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尋找的10倍速公司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uy0y.html 當我發表《衰落具有普遍性》一文後,有人告訴我,吉姆·科林斯其實還有一本新作,我才知道這本新作是《選擇卓越》。這是一本研究在相同環境下,為什麼結果卻不同的書;是一本研究在動盪環境中,如何通過「選擇」來創造偉大公司的管理著作。作者要尋找的是「10倍速公司」,所謂的「10倍速公司」是作者自創的一個名詞,指在一個給定的時期,與其行業指數相比,業績勝出至少10倍的公司。
尋找「10倍速公司」,相當於尋找「10倍股」,對於許多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夢寐以求的目標。科林斯說,如果你在1972年底投資一個10倍速公司的組合,投資額為1萬美元,那麼到2002年底,這筆投資的總額將會超過600萬美元,32倍於普通股市場的表現。不要只想著一些爛行業,其中也不乏一些好公司,比如西南航空公司。如果你在1972年底投資於西南航空公司,投資額1萬美元,那麼到2002年底,這筆投資將會增至近1200萬美元,63倍於普通股市場的回報率。10倍速公司的魅力確實不可抗拒。
但是如何才能找到這樣的公司?就看你是否能夠找到具有10倍速領導、20英里征程、先發射子彈,後發射砲彈、超越生死線等等特點的公司。這些都是科林斯從7家10倍速樣本公司中提煉出來的概念。還是樣本的問題。找出一些好公司或者壞公司,將其優點或者缺點概括出來,然後宣稱找到了區分卓越公司和優秀公司的「永恆原則」。這是科林斯所說的一種「歷史比較分析法」。其實,這種方法我們不是很陌生。湯姆·彼得斯也曾經採用過這種方法。他在《追求卓越》一書中就篩選出43家優良的樣本公司,總結出八大屬性,比如崇尚行動、貼近顧客、自主創新等等。但是僅僅過了幾年,書中提到的43家卓越公司就有32家出現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彼得·德魯克曾批評過書中概括的八大原則太過簡單。而科林斯自己採用這種方法,在《基業長青》和《從優秀到卓越》中所列舉的那些卓越或優秀的樣本公司,後來有許多也遭遇了極其嚴重的困難和危機。
科林斯說他的研究方法是「類似」的,而關於卓越的問題也是恆久不變的。不過我看到的結果卻不那麼一致。
比如,在《基業長青》中,科林斯歸納出,那些高瞻遠矚公司的領導者更像一位造鐘師。他們主要致力於建立一個組織,而不只是找對時機,用一種高瞻遠矚的產品構想打進市場,或利用一次優秀產品生命週期的成長曲線。他們將公司看成是個人的終極創造,更注重建立公司基本的價值、規範、制度和機制。而在《選擇卓越》中,科林斯又歸納出,那些10倍速公司的領導者並不具備預測未來的遠見能力。他們會觀察有效的方法,並確定為什麼這種方法有效,然後在這種已被驗證的基礎上開展工作。他們更注意紀律、更注重實證主義,更為多疑,而且極具建設性焦慮。兩者都好像有道理,但是對於投資者而言,是選擇高瞻遠矚公司的領導者,還是選擇10倍速公司的領導者,或者選擇二者合一的領導者?似乎沒有答案。
再比如,在《基業長青》中,科林斯歸納出,那些高瞻遠矚公司部分最佳行動來自實驗、嘗試錯誤和機會主義,說的正確一點,是靠機運。而在《選擇卓越》中,科林斯用整整一章來談運氣問題,認為運氣之說相當陳俗。他歸納出,那些10倍速公司並不比對比公司運氣更佳,兩類公司都會遭遇運氣事件——好的或壞的,且在給定時期內數量大致相當。由此得出結論,認為運氣並不是10倍速公司成功的原因,而是在於人,這個人就是10倍速公司的領導者。10倍速公司的領導者之所以能帶領公司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最終勝出,並做到優秀、優異,關鍵在於他們將好運氣視為他們取得成功的促成因素(儘管其他人也都有好運氣),並且他們從不將自己遭遇的挫折或失敗歸咎於壞運氣。那麼,究竟是需要機運,還是不需要機運?似乎後者說得更有道理一些。然而,投資者要得到正確的答案卻不容易。
看起來如此「選擇」就這樣的困難,焉談如何「選擇」卓越的公司?
不過,《選擇卓越》這本書肯定不會一無所是。比如關於「20英里征程」這個概念就不錯。科林斯假設有兩家公司,都屬於快速增長的新興產業,都依靠顛覆性技術,它們的產品類別相似,顧客群相似,機遇和威脅也相似。在接下來的19年裡,A公司將會實現25%的淨收益年平均增長率,B公司將會實現45%的淨收益年平均增長率。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如果沒有額外信息,大多數投資者都會選擇B,而不會選擇A。但是柯林斯認為,A公司將保持穩定,可控的增長;B公司的增長模式波動更大,也更不可控。這就好比有的人無論什麼情形每天都前行20英里,最後順利到達目的地;而有的人或一天急行40英里,或以後兩三天因疲勞而休息,或由於其他原因而逗留,雖然最後也可能到達目的地,不過其中卻有太多的變數。
但是,大多數人就是喜歡B公司,而不喜歡A公司。究其原因,一是市場需要所謂的「高增長」。傑克·特勞特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華爾街搭建了一個滋生麻煩的溫床,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促使企業的財務增長。而財務增長的慾望是讓許多公司犯下錯誤的關鍵原因。華爾街追求增長是為了他們更大的聲望和更多的佣金。被盛讚為巴菲特投資的傑作喜詩糖果,幾十年來增長率僅為8%。按照這種邏輯,這樣的公司一旦上市,一定不是人們喜歡的標的。二是投資者相信只有投資「高增長」的公司才有可能獲得高收益,其實這又是一個神話,因為投資高增長型股票而獲得成功是十分困難的:首先,高增長不具持續性,它就像海市蜃樓般的虛幻,很少有高增長型的企業會保持持續的高增長。其次,並不是所有的增長都會帶來同樣的效果,有的增長會創造價值,有的增長則是毀滅價值,更多的是毀滅價值。其三,即使是最吸引人的高增長也可能不值得投資者在它們的身上花太多的錢。
這個「20英里征程」對於投資者還是有參考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