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才三十多年,但傳銷進入中國已經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歷史了。
來源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文 | 新浪科技綜合
一個求職少年的死,引發了一系列連環效應。Boss直聘、科藍公司、傳銷組織、警方等角色的參與被卷入輿論漩渦,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下。
小浪簡單梳理了一下李文星事件發酵後的第二天發生的事情:
涉事方:
前BOSS直聘市場公關經理給李文星母親的一封信
前BOSS直聘市場公關經理朱利安致信李文星母親,信中解釋了為何Boss直聘核心產品邏輯僅適用於占據各行業絕大多數的小公司。文星之所以會遇到傳銷公司,除了審核機制的問題外,另一方面則是產品端存在一些小細節。
科藍軟件回應李文星事件:公司遭他人惡意冒充
科藍軟件8月2日晚間發布公告,近日,網絡上有題為《求職少年李文星之死》的文章,文中有涉及公司報道,針對媒體報道,經公司核查,現澄清如下:
1、文中提到的在“BOSS 直聘”上給受害學生李文星發入職聘用書的招聘方“北京科藍”系他人惡意冒充。
2、公司沒有“人事部薛婷婷”和“人事行政部王文鵬”兩名員工。
3、公司的人員招聘一直嚴格按照公司相關制度進行。
4、公司正在采取積極措施,以消除此事帶來的負面影響。
網友自稱與李文星同入傳銷團夥 揭其入夥後境遇
一位名叫“滄海一聲笑”的網友稱,很巧的是,他和李文星進的同一個網,“滄海一聲笑”透露,李文星在“進家”第六天,借錢湊夠2900元後,被迫當上了老板。當了老板之後,“想要他向家里要錢去提身價,但是他不能接受。”“每天也就坐在那里發呆,也不經常與別人說話聊天,總是很沈悶的坐在那里。後來沒過多久,他就被換到其他家了……”
案件進展:
天津靜海警方確認7月14日發現李文星屍體
天津市靜海區城關派出所確認,確實於7月14日從一處水坑打撈出一具男性屍體,該男子後經確認,為東北大學畢業生李文星。
李文星屍體水坑百米外有疑似“傳銷筆記”
新京報記者在李文星屍體被發現的水坑西側百米處,發現疑似傳銷團夥遺留的"傳銷筆記"等物品,筆記中記有"蝶貝蕾"產品推薦稿等內容。
附近多位居民反映,該處水溝系"傳銷人員聚集窩點",一年多來常有數人在溝里居住,"平時聽課講課,一星期前才消失,被褥什麽的都扔在溝里了。"
筆記中一篇發言稿中寫道,"聽了老板的講解,想必臺下新來幾天的朋友對我公司的產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公司是一個五級三階制後化寬為無限代累積制,完善一個出局制,最後隆重推出一個超越回歸制,請公司一個老板上來做一個辛苦的制度講解。"
社會上的聲音:
《在你被騙走了性命之前,他們一直知道這里騙局叢生》
此文作者在BOSS直聘上發布一條招聘啟事,註冊信息是“美團外賣醬油總監”,招聘職位是“新媒體運營”。全程並不需要提供任何公司營業執照等認證資料,職位也無任何審核機制。一個小時後收到了五十多份簡歷。
《從魏則西到李文星 互聯網平臺展示了不光彩的一面》
澎湃新聞稱,一家致力於招聘,曾獲得“千萬級美元投資” 的“明星公司”,向求職者推薦的竟是完全沒有審核的公司和崗位。這足以令人驚訝,更會令無數求職者感到後怕。
從魏則西到李文星,互聯網平臺向公眾展示了它們不光彩的一面。這遠遠不是體面不體面的問題,而是關乎生死的安全問題。不得不承認的是,互聯網平臺經濟正在迅猛發展,互聯網平臺的責任機制只能逐漸完善。
傳銷:一種有毒的魔鬼經濟學
改革開放才三十多年,但傳銷進入中國已經有25年以上的歷史了。
傳銷,這一發端於美國、曾盛行於西方的營銷方式,於1990年登陸中國市場,一時間從南到北,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一些以傳銷方式銷售的保健品、藥品、清潔用品品牌則名聲大振。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國出現過的傳銷組織可以分為三大派別:北派、南派、電子商務。北派傳銷慣用的操作手法,以拉人頭,趴地鋪,大鍋飯,群居,集體上課培訓。“半軍事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操作、團隊和作、和諧氣氛”是北派傳銷的特點。北派傳銷也是繼承了所有傳銷的優點,著重在於它利用了“團隊和作”的優勢。
傳銷的主要特點是靠“拉人頭”開展的,這種通過上線帶動下線的模式能夠像滾雪球的方式讓組織迅速發展壯大。通過大肆吹捧一種產品炮制向入會者灌輸一種“暴富理念”。
由於傳銷善於利用各種玄而又玄的概念包裝自己,使得我們往往難以辨別它的真實面目。日前警方破獲的“善心匯”傳銷案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善心匯”的資金模式大致是這樣的,通過上線介紹,交300塊錢買一顆善種子,你就可以入場玩了,讓你覺得扶貧和賺錢兩不誤。實際上最後這些錢流向哪里,估計連內部人員都不知道。這些資金的流動鏈條,只是從一個傳銷團隊流到了另一個傳銷團隊。這種經濟模式是病態的,它對社會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只是滿足了一群人對金錢的自我狂歡,滿足了一些人不勞而獲的欲望。
在驚天的騙局背後,虛榮、貪念等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曾經有人說過,只要你不貪,不做一夜暴富的夢,就不會被拉進傳銷組織。
(綜合自朱思碼記公眾號、封面新聞、新京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