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Accumulator翻版銀行生吞廠佬-卡森國際(496)、鴻興印刷(450)、威發國際(765)

>2008-06-19  NextMagazine年 中結算,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破七算,加上勞動法出台,原材料成本上漲,廠佬早已站於垂死邊緣。近月十多隻工業股相繼發出盈利預警,不過廠佬並非因為「本 業」經營不善而損手,而是中了一隻翻版Accumulator的綑綁式衍生工具。推出這種產品的,正是把廠佬一手湊大的銀行,以優惠的匯價買入人民幣做餌 與他們對賭,廠佬的結局是名副其實的「贏粒糖、輸間廠」。連印刷業老行尊鴻興亦中招,不單一鋪蝕一億六,控制權亦被迫拱手相讓。

一向穩打穩紮,屬傳統基金愛股的鴻興印刷,在今年五月初率先預告會「出事」。該公司發出盈利預警,表示衍生工具虧損達一億六千九百萬元,市場中人都感到非常愕然。

今年七十九歲的鴻興老闆任昌洪,五十年代在中環開山寨廠起家,逐步擴展為專業彩盒和瓦通紙箱印刷及製造商,並在九二年進身為上市公司。今次因為勁蝕須批股集資,眼白白喪失了公司的控制權。

該 公司發行三億多股新股,全數批予由梁伯韜打骰的歐洲第二大私募基金CVC。集資所得的八億多元,其中四成多將用於終止若干衍生工具合約。交易完成後CVC 將持有三成半股權,變成鴻興最大股東,且可委任四人加入董事局。而原先持有五成股權的創辦人任昌洪家族,股權被攤薄至三成二,不單淪為第二股東,連董事會 主席位亦不保。

鴻興曾於○○年和○二年被《福布斯》選為全球三百家最優秀小型企業之一,有分析員表示,今年初探訪公司時,仍未見任何異樣, 運作正常,不知為何爆煲;而翻開鴻興印刷截至去年九月的最新中期業績,流動資產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金額只有一千零七十二萬元,在今年中卻變成了巨額虧損,公 司購入的是何種衍生工具,鴻興都未有公布。

美國減息廠佬損手

據熟悉鴻興內部運作的人士透露,鴻興出事在於購入了人民幣與息口掛鈎的遠期結匯衍生工具,這種工具近年由銀行的財資部「發明」。

本 刊取得一份由渣打銀行向廠佬推介的衍生工具合約報價單,玩法是銀行與廠家協定,以「倫敦銀行三個月美金同業拆息」(Libor)掛鈎以兌換廠家日常所需的 人民幣。假設廠家每月要買入八百萬元人民幣,合約期十二個月。若然三個月美金Libor在三釐至六釐之內,廠家即可以「優惠價」,即一美元兌八元人民幣的 匯率買入人民幣。當Libor在三釐至五釐的區間外,廠家要以高於一兌八算的匯率購入人民幣,最惡劣的情況是整個月都在所訂的區間以外,廠家就要以一兌四 的匯率購入人民幣,即二百萬美元兌換八百萬人民幣,廠佬每個月因應Libor的走勢與銀行結算,直至合約完成為止,結算日以十二個月的平均匯價找數。

一名上市公司財 務總監指出,有廠家甚至為取得更優惠匯價,與銀行協定「苛刻」條件,在Libor跌出區間後甚至肯以一美元兌一元人民幣的匯價「接貨」,「銀行推銷時,話 經過詳細研究,預計○八年Libor會在三點五釐至四釐之間,而且○六、○七年Libor都在四至五釐之間,因此為廠家提供三至六釐的區間範圍相對安全, 很多廠家都以為風險不大而採用,結果出事。」

今年初,美國為拯救次按危機不斷減息,在三月初美金Libor就跌穿三釐水平,玩這種衍生工具的廠佬就損失慘重。

記者曾致電鴻興執行董事任浩明,向他確認其公司是否買入此種合約,他只說:「我唔會回應你任何問題。」說罷,便立刻掛斷電話。

去年銀行力推的投資產品Accumulator,隨着美國次按惡化,港股大瀉而爆煲,不少富豪蝕過億,甚至開記者會公開銀行的推銷手法。(《蘋果日報》圖片)

一鋪清袋後悔莫及

除了印刷業一哥,沾手這種衍生工具的,還有部分名不經傳的工業股。事關這些工業股都是在內地設廠,日常營運開支都是以升勢凌厲的人民幣找數,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貨品卻是出口到歐美,賺的是不斷貶值的美金,公司盈利漸漸被蠶食。

