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火爆美國的YC模式在中國不能火?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6/148198.html
到今天,YC投了560多家公司,加起來的市值超過140億美金。換個更直觀的說法,今天在矽谷每4個早期項目里就有一個是YC孵化出來的,這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Paul Graham用9年時間證明,天使投資也可以像工業生產一樣規模化和標準化。
中國的創業者已經證明,中國不缺優秀人才。已經在美國上市的六十多家中國互聯網公司就是一個證明。如今的85後、90後的創業者自主創業意識更強,對工作提供的安全感需求更弱。但是投資者給創業者的幫助遠遠不夠。
但是中國至今沒有出現自己的YC。我問過不下三十幾個行業里的人,中國有哪家公司做得比較接近YC?找不著,大概有十來個人會說,創新工場轉型之前挺好的。
為什麽中國的Y Combinator遲遲沒有出現?
第一是先天不足,大量創辦孵化器的人並沒有充分的創業經驗。
Paul Graham在成立YC之前首先是一個成功的創業家。他和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蠕蟲的編寫者Robert Morris共同創建了Viaweb,該公司九死一生,最終被雅虎收購。創業者需要真正有用的實操經驗,而不是去某個訓練營上個大課。
那種講座能讓人熱血沸騰,激發你的創業熱情,但是碰到“如何不花錢推廣”,“市場上哪些渠道可以把一個APP的推廣費用從5塊降到2塊”,“這些渠道獲取回來的用戶壽命周期和ARPU有什麽差別”、“團隊做的業務是躲開BAT,還是刻意瞄著他們的戰略方向先下手為強”此類的問題時,必須要有創業成功過的人來指點。
第二是動機不純,夾雜了商業地產、謀求配套資金等考慮。
很多一開始說要做YC的天使投資人,都逐漸熱衷於政府補貼、資金申請、炒作地產項目等等。
第三,耐不住誘惑,過快轉身VC融快錢,不能滿足創業者期待。
有一些相對成功的早期孵化項目,很快就變成VC了,融了一大筆錢,開始風風火火地做風險投資。做了VC,融資多了,大量的管理費在手上,搬進高大上的玻璃大廈,進出五星級酒店多好,沒多少人願意在孵化器里整天跟創業者混在一起了。
在最近對美國的創業者的統計表明,創業者最渴望從投資人身上得到的,是企業運營經驗,其次是行業經驗和洞察,再次是投資人幫助創業團隊擴大影響力。如果用這三條衡量,確實有不少孵化器達不到創業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