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環保部長提到的英法韓,原來是這樣對抗霧霾的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近日就大氣汙染防治問題向媒體提到:與發達國家同期相比,我們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並不慢,這說明我國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

陳吉寧詳細介紹,大氣汙染治理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冬季重汙染問題。2013年以來,冬季氣象條件總體不利。今年延續了強厄爾尼諾現象,全球在進入秋冬季後普遍出現異常氣候,多個國家,包括英國、法國、韓國等發達國家,接連發生較高強度、較大範圍的重汙染事件。

按圖索驥,我們可以通過不少公開資料和報道看看這些國家面臨的汙染問題目前的狀況怎麽樣,以求和中國的汙染治理狀況做一個橫向比較。

歐盟最關心氮氧化物

要分析英法的情況,首先看歐盟的整體狀況。

根據《歐盟排放概述報告(1990-2014)》,從1990年到2014年的25年間,汙染情況有總體好轉,其中改善程度最高的是硫氧化物(燃煤所產生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從2540萬噸劇減到310萬噸,降幅高達90%,其中大部分硫氧化物減排發生在能源生產和分配環節,同時也與燃料結構的變化有關。

歐盟28國1990~2014年期間大氣汙染排放量變化

其次是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從1700萬噸減少到670萬噸,下降了將近60%;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PM2.5也分別減少了1/3,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5年里從1750萬噸下降到780萬噸,主要是道路運輸的減排發揮了作用。

氨排放下降了1/4,從510萬噸下降到390萬噸,且主要發生在農業領域。而PM2.5的下降主要歸功於能源行業和道路運輸,但商業、機構和家庭排放則占目前歐盟整體PM2.5排放的一半以上。

上述報告提到,歐盟在過去10年里細微顆粒物(PM2.5、PM10)的排放量總體下降,皆因為在能源行業、道路運輸和工業上引入和升級了減排措施,此外也歸功於包括以天然氣替代燃煤等能源革新。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和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最困擾歐盟各國的汙染物並非PM2.5,而主要來源於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其中,在歐盟中氮氧化物排放占比最多的分別是德國(15.7%)、英國(12.1%)和法國(11.3%)。反觀PM2.5,最嚴重的則是法國(13.9%)、意大利(12.5%)和波蘭(11.1%)。由此不難理解,歐洲是多麽難以原諒2015年大眾汽車的“排放門”醜聞。

英國如何治理空氣

再具體看英國的情況。

總體來說,英國人多年來沒有停止過對空氣質量的抱怨。終於,2015年4月,在歐盟和一些環保組織的壓力之下,英國最高法院要求政府拿出解決英國空氣汙染的計劃。幾個月後,英國政府亮出一份5年計劃,在2020年令5個重點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倫敦的空氣則要到2025年才能改善。

根據英國官方的說法,英國每年有4萬人因室外空氣汙染而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00億英鎊。另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9月的一份報告,90%以上的英國人口所呼吸的空氣被高度汙染,空氣汙染所引起的中風、肺癌、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等早在2012年已經導致了超過1.6萬人死亡。

英國對空氣汙染的標準還是很苛刻的,以我們較為熟悉的PM2.5指標為例,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FRA)的標準是,日均濃度在每立方米71微克以上便視為最高等級的汙染,而歐盟的要求是不允許超過每立方米25微克。

霧霾下的倫敦

DEFRA在2016年發布的《英格蘭自然環境指標》報告中提到,2013年,英國30歲以上成人死亡案例中5.3%與長期暴露在PM2.5環境下有關,倫敦的數據更是達到了6.7%;該部門的另一份報告《2015年英國空氣汙染狀況》提到,在二氧化氮和PM2.5的綜合影響下,公眾健康遭到很大挑戰,其中,每年有2.9萬死亡案例與環境中PM2.5有關。

但是,從更長時間維度來說,英國的汙染狀況總體趨緩,DEFRA的數據顯示,2011年英格蘭城市地區中度到重度汙染的平均天數為24天,而到2015年該數據下降為9天。從威脅英國的汙染物構成來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氮氧化物和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是汙染物的主力,但是近半個世紀後,這兩類汙染物的水平已降至最初的1/3,僅有氨排放基本保持不變,而細微顆粒物始終不是主要汙染物。

此外,英國的空氣汙染更有跡可循,因為地理位置和氣候也是造成英國時常遭受空氣汙染的原因。比較明顯的是,每年3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由於歐洲北部的高壓系統,容易導致季節性的春季微塵顆粒汙染。另外,每年11月初的篝火節也令空氣中的PM2.5濃度輕易破百。到了12月中旬,往往會由於非洲撒哈拉地區吹來的沙塵導致空氣汙染。

巴黎和韓國的經驗

另一個歐洲城市巴黎也是經常由於空氣汙染而見諸報端,去年12月,受冬季取暖、汽車尾氣,森林火災和空氣流動緩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巴黎遭受了10年來空氣汙染最嚴重的一個冬天,在一周多的時間里,巴黎的PM10濃度一直維持在超過每立方米80微克的水平。很快巴黎也再次啟動了公共交通對市民免費開放和單雙號限行政策來減少城市排放。

2016年12月5日,巴黎,霧霾來襲

法國的空氣汙染並非新鮮事,從2014年開始,關於巴黎空氣質量令人擔憂的新聞越來越多地見諸報端。法國公共衛生局去年夏天曾表示,空氣汙染每年在法國造成4.8萬人死亡。鑒於尾氣排放是最重要的汙染源,巴黎開始給機動車貼上不同標簽,比如清潔能源車將對應綠色標簽,會得到相應的便利,而一些高排放車輛則更容易遭到限行。這一做法未來還會推廣到法國其他城市。

本文開頭還提到韓國。實際上,在超過30年時間里,韓國已經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來治理空氣汙染,1993年出臺首部關於空氣質量的法律,在1995年就對PM10給出了標準。2002年,在全球142個國家的環境質量排名中,韓國倒數第四。最終,韓國在2003年通過了《都市空氣質量改進特別法》,於2005年開始實施。

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間,韓國的年均PM2.5和PM10濃度分別從70和44.4下降到46.9和23.4微克/立方米。

不過,就在前幾日,韓國首爾等城市也出現了嚴重霧霾天氣,韓國一些媒體稱是受到了中國霧霾的牽連,但也有專家認為中國華北地區的大氣停滯,霧霾難以擴散到朝鮮半島這麽遠,韓國街頭老舊的柴油車和不斷新建的火力發電廠或許要為空氣中的可吸入物負起更多的責任。

比如耶魯大學數據驅動(Data-Driven)項目有一個數據是,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化石燃料在韓國的能源份額從51%一路上升到64%,研究人員認為,新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將令來自能源行業的汙染提高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