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風起,螃蟹滿地爬。此時的螃蟹黃多油滿,美味營養,讓人難以抗拒。本期,上海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營養師陳霞飛、國家高級烹調技師張亮和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教授張湖德,就從挑到吃,教大家過足癮,歡迎在第一財經APP參與這一話題的互動提問。
挑殼呈墨綠 腹臍凸起
我國螃蟹種類豐富,細分有600多種,總體上可以分為海蟹和河蟹兩種。海蟹,產於渤海等沿海一帶,3、4月份最肥。河蟹在遼河水系、黃河水系、長江水系都有分布,10月份是吃河蟹的最好時節。無論哪種螃蟹,挑選時都可以遵循下面四個步驟。
一是觀色澤。殼背呈墨綠色的,一般都體厚堅實,呈黃色的,大多較瘦弱。將螃蟹置於陽光或燈光下背光觀察,蟹蓋邊緣不透光的說明螃蟹肥滿,若透亮縫隙可見,則螃蟹比較空。
二是看腹臍。肚臍凸出來的,一般都膏肥脂滿,凹進去的,則膏體不足。腹臍黑色越多則螃蟹越肥,輕輕打開腹臍,隱約可見黃色者為佳。對河蟹來說,有“9月(農歷)吃公、10月吃母”的說法。肚臍圓的是雌蟹,肚臍尖的為雄蟹。
三是掂輕重。將蟹拿在手里掂,手感沈重的為肥大壯實的好蟹,手感輕飄的多是幹癟肉少的劣蟹。將螃蟹翻轉肚皮朝上,能迅速用蟹足彈轉翻回的,健康鮮活。
四是查足腳。蟹足上剛毛叢生的較好,還可將倒數第二足拎起來,觀察其是否充盈。腿部堅硬,很難捏動的螃蟹最肥滿。
螃蟹買回家最好及時烹調食用,如果存放時間過久,會影響其鮮度和豐潤度。
蒸鹽水先泡 肚皮朝上
螃蟹吃法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清蒸。清蒸螃蟹看似簡單,卻隱藏著不少技巧。
首先,將活蟹洗幹凈,除掉蟹腮、蟹胃和蟹心。蟹腮在蟹體兩側,呈條狀排列,形如眉毛,其上有病菌和臟物;蟹胃位於蟹體前半部,有汙泥和病菌;蟹心緊連蟹胃位於蟹黃中間,味澀。之後放在淡鹽水中浸泡一會,可以殺毒入味。最好不要將活螃蟹直接放入鍋中蒸,一則殘忍,二則掙紮時會讓蟹足掉下來。
接下來,大火將水燒至大滾,殼朝下,將螃蟹放在籠屜上蒸,這樣做是為了不讓里面的湯汁流失,保持鮮度。里面也可以放上幾片姜或幾粒花椒,可以去掉異味和腥味。一些人為了提鮮,還會在水中加入一點啤酒。之後,調到中火,蒸7~8分鐘,螃蟹變為紅色即熟。如果怕火候不夠,用手敲一敲蟹蓋,發出很空的聲音就可以關火了。
蟹的原汁原味在清蒸時體現得最明顯。蟹蒸熟取出後,蟹殼呈橙黃色,打開蟹蓋,蟹黃金燦、蟹白如玉。蘸汁用姜末、鮮醬油、陳醋、少量糖調成小料,就可以享受美味的清蒸螃蟹了。
除了清蒸,還可做蔥姜炒蟹。將鮮活凈蟹切塊,用蔥、姜、料酒浸幾分鐘,拖粉下油鍋炸至金黃,加姜、蔥、鹽、醬油等爆炒即可。也可以根據口味,做成香辣蟹、咖喱螃蟹、年糕炒蟹等。
配姜汁殺菌 黃酒驅寒
螃蟹美味,但也不能隨便吃。螃蟹性鹹寒,又是食腐動物,所以吃時必蘸姜末醋汁來祛寒殺菌。尤其平時怕冷,易頭疼的人,吃蟹時可以多放些姜。
黃酒向來是螃蟹的最好搭檔。吃螃蟹時,喝點白酒或黃酒可驅寒,還能消毒殺菌,但一定不要喝冰鎮飲料。吃蟹時和吃蟹後1小時內忌飲茶水,否則會使胃寒的情況加重。
你平時都喜歡哪種蟹呢?今年的陽澄湖大閘蟹馬上要上市了,你會去買嗎?歡迎參加第一財經APP這一話題的互動提問。
在經過兩年的政策醞釀和多方探討後,社會資本合作(PPP)操作模式開始逐漸成為地方政府推動重大基建項目的首選。
2016年以來,PPP項目需求不斷增長,根據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統計,截至6月末, 入庫項目總數為9285個,總投資額達10.6萬億元,較1月末分別增長32.70%和30.70%。
作為廣州市一級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廣州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基金”)早在2014年就借鑒PPP理念成立了廣州市城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城發基金”),以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相配合,引入大額穩定社會資金投資城市發展建設和政策性業務。
在不增加政府債務的前提下,目前城發基金引入險資,成立了兩只百億級城市發展子基金。
9月7日,本報采訪廣州基金總經理、城發基金董事長林旭初時,他表示,在目前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基礎設施成為最好的投資標的之一,社會資金躍躍欲試,但卻缺乏路徑支持。城發基金所做的就是搭建路徑和平臺,實現引流。
第一財經日報:您如何看待目前地方政府債務杠桿高企背景下的PPP熱?
林旭初:PPP的核心思想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基建項目中去。
首先我們要發展,過去的發展更多是依靠財政出資以及地方負債的方式,而如今,各地的負債率比較高。
從國家層面來說,從2013年開始就逐漸關註地方負債的問題,PPP應該是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催生的。
日報:我看到城發基金的資金來源也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這是否是PPP?
林旭初:是的,我們管理的兩只最大的基金,一個是和中國人壽合作,一個是和新華保險合作,我們的城發基金是在PPP概念提出之前落地的,實際上,PPP是英語翻譯過來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即公私合夥的意思,簡單來說是由政府的資金與社會的資金通過合夥的形式或者合夥制的形式來共同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或者是政府項目。我認為,城發基金本身就是一個PPP:30%是政府資金,70%是保險資金,保險資金來自於保費,所以這是社會資本。
日報:那麽,以PPP模式助力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這其中蘊藏了那些時代機遇?
林旭初:我認為PPP是一個路徑問題,其實,在當前的環境下基礎設施項目本身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的領域。
過去在全球經濟,包括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投資者的投資預期是相當高的,如今屬於新常態,大家對投資的回報率預期要進行調整。
日報:一般來說,基礎設施的回報率有多高?
林旭初:基礎設施的數量巨大,目前已經成熟的、已經建成的、已經在運營的、已經形成現金流的基礎設施項目99%都做了直接或者間接的債務性融資,直接的債務性融資比如高速路收費權的資產證券化,間接的如交通投資公司,交投本身擁有很多基礎設施項目,交投通過自身發債。
一般來說,成熟期基礎設施項目能提供5%-6%的年化回報率,當今形勢下,從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成本來看,如果是3A級國有企業,其發債成本是年化2%-3%,也就是說,以2%-3%的資金成本去做5%-6%的回報率的項目,其回報率還是非常高的。但一個問題是,成熟期的基礎設施項目很難投資進去,因為它幾乎已經不需要投資了,或者可能已經抵押給銀行。所以,當我們在說基礎設施項目時,我們特指的實際上是早期的、還沒有形成資產或沒有形成現金流的基礎設施。
在過去,沒有形成資產的基礎設施項目是由財政出資,但如今,財政不堪重負,所以才需要引入其他類型的社會資本進入。
日報:什麽樣的資金能夠進入到基礎設施項目中?
