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4=1》幕後製作花絮達哥x陳惠敏「回帶器」教學

1 : GS(14)@2016-09-23 08:10:07

最強存檔15年新聞資料庫

有睇預告片朋友,大約會知道影片講述隱世高手敏哥運用「蘋果動新聞」App,引導王sir查案,當中更牽涉一個「回帶器」程式,究竟是何方神聖?其實回帶器,乃「蘋果動新聞」推出的一個新聞搜尋程式,讓大眾可以搜查15年內發生過的所有新聞。無論是新聞、娛樂、財經、體育、果籽,甚至是雜誌,都可以重溫所有新聞資訊。



戲內,敏哥用「回帶器」查找昔日新聞,助王sir查案。

方便易用昔日新聞隨時重溫

一個強大的系統,使用方法卻十分方便簡單。用家只需要打開「蘋果動新聞」,選擇左上角的選項,然後在左邊的欄目選擇「昔日」;隨之有一個日曆彈出,隨便選擇年份、月份、日子,就可以翻查當天的所有新聞,讓用家隨時隨地,看盡昔日新聞。戲內敏哥有強大的回帶器幫手,難怪查案速度比王sir總是更快更準啦!



在影圈打滾多年的陳惠敏與網絡紅人達哥對戲,討論「回帶器」使用方法。

《1+4=1》劇情簡介

一個神秘人及算式1+4=1之出現,令年輕探員王sir(王宗堯飾,下稱王)方寸大亂,在其苦無對策之時,得到隱世已久的敏哥(陳惠敏飾,下稱敏)指點。初時,敏所給的線索支離破碎,令王有感被牽著走而一度信心動搖,及後發現每項線索均準確指向所追尋的目標。王愈見接近目標,又因為敏追查線索的速度及準確性奇高而起疑,線索愈多令王更陷混亂,王最終發現原來神秘算式1+4=1背後,有著一個更強大的答案。



由蘋果日報、壹週刊、飲食男女、ketchuper、青雲路聯合製作「蘋果動新聞」程式即日於蘋果App Store及Google Play強勢上架
App Store下載link: https://goo.gl/PpyDm0
Google Play下載link: https://goo.gl/IIHZEj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23/197787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33

《1+4=1》製作花絮「一報四刊」達哥親身教學

1 : GS(14)@2016-09-27 07:14:47

革新蘋果動新聞 五強合一

於《1+4=1》戲內,惠敏哥一app在手,便將勤力,又到處奔走的王宗堯也比下去。而原來於戲內飾演神秘看更的達哥,都有用過1報4刊新功能,究竟達哥手上的「蘋果動新聞」app,跟舊版本有什麼分別?首先,除了先前提及過的「昔日」新聞回帶器功能,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合拼更新,就是將1份報紙,4本雜誌,完美結合於一個手機程式內,讓用家一app在手,就可以免費瀏覽新聞及雜誌資訊,只需一按「蘋果動新聞」手機程式,就可以飽覽報紙「蘋果日報」,及4刊「壹週刊」、「飲食男女」、「ketchuper」和「青雲路」。



達哥在《1+4=1》內,演出交足戲。

強勁合體 方便用家

一個好的手機程式,功能性固之然重要,但使用方法是否方便(user friendly),亦是用家最關注的事情。「蘋果動新聞」今次程式更新,一開app當然仍是看「蘋果日報」及「動新聞」的版面,如果想睇4本雜誌,只需按左上角的選項,便可在左邊欄目看見4本雜誌,可謂簡單易用。難怪達哥戲內話自己唔鍾意打機,反而要用「蘋果動新聞」睇資訊啦!



