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14年的瘋狂增長後,各家券商1月業績分化,八成上市券商營收環比下滑,但凈利潤普遍增加。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月5日晚間,除西部證券、光大證券等3家券商沒有公布1月份財務數據外,其余16家上市券商交出的2015年1月份成績單顯示,八成上市券商1月份營收環比下滑。
從券商目前的業務結構來分析,第一財經日報援引一位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師認為這在意料之中,由於1月份股指開始出現高位震蕩走勢,且監管層對兩融業務監管力度較大,令占券商業務收入比重較大的融資融券業務收入受到一定影響,而交易量降低導致經紀業務收入減少,另外自營業務收入也因市場調整受到較大影響。
多數券商環比大降
大券商營收的環比降幅更為明顯。至截稿時,中信證券(600030.SH)、海通證券(600837.SH)、華泰證券(601688.SH)等排名靠前的大券商均已披露了2015年1月份的母公司財務數據簡報。無一例外,這些大券商營業收入較去年12月份全部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其中,華泰證券環比下滑幅度最大,達40.82%。華泰證券披露,母公司在2015年1月份實現的營業收入為13.19億元,但在2014年12月份,這一數據曾高達22.29億元。在去年12月份,華泰證券營業收入僅低於中信證券,但在1月份數據尚有券商未披露的情況下,至截稿時其排名已下滑至第五位。
廣發證券(000776.SZ)也是營業收入環比下滑較大的一家,降幅接近30%,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也均出現超過10%的環比下降。在規模偏小的券商中,太平洋(601099.SH)環比降幅較大,約為31.92%,國海證券(000750.SZ)環比降幅約27.32%。
不過,同樣相對規模偏小的券商中,長江證券(000783.SZ)、東吳證券(601555.SH)、西南證券(600369.SH)等卻仍保持著營業收入的環比增長。如東吳證券母公司在2015年1月份實現營業收入4.31億元,較去年12月份的3.59億元環比增長幅度達20.05%。
上述分析師認為,相對來講,大券商環比降幅以及絕對金額降幅都很大,這主要應該是兩融業務收入變化較大所導致的,因為大券商兩融規模更大,本輪牛市行情也主要得益於兩融加杠桿。
始於去年四季度的大盤牛市與以往有所不同,因為可以加杠桿,滬指在去年11月開始出現“瘋牛”走勢,融資融券余額也迅速增長,在去年12月份便已突破萬億。隨後,監管層開始查處兩融中存在的問題,就在今年1月,由於存在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的問題,中國證監會對中信證券等3家證券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2月1日,華泰證券在其官網表示繼續提高保證金比例:“將自2015年2月2日起調整標的證券融資融券保證金比例,其中ETF統一調整為60%,股票統一調整為70%。”
凈利潤普遍大增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環比營業收入的一時下降對券商板塊的影響並不大。對於未來走勢,市場還是充滿期待的,而且從政策面來看,還是支持資本市場長期繁榮的,對於券商板塊來講,收入結構也正在進一步優化,不再過於依賴市場走勢,可做的業務越來越多,如馬上推出的股票期權業務。
實際上,從1月份上市券商母公司凈利潤方面,多數並未同步出現環比下降。中信證券披露的數據顯示,1月份母公司實現凈利潤10.36億元,較去年12月的9.44億元環比增長了9.74%。這也是自去年5月份以來,再次出現單月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情況。
同樣,海通證券、招商證券(600999.SH),甚至西南證券、東吳證券等中小券商的1月份凈利潤也均出現環比增長,尤其招商證券,今年1月份母公司凈利潤高達7.42億元,而在去年12月份僅為1000余萬元,環比猛增674倍,同比增長1.93倍。
此外,環比凈利增幅在50%以上的還有西南證券(121%)、方正證券(120%)、長江證券(87%)、國金證券(56%)、東吳證券(56%)。
不過,營收環比銳降的華泰證券和廣發證券,在1月份實現的母公司凈利潤也環比大幅下降。據華泰證券月報數據,其1月份母公司凈利潤僅為5.54億元,而去年12月份高達9.91億元,環比降幅達44.09%。而廣發證券環比降幅也達33.88%。
但值得註意的是,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顯示,去年12月正是華泰證券實現母公司凈利潤最高的一個月,除了12月以外,2014年其他月份的母公司凈利潤均未超過5億元。廣發證券也類似,除12月外,僅去年9月份單月凈利潤超過5億元,約為5.20億元。
