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通脹怪誰? Uncle Ray

2010-11-16  AD




 

在南韓舉行的 20國集團高峯會(G20),大會前,市場期望各國可達成一些協議,例如金磚四國同意同時間對美元貶值,既維持彼此競爭力,亦可招呼「美帝」要求。

中 美雙方互相指摘

偏偏這次會議變成中美雙方互相指摘。中方大力要求華府,不應把自己的問題通過QE2輸出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美國則指中國操控 人民幣滙價,人為地使中國貨變得便宜,打擊美國本地製造業。

最近有一個十分hit的話題,就是所謂「貨幣戰爭」。到底這次戰爭的內容是甚 麼?

讀過不少相關文章,大意是雷曼兄弟爆煲後,美國政府為刺激本身經濟,不惜大量印美元,使美元供應大增,部份美元游資流到其他國家,為這 些國家帶來資產泡沫和通脹。

另外,透過美元貶值,變相把美債減少,對持有美元債務的國家極不公平。中國作為美債主要持有者,當然要為自身利 益出頭。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在亞洲首先把人民幣有目的地貶值,原因是當時中國需要外商投資,以製造業及出口帶動經濟,當時人民幣貶值沒 有對「亞洲四小龍」造成即時衝擊。

中國曾藉貨幣戰打低四小龍

不過,幾年後,資金漸漸由「四小龍」地區流到中國,造成97年的 金融風暴。中國就這樣透過貨幣戰爭,打低「四小龍」。

中國有外滙管制,外資有入冇出,加上中國銀行去年數萬億人民幣貸款對付「雷曼兄弟」 後,可能引起出口減少,於是以放鬆銀根谷起內需,今日的通脹及資產泡沫,又可以怪誰?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0

兩岸三地:頭痛醫頭 Uncle Ray

2010-11-23  AD




 

上星期收市後,特區政府出招打壓樓市炒風,大幅增加印花稅。不過,實際上對市場產生比資產增值稅(Capital Gain Tax)更差的效果,因為無論贏輸,賣家都要交一筆很大的稅款;更滑稽的是,到執筆為止,到底是買家還是賣家負責交稅,這點還是不清不楚。

先不去討論特區政府今次政策可能出現的成敗得失,筆者一直替客戶提供合法避稅方法,既然是商業秘密,不方便在這裏披露。不過,政府到底想達到甚麼目的?當然是「打擊樓市」炒風!到底怎樣才算「成功」打壓炒風?若樓市下跌30%,算不算成功?僅跌10%又是不是失敗?

老 生常談的一句說話,樓價取決於供求關係,回歸前,中英聯合聲明限定土地供應,問題是大家所謂的需求又是怎樣一個概念?所謂需求,基本上是指居住的需求和投 資的需求,由於高地價政策,使香港人把兩者混為一談,買樓既是自住,也是投資,花十多二十年供滿樓後,大屋搬細屋,套現退休;所有打擊所謂樓市炒風的措 施,無可避免會影響業主的投資回報。

土地供應政策含糊不清

97年前,港英政府已經曾透過印花稅及禁止「摩貨」,企圖打壓樓價,不過沒有成效。政府的土地供應政策,一直以來有點含糊不清,土地供應是滿足居住需求,還是投資需求?新加坡政府就把兩者清楚地分開。

董建華的八萬五政策,不是政策問題,而是在樓價下跌時仍然堅持,愚不可及。今日的樓市炒風,同樣是過去幾年特區政府停止賣地所致,頭痛醫頭的政策,只會把問題拖延。香港的官員來去都是像鄭局長之流,香港人真是命苦。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83

兩岸三地:國際金融中心唔易做 Uncle Ray

2010-11-30  AD




 

內地貪污問題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私募基金市場情況會怎樣?

上周到深圳見一位客戶,言談間得悉他是早年的「海歸派」,與筆者一位在內地甚吃得開的「海歸派」基金經理朋友相熟。

談起這位星級基金經理,由於在美國惹上官非,最近十分頭痛。內地的潛規則是,如果私募基金成功入股某內地公司,該公司的大股東一般會私底下付5%至10%入股金額作回佣。在文明國家,這當然犯法,但是在內地則十分普遍。

美資私募舉報私下回佣

問題是朋友所屬的私募基金是一家美國公司,相信是「分贓」不勻,有人向美國公司舉報,美國人始終是文明人,把基金經理解僱,還鬧上法庭。

大概兩、三星期前,上海A股跌停板,股評人各有解說,當時已有傳某內地大型基金公司負責人,由於內幕交易被「雙規」。11月22日,中證監確認,前上海重陽投資首席投資官李旭利涉嫌內幕交易,被中證監調查。