「蘋果動新聞」更新版本,功能更全面,使用更方便。

《1+4=1》劇情簡介

一個神秘人及算式1+4=1之出現,令年輕探員王sir(王宗堯飾,下稱王)方寸大亂,在其苦無對策之時,得到隱世已久的敏哥(陳惠敏飾,下稱敏)指點。初時,敏所給的線索支離破碎,令王有感被牽著走而一度信心動搖,及後發現每項線索均準確指向所追尋的目標。王愈見接近目標,又因為敏追查線索的速度及準確性奇高而起疑,線索愈多令王更陷混亂,王最終發現原來神秘算式1+4=1背後,有著一個更強大的答案。由蘋果日報、壹週刊、飲食男女、ketchuper、青雲路聯合製作「蘋果動新聞」程式即日於蘋果App Store及Google Play強勢上架
App Store下載link: https://goo.gl/PpyDm0
Google Play下載link: https://goo.gl/IIHZEj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26/197819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139

李小龍迷洋男教詠春破格教學開5分校收400生

1 : GS(14)@2016-10-01 13:19:48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統華人師徒倫理關係中,師命不可違是天經地義。不過,紐約居民韋陀(Alex Richter)卻以破格教學方式,打破師生隔膜,成為紐約最受歡迎的詠春師父。這名「鬼佬」接受專訪坦言,時代已經逆轉,教授功夫不能再高高在上,「如果我付了學費,還要討好師父,一早便退學了」。駐紐約記者:鄭柏齡自小沉迷武打巨星李小龍的韋陀,2002年在紐約開設首間詠春學校,「開學時只有數名學生,擠在跳舞室上堂」,但短短15年間,他的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單計曼哈頓內兩層高的武術學校,已收生逾400人;韋陀又創立詠春體育會,五間分校遍佈康州、德州等地,一舉成為美國東岸最大型的詠春學校之一。韋陀接受《蘋果》專訪坦言,當初從未想過詠春學校會如此成功,笑說:「可能學校網頁做得好」。事實上,他的西方輕鬆教學方法,打破師徒隔膜,才是吸引大量學生的主因。有別於傳統武術學校,韋陀自稱「服務供應商(service provider)」,「我收了學費,自然要教曉你所有東西,在西方這是十分正常的」。韋陀舉例,他曾經在香港跟隨多名著名詠春師父學習,包括獲葉問徒孫梁挺私人教授長達九年,對於傳統師徒關係有深刻體會。「作為徒弟,行事總要小心翼翼,時刻讓師父感到高興,期望他有朝一日,願意教你一招半式」,韋陀坦言時代已經逆轉,學生付錢上課,自然希望有所得着,「如果要我一邊付學費,還一邊在等,那我一早退學了」。不過,與學生們融洽相處的教學模式,卻使他受到來自香港、專程到美國考察的師伯指責。韋陀憶述,那天剛好撞見一名學生,兩人自然地打招呼、握手及擁抱,「師伯看到後,對我批評說:『師父怎麼可以擁抱徒師?』」。儘管傳統武術界對韋陀的教學方式略有微言,但他表示,當師伯們看到其創辦的學校成績理想,大多「無聲出」。韋陀強調,對傳統中國文化充滿敬意,課堂上還會教導學生有關詠春背後的故事,「不只是來練習打架」。傳統拜師學藝之所以嚴守師徒名分,韋陀認為是導師不把教授功夫看成維生職業所致,「以香港為例,很多『師父』只是兼職授徒,社會上對武功師父這門專業,沒有足夠重視」。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1/197878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46

「小馬雲」獲馬雲供書教學

1 : GS(14)@2016-11-13 11:32:30

「這是一個看臉的年代」?!與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長得極像的男童范小勤終獲馬雲資助。據報,馬雲近日透過阿里內部郵件表示,願意承擔「小馬雲」的上學費用,到大學畢業。消息曝光後,有內地網民調侃,但也有人反駁:「少些調侃吧,我覺得是很暖心的好事。」


