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閒聊「股+債」方法及風險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uxv2.html
最近,有兩個青年股友,前來討論「股票與債券組合投資方法」(簡稱「股+債」),他們興奮不已,稱之為制勝法寶,欲想實施。兩人各有一套方案:

   一個這麼設想:在股市極其低迷時期,全力買進股票,哪怕股票再跌也不管;當股市發瘋之時,拋出全部股票,轉而全都買進債券,哪怕債券再跌也不管。以此循環操作幾回,必能大富!

   另一個如此打算:股票與債券按照金額進行比例搭配,比如,股票與債券之比為50:50,或其他的比例,然後根據兩邊金額變化,進行再平衡。當股票金額超出預期的比例了,就賣出一部分股票,轉而買入債券,使兩邊的比例重新平衡;反之,賣出債券,轉買股票,達到再平衡。這樣輪動操作,若干年後必定收益豐厚!

    「你看怎麼樣?」他倆問。

    我微微搖搖頭。

   股市與債市具有負相關性(對沖性),因此,「股+債」便可利用兩者「翹翹板效應」套利。這個方法看似完美無缺,無懈可擊,但實際上做起來絕非易事!

   一、你們各自準備採用的方法,其實都是高拋股票(或債券),同時低吸債券(或股票),屬於是波段操作,是不是?下面我們辨析一下這兩種方法究竟怎樣。

   1、按照第一種方法,著眼點始終是在股市,要求你必須知道股市什麼時候是「極其低迷時期」、什麼時候是「發瘋之時」,以便債換股或股換債,本質上是高拋低吸,但你能知道這個非常時期嗎?要是你真能知道的話,當股市「發瘋之時」,拋出全部股票之後,又何必去換債券呢?等到股市「極其低迷時期」再買回股票不就得了?這樣還可避免換成債券之後有可能下跌的損失呢。關鍵的是,這樣的波段你有能耐踏准嗎?如果踏不准,則由於股市與債券的負相關效應,你股債轉換反而有可能會致使疊加損失呢。想在股市中撈一把,再到債市裡舀一勺,想得倒美!

   2、第一種「全進全出」的方法看來不太靠譜,那第二種「股債搭配再平衡」的方法是不是就完好了呢?也不見得。

   這個方法利用股市與債市的對沖效應,哪邊高了,就往低的一邊轉移,及時落袋為安,好比「套期保值」,這看似能夠降低投資風險,減少損失,似乎提高了投資的安全性。這個方法「保值」似乎能夠做到一點,但增值究竟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股債金額按照50:50搭配的話,在牛市中,由於隨著佔比一半的股票不斷增長,你不斷地賣出股票去換債券,就相當於減少了這一半資金的複利增長,同時,又由於另一半的債券沒有參與股市,結果,你始終是少賺了一半以上。如果你在美國股市中,遇到目前這樣的牛市,你少賺了一半以上,可不是個小數字啊!即使像A股的2009年小牛市或2013年中小盤股的小牛市,也會少賺不小啊!

   你或許要說,牛市確實少賺了一半多,但熊市可少虧一半呀!「豈止虧一半!」我說。熊途中,股票一邊的市值不斷縮水,為了達到再平衡,債券一邊的資金不斷補充到股市裡來,產生疊加損失,於是,總的損失始終超過一半。再說,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永遠是向上的,漲多跌少,踏空風險大於套牢風險,這樣,你說最終「股+債」會比全額做股票賺得更多?!

   由上可見,「股+債」看似能夠減少虧損,其實是由於減少了股票投入資金的原因而已,並非這個方法本身具有減虧的功能,它甚至還會增加虧損呢,而它的增值功能則顯然不足。若你非要強調風險,想要絕不虧損,那恐怕只有不投資是唯一的辦法了。

   二、上面是從股市運行的規律及形態方面來分析「股+債」的不足之處。接下來,再講一些實際情況。

   1、你們也許是在A股熊市中跌怕了,才覺得利用負相關性原理的「股+債」是個保值增值的好辦法吧?說到負相關性,目前,我國的股市與債市只是呈弱負相關性,有時常年還是同向運行的呢。還有,不少債券的收益率還不及銀行儲蓄呢,有更多的是不及國債或債券指數基金;再有,股票又這麼多,參差不齊,優劣難辨;你做「股+債」難度肯定就更大了。

   你們既然這麼看重負相關性(對沖性),那還不如去做「美元與黃金」或「美元與石油」得了,它們既簡單,又負相關性極強,不是更容易了嗎?然而,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好像還沒聽到過有誰長年在這兩大領域裡能夠萬無一失地得手的,即使像索羅斯這樣的世界頂級大師,也沒聽說他可屢屢斬獲大贏。難道你們去做更加複雜的「股+債」會很容易?