林旭初:從概念上講,除了財政資金以外,還有幾類資金在考慮之中。
首先就是保險資金,保險資金的優點在於久期長,回報率要求相對低,但是它受到的監管比較嚴格,自身不能那麽靈活地去使用,另外,盡管保險資金久期長,但最長可能不超過15年,而基礎設施項目的回收周期可能是25年、30年。
除了保險資金外,就是銀行的債項資金。相對來說,銀行資金成本相對低一些,但它有兩個問題,債項資金一般只針對已經形成資產、形成現金流的項目,而且周期更短,一般在五年以下。
這兩種資金類型是比較容易進入基礎設施投資中的。
除此以外,社會上還有另外一種資金,就是二級市場的股權資金。二級市場股權資金本身不存在退出的問題,理論上講是永續存在的,資金成本也是最低的,但它很難進入到基礎設施項目的早期階段中,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試圖這樣,以城發基金的資金去做基礎設施早期的投資,當基礎設施項目形成穩定現金流的時候,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的形式進入到二級市場。
日報:保險資金要求收益有多少?
林旭初:目前大概是5%-6%左右,這一般是10年期以上的資金。目前已經形成合作、資金已經到位的包括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與我們簽投資框架協議的包括近10家大型保險公司。
日報:目前社會資金進入基建投資的積極性如何?
林旭初:無論是保險還是銀行,實際上,類債型的社會資金是非常希望進入到基礎設施項目的,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基礎設施項目。
日報:從 PPP 項目的地域分布看,貴州、山東、河南、雲南、四川、河北六個省份的項目投資額居前,這些省份的共同特點是財政壓力較大,資金較為匱乏,城發基金這種PPP模式可否在中西部不發達省份推廣?
林旭初:簡單來說是可以的,但需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帶頭作用,其實基礎設施投資的長期回報率應該與本地的經濟發展速度高度吻合,從這個角度來講,中西部地區是待開發區域,按道理來說,它長期GDP增長的速度應該高於發達區域。
雖然經濟發展模式如此,但其實社會資金很難直接從基礎設施項目獲益,只有國有企業帶頭,堅持政府主導,同時結合市場化的手段,兼顧各方利益,才能夠給社會資本一種信心或者是安全性。
在參加B20期間,我們同業在探討一個問題:越發達地區,資金越充沛,回報率也越低,資金成本越低。欠發達地區,其資產負債率高的原因就因為資金不進來,但這些地區依舊需要發展,所以只能以提高杠桿或者提高負債率的方式籌集資金。我想,如果有辦法讓資金方覺得這里是安全的,資金是會進來的,所以,我們還是要提倡金融創新,通過創新,引入資金。
真正考驗一家公司的時候就是在低谷。
相信有不少的創業者會存在這樣的困惑:我到底應不應該去跟風口,畢竟站在風口上更容易拿錢?創業的失敗率這麽高,那他們背後失敗的第一因又是什麽?早期創業的真理是什麽?為何大家公認的「早期創業需要快速叠代」這一方法,可能存在陷阱?創業者與投資人到底該如何相處?之所以出現「資本寒冬」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為了和你一起弄清楚這些問題,今天分享前段時間姚亞平先生做客「投資人說」時,有關自己從業10年來的投資感悟。他的這些感觸與思考,應該值得你花時間來閱讀。
姚亞平先生,沸點資本合夥人,擁有10年互聯網投資的經驗。在加入沸點資本之前,姚亞平先生是高原資本的執行董事。此前,姚亞平先生曾先後就職於漢能投資集團、百度投資並購部及凱旋創投。姚亞平先生投資的案例有團車網、7k7k、股票雷達、去哪兒、安居客、華揚聯眾等優秀企業。
1、正視經濟周期
有人說創業與投資像爬山,但在我看來,這兩者更像是沖浪,趨勢是一波接一波地更替向前的。試想如果你在一波3米高的小浪上,你可能翻幾個跟頭,贏得一些掌聲。而如果你能遇到一波12米高的大浪,你就能有機會連翻幾個花式的跟頭,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實際上大浪是不常見的,大部分時間里你能遇到的都是小浪花。大浪沒有來就只能等待,一旦大浪來了你也要能抓得住才行。浪的大小對於創業者而言是運氣,對於企業就是周期。
創業者需要跳出自己所在的那個圈子視野,站在整個行業發展的周期來看。比如互聯網創業,大概是每兩三年一個小周期,六七年一個大周期。一家公司的發展差不多需要五到七年,那這中間一定會經歷兩三個波峰波谷,我們看到每一個周期都會成就幾家偉大的公司。
真正考驗一家公司的時候就是在低谷。市場好的時候並不體現你的優勢,在這過程中創業者需要正視經濟周期對市場的調節作用。市場是很聰明的,一般陣亡的公司都是應該陣亡的。
過去這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明星的公司很多,但長壽的公司很少,很多公司的隕落不過轉瞬間。從中你會發現一個規律,其實每個年代都有公司火過,1903年當萊克兄弟試飛成功後,很多做飛機制造的公司都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當時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差不多有350家都是與飛機相關的,但除了波音公司,它們當中沒有幾家能活到今天。
我剛進投資行業的時候,請教過前輩一個問題:既然投互聯網這麽掙錢,那為什麽還有人會投其他的行業?他告訴我說,其實你不知道,每一個領域都曾經紅過。這讓我意識到,或許我現在所擅長的東西,很可能很快就變成了屠龍之術;我所忽略的行業,則有可能成為下一片藍海。
2、我的六點投資感悟
我從2006年開始做投資,一路走來有六點感悟想與你分享:
第一點:這個世界上從不缺乏機會,即使在BAT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今天,留給你的機會仍然還很多。
我最初做投資的時候,對於所接觸到的創業者,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這件事新浪跟進了,你怎麽辦?因為當時我們覺得新浪就是無法逾越的公司。如今還有很多投資人也會問創業者類似的問題,如果你做的這個事騰訊做了,你怎麽辦?
但後來證明這就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我們看到即使在BAT這類互聯網巨頭的重壓之下,雷軍還是做出了小米,程維也做出了滴滴等。所以我說,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機會,相反,缺的是發現且高度認可這個機會並迅速執行的人。
第二點:拋棄臆想出來的用戶需求,創業者要解決用戶真正的問題。
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死」在什麽地方?
在我看來就是「死」在自己所臆想出來的用戶需求之中。目前有不少的創業者都在追逐一些熱點,但實際的情況就是,有些需求只是隨著行業被熱捧而浮現的偽需求。
那如何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呢?