馬雲:如在照鏡子

一張名為「馬雲小時候的照片」去年夏天在內地網上爆紅。馬雲當時也關注這事,還發微博「乍一看到這小子,還以為是家裏人上傳了我小時候的照片,這英武的神態,我真的感覺自己是在照鏡子啊。」之後,有媒體走訪發現,孩子叫范小勤,來自江西永豐縣石馬鎮嚴揮村委會河山自然村,家庭非常貧困。網友聽到馬雲資助小馬雲的消息後表示:「小孩子挺幸運的,希望他加油,做到知識改變命運吧!」新浪娛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3/198319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14

子女教學大不同甘比貼地孖大劉賣旗 呂麗君嚴陣保護

1 : GS(14)@2016-11-18 17:56:32

【數碼港】■甘比昨日一早如常親自送女兒返學。




華人置業前主席劉鑾雄(大劉)紅顏知己甘比,在聲明風波後如常照顧一對仔女返學放學,而被大劉斷絕關係的呂麗君,昨日亦蹺女兒手接放學,二人各自當好媽媽。不過,據知甘比及呂麗君教子女的方式大不同,甘比管教方法「貼地」,經常提醒女兒是「普通人」,又帶她賣旗助基層,大劉也一起親子樂,呂麗君就將子女如公主、王子般看待。



超級富豪劉鑾雄日前高調宣佈跟呂麗君分手,撇清關係,其女友甘比即成為大劉身邊的「唯一」。呂麗君與甘比同樣為大劉誕下一子一女,呂麗君女兒秀盈及細仔子鋒,分別14歲及6歲,甘比女兒秀樺及兒子仲學則分別8歲及4歲,兩女出身背景不同,育兒方式亦有別。家住屋邨、娛樂記者出身的甘比一直以「貼地」方式教導仔女,她亦曾於專訪中提及,女兒被傳媒影相時,她會向女兒解釋:「你只係普通人,冇乜嘢特別,因為你爸爸出名,外面嘅人想知道爸爸嘅事,所以先影你。」



■甘比希望女兒秀樺自知只是普通人,她曾與大劉帶囡囡去賣旗幫人。


藉身教助他人

甘比曾揚言不會當「怪獸家長」,也不做「直升機家長」,過往她與大劉齊齊帶女兒秀樺去賣旗,藉身教去令女兒知道要幫助別人,女兒亦好開心,甘比又會帶囡囡坐港鐵,希望女兒能體驗平民生活。昨早7時多,甘比如常親自送一對子女返學,她坐「1M1SSU」車牌七人車離開高士美道大宅,送女兒去數碼港返學,其間她被追問大劉現時身體狀況、是否獲贈100億現金打官司、對呂麗君的聲明看法、聞呂麗君呼大劉做「老公」會否不開心?甘比都只說:「冇嘢喇,唔該晒。」之後她返家逗留約一小時,再出發送囝囝到北角返學,對傳媒提問依然沒有回應。



【北角】■送完囡囡返學,甘比相隔一個小時多又再送囝囝返幼稚園。

■甘比盼子女過普通小朋友生活,會帶子女逛街嘆雪糕及去書店睇書。資料圖片



■呂麗君昨到學校接女兒秀盈放學,14歲的秀盈孭着Hermès經典入門手袋Her bag。

■呂麗君昨外出時,屋內有人見傳媒拍照,突然舉起摺枱遮擋。

■去年呂麗君帶秀盈去英國劍橋大學出席霍金50周年晚宴。互聯網圖片

飛英國見霍金

至於本身十分好學的呂麗君,當年誕下女兒秀盈後,就飛到英國讀書6年,更於倫敦大學King's College取得化學博士學位,而她一直希望子女成材,去年5月,呂麗君獲邀出席霍金在英國劍橋的晚宴,亦有帶秀盈同行。昨午接近3時,一名外傭及一位疑是公司職員坐的士駛入呂麗君的白建時道大宅,拿着公文袋的男職員步入屋內,呂麗君則於約一小時後離開大宅。化了淡妝的呂麗君,乘七人車去北角接囡囡秀盈放學,全程有一位女友人陪伴,她下車時被追訪,呂麗君仍大方讓傳媒拍照,心情看來不俗,而保鑣在秀盈步出後,即以遮陣阻記者影相,呂麗君及囡囡等上車後便返大宅。採訪:盧妹、黃曉程攝影:畢紹基、吳耀輝、梁繼光