內 地金融行業充滿古怪東西,如此這般混亂制度,想取代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很難使人信服。不過,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領導的聯交所,能否保持香港 金融中心的地位?比亞迪(1211)最近公佈第三季業績,盈利大幅倒退,比亞迪沒發盈警,聯交所未有反應,是否怕了股神畢菲特?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51

兩岸三地:後市看好提價有理 因念


2010-12-03  AD




 

過去兩周真精采,國內國外新聞特別多,應驗多事之「秋」!看官在股海裏拼搏之時,有否一葉知秋,避過這個小浪的冲刷?2010年將盡,放心開船,平安回家過節。

香 港回歸13年,名字越來越貼題─中國香港,就是中國的香港,所以官方行為、習慣和面對的問題,不知不覺已跟足北大人。就以最近官員執行政策的態度,簡直如 出一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賴皮說「沒有牙力」,香港學生從自家領導人中又學會一招。跟發改委從11月20至26日,連續5天發出9個管控物價的相關檔, 就是「通知、通知、再通知」相似乎?

兩地面對的經濟問題,也是同病相憐─通貨膨脹、資產價格堅挺、熱錢衝擊等,「負責任」的政府紛紛出手, 壓制人為價格暴漲。香港增加短期轉賣印花稅,國務院則發佈《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準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等9個物價調控組合拳,連帶召開煤炭、棉花和 化肥行業會議,要求行業不得盲目漲價。更對化肥實施嚴格出口限制措施,把二胺的離岸徵稅基準價,從目前每噸4000元(人民幣.下同)下調至3400元, 一胺每噸3700元下調至2900元,迫使化肥行業把出口轉回內銷,讓國內價格因供求而受控。

消息市考驗投資者定力

投資市場 上,政府出手前後,永遠就是「政策市」以外,令大小投資者既愛且恨的「消息市」。當有任何風吹草動,市場反應往往偏離正常範圍,考驗投資者定力和膽量。從 根本經濟範疇看,這一輪價格上升,正如筆者之前提過,於中國複雜的人口經濟層面來說,不一定全是壞事。正如內地報道,2010年對大部份內地企業,都是利 潤增長的一年。對於2011年,雖然面對成本上升,但如果社會共識「提價有理」,企業要保持發展速度,不是不可能的事。就連國資委也打算提高央企國有資本 收益收取比例,證明國家對往後的日子,信心十足。

因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52

兩岸三地:炒家是壞分子? Uncle Ray

2010-12-7  AD




 

最近內地傳媒炒作索羅斯在香港成立的對冲基金,金額有傳達百多億美元,主要是準備對人民幣興波作浪,更有傳聞指有十萬億熱錢將會在香港囤積,熱炒人民幣資產,怪不得香港財金官員紛紛出面解畫。

英沒加入歐元造就經濟成果

索羅斯的對冲基金在1992年狙擊英鎊,使英鎊脫離ERM,當年他一局全勝,賺了天文數字的利潤,被當年的英國政府大罵。

有趣的是,英鎊從此與歐洲貨幣分道揚鑣。而且英國政府還獨立實行自己的利率、金融貨幣政策,沒有加入歐元,造就英國往後十幾年的經濟成果,比起歐元國家一浪又一浪的危機,高企的失業率,英國就好得多。

1997年金融風暴前,中國首先於九十年代初把人民幣貶值,由於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的原因,中國的資源比東亞地區便宜,資金從這些地區流入中國,這些國家拒絕貶值,被對冲基金狙擊。

當時香港政府為所謂保護聯滙,與對冲基金大戰三百回合,香港傳媒及建制派自以為大獲全勝,在一片歡呼聲中,香港靜靜地步入接近七年的通縮期,人工資產貶值,痛苦的過程,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

至於鄰近的新加坡,把該國的貨幣坡元貶值,毫不含糊,沒有像香港一樣,把聯滙當成貞節牌坊,觸碰不得。

港府打壓炒家不能掩飾錯誤

像索羅斯般的炒家,通常被描繪為危害社會的壞分子,香港政府亦打壓房地產炒家,一招又一招,不亦樂乎。

問題是,香港今天的地產主義,是政府的高地價政策所致,打擊炒家不能掩飾政府的政策錯誤,推卸責任根本無助解決問題。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76

兩岸三地:熱錢與黑錢 因念

2010-12-9  AD




 

香港官員對待傳 媒,可說有求必應,現在連內地的報道也主動交代。看這兩周我們的最高領導人,包括特首、財爺和港交所(388)行政總裁等,對中央電視台報道10萬億熱錢 囤積香港,紛紛作出高調否認和解畫。筆者奇怪有20多個頻道的央視,假如任何一個節目內容說到香港,也勞煩領導回應,這可得了?不過,凡事也親力親為,可 代表「做好哪份工?」得看真正的中央!