分析師對於券商板塊未來走勢開始趨於謹慎,如國泰君安認為,影響券商走勢的增量資金、日均交易量、監管態度三個指標短期內都已出現階段性回落。不過,國泰君安也認為,受益於經濟結構轉型和直接融資比例提升帶來的政策紅利,券商仍有成長空間。
在央行降準後,一直強烈看好金融板塊的華泰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羅毅繼續在其微博發布觀點認為,券商股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而機構投資者在券商上的倉位逼近冰點,再配置將使板塊彈性十足。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何宗炎表示,上市券商合計凈利潤同比增加212%,環比12月增加9%,繼續創歷史新高,何宗炎繼續看好券商期權式上漲,他認為有如下五個理由:
(1)大券商中信、海通當前估值即使沒有大牛市下仍合理提供安全墊;
(2)負面情緒和消息前期密集釋放和反應;
(3)行業仍是ROE在10%以上,且不斷增加,並受益與資本市場改革的行業;
(4)行業ROE不斷增加與經濟下滑背景下其他傳統行業ROE下滑形成鮮明對比;
(5)互聯網金融估值水平達到20倍PB,互聯金融估值的提升將提升券商股估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從高點下跌將近50%後,油價今日反彈。一些投資者認為油價已經觸底,而另一些人認為,油價的反彈只是暫時現象。
由於全球供大於求,油價已經跌至近六年低點。不少投資者預計,因美國原油鉆井數量已經跌至三年低位,未來幾個月內原油產量可能有所下降,原油價格將在近期觸底。
經紀公司Atlas Commodities LLC合夥人James Marshall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沒有人想錯過這個機會。沒人想看著油價反彈20%,卻什麽都沒做。
不過,也有一些分析師認為,原油產量和庫存目前依然處於高位,而JBC Energy預測,巴西和伊朗目前的日產油量較一年前高出100萬桶,加劇了原油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
投行Herbert J. Sims & Co.資深副總Donald Morton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油價正在上演“溜溜球”行情,這很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反彈,我不認為之後油價會有大幅的反彈。
截止北京時間今日17:12分,WTI油價大漲3.7%,布倫特油價漲超3%,盤中一度沖高至每桶58.64美元。昨日,布倫特原油上漲4.4%,至每桶56.57美元。前一交易日,布倫特原油下跌近8%。
據數據提供網站Factset,CBOE原油波動率指數正處於2011年以來的高位。
華爾街見聞網站今日提到,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的主要出口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將3月銷往亞洲的官方原油價格降至至少12年來最低,同時上調了出口美國的價格。Macquarie Group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經濟學家Vikas Dwivedi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沙特最新的舉動表明它們不希望將亞洲市場拱手送人。
他表示,投資者高估了沙特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原油價格往往由不同原油的價格趨勢和煉油利潤率決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7.4%。各省之間的經濟增速日趨分化。中國的經濟和歐洲有著越來越多的相似之處。
江蘇、浙江、福建和德國一樣,是出口型和高端制造業的經濟體。三地去年都基本達到了經濟增長目標,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小於0.5%。
重慶和貴州就好像波蘭。相較於東部沿海城市,更低的人力成本幫助重慶和貴州吸引了大量的工廠。去年,兩地的經濟增長都超過10%。
中國的人口大省─湖南、湖北和河南共計擁有2.19億人口。這三個地區也基本達到了去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不過,這三個地區的人口過於稠密,不適合與歐洲進行類比。
西藏去年的經濟增長十分亮眼,可以將其看作歐洲的冰島。去年,西藏的經濟增長高達12%。