【股價飆升】公司市值增5億

劉鑾雄宣佈與呂麗君分手,連日來成為市場焦點,其間接持有的利福地產(2183)單是過去4日已累積上升58%,公司市值增加近5億元!利福地產是崇光母公司利福國際(1212)旗下公司,大劉與其胞弟劉鑾鴻同樣持有利福國際,而利福國際過去兩日的股價未見異動,反觀持有內地地產項目為主的利福地產就連升兩日,昨日再逆市升11%至52周新高,以昨日收市價3元計算,公司市值達12.57億元。至於大劉直接持有的華人置業(127)近日未有大幅波動,昨日微升0.1%至13.82元,以其家族持有74.99%計算,持股市值為197.69億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8/198374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11

面對種族欺凌點算?老師教學生:冷靜應對

1 : GS(14)@2016-11-24 07:39:33

美國總統大選過後,社會上出現不少撕裂,對於部份美國新移民來說,亦是惡夢的開始。不但有數百萬個家庭有機會分離,警方也坦承種族歧視衝突增多。不少新移民徬徨「遇到歧視該怎麼辦?」家長更希望知道如何跟孩子討論種族問題。一位中學老師便提出招,教大家用愛化解紛爭。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拉丁裔老師Agnessa本身是移民,8歲才搬來美國的她,接受《蘋果》電話訪問時表示,平時校園已有不少種族歧視紛爭要處理,而大選過後就更升溫。校內有不少無證移民學生的她表示,大選後翌日上課時,學生都顯得十分惶恐,「當時課室內有40雙惶恐的眼睛看着我,他們會問『學校是否要取消我的免費午餐』、『是不是要趕我回去我的國家』等」。她解釋,對於小學生來說,經常都會覺得成人的世界很完美,都會相信他們所講的就是對。但Agnessa覺得,在種族歧視及欺凌這些議題上,要誠實向他們解釋,不要包上糖衣,「這個世界不是完美,一定會有人因為你的膚色、你的外貌或其他外在的事而批評你。」她續指,若分享自身經驗,說「老師也遇過這種事情」,告訴他們自己被欺凌或歧視的經驗,孩子們更能聽進去。她說,「我會告訴孩子們,我也經歷過不好的事情,但我要你們知道,即使這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還是會好好的」。另外,亦要讓孩子上一課愛的教育。Agnessa說,「我會告訴學生,另一個孩子對你越過分,你就要對他越好。」。因為當時的情緒一定很憤怒,如果一反擊就會令事情變得更糟,仇恨會越來越深。她教學生退後一步,保持冷靜應對,並鼓勵他們,「我知道這要求很難辦到,你第一次面對這些一定很難,但只要反覆練習就可以做得到。」她要學生告訴欺凌者,「我很抱歉我的膚色讓你感到不舒服,但這就是我」。她說,孩子們並不懂何謂種族歧視,只是看到跟自己不同的人,總會有所反應。這樣的說法,會讓欺凌別人的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做錯。
Agnessa常跟學生分享一個故事,一個小學生因癌症接受化療,失去了眼睛及頭髮,被同學嘲笑他的外表;但這位男生走到欺負他的人面前,道歉及解釋自己的病令別人不舒服,「我很抱歉我的癌症讓你不舒服了」,最後兩人成了好朋友。最後她並推薦家長伴讀探討欺凌問題的《Wonder》(R.J.Palacio),「我在課堂上跟學生們一起朗誦這本書,透過閱讀探討歧視與霸凌問題。」
Uber司機Shaun對「軟回應」也很認同。他作為一名非裔司機,曾有乘客上車時擺出一副不喜歡他的姿態,全程一語不發,下車時更大力甩車門,讓車門邊都花了。他也曾去機場接載一對白人老夫婦,他們對着他叫「take us home jeeps!」令他覺得不受尊重。但對於此種待遇,雖然他感到非常不開心,但亦都默默地完成他的工作,沒有反?歧視他的人。他亦告訴他的孩子,在美一定會面對歧視及欺負,如果有人說了甚麼或把手放在你身上,不要有反應,「如果有反應,就代表他們得逞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4/198442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20

