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奧美公關資深顧問:我不看名人傳記,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5/163958.shtml

前奧美公關資深顧問:我不看名人傳記,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饅頭商學院 饅頭商學院

前奧美公關資深顧問:我不看名人傳記,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廣告人做的是什麽?即使這個人在陰溝里,也要給他夢想。

來源 | 饅頭商學院(ID:mantousxy)

作者 | 季星 於蒙

編者按:

媒體已經習慣於曝光太多成功人物,我們立誌”去魅“。我們力求還原真實的職場人物,描述那些光鮮背後更為堅定的力量。正是那些和你我之間無差別的焦慮和奮鬥,成就了他們平常卻又不平常的人生。

以下是來自天媽Rachel的自白。Rachel說,她不喜歡看名人傳記,因為那不是正常的人生;她曾經做過大學教師,卻說自己“教不出來,一打鈴就頭疼”;她最敬仰的廣告人竟會說出“你們以為自己做的是食品,但其實你們是做‘屎’的”……

天媽Rachel是饅頭商學院營銷洞察課的導師,國際認證培訓師,總授課時長超過3000小時。她是中國早期4A公司廣告人、公關人,公共關系專家。世博會期間她曾被邀對市級領導進行公眾演講專業輔導,不少大公司的CEO都曾是她的學員。

1.webp

離開奧美後,Rachel創辦《頭腦咖啡》訪談節目,邀請公關、廣告行業的眾多大咖分享經驗。她還是國際認證課程培訓師,至今已授課超過3000小時。

1

廣告人做的是什麽?

即使這個人在陰溝里,也要給他夢想。

我是學市場與營銷的。大學畢業以後,我在校園里做營銷學老師。其實我知道自己不太適合,每天一打鈴就頭疼。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然而我一天都沒有在行業里真正工作過,整天只能給學生講理論。我教不出來,覺得自己太對不起學生了,很痛苦。

兩年之後我辭職,去上海。這里有最棒的廣告業——那是我當時內心的召喚。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四十歲的時候,我要回到教育這個崗位,在這期間,我要用二十年的時間去積累行業經驗。

機緣巧合,我去了當時最大的4A廣告公司智威湯遜(JWT),認識了中國區總監唐銳濤(Tom Doctoroff)。

Tom 後來做到智威湯遜整個東北亞地區的CEO,還寫了好幾本在業內廣為流傳的書,這里面包括我協助翻譯並出版的《億萬市場》、《中國密碼》等。

2.webp

天媽說,她很崇拜Tom。

九十年代末的廣告圈跟今天互聯網圈就氛圍來講,是一模一樣的。“營銷”兩個字是當時最新最前沿的思維理念。伴隨著消費行業在國內的興起,第一代廣告人進入了黃金時期。

美劇《廣告狂人》的工作氛圍,那幾年我在上海感受到了。

國外的4A公司們紛紛步入中國,成為行業的殿堂與標桿;廣闊的市場空間等待我們去開疆拓土。創業型本地廣告公司如雨後春筍,其中翹楚有:邵隆圖先生的九木傳媒,高峻的梅高創意。

在我心目中,智威湯遜是一所基礎的廣告公關大學,常春藤級別的。智威湯遜給了我一套體系化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它給了我一把金鑰匙:想要做好傳播,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洞察”。

3.webp

“別說你爬過的山,只有早高峰”。好的洞察會讓你有“啊”的驚嘆。

在這一點上,Tom 是智威湯遜這套方法論的首席實踐者。他並沒有把消費者洞察完全放在數據和模型上面,反而是討論人性的本身,這可能是跟他出身西北大學心理學系有關。

比如,Tom 會滔滔不絕地談論,能夠打動中國男人的東西是“大理想”和“小人物”;中國女人則想要一個八面玲瓏的平衡人生…

我們屢次談論當年大街小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那句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也是智威湯遜出品的傑出案例之一。

4.webp

 一句話,掏空了多少人的錢包。

智威湯遜的創意人們不斷去追問:為什麽女人結婚的時候一定要一顆鉆石呢?

後來他們發現,女性消費者對於婚姻總是既有渴望也有擔憂。她們渴望幸福且安逸的婚姻,可同時她們又很擔心丈夫給她的愛的承諾不會長久、擔心這段婚姻不足夠堅強。

他們找到了鉆石這個商品能夠打動消費者的點。鉆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石頭,這個硬度可以被包裝成承諾永遠不變、婚姻堅不可摧。

所以說,鉆石可以給到消費者的,不單單是一塊石頭,而是婚姻的承諾。

於是有了這句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5.webp

不少女性消費者,就算知道了鉆石是個營銷騙局,還是忍不住想要。

智威湯遜當時還拍了 De Beers 的電視廣告。在廣告中,一個結了婚的女人,準備與丈夫一起參加晚宴。她正在拉禮服後背的拉鏈,丈夫在後面幫忙,她的手從後背上握住了丈夫的手。這時候,鏡頭特寫,她手上的那顆鉆石,閃閃發亮。

這則廣告在當時大受歡迎。

正是 Tom 和智威湯遜教會了我,如果想要傳播成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明白“人”是怎麽回事。

廣告人要做的是,即使這個人在陰溝里,我們也要給他夢想,傳播就是要滿足人們內心的渴望。

所有的商業背後,最要看懂的就是”人性“兩個字:消費者內心的渴望是什麽、消費者焦慮的是什麽,而我們的產品能滿足消費者的什麽?

