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從快牛到慢牛 — 如何理解當前的利率調整和大類資產配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08

本文作者為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在過去的一天,無論股市還是債市都遭遇了“黑色星期二”,上證指數跌幅超過5%,而銀行間AA+以下城投債估值收益率普遍上行40bp。股債雙殺的出現,不禁令人擔心持續半年的股債雙牛行情是否會就此夭折。

在我們看來,理解這輪股債雙牛行情的關鍵在於無風險利率的走勢,抓住了利率變化的牛鼻子,就能夠理解大類資產配置的方向。

誰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金主?

答案是銀行理財。今年3季度,最值得市場關註的一個變化是整個銀行體系的存款出現了首次負增長,而原因則在於銀行理財的爆炸式增長。對老百姓而言,銀行理財的性質與銀行存款完全一樣,但提供的收益率幾乎是存款的一倍,而且其預期收益率幾乎都可以兌現,因而理財對銀行存款具有無以倫比的替代性。去年年底銀行理財規模達到10萬億,占存款的比例超過10%,意味著經過幾年普及之後,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進入到了加速期,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余額的年均增速超過50%,每個季度的增量都在2萬億左右。

從產品的生命周期而言,銀行理財對存款的替代超過50%以後才會進入穩定期。目前銀行總存款大約110萬億,其中居民存款總規模大約50萬億。保守假定一半左右居民存款被理財替代,則未來幾年的新增銀行理財規模在20萬億以上,可以保持目前每年10萬億左右規模的增長速度,而這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是當前資本市場最大的金主,除了銀行理財,誰也不敢說自己有錢。

誰是中國的無風險利率?

答案可能有很多。有人說是10年期國開債利率(類似於不免稅的國債),目前大約在4.5%;也有人說是回購利率,目前銀行間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大約在3.5%。毫無疑問,這兩者都是債券市場最重要的無風險利率指標,一個代表長端,一個代表短端。

然而在我們看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無風險利率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因為這是零售端的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無風險利率。目前全市場3個月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大約在5%,也就銀行吸引客戶理財所付出的成本。

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傳統的無風險利率指標之間其實存在著重要的關系:通過回購利率和國開債利率,可以實現理財產品收益率。銀行理財給客戶承諾的5%理財收益率,必須通過其資產投資來實現。因此任何進入銀行理財資產池的資產,都應該超過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加上一部分管理費用。比如說非標資產(也就是普通貸款),今年3季末的平均利率大約在7%左右,因而是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重要領域。

而對於國開債而言,雖然其絕對收益率4.5%達不到理財要求,但由於國開債的政府信用,其具備強大的融資功能,因而只要融資成本的回購利率低於4.5%(目前大約在3.5%),意味著通過一次質押融資國開債能夠達到5.5%的預期收益率,恰好滿足了5%左右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以及0.5%左右的管理費用要求。

為什麽我們認為無風險收益率長期趨於下降?

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

首先從短期來看,無風險利率其實又開始了下降。12月9日的債市調整出現了顯著的分化,國債、國開債的利率甚至比前一天有所下降,而信用債的收益率則出現了大幅的飆升,銀行間5年期AA+城投債利率從5.4%升至5.8%,而AAA企業債的利率上升幅度非常有限。

觸發股債大幅調整的是中證登的黑天鵝政策,規定非AAA債項評級的企業債未來的質押融資資格可能會在政府債務清理之後取消,簡單的說就是以後AAA以下企業債就別想抵押借錢的事了。因此對於AA+城投債而言,過去其可以十分方便地在交易所質押融資。本輪AA+城投債的最低收益率達到過5%左右,而交易所的短期融資成本大約在4%左右,意味著即便只有70%的抵押率,其通過抵押融資也可以實現5.7%左右的套息收益率,滿足銀行理財的需要。

而所有AAA級以下企業債的暴跌恰是源於融資功能可能喪失,因而其必須通過絕對收益率來滿足銀行理財的需要,而這也意味著當前5年期AA+城投債5.8%左右收益率已經基本調整到位。

從債市的調整結構來看,AAA以下債券質押資格之所以會被取消,與監管層認為其風險相對較大有關,也就意味著其並非無風險利率。而AAA以上債券的無風險屬性得以回歸,在本輪債市調整中反而相對受益,所以才會有國債期貨的逆勢上漲!

其次,驅動國開債等無風險利率下行的動力並未發生改變。

從我們給出的套息交易公式來看,國開債利率與回購利率以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密切相關,而後兩者的下降也是解釋國開債利率下降的最核心原因。

今年年初,銀行3個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高達6%,而回購利率均值高達5%,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當時的國開債收益率高達6%左右,因為融資成本太高,所以必須依靠絕對收益率才能滿足銀行理財的收益率要求,而別的金融機構即便覺得國開債收益率有吸引力,也沒錢買。

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平均下行了100bp,與此同時回購利率均值也從最高的5%下降到了最低的3%,甚至在降息之後市場一度預期回購利率均值會下降至2.5%,因此可以解釋為什麽10年國開債利率會下降至4%左右,因為在2.5%的回購利率下,通過套息交易可以達到5.5%的收益率,滿足銀行理財收益率要求。

從短期看,近期國開債利率上行幅度大約在50bp,同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持穩定,但回購利率均值從10月份的3%左右上升至目前的大約3.5%,由於融資成本上升50bp,因而國開債利率中樞也出現了小幅上行。

但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我們認為隨著經濟增速的下行和通縮風險的加劇,無論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回購利率均趨於下降,因而我們判斷國開債屬於短期調整而非趨勢反轉,與此相應我們堅定認為當前10年期國開債利率中樞在4%到4.4%之間,對應的10年期國債利率大約在3.5%到3.9%之間。

為什麽無風險利率近期出現了小幅上行?

