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化騰、宗慶後、楊元慶同臺激辯 互聯網+也有騙投資的偽需求

三一重工在全球有超過30萬臺重型機械設備在運轉,如果設備遇到故障,如何保證在第一時間響應?

4月20日,在距離阿里巴巴總部20公里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里,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三一集團搭建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和騰訊雲的雲計算能力結合,把分布全球的30萬臺設備接入平臺,實時采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遠程管理龐大設備群的運行狀況,不僅實現了故障維修2小時內到現場、24小時內完成,還大大減輕了備件的庫存壓力。

馬化騰拿制造業的典型代表“三一重工”舉例,背後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號——“互聯網+”在落地時間了多年之後,終於要進入深水區。此前,“互聯網+“的應用在價值鏈較短,業務邏輯較強的服務業、商業、電子商務等領域遍地開花,但現在價值鏈更長、流程更複雜的傳統領域也已經開始“互聯網+”了。

在現場,和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同臺的馬化騰甚至說,傳統制造業的商業模式轉變為服務業。而騰訊仍然充當“連接”的角色,提供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能力。

互聯網+進入深水區

2015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化騰建議“制定推動互聯網+全面發展的國家戰略”。當時的他把“互聯網+”比作“工業革命”中的“信息能源”。

實踐幾年過後,在馬化騰眼里,“互聯網+”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政務、民生、醫療等領域,更開始對零售、航空、制造等實體經濟的賦能。

例如東方航空則在“互聯網+航空”業務模式上進行創新,發展航空增值服務業務、出行集成服務業務、客戶資產變現等創新業務,引領航空企業傳統電商業務向移動互聯網化發展;在醫療領域,在廣州的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用了騰訊的互聯網+方案之後,病人從掛號、看病、取藥、付款到回診,完全可以在手機上一站式搞定,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據統計可以節省超過40%的時間。

根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測算,截至 2016 年年底,全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增加 161.95 點。由此估算出 2016 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體量大約為 22.77 萬億元,占 2016 年全國 GDP 總量的 30.61%。此外,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每增長一點,新增城鎮就業人數大致上升1.73萬人。由此估算,數字經濟在2016年帶來 280.17 萬新增就業人數,占全年全國1314萬城鎮新增就業人口中的21.32%。

圍繞對傳統行業的“互聯網+”,除了三一重工,馬化騰還舉了通威股份的例子。它的母公司通威集團是一家水產飼料生產企業。聽上去如此傳統的企業如何互聯網化?

事實上,這家公司在2015年提了一個“互聯網+水產”的概念,通過微信的企業號“魚苗通”和“魚價通”,來銜接魚苗企業和需求方,包括養成了之後的成交。甚至消費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和APP,選擇他喜歡的個性化魚苗,然後再通過網絡觀察水質、餵養情況,最後將定制養成的魚買下來

而另一個叫做“魚病通”的應用,是通威利用類似滴滴LBS的模式,又加上共享經濟的方式。比如說,一個池塘里養魚,發生了魚病,就可以直接點APP,就近尋找離你最近的魚病專家,而且可以在線看專家的用戶評價,把需求對接起來。

“你可以看到多麽傳統的企業,只要能用好互聯網,就可以迸發出很大活力。”馬化騰感慨。

在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互聯網+合作事業部總經理陳廣域看來, “‘互聯網+’的賦能 正在進入深水區。”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在落地實踐了多年的互聯網+,騰訊發現其實價值鏈越長,流程也會越難。特別是到了深水區的制造業和更多傳統行業,供應鏈流程的內部的管理模式,價值鏈的環節比較多,需要更多的能力,更多的工具,更多對流程的理解以及再交流的能力,才具備“互聯網+”的條件。

  例如,過去騰訊在做“互聯網+”,更多的是依賴騰訊的支付能力,安全能力,LBS能力等等,但當進入到更難的產業之後,上述這些能力已經不完全具備行業改造的能力,而是需要更多的大數據能力、AI 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騰訊未來要進一步地對更難的產業進行賦能時,需要更多新的工具的能力,才能夠更加好地做產業升級。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在馬化騰眼里,是互聯網+各行各業;而在楊元慶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在改變著每一個傳統行業,所以實際上是傳統行業“+互聯網”,也就是用互聯網的手段來改變每一個行業的業務模式、業務流程,讓它更貼近客戶,更高效。

楊元慶認為,互聯網的發展,對IT行業最大的改變,是從過去銷售產品的模式變成了經營客戶的模式,變成以客戶為中心。

“過去我們賣產品,賣出去了就跟用戶沒什麽聯系了。現在,不管是PC,還是手機、智能音箱、智能電視都聯上網,我們清楚的知道客戶是誰,客戶畫像是怎樣。我們知道他們使用設備的時候遇到怎樣的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就能很好地改善產品。我們也可以實時、在線為他們解決問題。” 楊元慶說。

而深耕傳統制造的宗慶後則表示,大量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的前提,需要國內企業提升軟硬件制造、裝備水平,並對當前互聯網公司、軟件公司、硬件公司都提出了更多需求,“從硬件到軟件,都應該有更多的國產能力,這是我們互聯網公司、軟件公司應該去提升的。”

他同時舉例說,“互聯網+”確實對公司財務系統、對制造系統都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說,以前制造設備各個環節的傳感器,以前可能是單機的,現在聯網了,可以實現自動診斷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穩定性,另一方面,降低勞動成本。”

不過,宗慶後也認為,不能把互聯網神化,也不是什麽都可以用互聯網解決的。“最近有人提出互聯網中醫看病。要把脈,又要看你舌頭,當然互聯網看你舌頭還可能做得到,但把脈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做的。包括,機器人也不是都可以做到,你說把人都替代了,那人幹什麽呢?”

值得註意的是,在用“互聯網+”解決企業問題、挖掘需求的同時,馬化騰也坦言,還需要更多思考。

“騰訊投資部門經常看各種項目,有一些是真實存在的需求,比如共享單車,傳統上政府部門也提供共享單車,但是無法解決停車問題,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這個問題很好地解決了,所以這個需求也就釋放了。”馬化騰說,“也能發現很多‘偽需求’,很多人天馬行空地去挖掘消費者需求、提出互聯網+項目,其實就是為了騙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