶集团实际资产50.9亿(其中商标无形资产20亿,房产土地30.9 亿),负债21亿(其中银行10亿,其他债务11亿),完全属于良性负债范围。七、一年来,太子奶集团已得到境内外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 的长期理解和支持,近期正在协商拟定还款事宜。
八、我们已与11亿小债权人签订了3~7年分期分批还款协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债权人的支持,目 前任何人宣布破产都是非法的;
九、太子奶集团及大股东李途纯先生个人一直反对外资恶意收购太子奶,也反对任何人任何机构以破产方式处理债务。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还通过声明宣布,“即日起李途纯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我们完全有能力归还,90%的债权 人经沟通已达成或即将达成协议,即日起至10月1日止,欢迎未签订还款协议的债权人到公司总部(株洲)可以签订分期分批还款协议,一经签订,我们将按合同 还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2

境外“被清盘”太子奶“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15/346182.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实习生 郑佩珊发自上海
曾在国内乳业界叱咤风云的太子奶掌门人李途纯久未露面,他苦心经营的太子奶帝国命悬一线。
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BorrelliWalsh)(以下简称保华顾问)14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其已于4月12日接受开曼群岛大法庭 委任,担任湖南太子奶集团(以下简称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正逐步展开对太子奶各下属及关联公司的通知。”
多方信息显示,美国花旗银行此次 借道开曼提起太子奶的破产清盘,“是外方债权人和股东的一次单方面行动。久拖之后,它们对太子奶已失去耐心,决定止血。”
《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独家掌握太子奶在开曼、英属维京群岛(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太子奶最终归属于中国太子奶控股 (ChinaTZNHoldingCompangy,以下简称开曼太子奶),李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的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斯坦利、高 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的优先股3.54亿股,开曼太子奶通过在英属维京群岛的100%持股公司——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 和ChinaTZN (BVI)TopriseLimited控制其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涵盖太子奶几乎全部资产。
正是这种股权设置埋下了李途 纯“坍塌开曼”的伏笔。
临时清盘人证实太子奶遭清盘
“太子奶因为30亿元的债务进入临时清算阶段。”太子奶破产清盘的消息,14日空 袭而来。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表示,“保华顾问目前正在和太子奶联络,正在通知太子奶集团以及旗下全部子公司。通知这些公司的行动已在进行中, 但进一步的行动时间表,我们还没有确定,待先通知太子奶后,再进一步展开行动。”
此前,德勤会计事务所的财务报告表示,太子奶的资产是25亿 元,总负债26亿元。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后来的财务报告,太子奶已经确定“资不抵债”。
14日,太子奶被指在遭清盘时留下30亿元的债务。对此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昨日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关于太子奶的债务情况, “目前还在调查中,不方便透露。”
相关资料显示,保华顾问主营业务为财务及营运重组、企业复原及破产管理、财务调查及司法会计等,已经手多家 项目,比如雅佳控股清盘人、珠光集团清盘人、APP申报会计师及计划管理人、LG.PhilipsDisplays财务顾问、SKGlobal香港附属公 司临时清盘人、花旗集团财产接管人、中原电力清盘人、香港建设财务顾问等。
李途纯“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为实现上市,2006年,太子 奶引入英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三大投行“对赌”,投行借款7300万美元给李途纯,之后又介绍花旗集团、新加坡星展银行等6家国际银行,为太子奶提供5 亿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
借助这些资金,李途纯开始扩张。2008年由于扩张过快,太子奶被曝资金链断裂。前述三大投行以再注资4.5亿元人民 币的承诺,取得李途纯所持太子奶的61.6%股权。去年初,湖南省株洲市政府注资1亿元成立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同时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61.6% 股权。
有分析认为,此次花旗向开曼法庭申请太子奶破产,其根源或也出自太子奶当初引入境外投资者时,在股权结构设置时,由李途纯等人和三大投 行共同设在开曼的开曼太子奶掌握了太子奶旗下全部子公司的股权,以致太子奶一旦经营陷入困境,由三大投行引入的外资银行债权人就可以在开曼申请对开曼太子 奶进行破产清算,也就相当于对太子奶旗下的全部子公司可能拥有清算权。
知情人士透露,估计这一次外方债权人和股东已选择了不再容忍,直接展开 了行动。据悉,美国花旗银行是太子奶的最大债权人,此外太子奶在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新加坡的星展银行也有未偿贷款。
最终是花旗银行提起了 清盘申请,这得到了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配合。在2007年初,英联投资、高盛、摩根士丹利以7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太子奶超过30%的股 份。其中,英联投资和高盛分别投资了40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购买了1800万美元的股份。
“太子奶遭遇破产清盘,应该是 几个关键人物‘乐于’看到的进展。”熟悉太子奶的株洲市当地人士透露,“特别是英联投资等投行,它们已经被套3年,太子奶债务持续恶化以及救援的希望越来 越渺茫,它们不愿再等待李途纯和湖南省株洲市方面的步伐,决定止血。”
跨境破产尚存难点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掌握的太子奶在开 曼、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显示,太子奶的最终股东为李途纯、太子奶科技顾问盛延岭和李帅等自然人,以及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
李 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优先股3.54亿股,两方掌控开曼太子奶。开曼太子奶则 100%持股在BVI的公司——ChinaTZN(BVI) SunriseLimited和ChinaTZN (BVI) TopriseLimited。
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和 ChinaTZN(BVI)TopriseLimited这两 家公司再控制太子奶在境内的诸多子公司,包括: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昆山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熟悉破产法的 专家指出,这是一起目前尚无实施细则可依的 “跨境破产案”。据他介绍,太子奶开曼公司的破产,对太子奶来说,仅是未来的控股老板可能从“李途纯和三大投行”,换成一个新的未知接盘者。但新的接盘者 能否处置未来名下的资产,例如太子奶,仍是未知数,“因为这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国际私法协助’。”
2006年新《企业破产法》规定,对于外国 法院的破产裁决,在互惠、有司法协助或国际公约的条件下,中国法院也裁定承认和执行。
太子奶仍在正常生产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昨日在接 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求证电话后,连称“假的、假的、假的……”。李途纯表示正在与工作人员赶着起草一份《律师声明》。
《每日经济新 闻》3月25日曾报道《软银中国插手太子奶 李途纯北上再谋本行》,“老李(指李途纯)在河南新办了两家公司,还是做奶,但已经不是太子奶了。”
据太子奶人士透露,李途纯至今已经3个月未到株洲市参与直接管理太子奶的工作,主要在长沙活动,目前太子奶的主要管理已经落在“5大巨头”身上。“5大 巨头”即太子奶副总裁韩月平、稽查部部长常祝辉、工程部部长候廉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金萍和财务总监张红。
文迪波表示,并不清楚太子奶即将进 行破产清算一事,“太子奶在高科奶业的托管下生产经营还是一切正常,也有潜在意向方在谈合作。正与新的投资方进行接触,有多家投资方对太子奶感兴趣。现在 尚不便透露意向投资方的具体信息。”
此外,记者就开曼群岛大法庭的清盘通知询问文迪波,他表示开曼的司法并不能判令影响中国境内公司的正常生 产经营。即使破产清算,也只是引入新资金进行重组的一个必要程序。本报曾报道,软银中国正在和高科奶业洽谈,有意从高科奶业手中接管太子奶。
昨日(14日)软银中国方面表示,负责太子奶集团项目的投资部负责人目前正在出差,不愿透露接手进展。
最新消息
太子奶昨晚紧急声明:李途 纯与集团包揽21亿债务
太子奶在昨日(4月14日)晚间终于结束持续的沉默,就遭开曼大法庭清盘作出回应。太子奶承认花旗银行已对其采取行 动,但强调太子奶位于中国境内的子公司不会受影响。
太子奶声明全文:
一、太子奶集团各公司在境内尚未收到任何国内外司法机构有关 太子奶清盘的法律文书。
二、英、美法系的法律不适合中国的法律,对太子奶不构成任何影响;
三、湖南太子奶集团及旗下国内各子公司 均系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中国企业法人,其全部资产均在中国境内,权利义务受中国法律管辖。
四、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与花旗银行(中国)有 限公司北京分行借款纠纷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已向其提出了反诉,目前该案正在审理当中。
五、花旗银行的行为 完全是单方面的;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负责。
六、经审计太子奶集团实际资产50.9亿(其中商标无形资产20亿,房产土地30.9 亿),负债21亿(其中银行10亿,其他债务11亿),完全属于良性负债范围。七、一年来,太子奶集团已得到境内外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 的长期理解和支持,近期正在协商拟定还款事宜。
八、我们已与11亿小债权人签订了3~7年分期分批还款协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债权人的支持,目 前任何人宣布破产都是非法的;
九、太子奶集团及大股东李途纯先生个人一直反对外资恶意收购太子奶,也反对任何人任何机构以破产方式处理债务。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还通过声明宣布,“即日起李途纯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我们完全有能力归还,90%的债权 人经沟通已达成或即将达成协议,即日起至10月1日止,欢迎未签订还款协议的债权人到公司总部(株洲)可以签订分期分批还款协议,一经签订,我们将按合同 还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3