6.webp

那是廣告人的黃金年代,Rachel說,我們這一幫4A廣告人引領了那個時代的進步。

2

中國第一代廣告人邵隆圖的客廳里放著一坨屎——他從瑞士買的模型。

他喜歡從這里面說事情。

邵爺的名言是: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變成大小便,那麽它們有什麽意義呢?

在智威湯遜之後,我又在奧美服務了幾年。等我積攢夠了廣告公關業界的經驗之後出來,我發現這個世界發生了一些變化。自媒體出來了、直播出來了、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出來了。

我之前許下的願望:四十歲的時候,回到教育這個崗位;今天的我能夠實踐10年前的想法。

除了做公關培訓師,我做了一檔訪談節目,叫做“頭腦咖啡”。每一期邀請一個營銷、公關、廣告領域的達人,對話專業,對話職場。

我邀請到了FCB Shanghai CEO Josephine Pan,公關創意人朱浩,智威湯遜策略部負責人Frank Xu,廣告創意總監/跨界藝術家熊超,上海宇果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田芳等人來節目做客。很多人問我選擇嘉賓有什麽標準,我的回答是:我喜歡的,一直在這個行業做事的人。

廣告公關行業看起來是年輕人的行業,但是真正40歲左右、行業的中堅力量是什麽樣子的,沒有人知道。”頭腦咖啡“正在做這件事,我相信它是有價值的。

所有嘉賓中,有一個人,我想給予最高的敬意,就是邵隆圖先生,我們叫他”邵爺“。

7.webp

 天媽說,邵爺是個老頑童。

邵爺今年已經70多歲了,他是中國真正的第一代廣告人。上海叫得上來的本土公司,都是邵爺做的廣告,比如上海家化、光明乳業、上海黃酒等等。他還是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吉祥物”海寶“的主創人員。

邵爺從沒有進過4A公司,他自成一派。邵爺有很多名言,他是一個十足十的老頑童。

他家的會客廳里,客人走進來的時候會發現地上放了一個碗,碗里面放了一個荷包蛋和一坨屎——這坨屎是他在瑞士買的一個造型物。

他經常把它拿出來講故事。邵爺會說:尤其是食品業和制造業的,你們以為自己做的是食品,但其實你們是做“屎”的。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變成大小便,那麽它們有什麽意義?

8.webp

邵爺用大白話講故事,但很有禪意,講出來,一下就點破了。

客廳的墻上貼著一句話,解釋這件”屎“的事情:廣告就是要幫助產品最終成為消費者的一個廢品。

消費品最終是要進垃圾箱的。在消費品被生產出來到最後進垃圾箱的過程中,它發生了什麽事情?在哪個場景中發生?哪些環節中發生?產品只有從誕生到廢棄,才能產生價值。這都是廣告創意人要去著力的營銷點。

產品在流動的過程中,從工業倉庫,到商業倉庫再到家庭倉庫,最後到了人的肚子里,變成了屎,才算完成了它的全部價值。

這種話,哪個4A公司的人會說?不可能。

在邵爺眼里,廣告無非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和不同的人調情。找對人、說對話、做對事。”他經常這麽說,並且稱之為“三對”。

邵爺真是Guru. (註:印度語里的大師)

世博會的時候,世博局邀請我們這一堆廣告公關人去開會、創意世博會的形象,包括吉祥物。當時世博會提出一個口號,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時候,邵爺說:我想問在座的大家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麽城市能讓生活更美好?第二個問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嗎?

大家陷入了沈思。

邵爺說,是“城市里的人”,讓生活更美好。

所以最後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就是一個“人"字。它同時也是一滴水的樣子,是水和人的結合。

10.webp

邵爺的問題發人深思,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嗎?

邵爺老了,身體不如以前硬朗,但他還在堅持每天發一些微信,發一些他認為好玩的創意作品。

前兩天,他在朋友圈上發了一個小茶壺造型的音響,很可愛,是設計圈的一個朋友設計的。我留言:茶壺一般用來“泡茶”,但這個音箱可以用來聽音樂,所以此茶壺兼具“泡妞”功能。

邵爺回複:看破不能說破嘛。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一條邵爺的微信,他說:我送你那個茶壺音箱,一個月以後你會收到。做個留念吧。

我感動不已。

後來,邵爺還把在頭腦咖啡講座的PPT,交給我公開給大家,他說希望每個人都能收到裨益。邵爺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創意人。

11.webp

這個能“泡妞”的茶壺,是邵爺給Rachel的留念。

3

我並不喜歡看名人傳記,

那些傳記把偉人們的閃光點放大,

卻忽略了真正的平凡生活,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我生活在一個相對優渥的知識分子家庭。外公是南京長江大橋的總設計師之一,父母親都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智威湯遜到奧美,再到做頭腦咖啡,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其實只有我知道自己內心一些私密的黑洞。