創業者在研發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從用戶的強需求切入。在滿足用戶強需求的過程中,你還需要不斷地接收用戶的反饋並快速叠代。
需要註意的是,要避免陷入快速叠代的陷阱之中。一些創業者都強調快速叠代,但這只能在你找到方向、確定目標後才能發揮作用。在未確定方向之前,快速叠代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你去做用戶調查不是為了讓用戶告訴你他要什麽,而是驗證你的假設是否有偏差,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三點:專註是早期創業一個很簡單且非常有效的真理,但大家卻經常忽視。
每當我看到有創業公司同時開展幾項業務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很納悶。早期創業就是沒錢、沒人、沒資源,你能將一個點做好就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你的A業務投100萬能產生30萬利潤,你的B業務投100萬能產生40萬利潤,那你為什麽還要堅持做A業務?實際上福布斯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富翁一輩子都只做成了一件事,如果你能集一生的精力去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第四點:選擇合適的合夥人非常重要。
我比較反對在網上征集合夥人,因為這樣招來的人沒有信任基礎,產生利益沖突的可能性會較高。如果你與合夥人的關系就是這樣的,那你們成功的可能性會相對降低。
如果你們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我就知道,你們誰打誰一個耳光,都不會讓你們的關系鬧到分崩離析的地步。作為投資人,我們很在意這個公司的合夥人氛圍。我們會在私人的場合組織大家一起吃飯,然後觀察合夥人之間的關系,比如筷子掉的時候誰去撿,誰給誰倒水。這些雖然是小事,但足以讓我看到你們關系中一些本質的東西。
第五點:成功的公司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了消費者一個隱藏而簡單的本質需求。
在商業社會當中,如果你解決的消費者需求足夠簡單就意味著這個市場足夠大。2006年的劉強東還在中關村賣刻錄光盤、移動硬盤,當時整個數碼產品市場賣假貨的風氣盛行,消費者只是想買一個便宜且有保障的光盤或硬盤,但沒人能夠滿足。而劉強東正是捕捉到消費者這個需求後,便下定決心要為消費者提供有保障的商品,正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決策卻給創業早期的劉強東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現在我們再來看給用戶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這件事,實操起來難嗎?不難。悟到這一點難嗎?也不難。但做到這一點難嗎?非常難。因為當時整個中關村數碼產品的經營者都不以此為目標,如果你這樣做無疑就是在向他們宣戰,同時你還不知道這樣做後自己能撐多久。
相信對於一些創業者而言,做這樣一個類似的決定顯得異常艱難。也正因為下定決心堅持這樣簡單的道理成本太高,很多創業者都想著做一些一勞永逸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就是隨了大流。
第六,創業者要用平等的心態和投資人打交道。
我們看到很多的創業者初次見投資人時,都會用一種仰視的心態去看投資人,這類的創業者多半成功不了。
在我看來,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關系就像是老師與學生。很多創業者在早期的時候需要投資人給指點一二,這就好比一個高中老師可能正在教一個未來要考上哈佛大學的學生,這個學生將來是肯定要超過這個高中老師的。
同樣,創業者也是會不斷成長蛻變的。優秀的創業者一定會成長為比投資人優秀得多的企業家,我們投資的創業者要有能力讓我們產生抱未來大腿的沖動。我們也很關心他的身上是否有執著、不服輸的精神。哪怕是被打倒後仍然不舉手投降,心里還想著如何打回去,甚至是賣掉房子也要再來一次,這種All in的心態我們非常看重。
3、融資的真正價值
近來有許多創業者、投資人都呼籲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在這當中又牽扯到另一個詞「商業模式」。那什麽是好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好的商業模式就是你從客戶身上獲得的收入要大於獲得這個客戶的成本,邊際收入一定是大於邊際成本的。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老先生曾就好的商業模式提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隨著油罐的增大,油罐的表面需要的鋼鐵將以平方增加,而油罐的容量將以立方增加。
既然大家創業都想著去賺錢,那為何還會有補貼現象發生?這不是與商業的本質相違背嗎?其實並不違背。《聖經·福音》里有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社會學上的馬太效應,放在互聯網創業投資上則更為明顯,具體表現就是贏家通吃。
從2000年到現在,每一個垂直領域里,只有成為第一名才能生存,第二名與第一名的市場份額相差甚遠,更不用說第三名了。同時,行業第一名的公司在融資上也很占優勢。如果你在行業里排名靠後,要想得到資本的青睞,那現有的業務數據至少要比領頭羊公司好很多且領頭羊公司足夠差。因為只有這樣的數據表現,才能說明你有潛力與執行力,有可能後來居上。正因為如此,很多公司現在才會瘋狂地補貼用戶,希望搶占市場的第一名。
實際上所有的生意,只有壟斷才能掙大錢。創業方向的選擇,應該從壟斷小市場開始,不要一開始就選擇大而競爭激烈的市場。如今有很多的創業者還不太清楚融資的真正價值是什麽。其實融資是幫助你拉開你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加速你形成行業壟斷的利器。
4、最好的創業時代
如何理解現在大家所說的資本寒冬?
我是這樣來看的,將股權看成資產,股權投資就是一個資產與資本相匹配的過程。既然是匹配,就難免會出現資本過剩或者是資產過剩的情況。十年前,市場是錢(資本)供小於求,現在是錢(資本)供過於求。
如今的資本寒冬完全是一個經濟周期的產物,屬於一個正常的市場變動。就好比大家所說的公司估值,其實這並不是投資人或創業者一方就能決定的,而是由當時的市場行情所決定的。市場熱的時候,估值自然可以往上升;市場遇冷的時候,估值自然就往下跌。
之前有人問我,目前的創業環境是不是變得比以往更艱難了?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我們正處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上最繁榮的創業環境中。再早幾年全國風險投資機構的數量非常少,如果你不是哈佛的畢業生,沒有相關的海外背景,你基本上是很難拿到錢的。
現在市面上有成千上萬家的投資機構。試想你在這樣環境下仍然沒有拿到錢,這很有可能就說明了你的項目是存在問題的,或許你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項目。
雖然現在的創業環境變得更好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告訴你市場上又出現了什麽新模式,哪個項目又獲得了多少的融資。但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在媒體上看各種投資的新聞,尤其是不喜歡看到我投資的那些公司的新聞,因為我相信早期太過於耀眼的明星公司將更有可能淪為流星公司。
如果將做投資看成一場賭局,這就意味著你想贏錢,那就必須要有人要輸錢。投資就是這樣,你要掙別人因判斷失誤而輸掉的錢,如果你跟別人的判斷都一樣了,那你還要怎麽掙錢。
如果我做一個投資,我的同事都和我說,你這個投資決策太正確了,那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決定。一旦在一件事情上大家都達成了共識,很可能就意味著這件事情變得無利可圖了。
其實無論創業者、投資人還是普通人,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都需要面臨一個相伴你一生的問題:如何持續性地做正確的決定而非容易的決定?
因為現實告訴,我們那些容易的決定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損失。
在多數情況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一群日理萬機的聰明人往往還比不上一個人。集體智慧顯然小於集體中每個個體的智慧之和。委員會的人越多,快速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越小。請記住,大議不賴眾謀!對於創業者而言,你必須要享受創業路上的孤單,你必須要有將自己關在小屋子里獨自做重大且艱難決定的勇氣。
最後我想再以一段自己的投資感悟作為結尾:
一張手紙只有10%的面積是用來擦屎的,剩下90%的面積是為了防止手沾到屎。換而言之,我們的投資生涯應該只有10%的時間是用來做交易的,剩下90%的時間是用來思考,保證投資不出錯的。
“某些時候,我所相信的那個東西實在太過重要了,哪怕是失敗我也必須去做。”
推薦人:黑馬哥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全文 3749字,閱讀時間預計 6 分鐘
推薦理由:地球已經留不住科學狂人了,明天,他將公布自己的宇宙大計——火星殖民計劃。閱讀本文之前,你可能不知道:馬斯克的 Big Fucking Rocket 和 Big Fucking Spaceship 是什麽?馬斯克想要一次 “地球-火星” 往返航班?到了火星,我們住哪兒?讀了這些,你將對明天發布會內容了如指掌。本文由深藍DeeperBlue(ID:deeperbluetech)授權i黑馬發布。
國際宇航大會(IAC)即將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就是明天(9 月 27 日)。
在這個大會上,SpaceX 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將發表演講,題為“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Making Humans a Multiplanetary Species),首次完整描述“我們將如何殖民紅色星球”。
看起來,伊隆·馬斯克這個月過得並不省心。2016 年 9 月 1 日,SpaceX 獵鷹九號火箭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臺上爆炸了。SpaceX 不得不停止了一切航天飛行項目,並試圖找出事故發生的原因。
獵鷹九號花了 Facebook 創始人紮克伯格 (Mark Zuckberg)兩億美金,Facebook 想要這顆衛星給全球未接入互聯網的地區帶去網絡。但現在他們不得不停止這一項目。紮克伯格發推特說:“我非常難過 (I am deeply dispointed).”