熱錢問題在把關

話說回頭,香港以金融為「業」,不是甚麼新鮮事,而且正大光明。實際 上,連內地大城市,最有名的上海、暗裏出招的天津、有樣學樣的深圳等,都說過要搶金融這塊不只「肥肉」,簡直是「唐僧肉」,在本土落地生根。跟農業、工 業、甚至其他工業無異,金融也有「本」,農業是「種子」,工業是「機器」,金融當然就是「錢」,所以對任何事業,要做到人人期盼的一本萬利,那金融事業把 「本錢」放在「田裏」,有罪嗎?

另一角度,香港一直推銷的基本法,當中最主要的一國兩制,這次應活學活用。中國是「外滙管制」國家,任何外 來的錢須經有關部門審批,才能進入國境。同樣,任何境內的錢,一樣要經審核,才可以離開。內地起名的「熱」錢,其實指的是「黑」錢,即沒有經合法途徑進入 國家的資金。香港沒有外滙管制,國際資金自由進出,所以沒有不合法途徑進入的資金。當然我們會有犯法所得的資金,比如像澳門歐文龍貪污的金錢,但把兩制下 同一名詞作同樣解讀和處理,那不是違反基本法嗎?

要知道,中國發展金融30年(就算跟改革開放同步),我們走西方財經之路超過百年,今天由 「老闆」下面、下面、再下面的一個記者提出我們有問題,而且危害國家經濟。其實要緊張的,應是外滙管制的有關部門,不是香港政府,因為這是「把關」的問 題,不是「數量」的問題,請搞清楚。

因念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77

兩岸三地:高速增長的錯覺 Uncle Ray

2010-12-14  AD





 

在內地工作的時候,總有一種「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感覺。經過羅湖關口,就有國營銀行的ATM。行前兩步,是中國電信(728)或聯通(762)的電話卡在出售。平均4分鐘一班的地鐵,由深圳政府持有。

遊走於市面街道,見到的盡是中石化(386)等內地品牌油站。從深圳機場到內地主要城市,可選擇的全是內地航空公司。

還有,各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有線電話、電台和電視台等,全部都是國有企業。在香港上市的民企,包括騰訊(700)、阿里巴巴(1688)及國美(493)等,背後實際會否另有話事人?建議可讀維基解碼。

90年代,俄羅斯把資源私有化,造就一大群富商,後來反過來要脅普京。中國吸取教訓,由中央政府操控大部份資源,國營企業仍佔大部份國內生產總值(GDP)。

內地銀行都是中央的cashier,有權有勢的國企當然可要求內銀放款。人民銀行上周五宣佈再增加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說也奇怪,中央肯定清楚自身銀行體系的問題,西方的金融管理方式,在內地的現行體制是事倍功半。

通脹蠶食增長

如果要收緊銀根,減輕通脹,就必須以行政手段,硬把各地放款壓下來,這就是朱鎔基當年打擊通脹的方向。其他方式,都只是畫餅充飢。

執筆時,內地11月份的通脹已經創出28個月新高,達5.1%。今年GDP增長有10%,換言之,實際GDP僅近5%,內地經濟真的高速增長?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2

兩岸三地:內地何時加息? 因念

2010-12-16  AD




 

「今期六合彩號碼是:加息、不加息、加息、不加息、加息、不加息,特別號碼:上調準備金率,頭獎:有人中!」看官本周的心情,是中獎抑或是有賭未為輸?中央政府的行為就是猜不透。

筆 者得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馬上電賀廣東友人。之前友人指導,香港人要明白中央的心,通脹對中國暫時不是問題,物價提升對農民增收的「利益分佈」,才是 政府密切關注的事情,所以加息決定,絕不輕易。筆者致電友人,真正目的是想聽聽國家金融策略的短期狀況。根據友人意見,應該注意國家幾方面發展。