   2、我孤陋寡聞,聽說世上有許多基金都配置「股+債」,但為什麼絕大多數卻都輸給了指數基金呢?你們聽到過哪個採用「股+債」方法的人長年立於投資峰頂的?沒有的吧?還有,古今中外,多頭市場上的投資大師有誰主要是靠在股市與債市兩頭「輪坐」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也沒有的吧?說到這,我突然想起巴神大爺這麼一句話,大意是,輪動看上去顯而易見,但踏准卻很難。

   你要麼著重投資於股市,要麼著重投資於債市,比如,丹·法斯(DanFuss),他專做債市,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高收益債與新興市場債券的專家,被人們尊稱為債券市場的巴菲特。這可能是股市與債市需要不同的思維的緣故吧?比如,對於股市,我們常聽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而對於債市,丹·法斯則強調:「機會出現在有人的地方。或者說人多的地方才有繁榮。」

   「股+債」其實是事後之明(事後諸葛亮)思維的產物,它試圖把兩組已經發生了的歷史數據拿來指示未來的操作。你想,就連「美元與黃金」或「美元與石油」這類如此「顯而易見」的組合都難以奏效,更何況「股+債」了,實在是因為,對於金融市場,歷史難以昭示未來。

   3、2008年那場全球金融危機,世界上不管什麼樣的投資組合,都統統被打得稀巴爛,無一倖免,除非你不在金融市場裡。系統性風險襲來,「股+債」也頂個屁用!

   三、股票是權益資產,處在風險市場中,其贏利來自預期收益及風險的權衡;債券是債務資產,相對股票來講,其贏利來自「無風險」固定收益。股市與債市是兩個不同的市場,你只需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考慮兩個市場各投入多少資金的問題就行了,不必非要把兩者捆在一起來想問題,搞得那麼複雜。不然,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多,你想缺什麼補什麼,非把它們都組合起來不成?對於我們小散,投資還是簡單化為好。

   四、你們是由於深感股市風險而想到「套保」這個問題的,是不是?現在就讓我們來談談「風險」問題。

   金融市場急劇動盪,使人們更加重視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金融資產或衍生品的負相關性(對沖性),採用「套期保值」的方法規避風險。但許多人沒有深入思考過,「套期保值」雖然能夠對沖化解風險,但也會把自己未來的價值對沖掉,這個做法不會提升企業的價值。

   如果企業把全部風險都「套保」掉了,任何風險都不再承擔,這時企業就變成了一項無風險資產,那麼也就不能從風險中獲得任何溢價收益了。這樣的話,任何技術進步、管理變革、創新活動、等等,還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呢?其實,對於企業發展,風險在價值構成中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你不想承擔風險,何談獲得市場風險溢價呢?我們拿賣股票為例,解釋風險的意義所在:假定你有1萬股剛有一丁點贏利的某隻股票,你可以立即把它一次性全部賣出,徹底鎖定利潤,免卻了該股以後所有價格波動的風險,這就好比「套保」;你也可以將該股暴露在價格波動的風險中,分批賣出,以期通過承擔風險而獲得更多的利潤,這就是風險溢價。可見,風險以及承擔風險是有重要意義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吧?

   優秀的企業恰恰都是把風險適當暴露在市場中的,比如,埃克森美孚、肯德基、麥當勞、特斯拉、蘋果、伯克希爾哈撒韋、麥哲倫基金、等等,還有許許多多中國的優秀企業和優秀基金,不勝枚舉!

   而使用「套保」的企業,弄巧成拙,造成巨虧的倒不少,比如,東方航空、中國航空、中信泰富等。

   股票是企業的股份,優秀企業不畏風險暴露,我們持有者又何須恐怕?真叫「皇帝不急急太監」。身在風險市場中,不可能有一套萬無一失、絕對安全的方法,面對風險,只有敬畏風險又不畏風險,才有可能戰勝風險。

   你想憑藉股市或債市的走勢,企圖既躲避風險又找到戰勝市場的機會,縱然使出渾身解數,長期而言,也難以如願以償,這就像你拉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面那樣,是不可能實現的。功夫在詩外,還是正本清源,好好研究企業,買到好企業、好價格的股票或債券才是制勝法寶。再不行,乾脆買指數基金也未必會比「股+債」來得差呢。

   我們應該向優秀企業學習如何面對風險,不妨把自己投資活動當作是「企業行為」,也需要適當風險暴露,才有可能提高進步,取得更好業績。

   對於風險,有句話比喻得好:船停泊在港灣裡很安全,但那絕不是造船的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