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家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半年利潤合計逼近50億

憑借母行強大的背景,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成為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截至目前為止,49家金融租賃公司中有33家是由銀行主導發起設立。

第一財經了解到,設立金租公司並上市的銀行共16家,近期8月下旬半年報中進行資產規模和凈利潤披露的有8家(國銀租賃除外,已在港交所上市)。在這9家金融租賃公司(含國銀金融租賃)中,國銀金融租賃以11.04億元高居盈利榜首。

上半年4家公司凈利潤超6億

在銀行的半年報中,有4家金租公司的凈利潤超過了6億元,分別是:國銀金融租賃、交銀金融租賃,民生金融租賃和興業金融租賃。

國銀金融租賃半年業績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5億元,凈利潤11.04億元。其中,經營租賃收入26.52億元,融資租賃收入為26.68億元,幾乎各占半壁江山。

緊隨其後的是交銀金融租賃,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末,其資產余額達1563億元,較年初增長11.99%,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9.73億元。

民生金融租賃在今年上半年凈利潤6.80億元,同比增加0.76億元,增幅12.58%,總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500億元。

另一家公司興業金融租賃稅後凈利潤 6.03 億元,同比增長 19.34%,總資產也超過 1100億元。

上述4家金租公司的規模均超過千億,相當於中等規模的商業銀行。這與其母行資金雄厚、客戶資源豐富以及享有同業拆借等優惠政策有關。

同樣為千億規模的工銀金融租賃、建信金融租賃、招銀金融租賃未在半年報里公布盈利狀況。

上半年盈利在2—3億元之間的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有:中信金融租賃凈利潤 2.23億元;華夏金融租賃凈利潤 2.72 億元;浦銀金融租賃凈利潤 3.10 億元。

在這9家銀行系金租公司中,由寧波銀行全資控股的永贏金融租賃以0. 66億元凈利潤排在最後。

與2015年財報對比,今年上半年金融租賃公司盈利能力或多或少的都持續增強。

一位金融租賃業內人士稱,在最初的幾年,金融租賃公司大多是母公司的附屬產品,但金租公司在發展中會逐漸凸顯出自己的特色,隨著租賃產品的差異性發展,未來利潤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金租公司大爆發

自去年9月初以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金融租賃行業得到快速發展。

2015年共有中信金融租賃、徽銀金融租賃、蘇州金融租賃、西藏金融租賃、江南金融租賃等17家金租公司新設,投放金額達到7108.55億元。

今年金融租賃公司增長速度持續爆發,僅在6月份就有4家金融租賃公司獲批開業,分別是廣融達金融租賃,佛山海晟金融租賃、中鐵建金融租賃、山東通達金融租賃。

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金融租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融租賃具有融資和融物的雙重特點,對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企業技術升級改造、設備進出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僅次於銀行信貸的第二大金融工具。

“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除了中行外,其他四家均在中國境內註冊成立了金融租賃公司,平均註冊資本金72.5億元”,中國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研究員林秋杏稱,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除了廣發、恒豐、浙商、渤海銀行外,均成立了相應的金租公司。恒豐、浙商、渤海、廣發等也均在緊鑼密鼓地籌備金租公司之中。

目前,我國融資租賃行業按照監管部門的不同,分為銀監會監管的金融租賃公司和商務部監管的融資租賃公司。其中,金融租賃公司根據股東的不同又分為銀行系的金融租賃公司和非銀行系的金融租賃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46

港股逼近24000關口 誰會接下最後一棒?

隨著港股通資金不斷流入,深港通已經落實年底前開通,在匯豐控股和騰訊控股作為龍頭的帶領下,恒生指數一路過關斬將屢創新高,逼近24000點關口,不少資深投資人士直呼“看不懂”。持續大半年的港股行情,到底會有誰,什麽時候來接最後一棒?現階段來看更多資深市場人士都繼續看好。

9月6日,港股通額度再度用去逼近50億,內地資金湧入港股勢頭不減,恒生指數以近乎全天最高的23783點收盤,成交733.8億港元,恒生AH溢價指數也連跌數月,直逼120點的關口。

8月底9月初以來,港股通每天凈買入都超過40億元,內地資金不斷湧入也助推港股不斷上升。“23300點我們開始做空港股,但最近被迫平倉止損了。”深圳一名港股交易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是說,並且直言看不懂港股近日屢創新高。