5%的經濟增速對歐洲來說是鼓舞人心的奇跡,對中國來說是經濟的崩潰。山西省去年增長比其目標低了整整4%。同樣依賴重工業的東北三省也未達成經濟增長目標。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經濟增長接近6%,低於8%-9%的目標。
中國經濟的增長正面臨挑戰。和歐洲一樣,經濟增長的放緩或將帶來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
周三,中國央行意外降準。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降準無法自動加快信貸需求增長。她認為,如果中國政府擔心經濟增長,就需要財政投入,並且放寬房產市場的政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整體下滑,城市間呈現分化:一線城市初步止跌回穩,二線城市降幅緩慢收窄,三線城市降幅略有擴大。
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房價同比繼續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1月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3%,最低為下降1.7%。
二手房方面,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1個,上漲的城市有6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6%,最低為下降1.9%。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進行了解讀:
一、房價環比總體略有下降,城市間呈現分化。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比上月減少2個;持平和上漲的城市分別有4個和2個,均比上月增加1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1個,比上月增加1個;持平和上漲的城市分別有3個和6個,分別比上月增加1個和減少2個。房價環比總體仍然略有下降。
分城市看,分化明顯。一線城市房價初步呈現止跌回穩態勢,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兩個月微漲,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四個月微漲,1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一線城市均只有1個,且跌幅均在0.2%以內。二線城市房價環比綜合平均仍然下降,但降幅緩慢收窄。三線城市房價繼續下降,且降幅略有擴大,1月份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降幅均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房價持平和上漲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房價降幅大於0.5%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線城市。
二、房價同比繼續下降。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房價同比繼續下降。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僅有1個,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僅有3個,且新建商品住宅與二手住宅價格同比綜合平均降幅均比上月有所擴大。
一、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變動情況(詳見附表2)
(一)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3%,最低為下降1.7%。
(二)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上漲的城市有1個。1月份,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8%,最低為下降10.5%。
二、二手住宅價格變動情況
(一)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1個,上漲的城市有6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6%,最低為下降1.9%。