中石化宣布购阿根廷油企 境外收入比例逐年攀升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0/0MMDAwMDIxMDM0MA.html

12月10日,中石化宣布,该公司已与美国第四大石油公司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XY)签署确定性协议,中石化斥资24.5亿美元收购OXY阿根廷子公司100%股份及其关联公司(合称OXY阿根廷)。

这是中石化国际化战略在过去5年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来自中石化的资料显示,过去五年中该公司境外资产的比例从2006年的10%左右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3%,境外收入的比例从8%上升到27%;权益油产量更从2004年的21万吨提升至目前的1800万吨。

“(正是由于国际化,)目前中国石化下属的联合石化成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贸易公司。”一份中石化内部资料中表示。

中石化的机会

此次的收购行动事先在业界已有传闻,中石化利用西方石油公司业务调整之机在阿根廷实现了资源突破。


OXY阿根廷在Santa Cruz, Mendoza和Chubut省持有23个生产和勘探区块,其中19个区块为作业区。截至到2009年12月31日,该项目总的探明和可能的储量为3.93亿桶油当量。2009年22个生产区块原油产量为每日超过5.1万桶油当量。

“它曾经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资源板块的重要组成,但是现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战略变了,就给了急于获取上游资源的中石化机会”,有中石油高层说。

据了解,西方石油公司是美国第四大石油公司,主要在美国、中东和拉美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

自 2008年金融风暴后,的业绩不但受到油价暴跌的重创,而且很多新业务的拓展也遭遇到了资金掣肘。财报显示,2008年四季度西方石油公司收入同比下滑 70%,仅40.2亿美元。虽然2009年和2010年国际油价重回上升轨道,但西方石油公司的财务收支能力并未恢复到金融风暴前的水平。

2010 年5月,西方石油公司出于公司发展战略的考虑,正式启动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油页岩项目开发计划——被西方石油公司称为是“未来十年公司最大的业 务”。为了保证公司现金流安全及发展战略的一致性,西方石油公司高层决意出售部分资产, OXY阿根廷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此次中石化是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收购的,“它是中石化首次进入阿根廷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对推动中阿两国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石化在通报中称。

“大秀”国际成功

当天中石化还公布了公司过去5年间国际化的成绩:

过去五年,中石化抓住机遇,收购了Addax公司,收购了Repsol巴西公司40%股权,收购了Syncrude部分股权,收购了安哥拉32区块部分权益,与俄罗斯石油公司联合收购了UDM等等。

中 石化原油贸易量也持续增加,其中第三方贸易增长更为迅速,“中国石化已经进入国际化公司的行列,联合石化更成为全球第三大石油贸易公司”。同时,中石化的 境外工程服务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形成了非洲、中东、俄罗斯及中亚、南美、东南亚五大战略目标区,新签合同额从2005年的7.3亿美元预计增加到今年的 30亿美元;炼化工程服务市场逐渐形成了以沙特为立足点,辐射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市场范围,五年内累计新签合同额77亿美元。