源於降息之後,貨幣政策短期放松預期的下降。

從我們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導致近期10年期國開債利率上行的核心原因是回購利率中樞的上升,從3%左右升至3.5%,而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短期放松預期的下降。

在11月21日降息之後,我們判斷降息周期已經展開,未來還有1次以上降息,而且降準也將隨時啟動。但從事後來看,降息降準預期反而一再延後,源於降息後的市場表現與政策意圖完全相反。

從央行角度而言,降息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企穩經濟,抑制通縮預期。然而降息之後,PMI再創新低,物價繼續萎靡,也就意味著短期實體經濟並未受益。反而是虛擬經濟極度火爆,大量資金湧入股市導致股市持續暴漲,而虛擬經濟的繁榮雖然令人亢奮,但由於股市融資功能基本喪失,股市上漲之後的資金很難回流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繁榮的助推器是融資交易盛行,導致融資利率居高不下,資金成本難以下降。

因此,降息之後的效果事與願違,因而也導致央行短期放松概率的下降,在當前的背景下再次降息降準只會給火爆的資本市場火上澆油,助漲投機而對實體經濟無益。

因此,我們也在本周初的周報提示貨幣政策放松陷入兩難,判斷回購利率中樞出現了小幅擡升。

為什麽近期人民幣大幅貶值?

我們認為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主動出售人民幣所導致。近期人民幣出現了顯著貶值,很多人擔心中國會和印度、俄羅斯一樣,貶值以後被迫提高利率。在我們看來,由於巨大的外匯儲備和外貿順差,加之匯率仍處於管制之下,因而匯率變動背後主要體現的是監管層的意圖。

而對當前國內的流動性而言,短期資金偏緊源於股市暴漲,央行通過傳統公開市場、準備金率等工具投放貨幣投鼠忌器,因而我們猜測央行繞道外匯市場投放人民幣,因而人民幣的出售導致了匯率的短期貶值。而這一行為的好處在於既給市場提供了流動性,又不至於產生央行進一步放松的預期,防止刺激金融泡沫的產生。

如何判斷未來的貨幣政策,何時再度放松?

我們認為,貨幣放松或延遲到IPO大量發行或是註冊制啟動之後,而非無限期延遲。

目前,居民儲蓄正源源不斷從存款轉化為理財,而過去銀行用存款發放貸款,但今年銀行由於存款稀缺,新增存貸比超過140%,導致貸款意願嚴重下降。而在銀行理財的模式下,其資金只有35%以內流向貸款(非標),其余65%以上都是直接進入資本市場,大部分是債券,但也通過保本策略進入到股市。

因此,從資金流向看,央行放松之後的資金流向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放松以後資金從存款流向貸款,直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企穩實體經濟。而今資金從理財流向資本市場,可以降低債券收益率,推高股市,但不直接進入實體經濟。

因而未來若希望貨幣政策重新奏效,最核心的是要打通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恢複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上周公司債註冊制啟動,意味著債券市場已與實體經濟打通。而下一步則應該啟動股市IPO註冊制,將股市與實體經濟打通。而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恢複之後,央行再放水就成為水到渠成,可以為股票IPO以及公司債的發行保駕護航,助推中國直接融資的發展。

而發展直接融資的好處在於是通過資本市場配置資金,反映了市場的理性預期、對未來產業的發展的判斷,而非通過政府和銀行配置資金,加劇產能過剩。

如何分析無風險利率的長期趨勢?

隨著人口老齡化,無風險利率長期趨於下降。

從長期看,無風險利率與青年人口增速密切相關,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地產周期會出現拐點,對應著利率的長期下降,無論美國日本歐洲都是在人口老齡化、地產周期見頂之後步入零利率時代。另一方面,人口減少意味著勞動力相對稀缺,而資本則相對過剩,因此政府推進的各項改革將改變要素的分配結構。過去30年資本稀缺而勞動力充足,因而工資低而利率高。未來這一分配關系必將逆轉,資本過剩下其回報率趨降、利率趨於回落,而勞動力稀缺則其回報率趨升、工資趨於上升。而提高收入,走向共同富裕也是新政府的核心理念。

無風險利率下降如何影響大類資產配置?