電子教學商意學擬融資外闖

1 : GS(14)@2016-11-27 12:40:28

【明報專訊】隨着時代變化,教學工具比以前更趨日新月異,並且由傳統的學習課本,變身成為電子化無線教學工具。由傳統的教科書現代教育研究社創辦人之一的黃氏家族,早年發起成立香港意學教育科技(ALS),其行政總裁黃慶凱表示,他們已經開發出線上線下教學方案,甚至從香港跨境內地發展,更擬在適當時尋求融資及更多合作。

開發出線上線下教學方案

創辦老牌香港教科書出版商現代教育研究社在港屹立接近60年歷史,見證過香港教學工具及教室發展的諸多變化。黃慶凱稱,由於香港的課程變化快且多,改動亦有時較顯著,加上目前教學上着重由學生去發現事物,這都對傳統教科書出版行業構成挑戰。因此他說:「若只做內容,所有人都是對手,但是目前因應需要設計方案,所有人便是合作伙伴」。有見科技發展,有助拉近出版商與學校的關係,但是同時顧及課程內容繁多,教師需時掌握新電子教學工具及操控上遇到困難,他們便發起成立意學,在香港、內地甚至海外市場,整合好軟硬件並提供整套教學方案。他期望,該等方案可讓教師及學生在班房內只需簡單WiFi連接及平板電腦操作,提高兩者之間的互動性,並減少教師負擔,提高效率。他們的方案亦可兼容在不同學科應用,亦可以設計成特定多媒體教材。

提高遊戲元素 促進互動

因應目前電子化的教學方案,大多停留於讓學生提交功課,並且讓老師處理行政事務,黃慶凱說,意學擬因應學生及其家人、同學及老師組成社群網絡,先將激答活動從網上轉移到Apps方面發展,既增加內容,亦提高遊戲元素,甚至促進與同學及校際之間的互動性,老師亦可參與其中。他們從中更可找來贊助商支持及和出版商合作,幫助業務平台發展。教師、家長及學校可借此新平台取得報告,更易掌握學生的學習表現,幫助制訂教學方案。他認為,這比傳統紙本暑假作業產生的效益更大,至今已有逾100家學校參與。下一步他們會針對學校行政,及圍繞學生生活基本所需及激勵元素,甚至讓家長及學校設定目標,及加強家長與學生溝通方面着手,設計方案。

黃慶凱說,意學要做好電子教學平台,不能單靠一己之力,日後會在有需要時,尋求財務資源、融資、合作或聯盟,去支持業務發展。他們亦會衝出香港市場,尋求發展空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30&issue=201611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33

【親子籽】兩歲半揸刀 四歲識炒飯 自家教學媽媽:從玩樂中學習

1 : GS(14)@2017-02-18 09:52:43

5歲半的天天有四個夢想:第一是爸爸不用全職工作,可以經常陪我;第二是媽媽繼續陪伴我;第三是上自己喜愛的學校;第四是長大後做發明家。



【親子籽:教養之道】主流教育制度常為人詬病,過量作業操練致學生壓力爆煲,填鴨式教育更扼殺學生創意及學習意欲。其實主流學校以外,孩子還有甚麼選擇?有現代孟母三遷,亦有家長決意逆流走上自家教學路。註冊社工謝麗敏(阿敏)半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分享她摒棄主流幼稚園,在家陪伴兒子成長的心路歷程。