要去問胡總 人行也不作準

首先,國家已經明刀明槍要控制物價,跟所有能約談的企業、行業學會、政府機關等等,面對面地表達:「哥兒們,幫幫忙,少賺點,讓大家可以過個開心年。」

當然每個企業聽話與否,真是各想各的,有些食用油生產商,你政府不給漲價,我就提前過年──停產,說是不做虧本生意。

這種矛盾,其實不止事業單位。第二個友人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角力,自08年尾開始,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中央出「雞」,地方出「豉油」,結果甚麼地方債券、銀行向地方貸款等,百花齊放。這些中央必會問「你花了我的錢去哪兒?」,究竟最後演變成怎樣?

還有上周筆者議論過的熱錢問題,這些資金的具體流動方向,從進出中國,到在本土往哪些行業、商品、市場裏轉,也影響國家採取哪種手段控制局面。說來說去,究竟甚麼時候加息?筆者斬釘截鐵地問友人,沒想到友人回應:「你去問胡總吧,上次連人民銀行行長說過的也不算呢!」

因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3

兩岸三地:滬港難競爭 Uncle Ray

2010-12-21 AD




 

聖誕節將至,2010年又快過去,臨近年尾,收到一些內地公司查詢,有關在美國納斯達克OTC、德國DAX及倫敦AIM上市的詳情。

聞說在深圳或上海上市,最少需要排隊3年,公司可能已經過了最佳的盈利增長時期。3年真的太久,只爭朝夕。

因此,不少內地公司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地區;香港上市亦十分麻煩,美國納斯達克暫時是這些內地公司的首選,原因是PE比其他市場高。

國際股市資金可自由出入

不過,內地公司在美國上市絕不是一個好選擇,主要是時差問題,investor relationship很難做得好,往後配股就會相對困難。

另一個問題是,內地企業對美國的法律系統完全不熟悉,美國法律對小股東的保障,以及打擊內幕交易的力度,與內地的一套南轅北轍,從李國寶寧願就內幕交易的指控,與美國證監會庭外和解便可知一二。

上海及深圳的股市一直希望追上香港,成為國際股票市場,不像現在塘水滾塘魚。從倫敦、紐約到香港,主要的金融市場都是以英語系國家為主,資金自由出入、法治健全,這些都是先決條件。

上星期,上海宣佈再以3年時間準備國際板,鼓勵外國企業到上海上市,今年年初時雄心萬丈,到現在一拖再拖,相信上海國際板跟港股直通車的結局一樣,以目前的體制,上海根本不可能跟香港競爭。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8

兩岸三地:光榮結業回鄉耕田 因念

2010-12-23  AD





 

筆者兒時聽老人家說,農曆正月十五後不把揮春移除,那就要貼一整年。上周拜訪廣東廠家,除了從去年一直貼到現在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揮春,還有「招聘大量人手」之類的招工通告,亦是貼足整年。

把工人短缺問題作為拜訪話題,今年的確容易引起廠佬「開金口」,讓煩惱了一年的老闆,好好趁筆者到訪發洩一下。比起那些生意如可?最近忙嗎?等問候語,感覺更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

國策扶持做農民勝工人

大部份工廠自去年下半年起,算是金融海嘯過後復蘇開始,工人短缺情況,一直沒有改善。這段時間,工廠定單數量雖然也是上上落落,但對於一些不需要長工的工廠來說,在真正要人時,即感到請人難的切膚之痛。

不過,其他需要大量熟手工人的工廠,可說無時無刻在為人手問題擔心。工廠沒定單的時候,怕工人收入少了會離開;有定單的時候,又怕其他行家高薪挖角。這種日日擔驚受怕的情況,廠佬說「百年一遇」。

究其原因,不同國籍的廠佬,都有同樣看法,就是國家政策的轉變。其中一條是「三農扶持」的成果,現在當農民好過當工人的說法,已不是甚麼新聞。筆者在廣州,就親眼見過店舖貼出「光榮結業,回鄉耕田」的標語,讓人相信店主另謀高就的決心。

其次,隨着國家一孩政策,部份農鄉人口,已不是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人丁鼎盛,城市內年輕一代,更不以在工廠打工為榮。

這種社會變化,今日靜靜降臨。最關鍵的一條,在資訊流通發達的年代,工人對物質的追求,也是在通脹中,心頭越來越高的。

可能就在經歷過一段短時間的「工廠少林」之後,自家闖蕩江湖去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