無論股債,最重要的是滿足銀行理財這一金主的投資需要。在我們看來,無論股市和債市,未來的最大金主都是銀行理財,因而理解銀行理財的投資理念對於大類資產配置而言極其關鍵。當前市場參與者眾多,而借錢投機者眾,而真正有錢的只有銀行理財一家,靠著存款源源不斷的轉移,是資本市場最偉大的接盤俠。

問題是,人家憑什麽接盤,會接什麽樣的盤?答案其實很簡單,得設身處地為人家著想,銀行理財也不容易,必須滿足客戶5%的預期收益率,因而理財收益率成為其投資選擇的重要標桿。

短期信用債雖然出現暴跌,但如果回顧今年全年,5年期AA+城投債利率的降幅高達250bp,從最高的7.3%最低降至4.8%,因而當前雖然短期出現100bp的回調,但是並沒有逆轉牛市的基調。而由於在短期大幅調整之後收益率再度滿足銀行理財的投資要求,給2015年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因此,我們認為本輪債市調整已基本到位,10年國開債利率在4.4%以上,5年AA+城投債利率在6%左右絕對是配置機會,因為有錢人願意接盤。

對股市而言,在銀行理財崛起的模式下,分紅收益率極其重要。在本輪大漲之前,由於城投債利率大幅下降,因而市場難以尋覓到6%以上的債券,股權投資開始進入銀行理財的視野,包括優先股和普通股等,只要股息率達到6%以上就可以考慮,實際上就是對接銀行理財的資金成本。

而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測算,可以發現此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汽、大秦鐵路等藍籌的股息率均在7%以上,因而成為理財配置的一個重要選擇。但是經過本輪大漲之後,其股息率基本都被消滅到了6%左右甚至以下的水平,再加上城投債利率也回到了6%左右,意味著目前無論股市和債市的分紅收益率水平相對於銀行理財而言均處於基本合理的狀態。

因此未來行情的啟動需要進一步降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而銀行理財的發展代表的是中國特色的增量存款利率市場化,這意味著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5%左右的理財收益率會逐漸向3%左右存款利率接軌。今年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大約下降1%,但是速度緩慢,源於競爭激烈,我們認為2015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逐漸進入4%時代,因而當前無論信用債收益率還是藍籌股的分紅率從長期看仍極具吸引力。

對未來資本市場的展望?

股債雙牛會延續,但從快牛變慢牛。

過去的一年,股債都是快牛,10年國開債利率降幅最高接近200bp,而股市漲幅一度超過40%。源於債券高收益、藍籌高分紅率等基礎,以及央行持續的貨幣寬松,但顯然這樣的暴漲不可持續。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股債雙牛行情會延續,只是會從快牛變慢牛。央行貨幣政策放松的趨勢未變,但未來降低融資成本更多要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因而需要等待各個監管部門之間的政策配合與協調。而銀行理財仍會繼續擴張,理財收益率仍將持續下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動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32

石油業“大調整”將至 美國會否扮演“救世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17

石油,油價,美國股市,俄羅斯,普京,奧巴馬

準確預測了今年國際油價大跌的丹麥盛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teen Jakobsen日前警告,礦業股會因油價暴跌迎來“大調整”,石油企業將出現類似調整,油價下跌將很快成為美國經濟的負面因素。他預計,美國政府明年會救助國內能源業。而另一位評論人士、知名金融博客The Automatic Earth的主編Raul Ilargi Meijer認為,即便石油企業面臨威脅,美國政府也不可能伸出援手。

今年以來,標普500股指上漲約11%,該股指成分股中的能源類股跌幅接近12%。接受CNBC采訪時,Jakobsen預計,美國石油企業也將和礦業股一樣走下坡,因為這類企業開采成本相當高,幾乎沒有多少自由支配的現金。

Jakobsen還預計,明年美國政府可能就會救助國內能源企業。他表示:“美國能源業顯然重要。對美國石油獨立這一長期戰略問題而言,它們是至高無上的。”雖然汽油價格下跌對消費者有利,但美國能源業利潤下滑將很快產生負面影響,“至少會導致美國GDP增長下滑0.5%”。

石油,油價,美國股市,大宗商品

而Raul Ilargi Meijer認為,除了能源業的系統重要性還沒那麽大以外,美國政府不會施救石油業的主要原因是:

1、救助一個行業是大動作,應慎重考慮得失,金融危機期間挽救房產業已經付出很大代價,救華爾街銀行的代價甚至可能更高;

2、石油業與房產和金融業不同,扶持本國企業、助推國際油價也等於在幫助因油價暴跌備受打擊的俄羅斯、利比亞和委內瑞拉,以今時今日美國的政治氛圍,很難想象政府會願意這樣幫助俄羅斯和委內瑞拉;

3、當然,有人會說幫助敵人有時也是在幫自己,可到目前為止美國頁巖油並未形成有商業可行性的產業,更像是投機的龐氏騙局,美國政府怎麽會願意拯救這樣的騙局?與其救這類企業,不如避免整個金融界受油價大跌影響來得實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26

央行存款口徑調整都有什麽影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44

20140915rmb

本文作者系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林虎,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事件:

有新聞報道稱,央行正式發文對存款口徑作出調整,包括“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的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且暫時不繳準備金。

國信證券評論:

存貸比對銀行約束明顯弱化。文件中有“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新納入存款口徑的表述,目前我們並不清楚這一口徑的具體含義。如果這一口徑包含了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放,那麽比之前預期的非銀同存範圍要廣,總規模大致在15萬億。不管如何,受到存貸比約束較大的股份制銀行同業存款規模更大,存貸比約束弱化,可貸規模進一步擴大,對於信貸擴張有積極意義。此外,文件在調整存款口徑的同時,並未相應將非銀存放和拆放納入一般性貸款,對存貸比約束的放松效應也進一步增強。但考慮到當前信貸需求不足,供給端容量的擴大短期內影響不會太大。

