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在鐘擺的極端 鄧立君

http://xueqiu.com/5762889842/25322652
投資(invest)是在一項資產的某個生命階段(in)進入並收穫(vest)的一個過程。

典型的投資是對未上市企業的投資。企業的價值由於缺乏足夠多的參與者,定價相對難以評估,交易起來甚至比房產更不方便,因此投資者會更加慎重的考慮作出投資決策。而在股市,資產被證券化,由於有眾多的參與者,定價被實時的投標並被播報出來。投資者對資產的價格非常的具體化,因此投資變得更加「有形」,而且良好的流動性讓投資易於變現。

證券投機(speculation)與投資的歷史同樣古老。在東印度公司建立起,幾乎在第二天人們便發現「證券投標」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為昨天花一塊錢買的股票,第二天便可以以一塊二的價格賣出。

投機由於它字根本意就是「猜測」(speculate),無論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圖形理論來做支撐,它就是代表了一種與價值毫無關係的猜測而已。大方向上投機與投資的區別很簡單,你是在關注「投標」還是資產本身?如果你同時都在關注,則還是很容易被劃分到前者。一旦到了前者,所有的討論都會因陷入到無窮無盡的可能而失去邏輯辯論的可能。

當然,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對投資和投機孰是孰非作出判斷,只是很多人對區分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有障礙。那麼,如何才能形成有意義的證券投資的討論?

文章開頭說到投資要in,首先是我們確定是在同一個界面上,我們是在討論資產本身而不是其他人對這項資產的判斷。如果你在跟我說這個公司的產品投放的時候,我說某某基金最近可能要出貨——那我們就是雞同鴨講。我之前的職業生涯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交流時間都有這種雞同鴨講的感覺。

實際上這種in的態度是需要一些機緣巧合的。商學院不會給你任何in的機會,我們所學的所有經濟學金融學的理論都只是想要把投資這個藝術給數學化,讓人有安全感。工作之後更加不會給你任何in的機會。沒有哪家券商會鼓勵你做投資而不是去交易,買方機構短期的業績壓力也絕不會是讓你有空去完善自己「高瞻遠矚的戰略投資部署」體系的好地方。

所有人的投資理念都不會是在跟朋友聊天的過程中形成的。某個在行業內摸爬打滾了幾年的小夥子,迷茫的翻開別人推薦了好久的某大師的傳紀,一次看了三分之一,接下來的五個月終於把書看完了,痛下決心要形成自己的理念。業內的人的投資理念都是在業餘形成的。

很多人好不容易in了,但是由於每天接觸的人都是一些外面的人,不知不覺的又out了,這樣反覆in and out,導致理念上永遠無法定型。我認識很多很愛學習的業內人士,書架上擺滿從鄧普頓到巴菲特、從江恩到艾略特的書。似乎想要哪天能集百家之所長,成就非凡的投資人。

In之後就是vest。獲取資產生命階段中的收益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像大多數投資相關的問題一樣,該不該拿長期也是一個沒標準答案的問題。當你在所有親朋好友面前宣誓要跟你的另一半一生一世的時候,我們姑且認為當時你是慎重考慮過的。即使是如此慎重的投資,最後你真的會拿一輩子嗎?

現在很多價值投資者不再敢理直氣壯的說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投資了。有些人是在為自己的短期交易找藉口,有些人是因為拿著貼了「價值投資」標籤的股票卻老不賺錢。幸好,長期與否從來就不是問題的關鍵。

技巧到底在哪裡?從長期回報來看,資產的買入價格也並不是非常關鍵。首先的功課是做一個好公司的組合。關於好公司的評判標準的文章實在是汗牛充棟。搜索一個說服得了自己的標準,找出十來只股票長期跟蹤,不要再管任何其它的股票。要麼栽種好果子,要麼啥都別種。

在市場行情不是很火熱的時候,買入它們並持有,如果你能在市場低迷的時候買入更佳。只有當你組合中的一些股票嚴重偏離運行軌道的時候,才值得我們去in或者vest。剩下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是不需要做判斷的,我們都應該去長期休假,遠離噪音。

最後,如何判斷到底鐘擺是不是到了極端?人們對市場或者個股的情緒瘋狂或者絕望的時候,你不需要一個心理學博士的頭銜便可輕鬆感知——你似乎能聽到被拉滿的大弓在吱吱作響。這時候,你也不需要一套昂貴的自動化交易程序來幫助你完成投資決策。

是的,在股市裡,再美好的事情都可能是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