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發布《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時,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亭亭介紹,目前,河北產業處於全面轉型的重要關口,具有經濟趨緩、產能過剩、需求乏力等帶有普遍性的共性特征,對河北而言,極具典型性與挑戰性。
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去產能加大力度,9月份生鐵、粗鋼等初級產品產量比8月份分別下降0.2%、0.3%;去庫存進展較快,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7.5%,比1~8月份提高3個百分點;去杠桿中的資產負債水平繼續下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個百分點。
降成本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7.7元,同比下降1.0元。在補短板方面,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8%,高於全省固定資產投資8.3個百分點;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增長33.6%,高於全省固定資產投資23.9個百分點。
“綜合考察全省幾大主要經濟指標,不難發現,2016年河北省的宏觀經濟形勢總體上與2015年的相比情況類似,可以說是在2015年的基點上平穩運行。”王亭亭說。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去產能列為供給側改革五大方面之首。河北省作為全國去產能的重點大戶,承擔著全國1/3鋼鐵去產能的壓減任務。在國家政策的約束下,“十二五”期間全省實現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4106萬噸,分別占全國壓減產能的37.26%和43.31%。
2016年,中央又加大去產能力度,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全國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河北在原有計劃的基礎上多出1251噸的壓減任務。
“這意味著河北將徹底告別以能源、重化工制造業起家的‘黃金時代’,進入由2012年以來10%以上的高速增長轉為目前6%~7%經濟新常態的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薛維君說。
研究發現,目前河北省新困舊難相互交織,動能轉換的瓶頸制約仍是牽絆。王亭亭介紹,在全國供給側改革大背景的推動下,河北省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具體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繼2015年以來不斷優化,這是可喜的一面。但從深層次看,仍然存在著新產業“吃不飽、跟不上”,老產業“虧空大、難退出”的尷尬局面。
王亭亭說,這一判斷基於河北省服務業盡管繼2015年以來一直維持較快、較好發展態勢,但從其內在結構看並不合理,直接反映在傳統服務業發展至今仍占主導地位,而代表未來發展趨向與增長潛能的新興服務業,其推進經濟提質增效的聚集能力仍不充分。“類似蘇寧易購、當當網、蘇果e萬家、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等的大型龍頭電商,全省沒有一家,差距較大。”
王亭亭說,由於河北傳統制造業涵蓋範圍較廣,且絕大多數產業處於整體衰退期,全省制造業內生變量不穩、發展後勁不足的困境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如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各種風險發生率上升,表面上雖小幅回暖,但下行壓力不減的趨勢仍隱性持續,而這種發展階段轉換帶來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研究發現,河北省高科技產業雖然成長較快,但產業發展僅限於新能源、航空航天、環保產業、新材料和生物領域中的個別產業,產業結構的服務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的高技術產業的現有基礎,還不具備與國內發達省份比拼的競爭優勢。
王亭亭說,客觀上說,無論是表現“亮眼”的服務業,還是“新生代”裝備制造業抑或高新技術產業,屬於“新動能”內在品質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以及新的服務模式,河北遠未發育成形,而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全方位、全要素以及互為支撐的經濟系統與動能轉換的生態系統,河北至今並沒有理順清晰的發展思路。
“在新舊產業交替、動能轉換的重要關口,如何將傳統產業、優勢產業做得優、做得高,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實現新舊產業有效對接,已成為河北當前亟須破解的一大難題。”王亭亭說。
近日發布的《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稱,從深層次看,河北的過剩產能、庫存積壓、環境約束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的壓力仍在延續。河北作為去庫存、去產能的“重災大戶”,主要精力仍集中在繼續減壓、調整結構與轉型升級方面,微觀不振的後續影響還在進一步發酵蔓延,增長動力依舊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