季末資金波動有望得到平抑。由於季末貸存比考核,銀行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爭奪一般存款。而無論是理財回表、協議存款甚至直接吸收存款,本質上都是將其他渠道的融資來源轉移到存款項下,這加劇了季末銀行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導致銀行的資金融出意願較低,從而形成資金價格波動,也給貨幣金融統計和監測帶來困惑。存款口徑大幅擴容後,短期內存貸比不再是個主要約束,銀行也不需要進行負債端騰挪,季末資金價格波動會大幅降低。

由於成本過高,銀行沒有動力將存款轉移為同業。銀行主要有三個資金來源:存款、同業和理財。與存款相比,同業劣勢在於資金成本高,優勢在於不繳納準備金。我們做個簡單測算:由於不繳納準備金,相比一單位存款,吸收一單位同業存款,在資產端的收益率可以高出約0.9%(計算公式為0.2*(6.16-1.62)=0.908,6.16%為基準利率,1.62%為法定準備金利率,0.2為準備金率)。那麽,也就是同業高於同期限存款0.9%就是可以接受的。而當前衡量同業利率的指標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當前也達到5.6%,全年平均4.65%(另一個指標3個月Shibor達到5.14%,全年平均約為4.96%),一年期定存利率約3.3%,利差平均為1.35%。這就意味著盡管考慮了同業的不繳準優勢,成本仍然太高,銀行沒有動力主動將存款轉移為同業。

表外理財或將大幅轉為表內同業,擡升銀行表內成本。表外理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季末精準時間回表沖存款,這個作用現在來看並不需要了,那麽明年銀行繼續擴張表外理財的動力不足。但銀行仍然需要競爭資金來源,因此可能會用同業存款代替表外理財吸收資金。兩者成本相近,同業無需耗用準備金且可一直充當存款,不用考慮表內表外的轉換成本。如果大量表外理財進入表內同業,那麽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本來不反映在銀行表內的理財成本,將會反應成為銀行表內成本的擡升,銀行對表內資產的收益率要求也會相應擡高。

同業遲早需要繳納準備金,但會選擇流動性相對充裕時刻逐步完成。同業不繳準備金應該只是權宜之計,旨在避免對脆弱的資金面形成進一步沖擊。但同業遲早需要和存款一樣上繳準備金,否則監管套利問題無法解決。只是上繳時間可能會選在流動性相對充裕時刻,甚至在全面降準過後,以避免對短期流動性造成過大沖擊。

降準短期難以看到,需視外部流動性變化而定。同業不需要繳準,短期內降準就沒有必要了,而且考慮到當前股票市場火爆對於降準也形成了制約。我們認為由於明年基礎貨幣缺口過大,降準可能性非常高。降準時間點的選擇上應該在外匯占款出現持續衰竭導致長期流動性偏緊的時刻。從季節性上來看,目前來看最有可能的是明年二季度。歷來一季度資本流入較多,三、四季度貿易順差較高,而二季度外匯占款都偏弱,因此全面降準更可能在這個時點。此外,在明年美聯儲加息預期持續存在之際,上半年相比下半年貨幣政策寬松的空間也更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81

鎢鉬出口配額限制取消 稀有金屬出口政策大調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81

china-trade-balance.gi.top

商務部昨天下發“2015年鎢、銻、白銀、銦、錫”等配額數量及出口企業名單。取消2015年鎢、鉬出口配額,並取消了鉬出口資質管理。

鎢、鉬出口配額沒有數量限制,這是2010年以來稀有金屬出口政策調整後一個很大變化。其實,早在11月,商務部曾發布了2015年金屬工業品種的出口配額,鎢、鉬配額已不在列。

中國是稀有金屬儲量大國。為了保護稀有資源,中國2010年前後大幅調整了出口政策,包括大幅提高出口關稅。國際上為此反對聲一片,並最終引發了為期兩年的歐、美、日等針對中國的WTO關稅訴訟大戰。訴訟針對的品種包括稀土、鎢、鉬。2014年10月,WTO稀有金屬訴訟以中國敗訴結束。這意味著中國稀有金屬出口政策面臨調整。

雖然鎢、鉬配額取消,但業內人士向《上證報》表示,稀土明年上半年暫時還是有配額的,明年年中或作一些調整。

稀有金屬出口配額管理,除了總量管理,還有出口企業資質管理。

商務部昨天的通知顯示,鎢出口資質企業名單沒有太大變化,上市公司五礦、廈門鎢業、章源鎢業等均列入名單。

據介紹,國際鎢價比國內稍高,出口有些利潤,但歐洲經濟疲軟及走私猖獗,使鎢出口偏淡。國內鎢價走勢疲軟,年內跌幅已超20%。

鉬除了取消配額,還取消了出口企業要求。為了刺激低迷的鉬業,扶持鉬企業出口,商務部2015年取消了鉬出口資質管理。這意味著,鉬出口權限不再僅限部分企業,而在明年全面放開。

不過,全面放開並不意味著鉬出口會急劇增加。《上證報》援引分析人士表示,近兩年鉬配額一直沒用完。2014年,鉬配額僅用掉了60%-70%,這意味著企業對鉬出口興趣不大。

五礦一位人士向《上證報》表示,

國際價格並不高於國內價格,加上20%左右的出口關稅,中國鉬出口沒有價格優勢。配額新政暫時不會影響中國稀有金屬出口格局,更多調整可能在2015年年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07

穩增長 中國或調整出口退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29

20100210092241261

路透社報道,中國將有望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提高紡織服裝及部分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限制甚至進一步降低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型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中國一直將出口退稅作為調整外貿結構、解決貿易平衡的工具。面對目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可能會再度調整出口退稅率,增加外貿出口。