南華金融集團策略師岑智勇向本報記者稱,因為兩地互聯互通未來沒有上限,內地資金可不斷進來香港股市,這利好港股;而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不如預期,加息預期降溫,也對港股產生利好,未來依然可以看高一線。

香港資深股評人曾淵滄認為,深港通與滬港通最大的分別是北上南下的總限額取消了,取消之後遇上炒作熱潮,金額可以連續累進增加而無限額,不論南下或北上,資金都會經過中國銀行或中銀香港進行人民幣與港元之間的兌換、清算,這是一筆大生意,這對相關公司都是利好。未來MSCI指數系列就可能把中國A股列入其中一些MSCI指數中,這會引來大量的海外ETF買盤,買賣A股,成交多了,中國銀行與港交所同樣有更多生意。另外,近日多家上市企業在宣布轉盈為虧,盈利大幅倒退的壞消息之後,股價不跌,甚至上升。這是大市仍有力上升的一個證據,人人把剛公布的壞消息變成“壞消息出盡”的好消息來看待。

惠理集團(00806.HK)主席謝清海認為,隨著兩地股市流通量增加,持續已久的A、H股有望收窄,謝清海指,香港股市估值持續偏低,H股較A股有較大折讓,投資者將再難接受兩地差價太大,並會持續收窄;香港中小型指數成分股當中,基本因素強而盈利增長好的中小股料會大升。

深圳一位港股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最近港股的上升,只是把低估的窪地填平,目前港股估值依然遠遠低於A股,投資者可以安心持股,內地資金會繼續湧入低估值的港股,指數也逐步進入泡沫加速上升階段;未來深港通的開通,為的就是讓內地散戶可以在便宜的港股中小盤市場“買買買”,到時候可能才會有最後的接棒者。

有媒體報道稱,招商證券將在本周四(9月8日)尋求香港交易所批準其香港上市。對此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歷史上內地大券商上市前後總有炒作熱炒,招商證券上市將可以讓港股和A股都更上一層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93

臺風“鮎魚”逼近粵閩 28日登陸或橫穿廣東

中央氣象臺發布消息稱,今年第17號臺風“鮎魚”已於今天(24日)上午8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級,預計“鮎魚”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強臺風級;27日登陸或擦過臺灣南部後,逐漸向閩粵沿海靠近,將於28日在福建南部到廣東東部一帶沿海登陸。

26日開始,臺灣以東洋面、巴士海峽、臺灣沿海、南海東北部、廣東東部沿海、福建沿海、浙江南部沿海、東海南部的風力將逐漸加大到7~10級,部分海域11~12級,臺風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的風力有13~15級,陣風16~17級。

"鮎魚”未來120小時路徑概率預報圖

登陸後或橫穿廣東

臺風"鮎魚”或於28日在粵閩沿海登陸後西行橫穿廣東,並給廣東帶來大範圍嚴重的風雨影響。

廣東防總會商認為,臺風"鮎魚”具有移速快、後期強度強、移動路徑存在不確定性,並有副高、冷空氣綜合影響等秋季臺風的特點,"鮎魚”登陸前路徑與臺風"莫蘭蒂”相似,將以20至25公里的時速向西偏北方向移動,最強可達強臺風級(45至50米/秒,14至15級),27日將登陸或擦過臺灣中南部並趨於閩粵沿海,28日淩晨到上午將在汕頭到廈門沿海登陸。

預計,"鮎魚”登陸後可能自東向西橫穿廣東省,且其影響持續時間長,範圍大,後續影響將與2010年"凡亞比”臺風相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84

成都一口氣簽下9條國際直飛航線 總數逼近100條

成都國際航空網絡進一步織密,而其在航空領域的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9月25日,在第22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上,成都市政府聯手四川省機場集團,一口氣與6家航空公司簽署了9條定期直飛國際航線的合作協議。 其中8條為新開直飛航線、1條為包機轉為定期直飛。 

新簽約航線分別為成都直飛悉尼、紐約、洛杉磯、馬德里、索契、亞的斯亞貝巴、奧克蘭、迪拜。成都直飛莫斯科包機也轉為定期直飛航班。根據合作協議,這些航線將在2016年-2017年開通。 

這些航線開通後,成都至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直飛航線將達到3條,且與美國東海岸、西海岸都有直飛航線,成都與美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往來將變得更加便捷和密切生。

近年來,成都航空發展突飛猛進。2015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和國際(地區)旅客吞吐量分別突破4000萬人次和400萬人次,雙雙位列全國第四。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已經動工建設,預計到2020年建成投運,成都將成為繼北京、上海只有中國第三個擁有“一市兩場”的城市。 