此外,中石化润滑油业务也已覆盖东南亚、西亚、中亚、大洋洲、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地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SINOPEC润滑油国际市场销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当前我们的主要国际化经营指标初步达到了国际化公司标准;‘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公司的地位;‘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目标迈进”,那份中石化那份资料如此表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3

牛根生悉数捐出蒙牛境外股份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30/2177037.shtml

每经记者 李娇凤 发自北京
“牛总捐赠股份是以前就决定好的,昨天只是完成了一个法律手续,使之具有法律效力。”12月29日,老牛基金会媒体负责人田磊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此前一天即28日,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公司创始人牛根生已将其名下的境外蒙牛股权资产全数转让给Hengxin信托,以贡献公益慈善事业。
牛根生被誉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通过此次转让,牛根生终于兑现承诺,“裸捐”全部股份。
据悉,Hengxin信托是牛根生为完成慈善捐赠意愿而设立的一个不可撤销的信托。该信托的受益方包括老牛基金会及与其合作过的中国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组织。
蒙牛公司并未透露其信托资产总额。不过,据香港媒体报道,目前牛根生所捐股份的市值达到了40多亿港元。
“老牛基金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牛总捐赠的股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每年产生的红利,二是这些股份的变现所得。”田磊说,“不过,这次的境外股份还不涉及股份变现,所以对基金会来说,算是比较常态的动作。”
据介绍,近5年老牛基金会主要投向医疗、公益助学、自然灾害捐款、解决三农问题等50余个公益慈善项目。截至2009年,老牛专项基金捐赠已经超过4.18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0

民工爭奪戰打響 天價藍領逼企業到境外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93548.html

41歲的四川仁壽縣農民工黃彬穿著黑色皮夾克,面容整潔。憑著一手木工活兒,他目前在當地建築工地打零工,平均每月能掙五六千元。黃彬說:「我對自己的收入挺滿意,打算將來就在本地打工,不出去了。」

西部農民工在本地就業,這是很多東部企業不願意聽到的消息。近來,面對新一輪「用工荒」,各地民工「爭奪戰」硝煙四起。《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西部勞務輸出大省四川各地採訪,探尋民工「爭奪戰」帶來的新問題。

勞動力市場正面臨失序考驗

一家鞋廠的老闆宋超告訴記者,縣內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相互之間已經開始「挖牆腳」了,挖的對象就是普通農民工。

黃彬不願外出務工的另一個原因,是基於養老的考慮。他說:「我在仁壽縣買了新農保,等60歲以後,每月都有養老錢拿。要是我出去打工,就沒辦法繼續買新農保了。我不會去外地打工。」這在當地用人企業和勞動部門聽來是個好消息。

就在幾年前,仁壽縣勞動部門還在為幫助農民工尋找崗位而發愁,如今,卻是企業主動找上門來要求招人。今年春節後,四川省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幫助招商引 資企業招工,紛紛聘請中介在成都火車站對出川農民工進行截留。據他們介紹,一些大型企業在招商引資時,就將「政府幫助招工」作為投資建廠的一個前置條件。

面對西部省市開展的「截流」行動,東部一些傳統的勞務輸入地也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組織下開展了「爭奪戰」,有的東部城市組織數百輛長途汽車,到中西部勞務大省「接回」農民工。

一些主管部門和專家擔心,由於對「招工難」的預期增大,「農民工爭奪戰」日趨激烈,而本應由市場機制正常調節、配置的勞動力市場正在「招工難」的壓力下逐步失序。

金堂縣是四川省有名的勞務輸出大縣,當地有大批外出務工人員長年在東莞打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金堂縣採訪瞭解到,為了緩解當地用工壓力,今年春 節前,當地相關部門組成代表團趕赴廣東東莞,對這個縣外出勞務人員進行慰問,並在當地媒體上刊載廣告,宣傳該縣產業發展狀況,號召本縣農民工返鄉務工。

「爭奪戰」不僅表現在東西部之間,還表現在企業之間,勞動力市場正面臨失序考驗。在金堂縣採訪時,一家鞋廠的老闆宋超告訴記者,縣內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相互之間已經開始「挖牆腳」了,挖的對象就是普通農民工。作為金堂縣的政協委員和鞋業協會會長,他準備請縣長出來調停。

長期關注農民工問題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提醒說,勞動力市場說到底還是一個市場經濟,應該由市場來配置資源,通過「招工難」、「民工荒」 這樣的市場信號,有利於產業的重新佈局和升級換代,地方政府應該積極淨化市場環境、規範市場行為,而不應大驚小怪,甚至越俎代庖。

「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去年有了小孩,我們就決定回四川,畢竟這裡才是我們的根,我們不想讓小孩將來既不是四川人,又不是廣東人。」

目前,西部地區工資水平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日益縮小,這已經成為影響西部勞務輸出地區農民工流向的重要因素。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四川籍農民工中,大多數人對今年的工資期望值在2000元左右,比往年提高了300元以上。

眉山市仁壽縣是四川省人口大縣和勞務輸出大縣,據勞動部門瞭解,目前,仁壽縣的回鄉過年農民工中,有1萬多名農民工今年不願意再到東部地區打工。仁 壽縣勞動局就業中心主任劉剛說:「工資是一個問題,這幾年東莞的工資還比不上成都的工資,總體要低三五百塊錢。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除工資之外,「家庭」和「歸屬感」這些過去在農民工身上往往被忽視的因素,正越來越多地成為農民工選擇就業、乃至選擇生活方式的決定因素。記者在采 訪中,不止一次地聽到農民工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和老人,甚至願意放棄過去在外務工積累下的資歷和高薪酬,轉而留在本地就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民工正由 「經濟人」回歸其「社會人」的本來面目。