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

此次調整總體上以適當調高出口退稅率為主,帶動中國優勢產品出口,限制甚至進一步降低“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率,優化出口退稅結構。

不具名人士向路透表示,

盡管調整空間和調整額度比較有限,但這一舉措,主要表明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是要配合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發揮外貿新優勢,增強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進而帶動世界經濟複蘇發展。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幹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快出口退稅進度,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為穩定外貿發展,提出要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此後,相關部門一直抓緊研究調整出口退稅政策方案。

目前,中國年度出口退稅額已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大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已經達到17%,但對部分產品仍保留了0%-16%若幹檔次的退稅率,仍然有調整的空間。

2007年7月1日,中國曾經大範圍下調出口退稅稅率。當時,除保持高新技術產品17%的全額退稅,取消500多項“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2,000多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較大出口壓力。為了保障就業和社會穩定,中國政府在2008年七次回調各種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49

央行正式發文調整存貸比口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65

據中國證券網消息,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今日透露,央行今天剛剛下發文件《關於調整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口徑的通知》,修訂各項存款和各項貸款口徑。

具體調整如下:

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各項款項,納入“各項存款”類統計。將存款類金融機構拆放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各項款項,納入“各項貸款”口徑。

客戶保證金,以往不計入各項存款,但按目前的口徑,計入“各項存款”。再比如,商業銀行借給金融租賃公司,原來不計入貸款,但按照新口徑要計入“各項貸款”。

報道還提到,盛松成表示,做出以上調整,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逐步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個人和企業給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放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款項,其性質是一樣的。存款類金融機構給個人和企業的貸款,與存款類金融機構給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貸款,實際上性質是一樣的。

2、保證統計口徑的準確性。近年,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已成為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的重要來源。在2011年10月份時,我們就已經對M2進行了修正,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各項款項已經放到M2當中了。

3、提高貨幣政策時效性。口徑調整前,存款和貸款變化有時比較快。比如前段時間,儲蓄存款減少了,但同時客戶保證金增加了,但實際上這部分資金還是在銀行。

但鑒於存貸款口徑調整後新納入存款的準備金暫定為0,盛松成認為,這對整個準備金的運作完全沒有影響。

這對M2也沒有直接的影響,在2011年10月份時,我們就已經對M2進行了修正,對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各項款項已經放到M2當中了。

對社會融資規模也沒有直接影響。因為調整的只是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往來。利率也還是根據供需雙方由市場來決定。

總體講,統計口徑調整,是為了更好地反映全社會存貸款和流動性水平,不應該做過多的政策解讀。  

關於這份通知,市場早有預期和解讀,具體看這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29

A股簡單粗暴調整後迎來進場窗口?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6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0 18:21 編輯

A股簡單粗暴調整後迎來進場窗口?
作者:洪灝

A股在短期內調整,然而這樣大規模的調整將為錯過入市的投資者帶來另一契機。若債券收益率繼續下跌同時股票與債券之間的利差收益擴大到極端情況,上證指數在市場出現泡沫的情況下可升至4200點的水平。

證監會有關兩融業務的公告讓市場措手不及。在增量入市資金減少及做多情緒遭到打擊的情況下,市場在短期內調整,而調整是簡單粗暴的。以1999年“五一九”行情為借鑒,若果處理不當,本次調整可持續數月。然而這樣大規模的調整將為錯過入市的投資者帶來另一契機。

我們認為全球在低收益率的環境下尋求收益率的行為可以清楚解釋現時中國及國際股票及債券市場的市況。全球債券收益率持續下跌,這種尋求收益率的行為將持續,而香港仍是趁低吸納的高收益率的機會。

若債券收益率繼續下跌同時股票與債券之間的利差收益擴大到極端情況,上證指數在市場出現泡沫的情況下可升至4200點的水平,而非專家盼望的10000多點。盡管這還未成為我們的基準情景,我們還是在本報告中討論其可能性。正如我們於2014年12月24日的報告《2015 年中國的五個意外》所討論,市場暫時在3400點已遇到重大阻力。

1999年的“五一九”行情:1999年5月19日,沈寂兩年多的中國股市突然複蘇,當日上證指數上漲5%。到了1999年6月30日,上證指數在短短一個半月之間大漲了66%。1999年7月1日,中國頒布新的《證劵法》,上海股市一日之內大跌7.6%。

我們發現,無論是行情的走勢和監管機關的角色方面,1999年與近期的股市上漲均有不少相似之處。在1999年,監管機關也對違法市場活動進行了調查、清理了信托基金行業,並開放債劵市場融資交易。在1999年7月1日暴跌之後,市場一度盤整,然後在余下的六個月繼續下跌,直到2000年初才重拾升勢(圖表1)。


圖表1:1999年“五一九”行情與現時的比較。

對違規兩融業務的監管將在短期內打擊市場:上周五收市後,中國證監會公布對違規兩融交易活動的調查結果。三大劵商的兩融業務被暫停三個月,一些主要劵商受到警告及懲罰。證監會的公布令市場擔心。畢竟,在1月的第二周,融資買入余額已經超過1.1萬億元;在近期的高峰時,融資買入的交易額占上海股市成交量超過30%(圖表2)。