周日午後的北區公園兒童遊樂場,由和煦陽光和孩童嬉笑聲交織而成。如果你是該處常客,可能曾碰見一名髮尾自然鬈曲的活潑男孩,總有媽媽在旁守候。他們正是自家教媽媽謝麗敏(阿敏)和兒子天天。阿敏說到北區公園玩耍是天天最愛的活動之一,「我哋最主要嘅大方向係做家務,有大自然活動、身體活動,戶外同室內活動要平衡。有時做藝術活動,例如畫水彩畫、做手工、做紙黏土,或者開包過期麵粉喺地下,佢鍾意free play(自由遊樂)點都得。」


為子放慢節奏 工作狂「有番人生」 

從事青少年及兒童服務已有16年的阿敏,見盡各式各樣的中小學生,因受主流學校教育模式所限,早已失去擁抱夢想的能力,「你問佢夢想真係會答唔到你,因為佢哋好多時都被培養成唔可以有自己諗法。佢哋要適應環境,睇老師同睇家長要求,連玩都冇機會自主,慢慢失去機會去諗自己想做乜嘅能力。」直到兒子天天一歲半,阿敏經朋友介紹參加了華德福遊戲小組(Playgroup),隨後再接觸不同類型的非主流教學工作坊,始發現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好人性化,以小朋友嘅需要為主導,非以管理、秩序或者跟大人期望去做,呢個同我以前咁多年學嘅做嘅都好唔同。」阿敏的自家教學方式,聽起來似乎只有玩、玩和玩,不教兒子寫字、讀書、計數嗎?阿敏表示,兒子未滿7歲換牙前,盡量不想刻意傳授學術知識,讓他先從生活及玩樂中學習自理,培養好奇心和創造力,「日常生活中我希望盡量畀佢玩真嘢,譬如佢兩歲半已開始揸真刀切嘢,4歲識入廚炒飯,所以佢唔玩煮飯仔,因為佢已經玩緊真實世界嘅嘢。」自家教學需由爸爸或媽媽全天候照顧孩子,要好有錢先做得到?阿敏說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丈夫與她同樣是基層家庭出身,社工的收入亦不算多,另有老人家要照顧,不可能完全靠丈夫的全職收入。幸而阿敏有多年社工經驗,可找到相關兼職幫補家計,近來更嘗試發展新路向,開班教授製作手工皂,「我哋係冇家底嘅人,我哋都為理想努力,所以好多人問自家教學到幾時,其實由天天3歲到呢家都答唔到,我都成日話睇吓啲兼職點、睇吓經濟情況點,如果有一日去到支撐唔到就讀番主流,但係個迫於無奈嘅選擇。」過去17年社工生涯,阿敏多使用主流方法教導學生,例如會開小組帶領學生進行軍訓、夜行等訓練。為了讓學生突破自己、克服困難,阿敏坦言會盡量逼學生達到課程或活動設計的目標,忽略了學生的意願,「我?家都唔太贊成咁做。我會畀佢哋有free play、有空間,以前唔會畀,原來自由玩耍畀佢哋學習到好多嘢,例如社交、專注力、創造力,令佢哋情緒平靜、發揮自主,?家教法嘅設計會好唔同。」除工作上對待學生的方法有所改變外,她發現自己為了配合兒子慢學的節奏,從一個處事急躁、講求效率的工作狂,變成了懂得放慢腳步、享受空間的人,「我陀住佢7個月時都仲帶隊露營,只不過唔過夜咁解,做嘢同好多香港人一樣,好忽略自己所有需要,身體、情緒、精神、心靈健康,我個仔將呢啲嘢全部送番畀我,我覺得自己有番個人生。」