在仁壽縣滿井鎮金塘村,《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了在深圳打工12年的村民黃華。他告訴記者:「雖然在深圳一個月能賺4000多塊錢,但是不能在年老 的父母親跟前盡孝,心頭覺得很愧疚。長期不在家,老家房子也垮了。這次回來先把房子蓋起來,好好照顧父母,哪怕工資少一些也沒關係。」

楊龍婭兩口子是四川簡陽人,他們一再向記者強調「歸屬感」:「在東莞、深圳的電子廠打了這麼多年工,也習慣了廣東那邊的生活,但是我們始終覺得自己 成不了當地人,心是飄著的。去年有了小孩,我們就決定回四川,畢竟這裡才是我們的根,我們不想讓小孩將來既不是四川人,又不是廣東人。」

「要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超過80%的受訪者突出了「家庭、健康和快樂」對自身幸福感受的影響,多數人不再認同和接受父輩們「低收入、高強度和較差工作環境」的生活。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經歷了30年發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目前新生代農民工佔據了務工人員總數的半壁江山。數據顯示,2010年四川省2246萬務工人員中,新生代佔到一半以上。

新生代農民工在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有著更為明確的要求。23歲的四川宜賓小夥子林濤向記者坦言從沿海回四川之後的不適應:「這裡雖然工作崗位多了,但與東部相比,西部地區很多企業用工都不規範,該給工人買的保險不買,有的老闆還要扣押工人的身份證。」

與他們的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價值、生活質量要求更具有現代性。22歲的眉山市萬勝鎮農民工梁義德告訴記者:「我參加了光纖安裝培訓後現在在省內一個月都可以拿到1800塊錢。對我來說吃飽飯不成問題,家裡也沒什麼負擔,但工作一定要能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在四川省社科院組織的對2500多名1980年之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問卷調查中,超過80%的受訪者突出了「家庭、健康和快樂」對自身幸福感受的影響,多數人不再認同和接受父輩們「低收入、高強度和較差工作環境」的生活。

「我的標準是每月至少2000元。有些招聘企業開出的工價很高,但是一天要干10個小時以上的活,週末還要加班。這些企業招不到工,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林濤說。

不具備職業技能反成企業爭搶對象

仁壽縣滿井鎮鎮長賀志輝說:「現在很多東部沿海的企業來我們這招工,要求的都是年齡在35歲以下的普工。有技術的他們不要,因為從事的都是簡單勞動。」

過去,缺乏職業技能的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往往難以就業。然而記者發現,目前這一輪「用工荒」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於,低附加值的普通工種普遍存在「招工難」,不具備職業技能的農民工反而成為企業爭搶的對象。

業內人士指出,儘管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但是目前,東部沿海企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模式仍在延續,而西部地區隨著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新一輪西部大開 發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大量低端用工需求。這就造成了東、西部地區同時出現對普工的「爭奪」,並且這種爭奪將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為常 態。

新增勞動力減少,是普工短缺的一個原因。四川省勞務開發暨農民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曹慶告訴記者:「四川農村勞動力目前有3800萬人,2010 年轉移輸出2246萬,勞務輸出水平已屬於高位運行。農村存量勞動力中,能夠轉移和輸出的『挖潛』空間已經很少了。而近年來,四川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僅為 50萬至60萬之間,雖然勞動力供給總體呈增長之勢,但增幅下降已經是很明顯的了。」

對於普工短缺的現狀,用工企業紛紛提高了薪酬水平。位於成都市三環路邊上的錦江人力資源市場,素來是四川省農民工就業的「風向標」。根據這個市場的 統計,從2010年下半年到現在,由於用工缺口的持續存在,服務員、保安、保潔、普工等低技術、低知識要求的工種,其工資水平普遍有200元至300 元的漲幅。

成都市金堂縣是四川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比較集中的一個縣,當地方興未艾的製鞋、服裝等產業,正在吸納越來越多的本地農民工就地就業。金堂縣就業局局長 梁元惠告訴記者:「縣裡2010年的就業崗位比2009年增加了5000個以上,相應的外出務工人數,正以每年2000人至4000人的速度遞減。今年金 堂也出現了普工缺乏的現象。」

「東西部地區同時爭奪低端勞動力,表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遠沒有完成。」郭曉鳴說,在正常年份裡,企業的生產工人相對穩定,而金融危機發生 後,沿海和內地相關企業先後出現「大面積裁員」;經濟情況回升後,又出現了「大面積招工」。並且這種大面積裁員和招工具有突發性和規模性的特點,由於大量 崗位與眾多求職者之間的匹配需要一定時間,這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巨大的衝擊和考驗。

錦江人力資源市場主任黃潔說,這次「招工難」所凸顯出來對勞動力、尤其是普通勞動力的旺盛需求是否可靠和穩固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因為這些勞動密集 型企業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極大,一旦外部經濟形式變化,這種需求就會急劇萎縮。不要忘了就在前兩年我們還在擔憂如何應對『農民工返鄉潮』。」

「天價藍領」正把企業逼往境外

記者 何豐倫 南寧報導

從數萬元月薪的紅木家具技術工人,到4000元/月的高級月嫂,從8000元「旱澇保收」的銷售代表,到數萬元的音響調教師……春節過後,遭遇 「用工荒」的不少地方,頻頻出現「天價藍領」的招聘廣告。《經濟參考報》記者深入採訪時,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天價藍領」的出現,凸顯經濟結構轉型過程 中,勞動力價值日益凸顯,但要真正滿足企業的需求,實現雙重意義上的「互利共贏」,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最早在招聘啟事中打出「天價藍領」旗號的是福建連天紅家具公司,在這家公司的網站上,記者看到這樣的招聘啟事:打胚普工540元/天,五片鋸普工540元/天,銑床、台鏤普工480元/天,選料、斷料、斷板普工430元/天,維修、補材普工320元/天……