但是,SpaceX 確認:這次失敗不會改變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IAC)上發言的內容。
把人類送上火星居住這條路看起來如此荒誕,但馬斯克在 YC 合夥人 Sam Altman 專訪的時候是這麽說的: “某些時候,我所相信的那個東西實在太過重要了,哪怕是失敗我也必須去做。”
馬斯克沒有少說 SpaceX 對人類的意義。在 2014 年《萬古雜誌》( Aeon Magazine )的采訪中,馬斯克說道:“我認為讓人類在多個行星上生活是十分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因為當一些毀滅性事件發生時,這樣做可以保證人類的存在。”
“我確信移民火星成功的可能之一就是建立起一個可以自我維持的、能夠自行發展的火星殖民地。我現在確信它是行得通的。” 一年前,馬斯克對 YC 合夥人 Sam Altman 說,“我的火星計劃是用十年時間,做到能夠把一定數量的人類送上火星。快一點的話,大概需要九年。在這之前,我需要確保 SpaceX 不能死掉,確保我自己也不能死掉;或即便我真的死了,也要確保有人能把火星計劃繼續下去。”
想象中的火星殖民地
馬斯克曾在去年 12 月對《GQ》雜誌說,“我想這對於人們來說一定非常瘋狂,無論如何。”
還有十年不到,在馬斯克的計劃中,一艘裝滿人類乘客的飛船即將發射去往火星。這對一個現在還沒把一個人送上太空的公司來說,時間似乎太緊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這次國際宇航大會(IAC)上馬斯克的演講如此關註。
在大戲開演之前,先看看我們搜集的關於馬斯克火星殖民計劃的 “前情提要”。友情提示:這份前情提要里,未知的比已知的來得多;以及對於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看好的人其實沒那麽多。
Big Fucking Rocket:超級大火箭
馬斯克火星計劃主要依靠兩個 “大家夥”:一個巨型的的火箭助推器,和一個能夠載人、載貨到火星表面的巨大的宇宙飛船。助推器幫助宇宙飛船從地球上發射,之後,宇宙飛船將繼續航行直到火星。
這兩個運載工具常常被稱為 “火星殖民運輸器 (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簡稱 MCT。然而,馬斯克上周否定了這個名字,所以現在它們被稱為 “星際運輸系統”。馬斯克認為這些運載工具的使用範圍並不局限於火星。
伊隆·馬斯克的推特是這麽說的:
最終,MCT 的使用範圍會超越火星,所以它需要一個新名字。— Elon Musk (@elonmusk) September 17, 2016.
SpaceX 公司計劃打造的巨型火箭代號叫 BFR,是 Big Fucking Rocket 的首字母縮略詞。這個代號讓人聯想到在電子遊戲《毀滅戰士》中,有一把巨槍名為 BFG (Big Fucking Gun)。
在 Reddit 網站 2015 年 1 月的“有問必答”節目中,馬斯克說這款助推器將發射一艘裝滿 100 噸有效荷載的宇宙飛船前往火星。這次運往火星的貨物數量將大於之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所以,從名字我們也可以知道,這款火箭非常巨大;它可能和之前載人登月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一樣大,甚至更大。
“一切都得幾何倍地大。你要知道,及時要把一個兩層的房子一路送到火星,你需要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火箭。” 鮑比·布勞恩(Bobby Braun),喬治亞理工學院空間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 The Verge 的采訪中說。
預計明年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的藝術效果圖。BFR 火箭可能比這款火箭更大,並且只有一個核心。
馬斯克曾說這款運載工具將只有一個巨大的火箭核心 (a single massive rocket core)。而且,BFR 火箭極有可能是可重複使用的(不是單次發射完了就不管了),就像 SpaceX 的獵鷹九號(Falcon 9)火箭一樣。怎樣制造這樣一個巨大的運載工具?制造成本是多少?這些問題大家並不清楚。
Big Fucking Spaceship:超級大飛船
打造 BFR 火箭的目的是為了搭載一艘巨大的飛船飛向太空。這艘飛船代號為 BFS,是 Big Fucking Spaceship(大飛船)的縮寫。這艘飛船將成為搭載乘客前往火星殖民地的主要工具。
但現在這艘飛船的結構和操作流程還不為人知。有人猜想 BFS 飛船是否通過自旋產生人造重力,以減輕乘客們肌肉或骨質密度的流失。還有很多猜測是關於飛船如何保護宇航員免受深空輻射和太陽耀斑的傷害的。
大問題是:BFS 飛船如何在火星上著陸?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不能提供足夠的緩沖,使飛行中的飛船減速。它的大氣層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所以大塊的貨物在飛行途中速度太快,著陸時可能會猛烈撞擊地面。
這不僅僅是 SpaceX 公司遇到的難題;就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現在也只能保證一噸的貨物完好地降落在火星。好奇號火星探測車(Curiosity rover)在著陸時使用了降落傘和空中吊車。但是,馬斯克面臨的是 BFS 飛船運載的多達 100 噸重的人和貨的著陸問題——這大約是好奇號著陸重量的 100 倍。
鮑比·布勞恩(Bobby Braun)認為,SpaceX 公司不會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方法來解決貨物著陸問題 。相反地,它可能找到一種方法能利用火箭發動機來控制著陸。這種方法叫超聲波制動推進,SpaceX 公司在發射獵鷹九號時就是用這種方法著陸的。
然而,人們現在還不能確定是整個 BFS 飛船都能在火星上著陸,還是只有飛船的一部分載著人員和貨物降落在火星表面。
“猛禽” 發動機和 “紅龍任務”
無論是 BFR 火箭還是 BFS 飛船,它們的核心部件都是 “猛禽”——SpaceX 公司 2009 年研發的新款巨型發動機。
馬斯克說,這款 “猛禽” 發動機 可以在發射時產生 50 萬磅的推力,就跟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一樣有力。它使用液態甲烷作為燃料,這一點和獵鷹九號火箭上的 “灰背隼” 發動機不同。“灰背隼” 發動機用的是柴油燃料。根據喬治亞理工空間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布勞恩推測,燃料種類的變換可能是因為在火星上可以通過地下冰和二氧化碳來生成甲烷。這就意味著 “猛禽” 發動機能夠在火星上 “補充燃料”。
“猛禽” 發動機的一個組件正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斯坦尼斯航天中心接受測試。
在 SpaceX 研發的一大堆 “猛禽” 發動機中,有多少是發動 BFR 火箭的,多少是發動 BRS 飛船的,目前尚未明確。
SpaceX 公司的董事長和首席運營官特維爾·肖特韋爾(Gwynne Shotwell)稱,第一個按原物尺寸制作的 “猛禽” 發動機已經在今年年初送到位於德克薩斯州的麥格雷爾測試中心接受檢驗。
在人類到達火星之前,在火星上居住所需的設備都必須送抵火星。當移民到火星的人類到達,他們需要來自地球的食物和物資,以及應對設備損毀或故障的替換零件。
馬斯克的解決辦法就是 2016 年年初宣布的 “紅龍任務”(Red Dragon missions)。2018 年,SpaceX 公司計劃向火星發射一款 “龍號載貨密封艙”(Dragon cargo capsule),這些密封艙將為火星移民們帶去物資和替換零件。
按 SpaceX 公司的計劃,龍號載貨密封艙將於 2017 年進行首航。這款密封艙將安裝在重型運載火箭——獵鷹重型火箭的頂部。當這款龍號密封艙到達火星時,它將使用超聲波制動(supersonic retro propulsion)推進的方法來著陸。
SpaceX 公司計劃每隔 26 個月實行一次 “紅龍任務”——發射時間是地球和火星的運行軌道最接近的時候。這種設計是為了建立一條通往火星的可靠線路。
往返地球?