(二)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7個,上漲的城市有3個。1月份,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1.5%,最低為下降13.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1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整體下滑,城市間呈現分化:一線城市初步止跌回穩,二線城市降幅緩慢收窄,三線城市降幅略有擴大。
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房價同比繼續下降。1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5.1% ,上月下降4.3%已是現行《住宅銷售價格統計調查方案》自2011年1月開始實施以來的最大降幅。
中國去年11月實施的2012年以來的首次降息仍然有待重振該國的房地產市場。中原地產地產追蹤的40個城市1月新屋銷售面積環比大降31%,因為開發商在這一傳統淡季放緩了新樓盤的推出。
瑞信駐香港房地產分析師Jinsong Du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更具支持性的房地產政策能否真正地令房地產市場回暖仍是一個大問題。房屋庫存仍然很高。
據國家統計局,1月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3%,最低為下降1.7%。
二手房方面,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1個,上漲的城市有6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6%,最低為下降1.9%。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進行了解讀:
一、房價環比總體略有下降,城市間呈現分化。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比上月減少2個;持平和上漲的城市分別有4個和2個,均比上月增加1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1個,比上月增加1個;持平和上漲的城市分別有3個和6個,分別比上月增加1個和減少2個。房價環比總體仍然略有下降。
分城市看,分化明顯。一線城市房價初步呈現止跌回穩態勢,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兩個月微漲,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連續四個月微漲,1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一線城市均只有1個,且跌幅均在0.2%以內。二線城市房價環比綜合平均仍然下降,但降幅緩慢收窄。三線城市房價繼續下降,且降幅略有擴大,1月份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降幅均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房價持平和上漲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房價降幅大於0.5%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線城市。
二、房價同比繼續下降。受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影響,房價同比繼續下降。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僅有1個,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僅有3個,且新建商品住宅與二手住宅價格同比綜合平均降幅均比上月有所擴大。
一、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變動情況(詳見附表2)
(一)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3%,最低為下降1.7%。
(二)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上漲的城市有1個。1月份,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8%,最低為下降10.5%。
二、二手住宅價格變動情況
(一)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1個,上漲的城市有6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0.6%,最低為下降1.9%。