我相信不少人,尤其是看起來聰明厲害的女生,多多少少都有跟我相似的經歷。

我的人生一直在跟自己較勁,一直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坦白講,這四十年以來,我都特別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

11.webp (1)

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希望更多人認可,這是Rachel焦慮的來源。

哪怕所有人都說:天媽你這節課講得很好;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我其實是很焦慮的。

如果我們說人的一生總時長是80年,那麽其中喜悅的時間大概累計10年,另外70年我們是在“非喜悅”的狀態里度過。這70年的時間里,也許有人會平常的狀態多一些,有些人是“喪喪的"狀態多一些。

我就是“喪喪的”狀態更多一些的那種人。我的時間——70年里面估計有30年是“比較喪”的,或者說,在焦慮的狀態中度過。

有時候我半夜一兩點都在看書、學英語,或者做一些事情讓自己釋放,但是沒有用。

直到今年3月。

我參加了一次德國家排心理課程,我想探索自己為什麽一直想要更多人的認同,為什麽一直想要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

我順著心理引導師的指引,去回顧自己的人生。

我突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很多很多年前的我,一個坐在黑暗臺階上面的小女孩,在等著一束光照到自己的身上。

我突然明白,原來我的內心就是一個孤單的小女孩。所以當我要一個特別大的東西的時候,自己是如此無能為力。

12.webp

Rachel在“需要被照亮”和“照亮別人”之間,一度迷失了自己。

7 歲以前,我不在自己親生父母家長大,這樣長大的孩子,會一直很渴望別人的愛和關註。

我突然明白了我“喪”的來源是什麽,其實我內心中的那個小女孩撐不起那麽高的追求。她那麽弱小,她需要光照見她,但同時她又希望自己是一束光照見別人。

我嘗試去接近那個在黑暗中的小女孩,那個弱小的小女孩,試圖去靠近她,靠近曾經的自己。嘗試跟她說,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只要在自己理想的路上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自己那麽高分。

無力的時候,可以先把這件事放一放,也許我今天做不到,那就算了;明天我們再來看看時機是否成熟。

13.webp

Rachel喜歡寶藍色,“感覺很沈靜,又很堅強”。

後來,我的焦慮開始慢慢減少。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放掉焦慮,但我相信,光,正在一點點,慢慢照到我身上。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認知模型,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一個十字架。

14.webp

縱坐標是你對自己的認知,它的上半段是I think I'm OK,下半段是I think I'm NOT OK;橫坐標是你如何看待他人,左邊是I think you are NOT OK,右邊是I think you are OK。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在右下:我認為大家都很棒,但是我認為我自己不好;而7年以上的職場人,職場中層,大部分都是:我認為自己很不錯,但我認為大家都是傻叉。

而最為成熟的職場人士,他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是這樣的:我認為我自己不錯,我認為其他人也都挺棒的。

這些成熟的人,走過了3個象限的過程,他/她能做到眼里既有自己,也有他人。

可能從業7~10年,意氣風發的職場人,都會遇到這麽一個阻礙點。要不然是不註重自己的感受,拼命壓抑自己,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要不然就是過於關註自己,侵犯了別人也有被尊重的需要。

我以前並不是一個眼中特別有對方的人,尤其在奧美的時候,我不懂得眼睛里怎麽有自己、又有別人。這時候只有兩種處理問題的態度:一個是自己隱忍;另一個就是焦慮。

但這幾年,我的職業是培訓師+主持人,課堂上我的眼睛里必須有我的學員,采訪的時候必須眼里有我的采訪對象。

我發現自己這麽一天一天堅持下去,當練習到3000個小時的時候(截止今年我的授課量是3000個小時)——我突然發現自己有了質變。

我開始能夠看到別人了。

前兩天我去愛立信公司講課,有一個我的學員說:老師你的身上有種特別的親和力,讓我們很樂於跟你分享我們的難題。

對我來說,無論是20、30還是40,我在做的,就是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去成長,慢慢接近一個好的狀態。人生最好的狀態不是一個結果,而是探索的過程。

115.webp

天媽說,沒有人天生完美。生而不完美的人在走向更好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這就是人生。

我並不喜歡看名人傳記,那些傳記把偉人們的閃光點放大,卻忽略了真正的平凡生活,那不是正常人生。

到我的年齡,就能很清楚地看見,人生就是坑坑窪窪的。不是預設了目標,盡力努力就能達到。每個人生而不同,因緣際會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就能輕松嫁一個好老公,但你就嫁不到;有些人成功比較早,有些人成功比較晚;有些人左腦,有些人右腦。接受自己,往前走。

16.webp

沒有哪種成長是不痛的,派說,“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

前幾天晚上,我和工業設計大咖諶濤一起聚會,我們向自己的未來許願,並回看自己的過去。

諶濤說:我想要成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我說:我想要成為一個專業講師。

我們好像已經是了,在無數人心中。但在自己心中,我們仍未達到目的地。

— End —

廣告人 公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