總工程師張耀真告訴記者,按照這一計算方法,五片鋸普工按照每月工作30天機算,月薪可達16000元,銑床、台鏤普通的月薪也超過14000元。他說:「這還是普通工人的收入,如果一個熟練工人,按照工作業績來計算,最高的月收入可達兩三萬元。」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紅木家具「天價藍領」並不足為奇,焊工、機械製造、銷售代表、調音師等諸多行業,也紛紛打出高薪聘人的廣告。與此同時,南寧、柳 州一些月嫂的價格也紛紛上揚。《經濟參考報》記者通過QQ、msn等方式,對正在聘請月嫂和計劃聘請月嫂的家庭進行調查時發現,春節期間,這些地方的月嫂 價格已相繼比原來上漲了300-800元。

常年研究珠三角勞動力問題的專家、浙江大學博士楊天保認為:勞動力價格上揚無疑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必然趨勢。他同時 指出:「『天價藍領』並不意味著徹底進入了『賣方市場』,因為企業一方的『天價』對應的肯定是勞動力一方的『高技術水準』,如果沒有『高水準』,也無法拿 到足夠的報酬。」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廣東、福建、浙江的一些傳統加工企業為了避免繼續出現「用工荒」的情況,開始著眼於建設「境外基地」的方式,培養自己的勞動力後備人才。但與此相伴而來的,則是相關產業「空心化陷阱」將逐漸浮出水面。

廣西玉林一家長期從事牛仔褲加工的企業業主覃國安告訴記者,2009年開始,企業已經在越南境內投資辦廠,短短兩年時間,僅勞動力開支就降低了不小 的費用。他說:「國內的勞動力價格一直在上漲,我和幾個股東一商量,人民幣升值我們在越南辦廠,還能用人民幣直接結算,月薪才幾百元,比國內的月薪動不動 上千元,便宜了一半。」

連天紅家具公司也正在醞釀打造「東南亞基地」。徐小晴說:「我們準備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建設初步的加工生產基地,這樣能節省不少費用。但最大問題在於,當地勞動力需要相當長時間培訓。」

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學者陳雄章認為:「如果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周邊國家轉移,可能會造成尚未富裕起來的我國中西部省區遭遇產業 『空心化陷阱』,這樣反而有可能持續拉大我國東西部省區的經濟差距。中西部省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通過切實有效的辦法,將更多更高層次的勞動力培養出 來,並通過政府的協調,實現勞方和資方在薪酬待遇、工人權益、企業發展前景等諸多領域的『共識』。」

勞務輸出大省:「招工難」難在哪裡?

記者 葛如江 姜剛 合肥報導

勞動力資源大省缺工總數達25萬人

安徽省是中部勞動力資源大省,全省6700萬人口中,長年外出務工人員約1300萬人。近年來,在國家宏觀經濟回升向好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拉動下,安徽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企業用工大量激增,這個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開始遭遇「招工難」。

在日前於合肥舉辦的「2011安徽暨華東地區大型人才招聘會」上,《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與以往大型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相比,此次招聘會現 場略顯冷清,很多招聘台幾乎無人問津。記者瞭解到,本次招聘會有700多家省內外企業參加,提供崗位3萬餘個。為了招攬人才,不少企業還集體漲薪。

「春節以來,我幾乎天天參加招聘會,比應聘者跑得還勤。」安徽綠寶不鏽鋼設備製造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張玉之說,我們公司現需50名工人,為了招到人,企業已經將試用期縮短至一個月,一線操作工人月薪已經提到了1600元,即便如此,也沒能招夠所需的人。

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過50人的企業達2300餘戶,缺工總數達到25萬人。今年春節後,全省企業還計劃招工25萬餘人。

用工激增 新生勞動力增量卻減少

記者瞭解到,此次安徽出現的「招工難」呈現出結構性和行業性兩個特徵:一是普工,即無技術要求的工人或一線操作工難招,缺工企業招用普工人數佔缺工總數的64%;二是缺工主要集中在服裝(玩具)加工、機械加工、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缺工人數佔比達72%。

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勞動力輸出大省,為何會遭遇「招工難」?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處處長劉曉燕認為,產業轉移帶來的用工需求激增和新生勞動力增量減少是主要原因。

根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此前的調查顯示,目前,全省缺工集中在皖江城市帶。「今年僅皖江城市帶的32個重大產業轉移項目(企業)建成生產, 需要招用3萬餘人。」劉曉燕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後,隨著企業擴大再生產、勞動者創業及返鄉創業,這些都將帶動用工需求激增,用工缺口還將不斷增 加。

而與用工需求增加相對應的,卻是城鄉新成長勞動力供給呈下降趨勢。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安徽省2008年新增108.9萬人,比2005年減少28萬人。預計「十二五」期間,安徽城鄉新成長勞動力仍呈震盪下行趨勢。

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的多元化,也加劇了企業「招工難」。在合肥一家電器企業做質檢員的王強,月工資達到2500元。22歲的他說,由於每天工作 12個小時,工作壓力很大,幾乎沒有什麼業餘活動。「與其他企業的員工相比,我的工資還有優勢。但是,這麼長的工作時間,誰能受得了?我也想換份工作 了。」

如今,新生代勞動力已成為用工主體,在人力資源市場「80後」、「90後」的新生代農民工佔60%以上,他們對就業環境、收入待遇及自身價值實現的要求更加多元化。部分缺工企業工作環境差,用工不規範,許多新生代農民工不願到這類企業,導致勞動力供需緊張。

此外,由於網絡化建設相對滯後,公共就業信息傳遞渠道單一,很多都不能及時傳達到基層農民工手中。同時,安徽勞動力人口多數來源於農村,其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多數沒有接受過職業培訓,不能適應企業需要,造成勞動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原副會長程必定分析認為,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僅用了50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100年的發展歷程,由此帶來了產業技 術進步和升級轉型,先進生產力得以發展,新產品不斷湧現,企業為實現批量生產,需要大批勞動力。而勞動者的技術形成、心理素質提升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這是 企業「招工難」的深層次原因。

「招工難」或將長期存在

全國青聯委員、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江永紅說,我國產業是呈梯度轉移的,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是大勢所趨。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安徽面臨 著用工需求的日益增多。同時,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安徽縣域經濟得以快速騰飛,也將帶來大量勞動力需求,而新增城鄉新成長勞動力是呈下降趨勢的,因此, 長期性缺工或將不可避免。