(二)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7個,上漲的城市有3個。1月份,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1.5%,最低為下降13.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歐元區經濟近期有所好轉,但從勞動力市場來看,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分化不斷加深。
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歐元區失業率降至11.2%,為2012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德國以4.7%成為失業率最低的國家,希臘則以25.8%的失業率排名最後。
德國和西班牙為歐元區經濟背後的引擎,而意大利和法國經濟則相對停滯。法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法國失業率升至10.4%,創下至少16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
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Dominique Barbet在報告中指出,
法國不充分就業的人數正在上升,占到受雇總人數的6.5%。許多年輕人對找工作已經失去了希望,這使得年輕人的勞動參與率處於低位。而相比之下,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不斷上升。這顯示出,法國的勞動力市場依然存在大量空隙。
在勞動力市場改革上,法國落後於英國、德國和西班牙。即便法國的經濟在近期複蘇,法國的失業率可能還將處於高位一段時間。
相比於法國,希臘的勞動力市場表現更為糟糕。去年12月,希臘的失業率升至26%,創下2014年9月以來的新高。
低迷的就業市場讓不少年輕人失去了方向。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希臘使用海洛因和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人數激增,其中約一半的新艾滋病感染者是故意染病的,為的是獲得政府每月700歐元的補貼。
德國的情況則好得多。德國去年12月的失業率跌至6.5%,連續三個月走低,降至歷史低位,顯示這一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就業市場穩步改善。
Natixis SA經濟學家Johannes Gareis表示,德國活躍的勞動力市場,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就業市場強勁,支撐家庭信心,以及促使薪資加速增長,進而提高私人消費支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這個政府,總要和全港想安居樂業的市民作對。市民呻買樓難,政府話:「買唔到樓,咪唔好買囉!」 上週五,金管局突然出招,將樓價七百萬以下的自用物業,最高按揭成數由七成降至六成,又把第二套房及各類非自用物業,按揭貸款的供款與入息比率,由現時五成下調至四成。新措施旨在控制金融體系風險,並壓抑市場需求,但亦正正趕絕一班真正用家。 上車換樓客突然要多付一成首期,市民怨聲載道,埋怨殺錯良民,買樓變得不可能。真正得益的,是一班因樓價繼續升值、肥到襪都著唔落的有錢炒家,內地客近月更有回歸之勢。畸形的樓市政策,有錢人繼續享受資產升值的財富效應,窮人繼續含忍。辣招無力壓樓市 10/2009年 $2,000萬以上物業按揭成數收緊至60%。 8/2010年 政府九招遏炒風,包括收緊豪宅貸款上限,$1,200萬或以上豪宅,按揭成數由70%降至60%,以及禁止一手樓花「摩貨」轉讓,並發展啟德等增加單位供應。 11/2010年 首度推出「額外印花稅(SSD),買家六個月內轉手徵15%印花稅等。 6/2011年 $1,000萬以上物業按揭成數收緊至50%。 9/2012年 已擁有一項或以上按揭,再申請按揭,供款入息比率上限由50%降至40%。 10/2012年 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SSD 2),將印花稅適用期由兩年延至三年,首半年轉手稅率由15%加至20%;又推出「買家印花稅(BSD)」,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與用本地及海外公民名義買入住宅,一律徵收15%買家印花稅。 2/2013年 銀行壓力測試假設利率回升2%至3%。樓價$450萬以上只可承造最多80%按揭;並推出「雙倍印花稅(DSD)」,把樓宇買賣印花稅率全面增加一倍,最高稅率由樓價4.25%加至8.5%。 2/2015年(最新) $700萬以下,按揭由過去60%至70%按揭成數,一律降至60%。購買第二套房,不管是否自用,供款入息比率由50%降至40%;非自用住宅及工商單位,供款與收入比率一律定為40%。 