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業績公佈高峰期即將過去,這一次業績公佈期跟大市反彈同時出現,做就了一個比較容易選擇股票的環境。公佈業績後,大升的股票主要有三類。 第一種是「明知業績好」股票,即是那些大家都知道它業務不會受金融海嘯影響,盈利持續良好的股票。恆安(1044)及騰訊(700)便是好例子,正正因為 市場都知道它們業績沒有影響,所以它們的估值一直都是那麼高的。Victoria一向不太喜歡這類股票,因為公佈業績後升跌沒有得估。這一次它們公佈了符 合預期的業績,股價升,主要原因為大市氣氛由壞轉好,但有時它們公佈了好業績後,股價卻掉頭大跌,那時候市場便解釋為好消息出貨。 第二類是「被人忽視但業績好」股票,Victoria最喜歡這一類股票,它愈被人忽視,我便愈喜歡。在這類股票上賺錢,最講求的便是努力,只要於業績公佈 期時,把每天公佈業績的股票都看一遍,成功從它們身上賺錢的機會便十分大。近日的好例子,便有群星紙業(3868)及阜豐(546),雖然公佈業績那天它 們股價已經升了若干,但即使你是之後一天再買進去,到了此刻,你的回報依然是十分可觀的。 「跌過龍」股票最難捉 最後一類則是「跌過龍」的股票,最好的例子,便是大酒店(045)或大新銀行(2356)。前者公佈了一個不好的業績,管理層亦相信2009年環境還是會 持續惡化,但其近日股價卻跟它的盈利走相反方向,昨天更升了一成。大新銀行○八年下半年更是蝕錢的,而○九年在非利息收入大減的情況下,盈利也不會十分 好,但其股價同樣照升。這類股票是投資者最難捕捉的,難捕捉之處在於怎樣衡量股價跟負面因素的關係。如大酒店般,其每股資產淨值達十九元,最低時跌到了四 元二角六仙,折讓達七成八。現在其股價回升了,我們當然可以「馬後炮」地說原來折讓七成八,是過度反映了這些負面因素!但實際上,當時要去量化這種關係談 何容易。 我們只可以每天從它的盤路上去觀察,而去決定市場是否有跡象認為它開始有價值,這便是為甚麼我認為這類股票是最難捕捉的原因了!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逢周二見報 |
網絡社交媒體Twitter本周四財報顯示營收增長超預期,加之其與Google確認達成一項新協議,Twitter股價盤後大漲10%。
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Twitter 2014年四季度調整後每股盈利(EPS)為12美分,2013年同期為2美分;營收由2.43億美元上升至4.79億美元,漲幅近一倍。
路透調查的分析師們預期Twitter四季度營收為4.53億美元,每股盈利6美分。
Twitter第四季度經調整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1.41億美元,同比增長216%,上年同期為4500萬美元;第四季度經調整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為21%。
Twitter 2014財年凈利潤為1.01億美元,上年同期凈虧損為3400萬美元;2014財年每股盈利為14美分,去年同期的每股虧損為18美分。該公司2014財年營收為14.03億美元,較2013財年的6.65億美元增長111%。
Twitter首席執行官Dick Costolo在財報發布時稱:“2014年我們業績大幅進步,全年營收增長再次加速,與此同時,我們經調整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也創下了新高紀錄。另外,今年第一季度以來的發展趨勢也讓我們堅信,第一季度網絡用戶數量的絕對增長,這與我們在去年第一季度的情況相似。”
截至2014年12月31日,Twitter的月度平均活躍用戶人數為2.88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0%,但環比凈增加只有400萬人。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預期四季度平均活躍用戶為2.92億人。
Costolo認為四季度用戶增長“不給力”主要由於季節性原因及蘋果的iOS 8上的種種技術問題。
Twitter預計,2015財年第一季度營收為4.4億美元到4.45億美元;調整後EBITDA為8900萬美元到9400萬美元;Twitter還預計,2015財年營收為23億美元到23.5億美元;調整後EBITDA為5.5億美元到5.75億美元;資本支出為5億美元到6.5億美元;
此外,Costolo還在今天的電話會議上確認了Google與Twitter已達成改善非註冊用戶體驗的協議。市場猜測這就是此前傳言的,Google搜索結果中可以顯示Twitter內容,將來即便是剛發布的推文都能被 Google 及時地搜索出來。
Twitter股價在財報發布後的盤後交易中一度上漲4.35美元,至45.61美元,漲幅為10.54%,創去年十月以來最高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貧困地區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方案》等內容。
會議指出,開展貧困地區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制度創新。
今年3月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及“探索資產收益扶持制度”,這是中央層面首次提出的政策表述。這一制度著眼於通過土地托管、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讓貧困人口分享更多資產收益。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余佶曾在《紅旗文稿》上刊文對這一制度創新進行解讀。文章認為,資產收益扶持制度,主要針對自主創收能力受限制的農村貧困人口,比如喪失勞動力而無法勞作的農民,目的在於把細碎、分散、沈睡的各種資源要素轉化為資產,整合到優勢產業平臺上,擴展貧困人口生產生存空間,讓其享受到優質資源,實現脫貧致富。
扶貧創新
《紅旗文稿》為求是雜誌社主辦的綜合性政治理論半月刊。文章稱,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將市場機制和資本運作模式引入農村,能夠有效整合財政資金以及村集體和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促使各類資本要素流動起來。
這樣的制度設計在於,對農戶而言,可以從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既能按照持有股份獲得穩定的股份收益,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增強主人翁意識,又可以通過從事務工經營獲得工資收入;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而言,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利潤最大化。從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集中凸顯創新的激活效應,向共同富裕穩步前進。