豐富完善的國際航線網絡是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標識,也是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標。2013年以來,成都新開國際航線增長迅猛,相繼新開通了美國舊金山、英國倫敦、德國法蘭克福、法國巴黎、澳大利亞墨爾本、卡塔爾多哈、毛里求斯等多條定期直飛航線。實現了北美洲、大洋洲、非洲“零”的突破,同時,成都面向歐洲、中東門戶樞紐城市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截至目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經開通國際(地區)航線達89條,其中國際(地區)定期直飛航線網絡已經覆蓋北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亞洲的重要樞紐城市,在中西部地區位居領先地位。 

在這9條航線開通以後,下一步按照成都國際定期直飛航線網絡規劃,成都將重點推進20余條戰略性國際航線開行工作,力爭2020年成都國際直飛航線達到70條,使成都成為中國西部聯通世界、對接全球的重要支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08

現貨黃金跌逾2%逼近1280關口 刷新6月24日來低位

周二(10月4日),北京時間21:50分時,現貨黃金跌逾2%,逼近每盎司1280美元關口,刷新6月24日來低位。

彭博技術分析師Sejul Gokal周一(10月3日)在報告中寫道,現貨黃金價格周一觸及日內新低1309美元,接近100日均線所在的位置,或將確認上周五(9月30日)金價有效跌破始於2015年底上升趨勢線1319美元。

Gokal表示,“金價的下行風險在日線圖上趨勢線跌破後已經顯現出來,但如果本周五(10月7月)公布的美國非農就業報告疲軟,美元可能面臨風險,或許在周線圖上令金價保持升勢,這種情況下可能重新引燃短線多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98

橙色預警拉響:強臺風“海馬”逼近廣東,明日登陸

中央氣象臺20日06時發布臺風橙色預警:今年第22號臺風“海馬”的中心已於19日夜間11點40分前後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為超強臺風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15百帕。

據悉,登陸後“海馬”減弱為強臺風級,20日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於菲律賓呂宋島西北部地區(距離廣東省深圳市東偏南方大約85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40百帕。

預計,“海馬”將以每小時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20日上午進入南海東北部海域,然後逐漸向廣東珠海到汕尾一帶沿海靠近,並將於21日下午在上述沿海登陸。

國家水文局分析稱,歷史上10月下旬以後曾在廣東登陸的最強臺風為1972年的33號臺風,登陸強度為11級,預計“海馬”登陸強度將超過該強度。而受冷空氣向南擴散與“海馬”遭遇影響,廣東一周內將再次遭受強風暴雨襲擊。

降水預報:

21日至23日,華南江南等地有強風雨天氣,華南中東部、江南中東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其中廣東局地有特大暴雨(250~280毫米)。

上述部分地區並伴有短時強降水,最大小時雨強可達80~120毫米。

大風預報:

20日08時至21日08時,巴士海峽、南海東北部和中東部海域、臺灣海峽、黃巖島附近海域、東沙群島附近海域以及臺灣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廣東中東部沿海將有7~9級大風,其中,南海東北部和中東部、巴士海峽的部分海域以及廣東東部沿海的風力有10~12級,陣風13~14級,“海馬”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或地區風力有13~15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81

國民技術:恒大持股逼近舉牌線 目前公司無實控人

國民技術10月24日發布三季報顯示,一至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01.9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7.59%;基本每股收益0.0842元/股。

公司表示1、報告期內驅動業務收入變化的具體因素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468.66萬元,同比增長18.90%;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01.91萬元,同比下降27.59%。

凈利潤同比下降的原因,一是報告期內在USBKEY產品銷售下滑、國產金融IC卡市場未全面啟動、RCC業務在探索新的運營模式的形勢下,公司準確把握住金融終端主控芯片市場需求集中爆發的機會,實現了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但金融終端產品受行業政策及標準和下遊客戶商業模式的影響,市場波動較大,銷售呈現放緩趨勢;銀行金融IC卡及居民健康卡等產品收入實現同比增長。二是受金融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影響,投資收益同比下降;因存款規模減少和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利息收入同比下降。

三季報顯示,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傳統組合A和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萬能組合B新晉成為公司第三、四大股東,持股比例合計達到4.95%,接近舉牌線。目前劉益謙為公司最大單一股東,持股比例為4.38%,公司無實控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88

人民幣逼近6.8 別老想著換美元了

10月24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官方收盤價報6.7718,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盤價跌119點,不斷逼近所謂的“6.8新鐵底”。

為什麽人民幣近期“跌跌不休”?央行是否會再度出手維護匯率穩定?所謂的“鐵底”究竟在哪里?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則是——現在還應該去換美元嗎?