和火星一號計劃不同的是,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是允許人們重返地球——火星一號計劃 (Mars One project) 承諾的是一次去往火星的單程旅行。
2013 年荷蘭非營利組織 “火星一號”(Mars One)宣布公開征集前往火星的地球人,送出兩男兩女四名地球人去往火星,但這四個人將不再回來。
“火星一號”計劃 2016-2021 年利用 SpaceX 的“龍飛船”探測衛星,2022-2023 年完成 4 名誌願者的登陸,每一名團隊成員將會擁有一個類似於上圖的居住單元。
“我們得把這艘宇宙飛船帶回來”,馬斯克在 2014 年麻省理工航空航天百年紀念大會( MIT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entennial Symposium in 2014)上說,“這些宇宙飛船造價高,而且制造困難。我們不能把飛船留在火星。所以不管人們願不願意回來——如果他們不願回來也可以跳下飛船。“
那麽問題來了,這艘宇宙飛船怎樣重返地球呢?事實上,在之前沒有任何其他宇宙運載工具從火星表面重返地球。
從火星上完成發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它要求運載工具在著陸時,還保留有發動機和足夠的燃料,使其可以從火星上起飛,再次回到地球。然而,如果馬斯克能夠在火星上就直接為他的運載工具補充燃料,那麽從火星上起飛並重返地球也就可能實現。
其實,哪怕不回地球,僅僅關於關於 BFS 飛船如何得到足夠的燃料飛往火星的問題,人們都有很多猜測。
發射這樣一個巨大的運載工具會用掉很多燃料,這意味著在到達火星之前這艘宇宙飛船需要補給。有媒體猜測,馬斯克可能用其他的火箭為 BFS 飛船送去燃料。
到了火星,我們住哪?
馬斯克沒怎麽對外公布人類在火星上將會住在哪里。
移民到火星上的地球人需要一個生命保障系統:有可供呼吸的空氣,有清潔可循環的水源,有足夠的食物。當然,大多數的科學家一致認為我們到了火星上還是要依靠火星的土地生活。
“提供足夠的食物、飲水和空氣是首要任務,但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克里斯·麥克凱伊(Chris McKay),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一位行星科學家,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也許最初幾年,大家能靠自己帶去的食物生活,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自己在火星上生產食物。”
畢格羅航天公司制作的充氣型太空棲息地。SpaceX 公司將在火星項目中使用怎樣的棲息地,目前仍未有定論。
為火星移民提供食物面臨諸多挑戰。比如說,火星土壤中包含一種高氯酸鹽,這種鹽對人類來說是毒藥。所以如果要在火星上種莊稼,人們要麽使用從地球上帶去的土壤,要麽使用某些方法把火星的土壤進行凈化。
“這是一個巨大的困難,目前還沒有人能解決它。” 行星科學家麥克凱伊說。
火星上的輻射水平也比地球高,環境更加寒冷,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所有這些因素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我們不知道是否能從明天馬斯克的演講中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SpaceX 是一個航天運輸公司,”喬治亞理工學院空間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布勞恩(Bobby Braun)說,“我想大家能聽到的大部分都是關於航天運輸建構的討論。SpaceX 在保證人類安全方面需要其他公司的技術支持。”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 比如,什麽樣的人能夠去火星?所需費用是多少?
“我認為這是極其困難的,” 查爾斯·米勒(Charles Miller)NexGen 航天咨詢公司 CEO 在接受媒體采訪中說道,“我贊賞馬斯克創造第二個人類社會的理念,但是這太難了,不是說有理想,就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沒有最正確,只有最合適
2016-10-20 姚斌 pubanyaobin
題記:投資的策略無對錯,沒有最正確的策略,只有最合適自己的方法。當你準備集中投資或者最集中的投資時,你必須想清楚是否合適自己。
作者
來源
在投資領域,高度集中投資一家公司,似乎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孤註一擲,還可能會認為這是絕對投機。但是,高度集中投資果真不可行嗎?那麽,請考慮以下三個證據。
證據一:查理·芒格的投資經驗
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沙維公司副董事長,巴菲特的老搭檔。他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擔憂是否進行多元化投資。“在美國,一個人或一家機構只要將所有的財富長期投資在三家不錯的本土公司上,就一定會變得有錢。”芒格說,“而且當大多數其他投資者在遭遇高低起落的時候,像這樣的持有人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特別是當他和伯克希爾一樣理智地相信由於持有成本較低,他的長期收益會非常豐厚,他就會特別看重長期效益,將註意力集中在最優先的那幾個選擇上。”
事實上,芒格甚至還建議投資者可以將所有財富的90%都投入在一家公司中,只要這家公司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說真的,我希望芒格家的人能大致跟隨這個方法。我註意到伍德拉夫基金會到目前為止都是這麽做的,將90%的資金都集中在創始人所持有的可口可樂股票上,這種做法被證明為非常明智的。算一算美國所有的基金會如果從來都沒有賣出創始人的股票,那麽到現在會有多少收益,這件事一定非常有趣。我相信其中很多基金會會比現在有錢許多。”
證據二:伯納·派頓的邏輯學
伯納·派頓,美國萊斯大學著名教授,著有《身邊的邏輯學:我們有大腦,卻為什麽不能清晰思考、理性生活?》一書。
如果集中投資是一種謬誤,那麽分散投資似乎顯然就是正確的。因為投資建議總是說,分散投資可以使獲利最大化,而損失最小化。但是派頓認為,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邏輯學中的過度概括問題。也就是說,認為分散投資“可以使獲利最大化,而損失最小化”的說法其實是犯了邏輯學中的過度概括的錯誤。
但是對於這樣的問題如何證偽?派頓認為,我們既然知道以簡單觀念說明複雜主題很容易出錯,那麽我們就可以運用演繹邏輯將這個概括適用於這個特定處境上。既然投資是一個複雜的主題,那麽分散投資這個簡單建議就一定是錯的,因為它將複雜問題過度簡化,所以它不可能適用於所有處境與所有投資者。
對此我們只需找到有人因集中投資而獲利,就足以證明其原則錯誤。有這樣的兩個案例。當比爾·蓋茨集中投資一家公司即擁有微軟的時候,他賺了數十億美元;之後,他分散投資,結果賠了錢。1992年,喬治·索羅斯對英鎊下了100億美元的巨額賭註,結果賺了錢;之後,當他轉而避險與分散投資時,反而輸了錢。