而且資產收益扶持制度還可以將農戶和集體擁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山、灘塗、水面、房屋、建築物、機械設備等資源和資產股份量化後入股發展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激活農村資源要素,進一步發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優越性,提高經營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組織化程度,同時增加集體經濟實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王鈺鑫博士接受第一財經采訪表示,中央開展貧困地區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實質上是資產資本化扶貧。這種政策舉措就找準了部分貧困地區有資源、無發展的癥結所在,是解決貧困人口脫貧的根本途徑。他認為,這種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把市場配置資源和扶貧協作相結合,有利於把貧困地區的各種資源要素轉化為資產,整合到優勢產業平臺上,從而擴大貧困地區的發展空間,使貧困人口共享資產資源開發的“紅利”。
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五明對本報表示,長期以來,農村土地因為產權的模糊性和國家限制性政策無法真正體現其市場價值,土地所有者(集體)也無法分享工業化帶來的資產溢價。隨著宏觀政策對農村土地的確權賦能,農村土地作為要素納入到國家整體市場經濟運行的系統中已是大勢所趨。水電礦產資源的開發是工業化社會的基本經濟行為,也是國家壟斷行業,讓貧困地區率先以土地資產入股的方式享受工業化的資產溢價,既是扶貧開發的創新,也是以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為目的的經濟改革的創新與實驗。
多地在探索
前述中央深改組會議指出,要以增加貧困人口資產性收益為目標,創新貧困地區水電礦產資源開發占用農村集體土地補償方式,圍繞界定入股資產範圍、明確入股受益主體、合理設置股權、完善收益分配、加強股權管理和風險防控等重點任務,探索建立集體股權參與項目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走出一條資源開發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目前,國內已有四川、湖南、湖北、貴州等省份以“資產收益扶持制度”扶貧,先行開展探索,而且並不局限於水電礦產等資源。
各地做法大體類似,即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或部分支農資金作為貧困人口的股份,參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產業基地的生產經營和收益分紅,以增加貧困人口的財產性收入。除了由國家財政資金形成資產確權入股外,資產收益扶持制度還可以推廣到農民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和農村集體資產。
以貴州省六盤水市為例,2014年以來,以“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資產收益扶持制度有效整合各種資源要素,探索了一條通過股權化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子。這種方式取得三個好處,一是以財政資金撬動各方面資金,使分散的資金聚集起來,變資金為股金;二是推進資源變股權,盤活各種資源要素,形成資源疊加效應,提高資源利用率;三是推進農民變股民,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
值得關註的是,這種制度創新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探索開展農村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改革,通過股權化平臺,構建村、企(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民互惠、工農互動、城鄉一體的發展機制,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改變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扶貧方式向精準扶貧轉變。
據《紅旗文稿》文章稱,2014年以來,六盤水全市共有16.52萬畝集體土地、8.21萬畝“四荒地”、32.18萬平方米水面入股。通過股權收益,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2477萬元,消除“空殼村”413個,“空殼村”占比從2013年的53.8%下降到15.3%。
據《廣西日報》報道,自治區各地根據自身情況采取的資產收益扶貧形式各異。有以農戶土地入股成為股東、合作社老板投資的方式經營現代“鹿寨蜜橙”示範區的“鹿寨模式”;也有扶貧龍頭企業通過對本地資源的整合利用,規劃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通過分工合作,最終形成一個產業,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欽州模式”;通過入股、租賃等形式,將古民莊及附近的土地集中整合起來,統一包裝建設成為旅遊景區,在景區開發中,企業不僅給村民直接享受分紅收入,還 承擔了每位村民每年90元的醫保及每年50元的生活補貼,讓廣大村民生活更有保障的“上林模式”等。
張五明表示,方塘智庫調研考察的農村樣本中,在實際操作中,農戶以土地入股大型農業項目的案例比比皆是。這樣的探索創新將有利於盤活鄉村的資產價值,為在更多領域將農村資產納入到市場經濟系統提供實驗樣本,還會減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地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沖突,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推動更具市場化的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