中國銀行某外匯交易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人民幣近期走貶,居民換匯(拋人民幣、買美元)的動能較大,現在銀行的售匯價格都不好(比即期匯價貴),這時換匯可能並不那麽劃算。”

未來,人民幣匯率的大趨勢則是更為市場化,央行將逐步減少幹預,這也是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SDR)後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原委員余永定早在今年3月就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的建議是:央行停止幹預外匯市場,讓匯率自由浮動。作為過渡措施,央行可以采取寬幅釘住貨幣籃的匯率制度。”

當時余永定的建議似乎也是當前的趨勢。人民幣在10月1日正式進入SDR後,匯率波動的確更趨市場化。

人民幣迎內外夾擊

10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7690,創2010年9月9日以來最低。截至北京時間10:10,美元/人民幣報6.7722;美元/離岸人民幣報6.7805,刷新逾六年低點。截至同日19:33發稿前,美元/人民幣報6.7703。

眼下,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為“上一日收盤價+CFETS一籃子貨幣變動”,而美元在CFETS一籃子貨幣中的占比約為26%(13大貨幣中排名第一)。在這一機制下,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因素主導了此輪人民幣下行。

從外部環境看,美聯儲12月加息成為市場共識,加息概率近期持續上升。截至北京時間10月24日,美元指數進一步走強至98.80,這使得人民幣承壓;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10月21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30,按周跌0.34。

除了美元以外,就外部因素看,一籃子貨幣中的其他貨幣走勢也加劇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10月20日歐洲央行宣布維持購債規模不變,這導致歐元暴跌,美元被動升值,也使得人民幣積累了一定的貶值壓力。

除了歐元外,日元、加元也同時走貶,三者在美元指數中的占比分別為57.6%、13.6%、9.1%,三幣齊跌推升美元指數走高,通過中間價定價公式傳導到人民幣端,人民幣中間價貶值。

民生宏觀表示,截至10月24日7:30,外盤主要貨幣24小時變動:美元 0.37%、歐元-0.43%、日元0.14%、加元-0.86%、澳元-0.29%、英鎊-0.29%、新西蘭元-0.47%。

此外,中國內部的因素也不可忽視——以結售匯逆差為代表的跨境資金流動則是主因。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1.6萬億元人民幣。9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897億元人民幣,較8月逆差規模(8月逆差收窄)擴大1263億元人民幣。其中雖有旅遊、留學購匯高峰的季節性因素,但也顯示資金流出壓力加大。

美元指數破100在望

盡管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取決於一籃子貨幣,但美元仍占有較大比重,因此未來美元的走勢至關重要。

資深外匯交易員顧馳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元指數一度已突破98關鍵點位,那麽之後離99、100就已經不遠了,近期極限看到105。”

“100問題不大,要是加息的話,美元指數就直奔105了。”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首席交易官孫宇告訴記者。

回顧美元的歷史走勢,也不難發現美元當前仍處於強勢周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聯盛分析稱,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元指數呈現周期性波動的特征,每次貶值周期大概持續10年,而每次升值周期大概持續5~6年。“我們認為本輪美元升值周期的起點是美聯儲宣布準備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時點,即2013年年底。美元保持相對強勢具有利率、購買力以及競爭力等短中期的基礎,特別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強化和歐洲銀行業風險以及英國脫歐風險的持續暴露,將強化美元指數的短期走勢,美元指數突破100或將在近期實現。美元保持相對強勢亦反映在了期貨和期權市場多頭持倉之中。”

(來源:盤古智庫宏觀周報)

“但是,值得註意的是,由於貨幣政策的市場預期管理成為了重要的政策工具,市場參與主體往往會更好地反映政策的預期,在三個美元周期波動中,美元指數的波峰和波谷的落差值在縮小。” 鄭聯盛稱。

此外,加息的預期也有利於美元走強。9月份美國非農就業增加15.6萬人,雖略低於市場預期,但仍然是較好的就業狀況。美聯儲在12月份加息的可能性較大,這將直接導致美元與歐元、英鎊等的利差變化,形成對美元保持強勢的利率平價支撐。

當然,也不乏觀點唱衰美國經濟,認為美國並未像表面那般強勢複蘇。但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之際,“比差遊戲”似乎已經成了主題,英國脫歐的長期不確定性和歐洲銀行業風險都使得美國的經濟優勢得以凸顯。