所以,重點不是分散投資或者集中投資,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情。分散或集中投資與獲利並無關聯。鑒於此,我們所要做的應該在研究個人投資上,觀察他們怎樣做法才是合理而符合期望的,而不是關註分散或集中投資的問題。如果是分散投資,則不應該就此相信自己的投資會安全無虞。同樣的,如果是集中投資,也不應該假定自己就一定會獲利。因為投資成功的原因其實很複雜。假如分散投資都是管用的話,那麽投資將變得非常簡單,凡是分散投資的人都會獲利,而且不到幾個月就能擁有全世界,而實際的情形並不這樣的。同樣的,假如集中投資都是管用的話,那麽投資也將變得非常簡單,凡是集中投資的人都會獲利,而且不到幾個月也能擁有全世界,而實際的情形同樣不是這樣的。
因此,分散投資與獲利並無太大的關系。分散投資的觀念不可能在所有時間、所有處境下都管用。分散投資這種觀點不僅是過度概括,也是錯誤思考。作為一種過度概括,它可能導致我們脫離現實而犯錯;而作為一種簡化,它隱藏了投資的真諦並阻礙我們做出正確的行動。
證據三:彼得·蒂爾的冪次法則
彼得·蒂爾,PayPal公司創始人,被譽為矽谷天使,投資界的思想家,著有《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在《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這本書中,彼得·蒂爾以冪次法則證明了集中投資成功的可行性。
彼得·蒂爾認為,壟斷性企業公司都是獨一無二的,其所捕獲的價值比幾百萬大同小異的競爭性企業所捕獲的還要多。然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公司獲得了呈指數級增長的價值。風險投資家的任務就是鑒定那些剛起步的前景光明的公司,投資這些公司並從中獲利。如果他們判斷無誤,那麽就會獲得收益,通常是20%。風險投資基金通常要10年之後才能退出,因為成功的公司需要時間很長。而大部分風險投資基金都等不到那麽長的時間,因此往往剛開始就失敗了。
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時候這種指數級增長會出現,對於大多數風險投資基金來說,答案是永遠都不會。其錯誤在於,他們期待風險投資的回報呈正態分布:沒希望的公司會倒閉,中等公司會一直持平,好公司的回報會達到兩倍或四倍。在假設了這個平淡無奇的模式後,投資者會構建多種投資組合,希望其中成功公司的回報可以抵消失敗公司帶來的虧損。但是,這種“撒網式投資,然後祈禱”的方法通常會滿盤皆輸。因為風險投資的回報並不遵循正態分布,而是遵循冪次法則:一小部分的公司完勝其他所有公司。撒大網的投資者因為沒有把註意力放在僅僅幾個日後價值勢不可擋的公司上,這樣就與稀有公司失之交臂。
因此,有經驗的風險投資家總結出了兩個很奇怪的規則:第一個規則,只投資給獲利可達整個投資基金總值的有潛力的公司。如此就將大多數可能的投資消除了。由這個規則引出了第二個規則:因為第一條規則太嚴苛了,所以不需要其他規則。
如果打破第一個規則,會是什麽情形呢?安德里森·霍洛維茨投資基金2010年在Instagram公司投資了25萬美元。兩年後Facebook以10億美元買下該公司時,安德里森已經賺到了7800萬美元,兩年不到312倍的回報。問題是,安德里森的基金規模是15億美元:如果只開出25萬美元的支票,那麽它得找到19個Instagram,才能收支平衡。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投資者總是對值得投資的公司投資得更多。
當然,沒有人事先確切知道哪些公司會成功,因此即使是最好的風險投資公司也會有一個“投資組合”。一個好的投資組合,每家企業都必須真正具有取得極大成功的可能性。彼得·蒂爾的創始人基金大約只關註五到七家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具有獨特的基本面,未來可能擁有數十億美元的價值。彼得·蒂爾認為,如果一個投資者不關註事業本質,而是關註其是否適合多元化避險策略的財務問題,那麽投資就像是在買彩票。
但是,對於怎樣保證未來價值這個問題,最普遍的回答是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別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每個人都被告知不要孤註一擲。投資組合源自民間智慧和金融慣例,其義為,所投資的公司越多,在不確定的未來,所承受的風險也越小不過。不過,那些懂得冪次法則的投資者所列的投資標的會很少,因為最具特殊的公司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公司會勝過其他所有公司。
結論
在這三個證據里,查理·芒格以其豐富的投資經驗建議投資者不要分散投資,而要集中投資,甚至高度集中投資至90%。伯納·派頓以其邏輯學中過度概括的角度從反面論證了分散投資的謬誤,指出分散投資或集中投資與能否獲利都無關,重要的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情。彼得·蒂爾則以其冪次法則正面論證了集中投資的可行性,因為壟斷性公司從來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一家公司會勝過其他所有公司,因此高度集中投資的邏輯確立。
據此,高度集中投資一家公司顯然並不存在某種謬誤。如果存在某種謬誤,恰恰是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實際上,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就像一位投資者所說的,必須在相對正確的時間以大致正確的價格買入絕對正確的公司,那麽集中投資或高度集中投資就是正確的。當然,高度集中投資並非適用於所有時間、所有處境和所有目標。
在具體的投資實踐中,假如一家極具壟斷性的公司在其基本面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出現了大致正確的價格,那麽就可能適用。假如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在其基本面出現了具有確定性改變的情況下,又出現了大致正確的價格,那麽同樣可能適用。但是,假如都沒有出現上述的兩種情況,那麽還是請以分散投資為主。
分散投資或集中投資並無對錯之分,與獲利顯然無關,但是與一個投資者的風格顯然有關。通常情況下,分散投資不難,但是集中投資很難,高度集中投資則難上加難,個中原因在於對投資標的的把握程度。投資的策略無對錯,沒有最正確的策略,只有最合適自己的方法。當你準備集中投資或者最集中的投資時,你必須想清楚是否合適自己。
不要雇傭聰明的人,卻告訴他們要做什麽。而是讓他們告訴我們要做什麽。
本文由峰瑞資本(ID:freesvc)授權i黑馬發布。
科學家越來越受到創業者追捧。醫療、人工智能這樣的深科技領域不必多說,向來都是博士們的聚集地。就連 Uber、Facebook 這樣的 ToC 類企業,對於數據科學家、心理學家的需求也在逐年攀升。
然而,並不是所有科研人員都能在商業社會中如魚得水。實驗室中追求精益求精,但創業公司追求效率至上。如果學術人才無法應對這樣的思維轉變,就很可能無法跟上其他人的步伐。
因此,Airbnb 工程師團隊寫了這篇文章,向那些有誌轉投商業的學術人才提供 4 點建議,並描述了以 Airbnb 為代表的初創公司在考察學術人員時看重的四點品質:初學心態、自我管理、有效溝通、效率至上。
如果你的企業希望吸引學界人才,這些來自 Airbnb 的經驗一定能幫到你。而如果你作為學界人才,希望深入了解商業世界。
給數據科學家們的一封信
撰文 / Avneesh Saluja, Alok Gupta, Cuky Perez
翻譯 / 張耕、郭蕙、尹藝霏
來源 / AirbnbEng@Medium
學術機構是不是博士的唯一職業出路?
