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生意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875687對於面板業的分析,基本可以告一段落。由於很多朋友對面板業的跌價比較擔心,所以補充一些有關於成本費用售價方面的分析。這也是最後一個小議題。由於增發案,公佈了華星光電的《權益價值資產評估報告》和財務中報,得以瞭解詳細數據,可以方便完成這一分析。
一、評估售價情況:
首先看看華星的產品售價情況。上半年一共投產647207片玻璃基板,營收是68.62億。假設產品全部是32吋,並按95%的良率,和6.17的匯率計算,可以得到:
68.62億/(647207*18*95%*6.17)=100.5美元。
也就是說,如果華星的基板全部生產32吋 Open cell產品,那麼按中報營收計算,單價是100.5美元。這個價格落在上半年32吋的國際均價區間,大概可以說明二個情況,一是其32吋銷售價格合乎國際均價,二是小比例更大規格的產品,比如55吋,稍許拉高了平均單價。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結合華星的另一個狀況是:大概40%的產品售給TCL自己,另有一半多供給其他主流廠商,比如三星、LG、夏普等等。——這些說明,華星的產品、售價以及客戶都是「正常」的。
二、成本費用結構:
從華星光電剛剛公佈的二個文件中,得到一些數據如下:
查看原圖我們可以把成本費用分成幾個不同性質的部分:1、直接原材料;2、全部運營支撐費用(除人工);3、全部人工費用;4、折舊;5、稅收。下面我們初步拆解一下。
營業成本(58.3億)裡包括了除二費(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之外的前四項,另外還需加增值稅。我的粗粗測算結果是:
查看原圖以上結果乍一看,會覺得原材料佔比過低,可能和印象大大不符,也與部分研報資料不符。但是,即使我的測算和實際情況可能會有出入,偏差卻肯定不會很大。因為算式中,可變的因子僅有全部營運支撐費用一項(扣除人工),尤其是生產部分。
其中,基礎營業利潤是確定的。這可以通過另外一個算式獲得:營收-營業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6.13,這個數字來自財報,絕對準確。折舊的數字11.7也來自於財報。
全部運營支撐費用(除人工)等於生產環節和管理銷售環節的加總,支付職工工資也可以區分為生產環節和管理銷售環節。將之打散,把管理銷售環節的二部分相加,就得到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的合計值4.17億。這是財報提供的。另外二部分合計,構成直接生產環節的全部費用。
面板廠的管理銷售財務人員佔比不到10%,技術類員工佔比接近40%,生產類工人佔比50%,同時全部員工中高中以下學歷僅佔不到10%。所以職工工資中至少60%以上會支付給生產直接人工(管理費用偏高可能是計入研發人員的緣故。),假設3.85億。剩下給支撐工廠營運的動力能源與日常開支相當於3.7億,佔營收的比例5.4%,可能是合理的。4.17+3.85+3.7=11.72億。如果有出入,那偏差也是會非常小。
按資料,夏普龜山工廠每月的液晶面板產能為9萬片,工廠的總耗電量達到9萬~10萬千瓦,每天要產生28300噸工業廢水,同時還要排出污泥、廢酸、廢油、金屬碎片等。龜山工廠為一條六代線和一條八代線,一共二條,加起來產能都遠不足華星光電。我猜想,5.4%的動力能源與日常開支費用是不會少的。
三、產品跌價考察
大家的傳統印象是液晶面板會不斷跌價,以前是,未來也將是,所以經營很難有穩定性。不過這種感性認識,經過數理檢驗後,情況實際上並不完全如此。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工。