辣招推出後,記者即時到集中細價樓的沙田第一城感受市場氣氛,代理行經紀都牙痛咁聲:「政府有無諗過,會令幾多人無飯開,製造失業大軍!」當晚的確有不少準買家「心急入市」,務求借足七成,故即晚完成交易。不過更多的人,卻因此招而大失預算,要重新部署。例如在翌日,只能在另一細價盤荃灣中心地產鋪「徘徊」的Cherry夫婦。Cherry原本打算生小孩後便入市,但措施令他們的買樓計劃告吹。她激動地說:「如果呢個政策係為咗打擊一班炒樓嘅人,我可以講,而家係打壓埋我哋呢班真心想買樓自住嘅人!」 用家計唔到數 上週五,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又再出招,是為○九年以來第七輪招數。當中主要為:七百萬元以下自用單位,可借按揭成數上限,由七成一律下降至六成;購買第二套房,不論是否自住,供款入息比率由五成降至四成;及非自用住宅及工商單位,供款與收入比率一律定為四成等。眾多招數中,以收緊七百萬元以下按揭成數,帶來的反應最激;尤其後生一輩,在社交群組中媽聲四起,認為連累的是一眾無辜的自住用家。本刊一位記者的家姐個案,正好反映現實。記者的家姐區太,任職教師,與丈夫月入共四萬。○九年以近二百五十萬元,買入將軍澳新都城一期一個三百多呎單位。因為下個月女兒出世,正打算換大單位,但上週金管局出招,令她計唔到數,「BB未出世屋企已經唔夠住,淨係BB車、BB床、BB衫已經霸咗成個廳。之前睇啱一個五百呎單位,樓價六百萬。如果借足七成,首期要一百八十萬。而家收緊到只可借六成,即首期要二百四十萬。我層樓就算賣咗,最盡都只能套現二百萬!」按此,區太要想辦法湊足首期差價,不外乎向親友借、向財仔借,又或自己慢慢儲多兩三年,但不排除其間樓價仍再升。即使向外借首期湊夠,區太還要面對壓力測試一關。前年第六輪金管局措施,要求銀行壓力測試的假設利率,由兩釐升至三釐。區太現符合壓力測試要求,但這是假設她沒有任何其他債項。如果她借錢俾首期,分分鐘過唔到關!其實付經紀佣金及從價印花稅,她已要使二十四萬元。面對開支排山倒海,只是一名單純用家、並無投機心態的區太,人生計劃要再諗過。原本打算三年抱兩的她,現在生仔和買樓計劃都要「停一停,諗一諗」,「再睇定啲啦,呢個時候要俾多六十幾萬真係有啲吃力,逼啲住住先都要o架啦,唔再生住囉。」 首置都受影響 這類個案,其實比比皆是。計劃明年結婚的張小姐,首次置業,與男友已儲定近五十萬首期。因婚後要與奶奶同住,正在觀塘區物色四百呎單位,「而家四百呎單位都要五百萬,原本首置可以按足九成,兩個人供每月都啱啱好,唔超過供款入息比率,但而家收緊咗,我哋就要俾多五十萬首期喎!」原不計劃向屋企人借錢的張小姐,現在心大心細,「有邊個想麻煩屋企人?五十萬對我哋呢啲蟻民算好多,問佢哋借都未必借到。」她另一打算是買更細的單位,「唯有睇二、三百呎嘅樓啦,你都無得揀!」她大罵政府幫倒忙,「佢唔做好過做啦!出埋啲招數歧視窮人,財爺講到出口,叫你哋班窮人買唔到樓,就唔好買!點解可以咁刻薄?點解政府係要懲罰一班腳踏實地嘅人?」相反,對有實力的炒家來說,現時市況對他們最為有利,且應付得綽綽有餘。記者訪問多名投資者及學者意見,大都認為金管局的招數,一如既往,只會令成交大縮而樓價繼續向上。有樓揸手的投資者,只要將升值了的物業加按,隨時套現再買樓收租。例如元朗有十多層細價樓收租的陳先生,每層入市價由幾十萬至百多萬不等。他每年總租金收入便有百多、二百萬元,「升咗價嘅我會再借二按,套番啲錢再投資。而且嚟緊我會再加租,收到嘅錢更多。」出招前,他再以四百多萬買入YOHO TOWN一個單位,「如果銀行唔借嘅,我咪all cash俾晒,無咩影響。」 炒家綽綽有餘 事實上,過往政府針對大價樓的辣招,根本遏止不了樓價,價格愈升愈有。不借銀行,投資者仍有不少借錢渠道,當中包括俗稱財仔的財務公司。由於業主的磚頭夠保值,財仔都非常樂意借錢。本刊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發現近年不少物業都有二、三、四按甚至更多記錄。例如持有火炭御龍山的趙姓業主,一○年以一千七百多萬元購入,其間先後向易還財務、新鴻基財務、借得易財務等借錢。計盡其未贖及已贖按揭,前前後後按揭次數竟達十五次,金額合共起碼三千萬元以上,物業就如一部提款機。加上全球放水,仍在低息環境,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認為,連同過往政府所出、扭曲樓市的招數,市場對物業的需求會持續爆發。「政府係用錯招,上年政府見中小型樓升勢顯著,就刻意打壓,其實今年豪宅先係升市火車頭!」他指各國貨幣貶值,不少有條件買家都傾向買豪宅來保值。「自上年歐央行印銀紙之後,豪宅交投明顯增加,價格仲愈升愈有,升幅明顯追上中小型樓。」百利保(617)執行董事范統亦指出,環球放水令豪宅需求上升,「我聽番啲經紀講,有趨勢見到內地客都回港買樓。之前DSD(雙倍印花稅)一出,一百個內地客即刻剩番十個,甚至無。而家有趨勢見大陸客返緊嚟。」 一手旺租盤更旺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金管局今次出招,是想向市場發放「政府做緊嘢」的訊息,「樓市升得好緊要,市場有訴求想政府出招壓抑樓價,咁最快又唔使立法會通過嘅招數,就係由金管局調整按揭,壓抑需求,就算樓價唔跌,至少唔好升咁快啦!」