據介紹,隨著勞動力老齡化趨勢的日趨明顯,產業結構形成用工年齡需求與勞動者年齡結構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1990年,安徽勞動力平均年齡為24歲,而2009年,平均年齡則升至37歲。勞動力老齡化趨勢十分明顯。

劉曉燕說,從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來看,「招工難」可能不是短期現象,或將成為長期趨勢。不過,她同時指出,目前缺工仍是結構性的,而且出現的 「招工難」只是局部的。在「招工難」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城鎮大齡失業人員和城鎮化帶來的大齡轉移人員難就業,「招工難」「就業難」並存的現象將長期存 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59

天瑞水泥境外上市 daxiaohuan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62f814010127s9.html

中國天瑞集團水泥有限公司(「天瑞水泥」,股份代號:1252)於2011年12月23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成功上市。如我們早已熟知,《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10號文」) 施行之前,中國民營企業境外上市的慣常重組路徑為:境內企業的自然人股東直接在境外如開曼群島或百慕大群島或中國香港等地設立離岸公司,該離岸公司收購境 內企業的全部股權後,境內企業即成為離岸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該離岸公司直接或經適當重組後即可在境外上市,無需經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審批。而在10號文施行 之後,境內居民自然人設立境外公司、返程投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等都納入相關主管機關的監管之下,包括外匯管理部門、商務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等,以往 為中國民營企業紅籌上市普遍採用的股權併購、資產併購等重組方式遇到很大障礙。儘管10號文之後,中國民營企業並未停止在香港上市的步伐,但是真正在10 號文之後重組並上市的案例屈指可數,而我們認為,天瑞水泥是真正第一例在10號文之後重組並上市的案例,儘管其依然如同10號之後的其他案例一樣,採取了 對於法律理解和釋義是劍走偏鋒的方式。

 

10號文規定「境內公司、企業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設立或控制的公司名義併購與其有關聯關係的境內的公司,應報商務部審批。」而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修 訂了《外商投資准入管理指引手冊》,其中「關於併購的審批說明」中明確規定「已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方向外方轉讓股權,不參照併購規定。不論中外方之間是 否存在關聯關係,也不論外方是原有股東還是新進投資者。併購的標的公司只包括內資企業。」。據此,天瑞水泥根據上述《外商投資准入管理指引手冊》的規定在2007年將其變更設立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並在2011年完成了最終重組,直接適用的主要法律是《外商投資企業投資者股權變更的若干規定》。

 

我們認為,該等重組方式所突破之處在於:

 

(1)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明確的《外商投資准入管理指引手冊》規定做支撐;

(2)   架構適合境外、境外上市的適時轉化,給予企業根據資本市場的情況進行選擇的空間。

 

儘管如此,該等重組方式依然存在爭議之處,主要在於10號文的法律效力明顯高於《外商投資准入管理指引手冊》,因此,《外商投資准入管理指引手冊》據以解 釋10號文欠缺法律上的「上下位法」的支持。同時,從上述案例也看出,天瑞水泥從國內合資企業變更設立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在2007年完成,而最終重組刻 意延緩到2011年,目的之一在於說明「天瑞水泥是一家真正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

 

我們相信,天瑞水泥的重組方式已經有相當案例採用,包括我們在2010年浙江一家食品企業的重組已經採用該等方式。為瞭解決上述的主要不足之處,我們當時 另行獲取了主管商務審批部門對於該等重組模式具有完全審批權限及重組模式合法、合規的證明。當然,對於10號文的真正突破是中國監管層對於紅籌上市的操作 細則的出台以及具體審批實踐的付諸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1

境外業務貢獻七成利潤 中色贊比亞資產擬赴港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8/2MNDE3XzQwMDE2MA.html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色』)在贊比亞的資產,計劃於今年4月份啟動在香港IPO路演。」知情人士昨天告訴記者。

外媒昨天報導稱,通過此次IPO,中色計劃融資約10億美元。不過,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內部人士告訴本報,目前正在推進上市,還沒有確定具體的融資額。

去年,中色就希望推動贊比亞資產上市,並融資10億~12.4億美元,但因銅市及資本市場動盪,IPO被迫推遲。按照中色的規劃,如果此次IPO能夠成功,將有助於其擴充海外資源併購的資金。

1998年,中色以8000萬美元購得贊比亞謙比希銅礦85%的股權。該礦是我國在境外投資的第一座也是迄今為止建成的規模最大的銅礦。

自 1998年進入贊比亞至今,中色已先後在贊比亞成立了9家出資企業,累計投資超過20億美元,成為在贊比亞投資最大的中資企業。雖然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在 海外礦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並不多。而中色在贊比亞的礦業投資,被認為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礦業領域投資較為成功的案例。

謙比希銅礦對於中色意義重大。中國是一個銅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2011年中國精銅消費738萬噸,其中國內產量僅518萬噸,並且國內精煉銅大部分需要進口銅礦。2010年,贊比亞銅產量約80萬噸,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產銅國。中色在贊比亞粗銅產量15萬噸左右。

中色收購謙比希銅礦之時,後者已經停產十餘年。謙比希銅礦於2000年復建,2003年投產,2005年正式盈利。儘管這次收購被認為是成功的,但是中色在當地的經營也出現了許多挑戰,例如去年10月,謙比希銅礦因為薪資問題發生大罷工。

中色總經理羅濤告訴本報,2011年全球動盪不安,各類政治風險上升為全球礦業投資的首要風險,但是公司著力增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贏利能力,成功解決了一系列困難和挑戰。

目 前,中色共有各級境外企業27家,在境外擁有14座礦山、5座冶煉廠、1個經貿合作區、4家上市公司,擁有重有色金屬資源量逾3000萬噸,正在勘探或跟 蹤的項目含重有色資源量8000萬噸、金500噸、鋁土礦26.7億噸,境外業務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貢獻率分別達到60%和70%。