天天2歲半開始就學會在父母監督下使用刀具,曾試過切傷手,大哭一場後再沒有切傷過。

天天4歲已學會炒飯,更會在父母監督下使用刀具,曾試過切傷手,大哭一場過後,再沒有切傷過。

身為全職社工的爸爸平日工作繁忙,周日會陪同天天到公園遊玩。


「重點係搵一條最想行嘅路」

然而,並非太多人支持他們自家教學的決定。訪問當日,任職主流幼稚園逾30年的退休教師陸結韶,問出了很多人對自家教學的疑問,「主流幼稚園只得三個鐘,放學返到屋企都大把時間自家教,而小朋友返學又可以過群體生活,點解你唔畀佢返呢?」阿敏回答,返學時數非重點,只因她不算十分認同主流教育模式,例如7歲前教導孩子學術知識、常用刺激性方式如誇張語調和孩童溝通等,並非阿敏理想的教育方式。陸老師亦疑惑,會否擔心天天有朝一日投身社會,會銜接不到?阿敏表示非主流學生的入大學比率其實比主流學生高,但能否入大學並非她最關注的事,「重點係佢搵到自己一條發揮得到、最有熱情、最想行嘅路。錢搵到最好,如果搵唔到但生活到,做緊自己鍾意嘅事,人生過得快樂、健康,就已經好夠。」兒子天天現已5歲半,即將適齡升讀小一,阿敏說撇除經濟因素,她的夢想是讓天天可一半時間返私校,一半時間遊學或以自家教方式,繼續教他探索世界,「前幾日佢同我講佢有四個夢想,第一係爸爸唔使返全職成日陪住我,第二係媽咪繼續陪住我,第三係返到自己鍾意嘅學校,第四係長大後做發明家發明好多嘢。」而她和丈夫的另一個夢想,是開設一間free play中心,「以天然為主題,室內係天然玩具,室外有大花園種植農作物,有沙池、有鞦韆、pizza爐、木工室等,類似青少年中心,但內容完全唔同,接待家長同孩子,等佢哋經歷主流中嘅甘泉。」



任職主流幼稚園逾30年的退休教師陸結韶(右)與阿敏對談,理解她有自己一套的教學理念。

天天和爸媽共同製作的手工作品。

熱愛繪畫的天天設計的棋盤。


閒時他愛以廁紙筒製成各種發明,此為最新發明望遠鏡。

天天面對鏡頭毫不害羞,更大方向攝影師展示其手工作品。

fb: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



記者:封愷瑜攝影:黃子偉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8/199315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20

入行26年冇拍拖 轉幕後愛心教學51歲袁鳳瑛自購婚紗 問天若有情

1 : GS(14)@2017-04-28 00:54:31

■51歲的袁鳳瑛憑《天若有情》一曲成名,26年沒拍拖的她不怕寂寞,恨着婚紗就自己買。



【《蘋果》專訪】經典電影《天若有情》不只主角劉德華和吳倩蓮令人難忘,袁鳳瑛演繹的主題曲同樣繞樑20多年,在破碎家庭長大的她,出了三張唱片便悄然離開樂壇。現年51歲的袁鳳瑛仍未找到她的「華Dee」,穿上婚紗的她說:「當然恨啦,所以自己買嚟着!」



袁鳳瑛的歌聲在樂壇失蹤了20多年,「原諒話也不講半句 此刻生命在凝聚」這首由她主唱的《天若有情》,成為電影主題曲的經典,日前她應本報邀請着婚紗扮吳倩蓮,坐電單車演出一幕搞笑版,化傷心為笑聲。袁鳳瑛看過這部戲五次,迷戀過戲中的「華Dee」劉德華,她說:「佢做《龍在邊緣》已經幾迷,認識咗佢真人,佢做好多社會貢獻,其實勁佩服佢。」