在證監會發表公布之前,上證指數兩度嘗試突破3,400點,但在3,410點便無力再上,而1月9日交易時段最後半小時行情的逆轉著實令人驚訝。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價格與價值:上證等於3400”(20141205)中上調上證指數目標水平至3,400點,並於“2015 年中國的五個意外”(20141224)再次討論這個阻力位置的重要性。

我們認為,2015年的意外之一是市場最初難以突破3,400點,令許多人盼望的大牛市來臨的時點推遲。從最近的交易活動和上述的利空因素來看,這個意外似乎逐漸在市場一片看好的聲音中兌現。

圖表2:中國股市過去隨著融資買盤急漲,但近期保證金交易大跌。

市場可下挫至3000點以下水平,但帶來更好的入市時機:我們註意到上證指數的上漲主要由大盤權重股支持(圖表3)。這些股票是受歡迎的融資交易抵押品。例如,融資交易占非銀行金融(主要為券商)及工程裝飾材料交易額的30%。

銀行則占16%左右。若增量資金投入這些板塊減少,加上指數權重高,這些板塊的下跌將對整體市場構成傷害。若大市急挫,我們亦不能排除由於券商追繳保證金而強行平倉的可能性。本周融資交易的結余早已由人民幣1.1萬億元下降至人民幣7600億元,而同時指數上漲的走勢和交易量的同步下降發生了背離。

股票超買的現象非常嚴重。以上所有事實顯示市場面臨深度調整。若然發生,回調將會是一次簡單粗暴殘酷的調整,與過去兩個月內市場的快速的飆升如出一轍。

圖表3:大型股表現領先大市 ,為融資交易頭號目標

在低收益率的環境下,邏輯上追逐穩定收益率回報是之前指數上漲的原因:我們在2014年的投資展望報告中討論全球資本開支回報見頂暗示全球產能過剩及商品超級周期的結束。2014年,主要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及鐵礦石價格)下挫,充分展現這個主題。商品價格一路暴跌,通漲壓力大幅下降。

在全世界受通漲下跌預期影響的情況下,債券收益息率正在下跌,德國及日本兩年期債券息率一路走低。由於全球央行正努力壓制利率上漲,投資者被迫投資任何有一定收益率及有一定確定性的產品。許多中國大型藍籌股,尤其是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更能迎合這些追逐息率回報的投資者的需求。若這個邏輯是正確的,估值低的H股和許多A股上市大型藍籌低估值股仍然是逢低買入的選擇。

經歷近期大市飆升後,專家們嘗試以各種理由去解釋大市的升勢。最常提到的原因是改革紅利、無風險利率下跌和實體經濟的尾部風險在下降。但坦白地說,市場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飆升逾60%,這與改革或任何基本因素改變實扯不上關系。

無風險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觀察的,而且應已有所上升,理由是不論承擔的風險如何,“剛性兌付”的假象即將被打破。無論在國內和海外市場,我們均發現債券收益率下降,而股市則持續上揚。追逐收益率的邏輯似乎能很好地解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事態發展。

若這個邏輯成立的話,融資融券交易並非牛市的主要推動力,而只是一個加速器。也就是說,融資融券交易改變了市場的上漲軌跡的角度,卻未有改變市場的方向。因此,調整後市場的升勢將會放緩,但不會停止。事實上,我們發現目前存款以接近20年以來的最慢步伐增長。這是一項重要的證據,印證中國投資者正把存款搬家到股票,而這種轉換實際上是市場近期走勢背後的重要推手之一(圖表4)。

圖表4:存款持續下跌。存款是大市飆升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

4200點有可能達到。假如長債收益率持續下跌,市場再次邁向泡沫化的極端水平:基於市場大幅上漲,市場人士紛紛憧憬A股將發展成一個泡沫,並最終達到10000點以上的水平。我們深思熟慮了這種情景。我們希望能估計到,在市場假如真的走向泡沫化的極端的情況下,市場的最終水平在哪里。

我們運用盈利收益率與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差距,估計市場走勢的極端程度。我們發現,收益率差距的變化與股票表現成反向相關,最深度的變化正好與2007年底和2009年底股市的峰值時期吻合。若債券收益率能因寬松貨幣政策而繼續下跌至3%的範圍內,且若股票和債券收益率的差距的變化再次邁向2007年和2009年處於峰值時的極端水平,那麽盈利收益率將可從目前的6%稍高的水平升至5%,推動上證綜合指數升至4200點水平(圖表5)。

再者,我們註意到,市值成交比率(以往一直用作預測市場峰值)亦已觸底(圖表6)。也就是說,市場似乎正在走向極端,而這種趨勢正在演繹。出現這種趨勢演變並非天方夜譚,理由是瑞士法郎和債券收益率也在作出歷史性的演變。盡管如此,我們必須強調,這種情景仍不是我們的基本情景,直至市場在經歷短期利空後能承受住調整的考驗。

圖表5:若中國的股票與債券收益率之間的差距可達到泡沫化的極端水平,上海股市料可升至4200點。


圖表6:過去數月市值成交比率已經達到極致;這是市場逐漸到達峰值的領先指標。



來源:新浪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11

銀監會架構首次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單設監管部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66

銀監會架構首次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單設監管部
作者:林建建


中國銀監會迎來十二年以來的首次架構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將單設監管部。


銀監會今日宣布,將對自身監管組織架構進行重大改革,已獲中央有關部門批準通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本屆政府不新增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要求進行。