受 下游旺盛需求影響,最近幾年,有色金屬行業利潤逐漸向擁有資源、能源的企業集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賈明星昨天告訴本報,2011年,國 內規模以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銷售利潤率為5.1%,其中獨立礦山企業為15.1%;資產利潤率為8.0%,其中獨立礦山企業為18.6%。

中 色的銅業盈利能力與銅價密切相關,2011年10月,LME現貨銅價一度跌至約6800美元/噸,不過最近又反彈至約8500美元/噸。儘管中色掌握了大 量的資源,依然滿足不了國內的需求。中色希望進一步在國際上展開收購,而收購資源需要巨額的資金。伴隨著國際競爭加劇,資源收購的成本越來越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8

福州民企紐約上市 上百閩企境外上市 牛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852fb0100l8ci.html

7月21日,福清冠威塑料工業有限公司代表在紐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敲響了開市鐘,正式登陸紐約股市,這也是福建省首家登陸納斯達克市場的私營中小企業。
  記者22日從省發改委獲悉,近年來福建企業掀起了境外融資熱潮,到目前為止,我省已有100多家企業在境外成功上市。   
  「冠威」拓展市場  進軍納斯達克   
  福清冠威塑料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敏表示,公司尋求在美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場。目前該公司的海外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對廢舊塑料進行回收再生,再將產品銷往各地。公司登陸紐約股市除了募集資金外,也將尋求與美國企業的合作。
  創建於2005年4月的福清冠威塑料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塑料再生、銷售、技術出口為主的民營企業,目前該公司LDPE等再生塑料顆粒已成為全球市場 上發泡鞋、沙灘鞋、高發泡、吹膜、注塑及各種水電管道和各種塑料製品的主要原材料。2009年12月該公司通過反向收購登陸美國OTCBB市場,今年4月 15日成功轉板至納斯達克主板市場。   
  福建企業逾百家 在境外上市   
  福建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昨天告訴記者,近一兩年來,我省像「冠威」一樣在境外上市的企業已出現明顯增多趨勢。去年我省企業在境外上市的就有10多家, 而今年到目前為止,我省境外上市的企業又已有10多家,使我省在境外上市的企業總數突破了100家,目前還有不少企業也準備在境外上市。
  記者瞭解到,在眾多境外資本市場中,香港成為福建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地和第一大上市地,比如恆安國際、安踏體育用品、紫金礦業集團及閩信集團等福建知名企業都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有數據顯示,到去年為止,福建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就已有50家。此外,我省企業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等上市。
  據介紹,我省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數量已遠超在國內上市的企業數。到目前為止,我省在國內市場上市的企業僅60多家,其中今年新上市的企業有七八家。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國內的滬深市場上市門檻較高,許多閩企無法達到其中的眾多要求。福州市私營企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去年我市就有不少私營企業籌備上市,但最終多數都未達標。
  為鼓勵我省企業上市,今年3月,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我省企業上市工作的實施意見》,設立省級扶持企業上市專項資金,省級財政每年 從部門預算中統籌安排1000萬元,主要用於培訓上市後備企業的高級管理人才,獎勵對企業改制上市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等。
  對境外上市,我省的實施意見也明確規定,要積極利用福建省和香港交易所已建立工作聯繫機制,以及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已簽訂合作備忘錄的有利條件,推動 具備條件的企業到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到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的企業,上市後募集資金70%以上投資省內的,參照享受省內出台的各項扶持企業上市的優惠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6

央企境外投資設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7/100384878_all.html

 中國海外投資仍然洶湧不止。根據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 球109個國家和地區的1096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65.5億美元,同比增長94.5%。其中,通過併購方式實現的直 接投資62億美元,佔中國同期投資總額的37.5%。

  截至3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3385億美元。

  為了「護航」這些投資,多個部委寄望出台一系列法規政策。國資委3月28日公佈《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將從2012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這一《辦法》對於央企的非主業投資、項目嚴格審批備案等方面進行監管。

  發改委、商務部也正在醞釀新的海外投資政策。發改委外資司司長孔令龍4月18日在第六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透露,發改委正牽頭制定「境外投資管理條例」;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副司長王勝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商務部正在配合進行該「條例」的制定。

  「中國企業在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對外投資過熱。包括央企在內的很多對外投資都出現了問題,這是國資委出文規範央企海外投資的主要原因。」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兼企業發展與改革研究部部長王志鋼告訴財新記者。

  發改委、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一直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審查的三大主力部門,如今作為國有企業出資人代表的國資委也進一步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監管,中國企業在海外非常規行為的時代是否將就此結束?

非主業投資受限

  過去幾年央企海外投資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國資委出台《辦法》的主要原因。「央企『走出去』佔有一些資源,抄一些便宜的資產,吃了不少虧。」王志鋼 表示,當前出台文件就是希望引導央企較為理性地去境外投資,弄清楚權、責、利,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避免出現因為制度不明所造成的損失。此次國資委頒佈的 《辦法》,在規範央企非主業投資方面落筆較多,要求「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在境外從事非主業投資。有特殊原因確需投資的,應當經國資委核准。」

  王志鋼認為,過去幾年一些央企為了「賺快錢」,大多進行過非主業的投資,比如中信集團投資石油區塊。而突出主業、增強主業競爭力,以抗衡跨國巨頭,才是央企的主要任務。

  同時,國有資產的保全問題也被高度重視。據王志鋼透露,現在央企的高管在代替企業以個人名義投資時,需要約定一個東西,比如簽署一些法律合同,寫明自己是受委託的,方便在國際法庭上追索相關國有資產。

  不管是政治風險還是商業風險,在王志鋼看來,大部分項目出現問題都是由於央企沒有做好前期的盡職調查工作。用他的話說,「99%的項目出問題都是因為前期工作沒做好。」

  因此,在國資委此次出台的文件中,對於央企前期的一系列準備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諸如提出「制定年度境外投資計劃、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盡職調查」等。

  關於要求海外投資企業做好「前期工作」,多個部門此前已經出台不少文件。比如,商務部頒佈實施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的《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的外匯管理規定》等,都有相關要求。