市場普遍預期,自住用家可能由二手市場,「被迫」轉投一手樓。黃良昇指:「今次嘅樓市干預會令二手樓供應更加少,發展商會以二按嚟吸引準買家。喺無得揀嘅情況下,會有唔少準業主寧願俾貴少少都會揀番一手樓。」他又警告,近期租盤不足情況已相當普遍,金管局推新辣招後,對租盤市場影響深遠。「新政策始終淘汰一班人出局。佢哋買唔起樓都會去租。喺呢幾年市場上租盤加速,追唔上需求,呢個問題今年會慢慢浮現出嚟,政府要小心應對。」金管局出招,令樓市呈兩極分化,激活炒家趕絕用家,真正唔做好過做! 財仔氾濫金管局加壓 近年樓市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財仔開得成行成市,大量承造樓宇按揭,取代了銀行部分角色,但最終其風險卻轉嫁了給銀行。根據記錄,自○九年起,財仔由三百間,在六年間升至今年的一千二百間,升幅達三倍,幾乎隔日就有一間新財仔開業!但金管局只監管銀行,警務處又只管放債人牌照,及有否違法行為。財仔的借貸規模及資金來源不受規管,形成一個未能掌握的樓市風險。 銀行不願call loan 而現時公屋及居屋有價,財仔活動更活躍。但問題是,承造一按的銀行,卻未必知業主再向財仔伸手借錢。前渣打銀行中國區行政總裁、現任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在現時制度下,銀行未必知道業主在財務公司做二、三、四按,「業主有責任要通知銀行,但實際上佢哋好少咁做,怕影響銀行對佢嘅按揭態度。銀行如果經常查資料庫,都會知道業主做咗二按,但銀行都好少咁做,因為有太多業務要做,好少有時間定時查。」而且查冊有一定成本,若業主還款能力良好,銀行根本不會call loan倒自己米。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上週五透露,目前財務公司按揭貸款規模八十億至九十億元,而本港銀行按揭貸款餘額約九千億元,佔市場不足百分之一。不過黃遠輝指,「如果業主做二、三、四按,係會令業主由優質債仔,變成劣質債仔。」而且財務公司息口貴,債仔還錢都自然會先還財仔,令銀行斷供風險上升,「銀行其實只想收錢,怕麻煩,你叫佢拎層樓去賣都有成本!」 企業債有問題 另外,亦有銀行借錢給財仔做生意,再由財仔借出按揭貸款或個人貸款。此類業務會歸入企業貸款(corporate loan),銀行不會在年報中公開具體數字。有業內人士指,「好似東亞銀行咁,佢按揭貸款增長好少,但整體貸款增長好多,有幾多係借咗俾財仔都無人知!」據金管局初步統計,銀行借給財務公司的樓宇相關貸款金額,約為二百五十億元。如果財仔出事,甚至倒閉,最終還不到債項,一樣牽連銀行。雖然規模細,萬一出事對銀行體系影響有限,但金管局仍要管理銀行在樓市下滑時,所可能承受的風險。而財仔應否同被監管,亦一直是市場焦點。「有啲財仔知個債仔有樓喺手,會向根本唔夠錢還嘅債仔提供私人貸款,到其時真係還唔到,就逼佢哋賣樓。」財仔呃債仔不斷借的招數,不外乎向債仔稱,可以較低息借出更大金額,來償還之前的債項;又或是以更高息借出小額數目,用以應急,「受害人」比比皆是,其中一個就是目不識丁的何婆婆。 以為好抵其實好貴 六十六歲的何婆婆,連買餸都經常計錯數,她居住在○二年以十五萬元購入的沙田博康邨單位,同年向中銀承造按揭。一三年她因應急欠下親戚八萬元,碰巧有財務公司(中潤)來電,為了盡快還債就把公屋按下。每月只還二千多元,婆婆卻不知道年息高達四十二釐,亦不清楚還款期為十年,還以為「好抵」。這樣計算,十年後的總還款額約二十五萬,比起本金八萬高出兩倍多。其間,另有一「好心」的財仔(尚誠)表示可提供較低息貸款,婆婆不敢告訴子女,獨自答允。她因此再簽下廿五萬元的「低息」貸款清還第一筆按揭。而所謂低息,其實是三十三點六釐。三個月後,尚誠再叫婆婆以同樣息口,借五十萬冚之前廿五萬元按揭。之後另一財仔(易還財務)再借出七十五萬元。到家人突然收到易還財務釘契通知書,他們才知婆婆的欠款連利息,總還款額高達一百九十八萬!財仔釘契,即是想逼業主賣樓,婆婆真係喊都無謂!記者翻查土地註冊處記錄,滿身財仔數的業主比比皆是,就如一個風險重重、未曾引爆的計時炸彈。 |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8 15:00 編輯 4 月券商業績同比劇增;環比分化再融資需求強烈 作者:杜麗娟 行業近況 18 家上市券商公布4 月經營數據,單月共實現營業收入269.97億元,環比上升38%,同比大幅上升421%;單月共實現凈利潤132.13 億元,環比上升38%,同比上漲340%;2015 年4 月末16 家上市券商凈資產4,773.28 億元,單月增長372.45 億元(註:可比口徑剔除申萬宏源和國信)。 評論 高beta 屬性受益於市場持續走牛,披露券商業績同比均錄得大幅增長,但環比來看,出現明顯分化。 ► 指數繼續走強:滬深300 單月漲幅17.25%,上證綜指上漲18.51%,深證綜指漲幅15.80%,創業板上漲22.38%,除吸引大量新投資者進場外,預計券商也會錄得較高投資收益。 ► 一人一戶新政疊加天量日均交易額:一人多戶實行首周錄得356 萬新開戶數戶,次周突破400 萬戶,同時4 月市場日均交易額錄得1.42 萬億天量。