銀監會新聞稿顯示,本次改革還將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將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改革完成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


據中國證券網,銀監會擬於2月份新老架構混合試運營,3月依照新架構運行。 


下圖將幫助投資者看懂改革後的銀監會架構圖:





改革內容包括:

一是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從規制監管、功能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支持四個條線,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職責劃分和編制調整。


二是撤銷2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三是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四是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向依法監管轉,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向分類監管轉,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向為民監管轉,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銀監會成立10年來,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穩步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迫切要求監管部門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差異化、專業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更有利於與各部委的對口聯絡和對銀監會派出機構的工作指導。


  
二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提升監管威懾力。按照中央依法治國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推進檢查執法和行政處罰方面做了重大制度鋪墊,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現場檢查局將整合銀監會現場檢查力量,增強對違規經營行為和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其他監管部門不再承擔現場檢查職責。現場檢查局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法規部在監管法律法規起草制定和審查,承擔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調整後的監管框架將突出監管權威性和專業性,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規範行政處罰行為,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增強監管威懾力。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是強化權責厘清,簡政放權,為創新預留空間。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銀監會本著風險為本、法人監管、屬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總會與派出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力,對於全國性機構,主要由總會各機構監管部門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負相應監管協助責任;對於地方性機構,總會僅對法人機構的新設籌建、市場退出、重組改制和破產重整進行審批,其他市場準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同時,銀監會按照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明確職責分工和下放監管權力的基礎上,建立總會對派出機構履行準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凡發生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總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調整後,實現還權於市場,讓權於社會,放權於基層。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金融監管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強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規制體系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審慎規制局將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強化政策研究局在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方面的牽頭職能,負責與宏觀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協調,擬定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重大政策,並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重大監管課題開展預測分析和前瞻研究。新框架將更好的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公平競爭。


五是強化金融服務,歸並功能監管,加強為民監管和薄弱環節服務合力。為適應現有業務布局和形勢需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統籌銀行業金融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按照為民監管導向,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創新部、消保局、信科部等功能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有效聯動的架構體系。調整後的架構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質效。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統籌有序推進,並設有一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部門按照原有分工,繼續履行與有關部委溝通聯系、受理市場準入事項等職責,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渡。




來源: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13

銀監會十二年首次架構大調整啟動:信托和城商行單設監管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61

1_12712454653

中國銀監會迎來十二年以來的首次架構大調整,信托和城商行將單設監管部。

銀監會今日宣布,將對自身監管組織架構進行重大改革,已獲中央有關部門批準通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本屆政府不新增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要求進行。

銀監會新聞稿顯示,本次改革還將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將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改革完成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

據中國證券網,銀監會擬於2月份新老架構混合試運營,3月依照新架構運行。 

下圖將幫助投資者看懂改革後的銀監會架構圖:

201501201643116331-small

改革內容包括:

一是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從規制監管、功能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支持四個條線,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職責劃分和編制調整。

二是撤銷2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三是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四是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向依法監管轉,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向分類監管轉,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向為民監管轉,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銀監會成立10年來,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穩步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迫切要求監管部門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差異化、專業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更有利於與各部委的對口聯絡和對銀監會派出機構的工作指導。  

二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提升監管威懾力。按照中央依法治國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推進檢查執法和行政處罰方面做了重大制度鋪墊,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現場檢查局將整合銀監會現場檢查力量,增強對違規經營行為和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其他監管部門不再承擔現場檢查職責。現場檢查局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法規部在監管法律法規起草制定和審查,承擔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調整後的監管框架將突出監管權威性和專業性,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規範行政處罰行為,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增強監管威懾力。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是強化權責厘清,簡政放權,為創新預留空間。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銀監會本著風險為本、法人監管、屬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總會與派出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力,對於全國性機構,主要由總會各機構監管部門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負相應監管協助責任;對於地方性機構,總會僅對法人機構的新設籌建、市場退出、重組改制和破產重整進行審批,其他市場準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同時,銀監會按照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明確職責分工和下放監管權力的基礎上,建立總會對派出機構履行準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凡發生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總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調整後,實現還權於市場,讓權於社會,放權於基層。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金融監管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強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規制體系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審慎規制局將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強化政策研究局在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方面的牽頭職能,負責與宏觀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協調,擬定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重大政策,並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重大監管課題開展預測分析和前瞻研究。新框架將更好的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公平競爭。

五是強化金融服務,歸並功能監管,加強為民監管和薄弱環節服務合力。為適應現有業務布局和形勢需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統籌銀行業金融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按照為民監管導向,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創新部、消保局、信科部等功能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有效聯動的架構體系。調整後的架構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質效。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統籌有序推進,並設有一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部門按照原有分工,繼續履行與有關部委溝通聯系、受理市場準入事項等職責,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69

銀監會十二年首次架構大調整 首次表態監管P2P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61

1_12712454653

中國銀監會迎來十二年以來的首次架構大調整,加大對民營銀行和信托公司的監管力度,並明確將網貸納入監管框架。

銀監會周二宣布,將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門負責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此外,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門負責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向路透社表示,銀監部門之前內部提出“誰家的孩子誰抱”,改制後對地方金融機構可能實施派出機構一把手負責制;而銀監會可能更多進行窗口指導,制定規則,不負責地方金融機構的具體監管。