【搞笑版】■扮吳倩蓮的袁鳳瑛與動主播CK玩搞笑版《天若有情》經典一幕,令她一嘗着婚紗的心願。

【原裝版】■演華Dee的劉德華在《天若有情》最終死去,跟吳倩蓮演的JoJo陰陽永隔。劇照


自稱好多愛心

問到是否想做吳倩蓮的角色?袁鳳瑛坦言:「其實恨㗎,好多謝《蘋果》畀我實現夢想。我覺得最經典係吳倩蓮喺天橋跪低,好傷心,自己好希望係happy ending,華Dee返嚟扶起吳倩蓮。」問生命中有否出現過華Dee?她感慨說:「雖然我做歌手日子唔長,但嗰幾年,幾靚仔又見過,幾有才華又見過,自己比較要求高,反而我係追求人生意義,愛情遇到有就有,如果冇唔好強求!」隨緣的袁鳳瑛多久沒拍拖?她瀟灑說:「由我入行做歌手,已經冇拍拖,20幾年,91年到?家,做完歌手做教育,超級忙,?家對住咁多學生,可以將我嘅愛發放出去,唔一定要有愛情生活。」恨着婚紗嗎?袁鳳瑛坦言:「當然恨啦,所以自己買嚟着,好似今日咁,幾滿足,又有華Dee。」她不擔心孤獨終老:「我唔怕寂寞,enjoy一個人空間,當你要熱鬧,有學生知己,都好開心。我咁多愛心,梗係分晒畀學生,如果得一個愛情對象,會浸死佢囉。」



■袁鳳瑛於86年參加第5屆新秀歌唱比賽,結果由文佩玲、許志安及黎明分別奪金銀銅獎。

■離開樂壇後,袁鳳瑛曾開音樂中心教唱歌,後因欠租倒閉。資料圖片


讀心理學幫人

當年《天若有情》紅歌唔紅人,袁鳳瑛淡然說:「其實係冇感受嘅,因為當隻歌紅嘅時候,我未係真正入行,仲係返工嘅OL。我唱嘅時候首歌唔係叫《天若有情》,係叫《心裏的聲音》,到我唱完已經唔記得呢件事,反而Beyond嘅插曲我有印象,所以知道自己唱嘅歌變主題曲,有啲喜出望外。」然而,她只推出了三張唱片,就悄然離開樂壇:「我覺得幕前工作係人生一部份經歷,同埋當年嘅文化,我覺得自己唔係太適合,但?家性格就可能適應啲,所以?家積極啲,開心樂觀啲去面對,最緊要係我開始摸索到,喺娛樂圈點同人相處、遊戲方式係點。」袁鳳瑛離開樂壇後修讀心理課程,近年主力做德育、演藝教育和心理輔導,還有教人唱歌,她說:「讀完心理同輔導,首先會幫助自己,我都好鼓勵藝人朋友,首先了解自己,你會幫到自己好多,調節咗之後,你對於身邊人同生活助力會好大。」採訪:余燕儀、趙永傑攝影:林德雄化妝、髮型、婚紗:So So Bridal Makeup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27/200025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560

張德江促澳門教學生愛國

1 : GS(14)@2017-05-13 01:58:54

【本報訊】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昨早結束訪問澳門行程,他離開時被傳媒追問,日前在澳門發表有關23條立法言論,是否要說給香港人聽時,張德江未有回應,只說他今次訪澳非常成功、非常滿意。而他昨與澳門教育界座談時,就要求澳門政府及教育界,保障澳門愛國愛澳的優良教育。


重提澳門是一國兩制榜樣

張德江離開澳門前,昨日早上到澳門大學珠海橫琴校區,與約100名教育界及高校界代表出席的座談會,他在會上表示,一國兩制是成功的,又重提國家主席習近平指澳門是一國兩制的榜樣的言論,又指沒有一國兩制,便沒有澳門取得的成就,強調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德江又提出澳門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針和方向,除了應以立德為先,為學生正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不灌輸私慾邪念外,又要求承傳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要求澳門政府及教育界,「始終堅持正確的教育方針、方向,保障了澳門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教師亦要令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底蘊,並令其透徹理解世界各社會思潮,「不能讓學生隨波逐流」。■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11/200175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