雖然預計傭金率下滑迅速,但經紀業務仍會受益於高企的交易額錄得大幅增長。 ► 兩融余額再創新高,環比增長23%至1.84 萬億,質押回購余額也持續增長,中間業務收入進一步顯著提升,也催化券商再融資需求。 ► 環比營收分化:大型券商中,中信(+92% QoQ),廣發(+57%QoQ)凈利潤環比增長較快,海通/華泰凈利潤分別僅錄得5%/1% QoQ,海通凈利潤率出現大幅下滑,而華泰在1Q15已接近監管6 倍杠桿上限,再融資需求強烈。 ► 小型券商中,山西證券環比錄得負增長(-1% QoQ),太平洋(+173% QoQ),東吳(+93% QoQ)等增速居前。 我們認為,1)資本中介業務快速發展導致券商資產負債表消耗過快;2)證監會風險杠桿監管將是短期制約券商營收進一步提升,也導致行業進一步分化的關鍵因素。 另外,傭金率的超預期下行引起我們交易額回落後經紀業務收支平衡的擔憂,短期看除了交易額高企,證券板塊難現系統性利好催化劑。我們建議投資久期較短的投資者短期內標配證券行業,雖然全年來看基於A 股牛市預期的假設我們仍然系統性看好證券板塊。全年維度仍然首推華泰、中信、招商和光大;短期建議關註國金、西南和長江證券的交易性投資機會。H 股方面,目前估值我們認為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的投資機會基本無差異。光大控股仍然是我們港股的首推標的。 風險 傭金率下滑超預期。 ![]() ![]() ![]() ![]() (來自中金公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降息。央媽這次又降息,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類似的機構休息時間。但這次機構反應神速,各派觀點第一時間紛至沓來,喜出望外派和淡定派各有各的大招。
喜出望外派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在第一時間就降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次降息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預計二季度我們經濟增速有望見底,下半年緩慢回升。”
楊德龍認為,降息從兩個方面有利於A股市場,一方面降息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有利於一些利率敏感型行業,如房地產、汽車、基建、一般工業等,提高這些行業盈利能力,一方面降息降低了股票的要求回報率,提高股價。近期大盤出現大幅震蕩整理,預計本次降息會促使大盤在權重股帶動下大幅反彈。
國金證券李立峰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從策略角度評判央行本次降息,更多的是對貨幣政策處於偏寬松周期的又一次確認,體現的紅利的一個方面:央媽變“親媽”。對於後市,李立峰判斷,上證綜指階段性步入震蕩階段,上下空間均有限的觀點。
“基本面政策面護航,貨幣市場利率低位,牛陡行情將繼續演繹。如果這都不算愛,央媽心里好悲哀。”中信建投黃文濤顯然對央行的二次降息喜出望外。
“利好經濟、股債、地產、周期行業等,重申改革牛趨勢不變。”國泰君安宏觀任澤平團隊借央行降息再次對市場“吶喊”。他們直接點出,預計二季度經濟和物價低位暫穩。近期一線房市明顯回暖,三四線仍低迷,4月下旬以來發電量和粗鋼產量低位企穩。
淡定派
“降了就降了。”廣大證券策略團隊對於央行年內二次降息如是淡定評價。他們認為,貨幣政策持續寬松本就蘊含在牛市邏輯當中,更關鍵的變量是實體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在政策目標區間。
不過,光大證券同時指出對A股仍持樂觀態度,但不建議按照傳統邏輯對降息進行板塊推演,確定性更高的成長股仍是當下投資的最優選擇。
民生宏觀團隊則更為淡定預測,降息之後還有降息。他們的理由是,存款利率定價範圍繼續擴大,一年期定存最高浮動可至3.3%-3.4%之間,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
“降息周期下股債雙牛大邏輯未變。房地產基建已成為過去,產能去化壓力凸顯,實體回報率不足意味著居民資產重配+無風險利率下行+債權類資產風險溢價上升並存,股債雙牛仍可延續。”民生證券這樣認為。
還有更淡定的。“降不降息我們的策略判斷都不變。降息了,幅度比大家預期的小,配合著利率市場化,投資者對降息已經逐步麻木,直接猜下次吧,市場還是震蕩格局。”申銀萬國策略團隊看起來對央媽的二次降息有幾分“傲嬌”。
“其實在大的經濟轉型周期中,流動性只是估值短期快速擴張的理由而已,所以降息降準就是對原有趨勢的強化,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年初到現在每次降準降息都判斷正確,而且可能是唯一的歷次降準降息都如此堅定推薦Alpha的策略師。”申萬如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