先別急著換美元

雖說美元未來仍具備上行動能,但關於“是否要換美元”這個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仍需要三思而後行。

先來算一筆賬。就美元的升值空間而言,主流中外資機構預計,今年末美元/人民幣可能為6.67~6.85區間,可見人民幣年內貶值幅度最多為2%左右。此後,隨著中國外部競爭力的上升,人民幣此後幾年不乏再度升值的可能性。例如渣打銀行便預計,美元/人民幣在2016年料為6.67,2017年則為6.66。

此外,換匯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正如上述中行外匯交易員所述,如今銀行售匯(賣出美元)的價格並不便宜。截至10月24日18:05,中國銀行的現匯、現鈔賣出價為1美元兌6.788人民幣,而同時的美元/人民幣即期匯率則約為6.772,可見現實的換匯價格比理想中高出了160個基點左右,如果換匯金額大,那麽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退一步來說,換了美元後要如何投資?據本報記者從幾家國有銀行處了解到,目前銀行仍然維持每年每人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如果單日換匯超過3000美元則需要預約,同時也提供美元的外幣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1.9%。相比之下,就人民幣定期存款產品而言,2~5年期的存款利率在2.2%~3.5%之間,同時也有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高於4%。

綜合而言,如果不是未來存在留學或出境需求,大量持有美元的成本不低。而即便假定年內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到6.85,按當前購匯價格6.788計,持有美元屆時可獲得升值收益近1.1%,再加上理財收益1.9%,總計收益約3%,也遜於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

此外,對於企業而言,美元升值的成本在於,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償還負擔加重。不過,余永定此前也對記者表示:“即便如此,我們也沒有必要過於擔心。”

“假設中國企業的外債為8000億美元,大致相當於5.2萬億元人民幣。即使人民幣貶值20%後,該筆債務上升到6.5萬億,企業償債負擔增加1.3萬億。據一些研究機構估計,2014年中國企業債務為GDP的140%,約為78.4萬億元人民幣。目前企業債務大概會明顯高於此數,假設為80萬億。1.3萬億也只占企業總債務的1.6%。”在余永定看來,更應該擔心企業的總體債務,而不是人民幣貶值導致的少數企業外債負擔的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95

人民幣中間價下調132點 逼近6.77關口續創逾6年新低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7690,調貶132點,創2010年9月9日來最低。上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7558,16:30收盤報6.7599,23:30收盤報6.7655。

10月21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30,按周跌0.34。

人民幣中間價公布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6.78關口現報6.7803元,刷新逾六年低點。

宏觀消息

1、外管局:中國近期市場主體的匯率避險意識有所增強,未來跨境資本流動有望保持基本穩定;5萬美元個人年度購匯額度政策沒變,沒有出臺所謂六個試點城市取消購匯限制政策;10月以來雖然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有所貶值,但對一籃子多邊匯率升值;9月銀行結售匯逆差284億美元,較上月的95億美元逆差擴大近兩倍,為連續第15個月出現逆差。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在上周稱,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弱,主要是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美元匯率走強。

2、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2018年在FOMC享有投票權):今年適合加息,今年加息一次、明年加幾次是有道理的,一次加息不會傷害經濟;逐步加息是合理的;美國經濟對美聯儲加息準備充分;一些跡象顯示就業市場在升溫;美聯儲將維持資產負債表再投資策略;預計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未來會縮小。

3、新華社報道稱,市場分析認為,人民幣近期貶值主要受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影響。未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資本賬戶開放等相關改革協調推進,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將不斷提高,但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不大。

機構觀點

1、海通證券荀玉根認為,這次人民幣貶值源於美元走強,相比其他非美貨幣,人民幣更堅挺,NDF顯示遠期貶值預期也未惡化,這些都不同於2015年8月和2016年初,無需過慮。

2、民生證券研究院海外研究負責人張瑜:人民幣連跌的“真兇”其實有三個——隔夜全球動蕩,歐元、日元、加元齊跌,其實這三者都給人民幣施加了貶值壓力。“日本央行行長21日表態‘不認為日本購債規模應當放緩’,日元走跌;加拿大20日公布了維持利率不變的決議,同時下調經濟增速,加元承壓。”由於歐元、日元、加元(分別占比57.6%、13.6%、9.1%)是美元指數籃子中的主要幣種,三幣齊跌推升美元指數走高,通過中間價定價公式傳導到人民幣端,人民幣中間價貶值。

