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咸:港需考慮引同股不同權
1 :
GS(14)@2015-04-20 15:56:08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20/news/ec_ecc1.htm
【明報專訊】內地近月加快審批新股上市,又醞釀推出「註冊制」,消息不但對A股市場造成影響,連帶挑戰香港新股市場地位。羅兵咸永道資本市場服務合伙人陳朝光接受本報專訪時則認為,香港仍有優勢,但應居安思危,爭取更進一步,考慮引進同股不同權制度。
首季香港的新股市場相對失色,1至3月只有25家企業上市,集資190億元,集資額較去年同期少六成,反映市場正邁向中小型規模為主導。相比內地首季共有70家企業上市集資483億元人民幣,港股市場的競爭力正受到考驗。
香港上市如晉身國際品牌
陳朝光卻指出,香港有其獨特的品牌價值,來香港上市就如晉身國際品牌一樣。「許多企業即使已經在A股上市,都希望發行H股,以提高外國投資者的認受程度。」另一方面,香港的二級市場融資能力較內地強,股市的流動性充裕,市場機制及法制亦較健全。
本月中證監審批新股的數目增加,由1至3月平均每月約20隻,增加至30隻。另一方面,內地亦研究實行「註冊制」,把新股審批權下放至交易所。陳朝光指出,註冊制會加快審核的速度,但內地共有近700家企業排隊上市,估計今年最多消化300家,仍然是供不應求。因此估計,香港全年有120隻新股上市,8至9成來自內地,集資額約2000億元。
然而,這批來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以金融、建築及能源行業為主,科技企業的首選境外上市地仍然是美國。根據羅兵咸的數據,在阿里巴巴的帶動下,中國企業佔去年全球科技企業上市總數的38%,融資金額則佔57%。
市場主流改變 轉型保競爭力
陳朝光表示,隨經濟結構轉型,未來科技企業將是新股市場的主流,香港新股市場要持之以恆地成功,便要考慮將來的市場定位,研究同股不同權制度是其中一步。「投資者保障當然是重點,但如何令香港保持大中華區最有競爭力的市場,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