其 中一間損手廠家威發國際,亦於今年二月發出盈利預警,披露公司由於去年曾買入兩份與美元同業拆息及人民幣匯率掛鈎的合約,前後虧蝕四千八百五十萬元。主要 生產塑膠包裝的威發國際,過去連年虧損,直至○六年因為收購了日本名牌玩具製造業務才開始轉虧為盈,○七年全年溢利有三千六百多萬元,亦因無長期負債,派 息比率高達六成,是收息一族的愛股。今次一鋪「輸身家」,其財務總監袁志偉,本以題材敏感拒絕回應,但仍以無奈的語氣拋出一句:「總之我哋以後都唔會再買。」

卡森國際首席財務總監鍾劍堅持不與銀行對賭,只買一份基本「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結果一年賺一千八百萬。(廖健昌攝)

堅守本業拒絕對賭

卡 森國際亦曾被香港某大型銀行推銷掛鈎衍生工具,不過其首席財務官鍾劍就能獨善其身,堅拒購入,他說:「我哋賣辦公室傢俬去歐美,一向收入都很穩定,但去年 開始我哋喺美國接嘅訂單愈來愈少,已經感覺到美國的上游經濟情況好唔樂觀,嚟緊一定會減息。個市場前景咁不明朗,同美金libor對賭的風險是很大的。公 司賺錢係應該靠主要的業務,而不是金融工具。」結果,為了對沖人民幣升值風險,他們只買入一份基本的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NDF),與銀行協定以七點三 兌換人民幣,每個月付三百萬至四百萬的美金,於○七年度更賺了一千八百萬元。

卡森購入的NDF既可對沖人民幣升值,風險亦較低。○五年中, 人民幣單日上升百分之二,香港幾間銀行包括渣打、滙豐及星展等,就推出NDF這種合約。假設廠家與銀行協定,每個月賣出十萬元美金,遠期兌換價是一美元兌 八點零三元人民幣,年期是十二個月。約滿後,當美金兌人民幣是八算,那廠家就可賺取差價,每月賺得到三百七十五元美金。而這份NDF就可以增加做生意的穩 定性。

鴻興印刷在大陸設廠,但人民幣升值,公司與銀行對賭,投資翻版Accumulator對沖風險,結果公司的控制權亦喪失。

百搭對賭銀行自肥

但 銀行推銷基本NDF利潤很低,「嗰個部門啲Sales,花紅誇張到少則六個月,多則四十八月。久而久之,佢哋要孭嘅quota就愈來愈大;傳統嗰啲外匯、 利息產品根本滿足唔到佢哋,唯有設計啲一次可以賺幾十萬美金的產品出嚟自救。」一名在銀行界工作的人士說。於是,銀行的財資部就把人民幣的利率與各種可量 化的指數掛鈎。就像「車仔麵」般,可因應買家的需要而自由配搭。除了L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黃金、石油,以至食材價格,都可以是掛 鈎的工具之一。部分銀行甚至推出孖展,廠家只要存入買入金額最少一成,就可以「對賭」,與到澳門賭場無異。

「當初廠家考慮買NDF,原意是為了保本,你知道一年內匯率係幾多,咁同買家報價都方便一些,但因為呢一年出口生意實在太差,要心急幫公司賺錢,廠家心態咪由投資變成投機囉!」一名熟悉這種投資工具的廠家說。

瑞信研究部分析員劉紹文說,近年這類以利率與外匯貨幣掛鈎的工具大行其道:「有廠家簽好約已經後悔,由於這些合約要以市值入帳,令上市公司的P&L(損益賬)一係賺好多,一係蝕得好緊要,非常波動。」他認為上市公司應要理解這些工具的遊戲規則,不能盲目簽合約:「就好似去年令好多富豪『蝕入肉』,被謔稱為I Kill You Later的Accumulator(累積股票合約)。買時只會想到可以賺幾多,並無想過,結局是『贏粒糖,輸間廠』。」

翻版Accumulator玩法

假設銀行與廠家協定,廠家每月必買入?800萬人民幣作日常營運開支,合約期為一年。

於合約期內,若該月美元同業拆息於3%-5%內,廠家最多可以$1美元兌?8人民幣的「優惠價」購入人民幣。即廠家該月只需付$100萬美金。

若然該月的美元同業拆息不在3%-5%之內,廠家要以較高成本價購入人民幣。最壞的情況是,Libor在該月每天都不在3-5%內,廠家則要以$1美元兌?4人民幣購買人民幣,即廠家要付$200萬美金。

Libor狂瀉廠佬損手

中招工業股

公司賭輸錢員工孭飛

一向經營媒體業務的星島集團,同樣沾手遠期外匯衍生金融工具,連同若干商品合約,○七年虧損達一億元。結果集團以司庫未有遵守集團投資指引為理由,要司庫個人承擔一切因此而來的成本、費用及負債;而大老闆何柱國更要以個人名義,向銀行作出五千多萬元擔保。

經營媒體的星島集團亦沾手衍生工具,虧損近億元。圖為集團主席何柱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