3、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認為,由於美聯儲年底加息概率的提高,人民幣仍將面臨壓力。“未來的兩個月,將成為央行過去一年以來很多新舉措的一次中期考試,央行不僅需要向市場表明其基本立場,也需要表明其政策路徑的可行性。”周浩稱。

4、方正證券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判斷,如果美聯儲在12月進行第二次加息,對中國的沖擊會比去年時的第一次弱,前期市場對美加息的預期已經進行了消化,人民幣貶值的沖擊整體可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05

“透視東北人口”之四:面臨快速減少趨勢 東北人口危機逼近

生育率最低,老齡化嚴重,人口外流嚴重,東北如果沒有勇氣正視人口問題,能夠真正實現振興嗎?

第一財經記者在參加了好幾個不同級別的東北振興會議後,聽到東北的好多位省長、市長大談振興之道,遺憾的是,沒有一位提及東北面臨的人口危機。

東北臨近人口規模快速減少下行通道

10月19日,國家衛計委公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下稱《報告》)中關於東北人口變動的分報告描繪了一張東北人口的危機圖:

東北地區生育率極低,人口增長趨於停滯。早在1982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總和生育率就降至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分別是1.773、1.842和2.062,明顯低於全國2.584的平均水平。此後,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推行,2000年,東北地區的總和生育率跌破了1.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75。

從規模上看,東北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正在持續下降。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東北地區人口總量為10951萬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為8.22%,相比五普時10655萬人,占比8.42%的人口規模,比重明顯降低。

從增長速度看,根據統計部門數據,從2006年到2015年,東北地區年均增長率僅為0.21%,不足全國同期水平0.5%的一半,人口增長基本趨於停滯。

由於生育率超低,東北人口老化情況嚴重。2015年,東北地區人口的中位年齡為43歲,比全國的38歲高5歲,相當於全國2027年的水平。遼寧省城鎮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規模已經超過0-14歲人口。

人口老化的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嚴重的養老負擔。根據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介紹,2015年,東北地區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參保職工與領取養老保險人數之比)為1.55,遠低於2.88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遼寧為1.79,吉林為1.53,黑龍江省為1.33,全國最低。

東北人口老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勞動力的老化。從數量上看,東北的勞動年齡人口依然比較充裕,但是,其中三成是45歲到64歲,勞動力老化情況嚴重。

人口流動使得東北地區的人口老化程度進一步加劇。東北地區的人口凈遷出已經長達20年,流出人口以農村戶籍為主,超過六成的東北人外流原因是務工經商。鑒於此,《報告》提出警告,以東北目前的生育水平和人口流出趨勢看,東北地區人口已經臨近人口規模快速減少的下行通道。

人口政策與振興意願相悖

東北的人口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但從三省的人口與生育政策來看,東北三省對這一危機認識依然不到位,人口管控的落後理念依然處於主導地位。

以遼寧為例,2010年,遼寧省的總和生育率為0.74,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位列全國倒數第一,倒數第二位為黑龍江0.75,倒數第三位為吉林0.76。

此外,有兩個負增長數據值得遼寧省警醒。第一個負增長是,根據遼寧省統計局統計,到2015年末,遼寧省常住人口相比2014年減少了9萬;第二個負增長是,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速排名中,遼寧是全國唯一一個負增長。這兩個負增長之間可能存在彼此互動的關系——經濟頹勢加速人口流出,人口流出加劇經濟頹勢。

不過,生育率較低的遼寧依然在對人口進行嚴格管控。10月12日,遼寧省衛計委官方網站發布《遼寧省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對不符合法定再生育條件多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仍然按照計征標準5倍以上10倍以下的標準征收社會撫養費。這在全國範圍內都屬於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在東北三省所做的調查,除了繼續嚴罰三孩以上超生,東北地區將超生與教育、就業、福利等掛鉤的做法也依然普遍存在,有待清理。

《報告》也註意到這一問題,並特別提出,東北地區目前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利於經濟社會的長期均衡發展,當前應引導鼓勵符合政策的生育,使得東北三省人口保持一定的合理規模,人口結構恢複較為合理的水平。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依然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東北地區出現的人口現實與人口政策的悖離敲響了一個警鐘,如果東北地區不能正確認識當前的人口大勢,不能正視自己已經陷入其中的人口危機,還是對這一危機熟視無睹,只把註意力放在似乎能迅速帶來GDP數據改善的方面,東北振興很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