五年前的面板價格,大概是現在的一倍。也就是說,類似華星這樣的工廠,在2008年,大概產值是140億(京東方第一條線,07年超過百億,12年的產值是44億)。而五年前的人工,大致是現在的一半。假設六年後的2020年,同類面板價格是現在的80%,僅僅下跌20%,而工資則按十八大規劃實際收入翻番計算(相當於名義收入相對2010年上漲1.5倍以上),也就是未來6年,年均名義工資上漲10%,其他運營費用考察經濟歷史,按年均2%略多計算(過去多年僅僅因工資上漲因素導致CPI上升2%)。得到下面的表格:
查看原圖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很戲劇化的表格。2008年和2020年,中國的面板工廠的成本費用結構將大不一樣。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工資費用的上漲。由此,可以推理以下結論:
l 由於權重的此消彼長,從原材料佔比看,其趨勢應該是下降的。現在是48%,六年前必然超過50%,未來估計將趨向40%。同樣的原材料,現值33億,五年前高於70億,六年後需要達到20億?這似乎有點過於為難寡頭格局的上游。我們假設原材料的成本和產品售價存在一定關聯,就像氧化鋁的長單定價和LME鋁價存在相關性一樣,當成品價格下降時,原材料也跟著下降。在以前,上游的確是通過效能提升而不斷降價,配合產業鏈,一起實現對CRT電視的替代。但是到了產業幾乎完全成熟的今天,要再進一步大幅度降價,空間和動力都估計有限。未來即使全部遷往中國,可能也難以做到。而且現在也僅僅玻璃基板實現本地化配套。中國全部實現替代?這有點異想天開了。但無論如何,產能配套在中國,成本總是比配套在韓台有優勢。
l 未來六年,產成品價格僅僅下跌20%,都將是不可承受之重。考慮到電視產品已經質高價低,加上智能化零部件也已經完全產業成熟,所以未來的面板行業,只能是一方面性能品質結構性改變(比如oled、超高清或大尺寸化等差異化戰略出現),另一方面是差異化產品價格結構性下跌。「主流的普通的產品」,其價格和技術品質將趨於穩定。從總體看,面板的平均單價,未來很可能不再趨勢性跌價。當然,也可以明顯看到,中國顯然是最不怕價格戰的。
再來看看另外一張表。表中假設韓台也有類似增值稅這樣的費用品目,同時保持原材料和折舊不變,只是適當上調「支付職工工資」和「全部運營支撐費用(除人工)」二項。
查看原圖這又是一張對比強烈的圖表。可以看到表中工資和支撐費用的差異,韓台廠家都需要將之轉嫁到營收上。今年二季度,友達與群創都在連續虧損十季度後終於盈利,原因大致有二個,一是需求好,尤其是中小屏領域,智能手機供應鏈缺貨,這導致滿產滿銷,產能利用率高企;二是差異化戰略拉高毛利率,比如友達的電視方面4K超高清屏幕,還有就是小屏方面的IPS高清硬屏(紅米手機宣傳中就有)。
用一樣的原材料,和一樣的設備,要做出高達20%的差異化成果,尤其在面板產品已經接近「史上最強」的成熟時代,對於一個大宗工業品來說,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但沒有辦法,現實就須如此。幸好,差異化還是有點文章可以做。這對韓台廠商是出路,也能保持面板行業的活力。
所以,結論有點突兀。面板價格經過十餘年的同質同價單邊趨勢性下跌後,很可能進入一個相對豐富的異質異價的價格體系時代。這也印證了我之前的結論:
「未來的面板產能,不再是以三國四地做傳統理解上的技術實力意味層面為主的區分,而將只是成本領先型產能和差異化領先型產能的區分,即形成二大類產區。當技術發展趨緩以後,技術質量層面的差異會越來越小,而中國面板企業強大的財務能力會有助於在這方面迅速改善。當消費者對品質差異的敏感度越來越低,成本優勢型產能的佔比會越來越大。趨勢建立以後,差異化領先型產能會逐漸萎縮,在佔比上會居於次要位置。」
四、其他推論