  「商業實踐本身就是與風險打交道,任何規章制度都不能避免遭遇風險,只能指望通過監管改進,把風險降低到能夠承受的程度。」研究過有關文件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

  他介紹,與此前高度限制對外投資的法規環境不一樣,近年來的一些法規政策在防範中國企業過度激進海外投資的同時,也開始更積極地面對海外投資過 程中面臨的問題。比如,商務部《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等規章的重心一方面放在簡化海外投資審批程序,從而促進海外投資發展,另一方面放在了降低風險方面。規 範、引導的前提是登記和統計,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潛在風險,特別是政治性風險開展分類監管,對風險較大投資要求的審批級別也較高。

海外投資鬆緊選擇

  正如王志鋼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所承認的,此次出台《辦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對外投資都出現了問題」。一位礦業資產交易領域人士亦分析認為,「國資委還是求穩,不求大發展,但求防範風險。」

  除了限制央企非主業領域的境外投資,《辦法》還要求央企根據境外投資規劃編制年度境外投資計劃,並報送國資委;年度境外投資計劃中的主業重點投資項目需在國資委備案等。

  國資委此舉初衷並不難理解。不少央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步履踉蹌,甚至出現巨虧。但是,如果仔細審視一些虧損案例,國資委的辦法在約束央企、減少風險方面能否奏效值得懷疑。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2009年收購澳大利亞鐵礦石商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 Limited),曾被稱為「中國首起成功的海外敵意收購」。兩年後,中鋼宣佈終止了對中西部鐵礦數個資產的建設和勘探工作,並且關閉了在澳大利亞傑拉爾 頓的辦事處。熟悉中鋼的鋼鐵行業人士曾告訴財新記者,中鋼決策層之所以急切地希望實現全面收購,讓中西部退市,是當時中鋼正在籌備上市,公司希望能創造一 個好的名聲和賣點。

  近兩年來,央企還出現了中鐵建沙特虧損41億元、中海外波蘭高速公路項目遭索賠這樣的負面案例,其背後原因則包括政治任務式的蠻幹硬幹,以及簡單照搬國內做派到海外等。

  國資委加強監管的思路並不能有效解決前述的這些問題,也沒有體現出對央企「走出去」有效抓住機會的鼓勵。以礦產資源類海外投資為例,央企不僅成 功案例不多,還錯失了一些良機。礦業巨頭嘉能可(Glencore)和超達(Xstrata)前不久宣佈合併,而兩家公司在困難時期都曾希望引入中國的投 資者,遺憾的是這些機會被錯過了。

  一位礦業資深投資人士曾給出建議,「讓好的企業家來做這些事」。但是,現在國有企業的大環境還缺乏培養「好企業家」的土壤。確保政企分開、完善公司治理、明確投資責任、完善激勵機制至關重要,嚴格的審批對於一些投資項目還會帶來負面影響。

  參與過多起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美國德傑(Dechert)律師事務所亞洲業務執行合夥人陶景洲律師撰文建議,對於國有大型公司可以給予一攬子的 前置批准,一次性核准其投資併購的範圍,只要收購的目標公司在已審核的範圍之內,就無需再進行審查或批准。對已有國外成功收購實踐的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應 當選擇適用批准豁免制度。政府可以制定行政規章,提出可以享受批准豁免的條件和標準,或者列出豁免公司的清單並逐步擴大豁免範圍。

  「最經濟的辦法則是事後對併購項目進行抽查式的審查,如在審查中發現嚴重錯誤或過失,則追究企業相關領導者的責任,懲罰相關中介機構。」陶景洲建議說。

保姆式的愛護

  在梅新育看來,相關部門在制定涉及海外投資法規政策時需要遵循一些原則。「比如與我國外交總體戰略協調一致;事前安排為主,事後措施為輔;以企 業自救措施為主,政府保證機製為輔。」他表示,不能為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自然資源者尋求過於激進的保障制度,只能加強事前審核,以降低風險。

  「在監管方面,我們長期面臨國際收支壓力,對境外投資態度相對慎重又是必要的,只能隨著國際收支壓力減輕而逐步放寬。」梅新育說,如何在比較根 本的層次上,實現國家戰略與企業盈利職能的統一協調,如何協調加快海外投資發展與海外國有資產安全的問題,都是央企以及相關監管部門需要去認證考量的課 題。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梅新育認為,對投資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很重要。一般而言,企業開展海外直接投資的目標主要是獲取海外銷售渠道、規避貿易壁壘、獲取發達國家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獲取重要原料/能源來源、降低生產成本等等。

  因此,企業應當充分考慮上述目標究竟能否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或是以最有利的條件獲得。

  不過,海外投資企業長期以來抱怨比較多的一點,是由於政府前置審批導致企業延誤商機。尤其是民營企業,缺乏國企或央企擁有的政府支持,盼望能夠減少境外投資審批程序和時間的心情更為迫切。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利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立新在今年「兩會」期間呼籲,只要境外投資項目符合國內和東道國的法律,同時不損害國家的經濟安全利益,政府部門就應該變審批製為登記制。

  「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政府官員是比較緊張的,有點像保姆式的愛護,老是怕你出去虧本。」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曾呼籲,「還是應該讓企業自行負責,這樣才能跟上市場節奏。」

  陶景洲律師回憶,他曾參與處理的若干海外收購案中,為數不少的收購時機,就在「跑審批」之中遺憾地錯過了,中國企業或者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或者因此放棄了交易。

  雖然政府部門對海外投資的審批程序在規範和簡化,但在長期專注為中外企業提供跨國併購業務的馬凱投資董事長李震看來,企業在實際的海外投資過程中,還會面臨一些實施上的困難。

  「各個部門加強前期管理的用意很好,但層層報批的結果可能會讓企業跟不上投標,眼睜睜地看著好的機會被別的公司搶走。」李震說,儘管要求各個部門在一定時間審批,對項目的消化和理解也是需要花時間的,因此,實施的層面還需要提高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