此前,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等監管統一在銀監會銀行二部;而信托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非銀機構監管統一在銀監會非銀部。

銀監會新聞稿還顯示,此次機構調整將新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

據財新記者了解,普惠金融工作部涉及面眾多,包括原銀監會二部的小企業辦、合作部的農村金融服務監管處、融資性擔保部及新成立的小貸公司協會、網貸監管(指P2P)等。

一位網貸行業高管告訴路透社,主管機構確立後,具體監管規則也會很快落地;此前銀監會已經上報了一版網貸監管意見,但由於過於嚴格被高層提出修改。

該社還稱,銀監會此前已被確定為P2P行業的對口監管機構。業內人士曾透露,銀監會對P2P行業的監管辦法初步擬定,正等待國務院有關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相關指導意見的這個頂層設計的出臺。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將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改革完成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

據中國證券網,銀監會擬於2月份新老架構混合試運營,3月依照新架構運行。 

下圖將幫助投資者看懂改革後的銀監會架構圖:

201501201643116331-small

改革內容包括:

一是按照監管規則制定與執行相分離、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分離、行政事務與監管事項相分離、現場檢查與監管處罰相分離的思路,從規制監管、功能監管、機構監管、監管支持四個條線,對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職責劃分和編制調整。

二是撤銷2個部門(培訓中心、信息中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部,專司對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民營銀行的監管職責;設立信托監督管理部,專司對信托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三是改造3個部門(統計部、銀行業案件稽查局、融資性擔保業務工作部),設立審慎規制局,牽頭非現場監管工作,統一負責銀行業審慎經營各項規則制定;設立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設立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牽頭推進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  

四是按監管職責內容命名各機構監管部。銀行監管一部為大型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二部為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三部為外資銀行監管部;銀行監管四部為政策性銀行監管部;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部。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核心是監管轉型:向依法監管轉,加強現場檢查和事中事後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向分類監管轉,提高監管有效性和針對性;向為民監管轉,提升薄弱環節金融服務的合力;進一步加強風險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一是強化監管主業,傾斜資源,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銀監會成立10年來,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穩步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銀行業的改革創新發展迫切要求監管部門提升專業化監管水平。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有限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向前臺監管部門傾斜,調整後內設22個部門中,監管部門由11個增加到17個,占部門總數的77.3%。差異化、專業化監管體系更加完善,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更加清晰,更有利於與各部委的對口聯絡和對銀監會派出機構的工作指導。  

二是強化依法監管,法有授權必盡責,提升監管威懾力。按照中央依法治國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推進檢查執法和行政處罰方面做了重大制度鋪墊,旨在提升銀監會的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職能力。現場檢查局將整合銀監會現場檢查力量,增強對違規經營行為和違法違規案件的查處力度,其他監管部門不再承擔現場檢查職責。現場檢查局將按照“信息共享、查處分離和適度結合”的原則,在市場準入、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方面加強與有關監管部門的工作聯動。強化法規部在監管法律法規起草制定和審查,承擔行政處罰委員會和行政複議委員會的具體工作。調整後的監管框架將突出監管權威性和專業性,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水平,規範行政處罰行為,加大違法懲戒力度,增強監管威懾力。  

本次監管架構改革後,銀監會將分級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約束清單”,推進監管服務網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公開和提高監管透明度,以加強自我約束,強化監管問責。  

三是強化權責厘清,簡政放權,為創新預留空間。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的重點是清減下放行政權力,明確風險監管主體職責,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銀監會本著風險為本、法人監管、屬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總會與派出機構之間的風險監管職責和權力,對於全國性機構,主要由總會各機構監管部門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派出機構負相應監管協助責任;對於地方性機構,總會僅對法人機構的新設籌建、市場退出、重組改制和破產重整進行審批,其他市場準入權力下放給銀監局,並由註冊所在地派出機構承擔風險監管主體責任,總會相應監管部門負指導責任。同時,銀監會按照放管結合的要求,在明確職責分工和下放監管權力的基礎上,建立總會對派出機構履行準入管理和監管盡職情況的後評價機制,建立行政許可負面清單和問責清單,凡發生派出機構未盡到屬地主體監管責任的,總會可視情況約束或上收監管權力,實現對派出機構按履職能力進行差異化授權和嚴格問責。調整後,實現還權於市場,讓權於社會,放權於基層。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統一標準,推進政策和規制統籌。金融監管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加強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審慎監管規制體系建設,是完善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工作。此次監管架構改革中,審慎規制局將確保銀監會各類審慎監管規則標準統一;強化政策研究局在銀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組織實施方面的牽頭職能,負責與宏觀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協調,擬定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重大政策,並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重大監管課題開展預測分析和前瞻研究。新框架將更好的促進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公平競爭。

五是強化金融服務,歸並功能監管,加強為民監管和薄弱環節服務合力。為適應現有業務布局和形勢需要,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的要求,此次監管架構改革統籌銀行業金融服務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按照為民監管導向,強化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在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服務和小貸、網貸、融擔等非持牌機構監管協調方面的抓總職責。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創新部、消保局、信科部等功能監管部門的職責,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有效聯動的架構體系。調整後的架構完善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金融服務質效。

此次監管架構改革將統籌有序推進,並設有一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各部門按照原有分工,繼續履行與有關部委溝通聯系、受理市場準入事項等職責,做到對內無縫隙銜接,對外無感覺過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