l 從表格可以看出一個鮮明的事實,那就是產品跌價才產生了中國優勢。產品價格跌到足以普及的程度,卻讓產業推廣立下最大功的韓台二地,在產量合計佔比一度達到90%的壟斷地位時,仍然虧損或微利,反而出現了競爭劣勢。這一切並不搞笑,完全是其特殊的產業鏈結構造成的:面板產量雖在韓台,但設備和原材料卻在日美,更妙的是終端需求在中國。這一點,我已經描述很多,現在大家不必細細體會,只要看一下上述表格即可。當營收、折舊和原材料都一樣的情況下,基礎運營利潤僅僅取決於運營支撐費用——這就是中國盈利的核心原因。
l 從成本角度,我們無需為和日韓台競爭擔心。可以試問一句:中國2020年的工資會和今天的台灣韓國一樣高麼?絕無可能!工資差距至少20年。看上去中韓台的競爭,類似於在穿越劇中上演。由於價格下跌後,新產線的折舊負擔更重,不含人工的運營支撐費用的佔比更高,而人工佔比已經高高在上,因此日韓台地區完全不可能再上新項目,來生產前述的「主流的普通的產品」。這在過去二三年已經得到印證。未來他們也只會為差異化產能提供資本開支,從表格看,即便是這種戰略,我也質疑其可行性。換言之,即使是為差異化產能提供資本開支,也應該是低成本的改造,而不是大規模的新投資。領頭羊三星現在戰略就是儘可能對外採購電視面板,而把自有部分產能慢慢改造成中小屏用oled,近三年唯一的新項目還落在蘇州。
l 有些人為明後年韓檯面板廠折舊即將完畢而擔心,這是值得憂慮的一點。折舊完畢,並不等於產線報廢,還可以繼續生產。我的確對產線報廢的年限不瞭解,也沒有搜到資料,有精通的朋友可以談一談。當然,折舊在財務上的意義,既是對已有投資的損耗計提,又是對未來繼續投資的預籌。沒有聽說過有哪家一流企業,因為不繼續投資,而坐享折舊完畢的紅利,能夠長保行業主流地位的。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也會提供政策紅利,以對沖折舊影響。華星今年全年上繳的增值稅、營業附加和所得稅超過16億(上半年7.6億),返回一部分作為產業支持是合理的。這一點最糟糕的結局是導致前述的「主流的普通的產品」,因為折舊戰,導致價格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但問題是華星光電的的舊產線僅有一條,未來N條都是新技術的。所以如果這樣的局面,無疑將加速韓台的萎縮。
l 同樣是上一張表,可以看到如果韓台折舊為零,確實壓力小很多。問題是不繼續投資,營收就很難差異化;問題是即便如此,基礎營業利潤仍然是零,圖個啥呢?——問題是中國還有大量營業外收入;問題是中國的原材料成本以後比韓台還便宜;問題是還沒考慮5%的關稅,台灣企業大概70%產品靠外銷;……
l 有人還擔心中國面板業會重滔覆轍,變得類似維生素、光伏或電解鋁……。唉,擔心總是無處不在。我已經解釋多遍,這裡再次複述一下:這是一個復合了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特殊行業。要出現產能過剩,至少在中國累計投資7500億人民幣以後,即30條8.5代線當量,所以目前談這個還太早。這是一個高技術密集型產業,華星運行一年多就申請了2100多件專利,且另外還花了8個億購買專利授權。不談研發、製造和環保排污,僅僅是電力支撐設施(面板製造要求電力極為穩定),管理難度就非常大。從勞動力密集型角度,這是一個連生產工人都需要大專生的產業,是體現未來中國「工程師紅利」的優勢行業。三者結合起來,是典型的寡頭俱樂部——一家公司要躋身世界前四,需要投資2500億以上的資金,僱傭5萬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必須建立相應技術優勢和產業鏈地位。——中國絕大多數行業都沒有可比性。
l 如果還有人擔心液晶大小年問題之類的朋友,我就不再次解釋了。仍然擔心的朋友就請隨便吧……
五、小結:
對面板業的分析,基本就結束了。持有三年,會不會有大收穫?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