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福耀玻璃的基礎資料整理了一下,從其業務結構和子公司的變化即可以看出一個產業投資者的邏輯。首先,公司仍保持了專業化,沒有房地產、小貸等金融方面的多元化投資;其次,區域上的佈局也和汽車的產業集群相一致,一方面降低了運輸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同步研發的能力,與汽車廠商之間的緊密聯繫有利於獲取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公司投資建設新的廠房時也會考慮到未來產能擴建等因素,因此,當需求爆發時,產能釋放的效果會很明顯。這也可以從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的上升趨勢中看出來。最後,公司在產業鏈上不斷向上游前進,汽車玻璃的原材料之一(玻璃原片)目前可以達到20%的自給率,目標是75%;並且,公司在2006年設立了海南文昌福耀,開採最上游原材料的石英砂。從歷史的後視鏡來看,這樣的投資思路清晰可辨。
不過,在眾多的原材料中,仍有一部分無法進行自給,但同時,這種材料也在汽車玻璃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汽車玻璃碎裂後防止迸濺、防紫外線等功能都是其中的PVB膜在起作用,這種材料的技術壁壘較高,國際上由少數幾家公司生產。那麼,如果PVB膜如此重要的話,福耀的研發在汽車玻璃性能的提升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