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6 11:27 編輯 首富專訪:李河君首度回應諸多質疑 今天早上在漢能集團總部采訪了首富李河君。漢能總部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李河君的辦公室很大,中式裝修,連會議室也是中式木制座椅,很沈。在近1小時的采訪中,李河君很喜歡說“踩點”、“順勢而為”,並且強調企業家精神和他的工科生思維。他說希望大家不要太關註首富這個事,而要關註移動能源,掙大錢的訣竅在於為理想而幹,重大成功都是間接獲得。他也說地面電站的概念是錯誤的,光伏的本質是離網,是分布式。當然這些話信不信還要取決於你自己。
首富自有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和磁場,他很自信,應對自如,即使是應付一些尖銳敏感的問題。他說他和他的26位來自全球的高管都相信薄膜發電和移動能源能改變世界,盡管這在外人看來可能會認為這是神經病。 首富自信的回答和表述,不禁讓人想起一個詞,即“現實扭曲立場”,只是這些想法或是判斷究竟能否實現還有待時間檢驗。
無所不能:對於媒體質疑漢能的關聯交易您怎麽看?例如上市公司自己賣設備給母公司以維持良好業績。 李河君:前兩天我們出了一個公告。我是這樣看,前兩年漢能確實是困難的,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麽叫薄膜。作為母公司當然會把項目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培養他,他就死了,所以我們要扶持他。漢能在2015、2016年將有重大突破,但現在我還不能說。 【備註】1月28日,《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質疑漢能,該文表示自2010年以來漢能薄膜發電合計實現148億港元(合19億美元)營收,幾乎全部為向母公司漢能集團銷售設備所得。而漢能集團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股權。《金融時報》稱之為“不尋常操作”。 無所不能:目前薄膜跟晶矽相比,在轉化率上並沒有優勢,市場上的產品也非常少,短期不太具有競爭力,漢能的薄膜市場要怎麽來做? 漢能薄膜電池的度電成本是多少? 李河君:你說現在市場上的量很少,沒錯,這是事實。為什麽少?那是因為薄膜行業的門檻非常高,產能難度非常大,導致投入的成本太高。但是未來的方向還是薄膜,我們現在轉化率每年保證提高1%,意味著成本降低5-8% 。漢能現在的布局是以民用為主,工業為輔。因為在工業屋頂上,我們還沒有那麽大的產能。 如果是民用,就不需要太考慮這個成本,因為這已經沒有意義了,例如太陽能汽車,我們比的是油,太陽能汽車的成本只是燃油的六到八分之一。比如手機充電,你可能也不在乎成本, 電充滿就好了。 【備註】“關於度電成本”:漢能的“技術第一”,指的其收購的Miasole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並獲得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0.5%。但是漢能並沒有公開此技術的度電成本。但在太陽能行業,真正重要的是度電成本這個指標,假使某項技術轉換率很高,但成本也高,那消費者並不會因為轉換率買單。 上周里昂證券(CLSA)分析師查爾斯·永茨(Charles Yonts)指出, 假如漢能集團全力生產,其太陽能板產量“大致足夠一個歐洲小國使用”,然而“市面上一個漢能太陽能板也看不到”。 不過,1月底,漢能在廣汽本田廠房上建設的光伏薄膜屋頂項目正式並網,該項目規模17MW,占用屋頂總面積約為24 萬平方米,年平均發電量1900萬千瓦時,發電可滿足該工廠20%的用電需求。目前,這個項目是國內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不過漢能及廣本方面並沒有公布改項目的成本數據。 無所不能: BIPV(即光伏建築一體化)是漢能“一基兩翼”的重要方向,但現在投資回報並不好,您怎為什麽還要做BIPV市場? 【備註】:“一基兩翼”具體指,基礎為水電,左翼為太陽能研發和生產,右翼為太陽能光伏應用。 李河君: BIPV你看它是虧錢,但是我們掙了很多錢。為什麽呢?因為它不是完全靠發電來回報,發電回報可能需要十到二十年。它還有很多其他的節能效果,所以一般來講,我們做BIPV平均七到八年,或者十年,就可以盈利了。我們現在訂單非常多,這是一個新興市場。【李河君的這個回答,讓能豆君依然很困惑,據了解,BIPV由於成本較高,目前市場前景並不好,求達人指點。】
無所不能: 漢能有個“121計劃”,計劃2020年銷售收入1萬億,市值2萬億,盈利1000億元,這個計劃怎麽達成? 李河君:我們希望是穩步發展,比如說今年銷售多少、明年多少、後年多少,那麽到2020年我們就做到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產能,產能上來了,市場消費就不會有問題。關鍵是怎麽把產能提上來。產能計劃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這個回答同樣依然讓能豆君很困惑。】 無所不能:漢能未來是否還會有什麽並購計劃? 李河君:漢能的並購目的在於全球技術整合,對於技術並購,漢能永遠都在整裝待發。我們的目標是未來5-10年,在全球都沒有對手。因為最核心的薄膜技術都是十幾年的積累。因為我們的整合能力很強,所以也有很多新技術主動找到漢能。漢能不會輕易並購別的產業,只會涉足技術或者下遊新材料領域。 無所不能:你的第一桶金究竟是怎麽來的?怎麽想到做水電? 李河君:當初做生意借的5萬塊錢是學校老師的錢。其實我父親當時有錢,但是他不借給我,他說:“你做生意能做的過我嗎?”我父親是中國最早的個體戶,1972年就自己做生意,那時候我是六七歲。當時鎮里的領導不讓他幹,我父親就說:“我掙了錢就跟你分”。所以他當時掙的錢是跟鎮里三七分。可能是做生意,有遺傳基因。之後我就是賣些電子產品。最後投資水電也是機緣巧合,通過一個高中同學的介紹,我們去樂山看了一圈上市公司,發現水電很不錯。我父親現在80歲了,還在從商做事,解決了河源很多人的就業問題。 無所不能:你建水電站時告發改委是怎麽一回事? 李河君:做完水電後就是感覺要堅持,當時金山橋水電站,所以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當初我們的教科書寫建葛洲壩是傾全國之力,但我們建的金安橋水電站比葛洲壩還大,誰能相信民營企業可以做。 告政府是不得已,我們當時拿了6個電站,但是國家發改委領導不相信我們,把我們電站全部給央企了,所以把我們逼急了。(來自ChinaP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