對於身處大學研究所的人而言,他們的職業選擇似乎非常有限。學生常常受到導師、學長的鼓勵,被希望追隨他們的學術腳步。教授則認為只有待在學術圈里,才能擴展知識、教書育人。因此,大部分研究生、博士生都認為外面的世界實在有些遙遠,自己除了象牙塔以外無處可去。
但留在學術圈里並不容易。美國大學每年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學術機構提供的工作崗位。因此,一些博士會把目光投向矽谷(尤其是科技產業)。但從學術環境中縱身一躍到商業社會並非易事。Michael Li(數據科學家獵頭)在他最近的博客中描述了這種轉變。他認為學術研究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但這在商業社會行不通。如果想要在矽谷生存下來,學術人才必須學會加快速度,在最短時間內給出答案。
我們大致同意這種基本的權衡過程,但如果想在 Airbnb 工作,這種思維的轉變與差異將更為微妙。對於希望進入 Airbnb 的學術人才,本文首先討論我們看中哪些(軟件和硬件)技能,以及為他們的成功入職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
/ 01 /
對於那些來自學界的數據科學家,我們看中以下四種品質
Airbnb 用數據科學來提升用戶體驗。
在今天的科技領域中,“數據科學” 這個詞有些被用濫了。它的研究範圍包含數學統計、商業和 “黑客” ,承載了所有與數據相關的事物。數據科學家需要在數據中提取價值,來驅動企業成功。Airbnb 也需要通過數據來決定進行哪個實驗,開發什麽機器學習模型,以此提升用戶體驗。
因此,當我們從研究所招聘專業人才時,不僅會考慮他們的專業水平、價值觀,還會考慮以下 4 種品質:
初學心態
我們期望你在相應的學術領域名列前茅,對任何專業事務都能如數家珍。然而,學術上的成績和經驗並不一定能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我們期望候選人能夠以審慎的心態,意識到自己在商業領域的無知。但這種無知只會是暫時的,Airbnb 有很強的導師制度,我們的企業文化關註個人成長。加入 Airbnb 並不意味著停止學習,相反,你還需要學習更多。
我們尋找的是那些渴求學習更多,並且願意在自己專業領域之外拓展能力的人。
自我管理
我們期望應聘者是一位懂得自我管理的博士生。“自我管理” 也是每個人進入研究所時上的第一課:如何開展自我學習,並對目標進行優先級排序。一個資深研究者還應該懂得如何預見一個可能失敗的研究方向,並迅速把精力轉移到更有可能成功的地方。
商業機構非常看重學術人員自我管理的能力。
此外,在那些充斥著學術競爭的尖端領域,學術人員還需要挑戰同行、推翻假設。在 Airbnb 的數據科學部門,我們一樣追求這種質疑精神:不安於現狀,不斷追求假設的邊界,甚至是推翻假設。
有效溝通
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資深的研究人員不善於溝通。然而 Airbnb 是一個充滿協作的環境,數據科學家不只是待在組內埋頭研究,還需要與工程師、設計師、產品經理、和非技術人員進行合作。
Airbnb 不僅看中優秀的專業能力,更需要將所有觀點有效地傳遞給受眾,從組內其他的數據科學家,直至 CEO。否則觀點就無法產生應有的影響。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的溝通,觀點、方法和假設的表達都必須幹脆利落、同時又能讓聽眾心悅誠服。
短跑而非馬拉松
學術機構會允許研究人員花幾年時間發表一篇論文,但在商業社會,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效率至上” 是科學家在商業機構工作時需要擁有的思維。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同意犧牲研究質量,而是說在 Airbnb,我們更期待盡快看到第一手數據的產品,通過叠代來提升表現。在針對數據科學家的面試過程中,我們希望候選人擁有商業頭腦,以及在提交數據產品或分享觀點前,能盡快提供一個較為完美的解決方案。
/ 02 /
如果你希望從學界進入商業社會,這里有 4 條小建議
對於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來說,走出象牙塔的經歷也會非常不一樣。學術界和商界之間在今天連接更加緊密(尤其是計算機科學和應用經濟學),一個新的想法從研發到應用於產品或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對於希望跨出那一步的人來說,強大的編程能力和科學計算之類的 “硬知識” 固然必不可少,但是真正難掌握的是那些職場中的 “軟知識”以及商業領域的思考邏輯。我們把這種邏輯分成了 4 個大的領域:
註意細節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複雜的細節和謎團。學術研究的作用之一,就是將核心問題從這些線團中抽象出來。
在學術機構中,科學家用來做實驗的數據大多編排整齊、幹凈。作為基準的測試序列已經被他人測試過,整個實驗也有非常詳盡的記錄。為了保險起見,有些人可能會做一些額外的數據清洗工作,但不管怎麽清洗,至少實驗所需的大部分信息都來自於數據本身,尤其是訓練標簽(trainng label)通常是已知的。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我們需要從一個嚴格控制變量的領域或者實驗中收集數據,以確保數據沒有受到汙染。
比起學術機構,商業環境里的實驗環境總顯得 “泥濘不堪”。
如此優秀的實驗環境,在商業機構里幾乎是天方夜譚。首先,研究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設定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從數據中提取、收集的標簽(label),是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輔助變量的設計是否有漏洞?我們甚至有沒有記錄需要的信息?數據科學家需要深入問題,並利用專業知識將問題、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成果。和研究抽象的學術問題相比,在這種快節奏的環境里工作其實需要同等或者更多的創造力。
80% 規則
學術和商業探究問題的方法不盡相同。前者希望找到盡可能優秀的解決方案,通過不斷與之前的結果進行比較,提升實驗質量。但如果在商業機構中工作,你常常會被分配到這樣的工作:在一個先前沒有任何研究成果的領域應用模型,你根本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參照。這樣做往好了說是一個挑戰,往差了說,可能會對企業帶來負面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只需要用 80% 的精力追求模型完美。如果過分精益求精,不僅會暴露你對目標缺乏優先級排序,更有可能根本就行不通:實驗內外部的評估指標或許一點關系都沒有。
知識-影響有效點
即便不在學術機構里,你也可以用知識影響別人。
Michael Li 在他的評論里提到:創造影響力比傳揚知識更重要。在 Airbnb,我們認為每個人的終極目標其實是平衡上述兩點。很多人最初進入學術界的動力是發掘和傳播知識。這一點在商業社會更加重要,用知識、經驗說話,可以避免其他人做重複的工作。
為了這個目的,Airbnb 建立了知識儲藏室,里面有我們內部同事互相審閱的出版物、論文,最近還把它開源了。我們也鼓勵數據科學家盡可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我們同時有每周一次的研討會,將數據科學家和其他各個領域的領導者聚在一起,來展示他們的工作,並指導後輩。
積極主動
一個成功的科研人員不僅知道如何解決疑難問題,更要知道如何問對問題。這需要一份積極的態度——發現機會,並且開拓相應的研究方向,而不是期待別人布置一個問題讓你解決。學術界經常鼓勵這種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這也是為什麽 Airbnb 鼓勵很多頂尖院校的人加入我們的原因。
/ To Sum Up /
引用一句名言 :“不要雇傭聰明的人,卻告訴他們要做什麽。而是讓他們告訴我們要做什麽。” 每個學術領域都會培養不同技能的人才,我們尊重這種多樣性,並從中招賢納士,以幫助我們解決 Airbnb 每天面臨真實而有趣的問題。
《真正的男子漢2》
奧運金牌得主、遊泳選手孫楊,對自己參加的真人秀節目《真正男子漢》開炮,發微博批評真人秀靠演,覺得自己一而再再而三被忽悠,隨後秒刪微博。而無獨有偶,《中國好聲音》選手梁博也曝出,自己在參加節目時就曾收到“稿子”讓他照著念,這讓他心里充滿疑惑。
對於孫楊的炮轟和梁博的自曝,有網友評論稱,“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拆穿?”連網友和觀眾都知道,幾乎所有真人秀都靠演或者有演的成分,孫楊和梁博的聲音,反倒顯得有點兒少見多怪。但鑒於孫楊是體育圈人士,對娛樂圈的玩法並不了解,梁博在參加“好聲音”之前,也是個純粹的音樂愛好者,兩人沒法接受真人秀要靠表演,也在情理之中。
相對於職業演員來說,真人秀要靠表演完全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比如和孫楊一起參加《真正男子漢》的楊冪就稱,“對我來說,是真實的訓練,真的在流汗,每一滴汗水都是真的”,楊冪說的話沒得挑,訓練的確是真的,但訓練之外出於節目可看性方面的情節設計,演員也會習慣性地用職業態度去面對,演就演了,有什麽大不了的?
