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行業式微 租碟舖明年執笠

1 : GS(14)@2016-10-17 08:07:41

曾成巷成市的影音租碟舖,現已寥寥可數,仍經營租碟舖的黃錦安,多年前曾有6間連鎖店,現僅餘下一間,保留業務只因情意結,「下年應該摺埋架喇」。


《無間道》曾入貨幾百隻出租

當年影音租碟舖被喻為懶人行業,「好簡單架咋,租舖、買碟、請個店員,每個月有錢收」。黃錦安說,高峯時期財源滾滾,店舖遍佈港九新界,當年每舖日租300至400隻碟,翹埋雙手等收錢,《少林足球》、《無間道》出碟,更是香港租碟業另一個高峯,「我哋每套片,一口氣入咗幾百隻租出去」!不過時代變遷,寬頻、串流、機頂盒流行,不再需要租影碟看電影,「你可以上網睇,買機頂盒睇,香港未出DVD嘅片都已經睇到,好舊嘅片亦睇到,仲要高清質素,連TVB都唔夠呢啲多媒體鬥啦」。2008年《版權條例》通過,更是租碟舖行業衰敗的轉捩點,因為業界需要購入較昂貴的租賃版本,才能租出,「發行商唔支持租碟業發展,希望直銷賺多啲,但唔成功,而家HMV連手袋、玩具都要賣」。黃錦安的租碟舖餘下長沙灣元州街一間,不過只有兩成面積從事租碟,仍可日租20至30隻,至於其餘店面已轉型賣潮流玩具、零食、衣服。「現租碟業務仲有賺,因為有啲中佬,年紀大咗,有錢咗,但唔識上網或者用機頂盒」。黃錦安預期一年過後,會將餘下店面摺埋,「做生意係講經濟價值,租碟業無價值就唔好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7/198032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74

細奀時代:股評呢行逐漸式微

1 : GS(14)@2017-07-05 03:41:04

牛市唔需要分析,熊市就唔想聽分析。原本最近半年似好非好,亦牛亦熊的慢牛市況,是最能夠凸顯出股評人價值的環境,加上電視台數目增加,財經節目製作費有限,又有基本觀眾捧場,效益較高,股評人需求急增,可是湧現大量新面孔,能夠上位幾乎無,連帶舊人也有如大市氣氛一樣,升市卻見死氣沉沉。股評不外乎三類,第一是苦口婆心長期嗌爆煲,這一款收視率依然最高。一方面錯到七彩還是扮專家,自然犯眾憎,另一方面無貨的人總比有貨多,錯失升浪,睇你幾時死的心態其實頗為普遍,也總需要一些代言人來平伏他們的心理。這種專家只是一個壞了的時鐘,一日廿四小時只有兩分鐘會準,大家逐漸意識到不聽也無妨,為求保持收視言論唯有越來越激,反而更加令人反感。第二是細價股推銷員,以貼近年輕人博發達的需要作包裝,又喜歡用大折讓來扮價值投資。上周細價股一場粉塵大爆炸,單純玩財技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而普普通通一隻香港二線REITs,有十幾年派息及跑贏大市紀錄,一樣有三四成折讓,因為物業市價用兩厘收租率計算,股市投資者卻要求四厘,大折讓根本是常態,並非特別的賣點。


財經智慧難以傳承

第三是走大路而審慎路線,會順應潮流介紹強勢股,但升市好跌市也好,入市價永遠要比市價低三至五個百分點,升市固然永遠追唔到,難得等到調整就不斷縮,假如有朝一日終於買得到,多數是公司出了問題,執到都要喊三聲。驟耳聽好似很充實,但實際上值得玩味的觀點欠奉。股評今非昔比,最主要原因是宏觀大勢有變,十幾年前中國經濟堅係高速增長,隨便也可以執出一堆倍升股,夠膽貼就會有得贏,而且故事簡單直接容易明,分析有說服力。今時今日中國經濟拉牛上樹,只得少數公司有前景,強勢股嫌貴,弱勢股又無得救,點講都不容易聽入耳。而且以前做評論員並非大不了,普通一個經紀也隨時多幾倍收入,現在卻算是一份穩定不俗的工作,起碼夠交租,所以普遍會更加錫身。香港股市相信再難百花齊放,這種趨勢之下,股評這份工種肯定逐漸式微,又或者越來越多獨立股評人會出現,改為由傳媒聘請,最大功能是填滿air time及版面,但財經智慧的傳承,則恐怕談不上,要再有曹sir般令人懷念已很難。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4/200777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858

獲數據分析途徑多 安永:分析員漸式微

1 : GS(14)@2017-10-29 22:21:38

【明報專訊】研究人員開支在投行界近年已經大幅減少,安永亞太區金融服務管理合伙人Keith Pogson表示,趨勢在MiFID2生效後將更顯著,又指分析員市場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收費的新例實施後,Pogson認為部分基金有可能會自己研究,不再依賴賣方(即投行)提供的資訊。

他認為投行以付費形式販賣資訊及報告,到底基金會否願意付錢購買仍是未知之數,但基金較有可能只「幫襯」行內知名的研究公司如Bernstein。他又稱,現時獲得數據分析的途徑非常多,甚至彭博及路透數據機已取替分析員的某些功能,令分析員行業逐步式微。

不過,他指在研究報告不能以附送的形式贈基金客戶,收費模式有可能導致研究個別板塊或個股的分析員增加。過去不少投行的分析員有轉型至為對冲基金做研究,他指將來行業的生態亦會循此方向發展。

外資分析員:中型行更難生存

另外,有外資行分析員表示,中型投行近年難以維生,機構客戶的生意本身不足以彌補研究成本,加上租金等開支,難以有盈利,在歐盟新例之下,生存空間或更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89&issue=201710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