諸多明星有的到了真人秀當中如魚得水,也有先是有點不適應後來習以為常的,但多少都會面臨照著劇本演的問題。業內人士有說法,真人秀內容的構成是“七真二引導一演”,這個大概是靠譜的,因為如果給演員設置的角色性格與演員天性不符,演員也會覺得尷尬、不自然,如果“劇本”恰恰釋放了演員表演的空間,演員何樂而不為?能在真人秀里玩得很嗨,順便還賺了大把出場費,難怪許多當紅演員都不演影視劇去了,成了真人秀的常客。
也有個別真人秀,存在“一真二引導七演”的狀況,這對演員來說就有些吃力了,容易導致演員在錄制節目時心不在焉,甚至引發不良情緒,但這樣的狀況畢竟還是少。電視臺制作真人秀,其出發點就是要激發演員的表演活力,為觀眾貢獻精彩鏡頭,沒有攝制組故意為難演員的。回顧這幾年火爆全國的真人秀,哪個不是評委、演員和攝制組密切配合的結果?如果想要看百分百真實的真人秀,那倒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真人秀的最終呈現,是依賴大量拍攝的素材、具有情節性的剪輯、烘托氣氛的音樂與字幕等手段構成的,也就是說,就算拍攝時沒有任何劇本,參與嘉賓都是百分百真實的表現,最後呈現給觀眾的,一樣是帶有創作性質的加工後的作品。況且,真人秀並沒有隱瞞使用劇本的意圖,如果在節目結束之後留意一下幕後工作人員名單,便會發現“編劇”一欄出現的諸多名字。在特別火的真人秀節目中,每位嘉賓背後有一位編劇跟班,已經不是什麽秘密。
對娛樂的事不必過於當真,這已經是不少觀眾的共識。但有一點需要註意,盡管可以在內容呈現方面,采取多樣的表現手法,但在價值觀方面,要有正確的引導。也就是說,演員在真人秀中怎麽演都可以,但不能脫離了辦真人秀節目的初衷——在為觀眾提供娛樂的同時,還要負責對觀眾有所啟迪,幫助觀眾發現生活里更多美好的事情,只有這樣,觀眾才能對真人秀里的“演”視而不見,只去享受節目所帶來的豐富觀感。
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習近平祝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習近平表示,中美建交37年來,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促進了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繁榮。事實證明,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的正確選擇。當前,中美合作擁有重要機遇和巨大潛力,雙方要加強協調,推動兩國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增長,拓展各領域交流合作,讓兩國人民獲得更多實惠,推動中美關系更好向前發展。
習近平指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發達國家、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需要合作和可以合作的事情很多。我高度重視中美關系,願同美方共同努力推進兩國關系,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其他各國人民。
特朗普表示,感謝習主席祝賀我當選美國總統。我贊同習主席對美中關系的看法。中國是偉大和重要的國家,中國發展的良好前景令世人矚目。美中兩國可以實現互利共贏。我願意同你一道,加強美中兩國合作。我相信美中關系一定能取得更好發展。
習近平和特朗普同意保持密切聯系,建立良好工作關系,並早日會面,就兩國關系發展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及時交換看法。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馬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兩國元首回顧總結3年多來中美關系發展經驗,一致同意確保中美關系繼續沿著正確軌道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習近平積極評價奧巴馬為發展中美關系所作努力。習近平指出,這是我們今年第三次會晤,也是3年多來第九次會晤。我們就事關中美關系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多次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特別是決定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引領中美關系取得重要積極進展。3年多來發展中美關系的經驗可以歸納為:一是要把握好中美關系發展大方向,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二是積極拓展務實合作,追求雙贏、多贏,既造福兩國,又惠及世界。三是堅持建設性管控敏感問題,相互尊重、避免誤判、多作換位思考,防止矛盾升級。
習近平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
習近平強調,中美兩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方面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擁有廣泛共同利益。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普遍期待。特朗普先生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後,我已同他通了電話。我願意同特朗普先生一道努力,拓展兩國在雙邊、地區、全球層面各領域合作,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實現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推動中美關系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進展。
奧巴馬表示,3年多來,我同習近平主席保持頻繁交往,建立了坦誠、友好、建設性的關系,增進了彼此信任。美中兩國攜手應對挑戰並有效管控分歧,有關磋商和合作機制富有成效。雙方在促進全球增長、達成伊朗核問題協議、應對西非埃博拉疫情等問題上開展合作,特別是在推動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美中關系是世界上最具重要意義的雙邊關系,一個建設性的美中關系將使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受益。我已向特朗普先生介紹美中關系的重要性,強調應實現兩國關系平穩過渡。美方願意同中方發展更加持久和富有成效的雙邊關系。
雙方還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等參加會見。
12月8日,第一財經新三板峰會暨第三屆“華新獎”頒獎盛典將在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飯店舉行。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付柏瑞在會議上表示,股轉公司關於公募基金進入新三板已有初步方案,現仍在溝通階段。
公募入場不等於解決掉流動性問題
付柏瑞表示,“股轉公司對公募的方案是有計劃的,他們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初步的方案,只不過大家還在溝通。我們現在已經在準備新三板公募產品的申報。”
不過,深創投黨委副書記、紅土創新董事長邵鋼在論壇上表示,市場對於放開公募基金入場解決新三板流動性問題的期待過高。他說,“公募基金作為資產管理機構,保證投資人的財富安全和識別風險是第一要求。但當前新三板很多政策或者定位都不很明確,開放公募基金進入新三板應該是個偽命題,明年開放的希望不大。”
易方達基金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陳永認為,公募基金入市不是來當“接盤俠”,徹底放開大規模的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不會一蹴而就。他表示,公募基金可以以創新的方式漸進介入新三板,如成立混合型的基金,允許部分倉位配合新三板或者成立封閉型的基金,以試點的方式來給公募基金提供新三板投資空間等,都是可以考慮。
去年11月,證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指出,研究制定公募基金投資掛牌證券的指引,支持封閉式公募基金以及混合型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公司。
目前,公募基金投資新三板仍主要是通過專戶形式,今年以來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公募基金新三板專戶產品僅有31只,遠遠低於去年271只的水平。
公募投資新三板的“正確姿勢”
天弘基金新三板業務負責人李蘊煒在12月8日的第一財經新三板峰會上表示,如果公募基金進到新三板,還是會像PE/VC機構,按照一級、一級半市場的投資方式去做。因為目前二級市場沒有買盤承接,而一級市場不斷向外拋壓,市場正處於惡性循環的局面。
嘉實基金新三板投資負責人杜福勝認為,公募基金所面對的客戶多數對資本市場不夠熟悉,因此對風險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前幾年出現的風險事件,對於公募基金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公募基金可以倚仗在風控體系和投資經驗等優勢,根據新三板特點進行業務創新,比如對股票只進行長期評級等等。
陳永指出,公募基金可以以定增為主、輔以股票池性質的二級市場買入為輔的投資策略。由於新三板掛牌公司信披、監管和研究覆蓋程度較低,公募投資團隊不可能完全依賴傳統的股票池模式,必須加強點對點的調研,比A股業務要求更高。在進行一級、一級半市場投資的同時,篩出股票池供二級市場買入。
他表示,新三板是一個新生事物,公募基金估值委員會對新三板產品通常比較陌生,不熟悉如何估值。而且,由於協議轉讓的存在,產品凈值的波動非常大,未來對客戶解釋都十分麻煩。對於專戶產品的估值,目前做市企業是按照收盤價,協議轉讓的企業還是按照投資成本定價。
杜福勝表示,“如果出現這種手拉手(協議)交易,按照市場法,盤中有時會按照一分錢來估值,回撤、波動率都會有比較大的波動,在公募體系中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因此,即使很多協議股票中也藏著金礦,但前期公募基金只能放棄協議股票,只投創新層的做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