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尋找偉大的人,而不是偉大的公司!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73&extra=page%3D1很多會員朋友和格隆探討一個話題: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年均9.8%GDP增長的經濟奇蹟,為何沒有催生偉大的公司?怎麼才能尋找到能五年十倍的偉大公司?格隆的回答是:有偉大的人,才有偉大的公司!
投資是一個買未來的活。做投資最大的夢想之一,就是能挖掘出一家或幾家能夠在未來堪稱偉大的企業,然後買入並伴隨其一起成長。用通俗的資本市場用語,可以煽情地概括為「如何找到未來五年漲十倍的股票」。挖掘到這樣的公司有機緣湊巧成分,但也絕不是無跡可循,這其中兩個關鍵因素,一是選對行業,二是跟對人。而重中之重是跟對人。
在格隆看來,用印刷在定期報告上的冰冷財務數據來確定公司投資價值,多少有點刻舟求劍的味道。數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收入、負債率、毛利率這些數字只能表明公司曾經是什麼樣子,而未來公司會是什麼樣子,基本取決於人:以公司老闆為代表的管理層。沒有一個好的管理層,金礦也會坐吃山空。相反,有一個不錯的管理層,即使置身絕境,也完全可能力挽狂瀾重塑輝煌。正是從這個視角出發,格隆對自己所重點研究的每一家企業都有一個基本要求:能見到企業的最大老闆。如果說投資很多時候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這種藝術性很大程度就體現在對公司核心管理層的感知判斷上:也許你很難用數據體系去給這些人做一個精確評級,但與他們接觸完後一定能幫助你決定是買入還是賣出,是短期陪他玩玩還是長期持有,而這種看似模糊混沌的感覺判斷在多數時候都是對的。每年三月的年報季和八月的中報季各公司管理層都會出來做業績路演,也是集中感知他們的最佳時間。格隆印象最深的一個案例是聽一家國有著名電訊設備商的路演,最大老闆看似威嚴卻毫無生氣,其他高管唯唯諾諾戰戰兢兢,整場路演氣氛極度陰鬱而壓抑,給我的感覺如同參加一場追悼會。走出會場有研究員問格隆怎麼看,我的回答是忘記什麼4G、5G的噱頭吧,2年內應該都不用研究這個公司了:陪著這樣的公司,賺錢也鬧心,不賺錢更鬧心。
事實上,歷史上多數堪稱偉大的公司,都會深深打上個人的烙印:沒有Steve Jobs,我們很難想像蘋果今天的輝煌以及人類在數字娛樂、移動計算和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Elon Musk,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帶領三家堪稱奇蹟的公司PayPal,SpaceX和Tesla Motors在短短20年裡在全世界最酷的三個領域: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和航天技術中製造出這麼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產品。中資企業中這種案例也不勝枚舉:如果沒有周鴻禕,奇虎不會有機會在已基本三分天下的中國互聯網領域攪得雞犬不寧風生水起;沒有馬明哲,應該就沒有今天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綜合金融集團之一中國平安;沒有王石,萬科也很可能類似早期諸多在深圳大名鼎鼎的地產企業一樣消失無蹤了;沒有董明珠,偏安珠海一隅的格力電器恐怕也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並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從這個角度說,公司價值的真正核心實際就是被稱作企業家的公司引路人的價值,而企業家個人的層次就基本決定了該企業只是玩兒資本的老千公司,還是一家催肥一個家族養活一批員工的普通企業,抑或是會成為拓展新的商業模式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增加社會福祉的優秀企業,甚至是成為一家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偉大企業。
「企業家」一詞是1800年由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創造的。從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角度,薩伊認為企業家的價值在於能夠「將經濟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的領域轉到較高的領域「。這是從財富創造的角度定義的企業家,是最原始最初級層次的企業家。這樣的企業家能夠創造出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能為社會貢獻稅收,也能解決一批員工的就業與溫飽問題,但除此之外,極少有其他的社會正溢出效應,甚至不排除為了利潤的獲取而產生經濟學中所謂的「外部不經濟」:環境污染與破壞,員工健康損失,甚至乾脆生產假冒偽劣的毒害產品。這也是為何地溝油、毒奶粉等事件層出不窮的原因。應該說目前中國相當多的企業家是這個層級的,這也決定了這樣的企業絲毫不具備長遠的投資價值,更奢談成為偉大的企業了。這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案例是在A股上市並一度聲名在外的某某生物公司:它生產一種雖喝不死人,但卻對人體沒有任何意義的所謂白金飲料。同樣類似的還有在香港上市的某賣減肥品的公司:多數人都知道,它賣的實際就是瀉藥而已。這類連正常產品都不生產的公司基本已經突破了企業的底線,與之關聯的所謂企業家的目標也只是賺錢二字而已。從投資角度而言,對這類企業應該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當然,多數企業家仍會讓他的公司生產出對人類有用的產品與服務。但這種有用仍有本質的區別:是單單基於利潤的有用,還是基於增加社會的機會、公平、正義等相關福祉的有用,而這恰恰是偉大企業與普通企業的根本區別。利潤與技術只是偉大企業的必要條件,最重要的充分條件是: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在上路之初,必先有一個偉大的理念,這個理念多數來自公司的創始人,而該理念一定與社會福利增加有關——這在經濟學中稱為帕累托最優。翻開亨利·福特自傳,你會讀到這樣一段宣言:「我將為廣大普通人生產汽車。任何一個有一份好工作的人都有可能買上一輛,並和他的家庭享受美好時光。」106年前,美國默克製藥的締造者喬治·默克說:「應永遠銘記,我們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記住這一點,我們絕不會沒有利潤,記得越清楚,利潤越大。」可口可樂大行其道是因為它的目標僅僅是做全世界人人都喝得起買得到的美味飲料;沃爾瑪能雄霸天下只因它永遠把「為社會底層的人節約每一分錢」放在首位。最近的案例是,Musk承諾向所有善意(in good faith)使用特斯拉專利技術的人開放所有核心專利: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這次特斯拉開放其新能源專利技術,偉大並不是結果,而是一個永遠在前方的目的、願景。偉大企業帶給社會和世界的不僅僅是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還一定有為世人所認同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快樂與幸福……正如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給投資者的公開信中所說:「Facebook原本並非為了成為一家公司而創建。它的誕生旨在完成一個社會任務——讓世界更加開放,聯繫更加緊密。我們期待Facebook的所有人每天都專注於如何通過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價值。」基於同樣的理由,Google對一些實行信息管制的市場堅決說不,因為這與GOOGLE創始人Larry Page 「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訪問並從中受益」的初衷使命相背離。在我們驚詫於GOOGLE放棄了一個超級大市場後仍能保持全球互聯網公司第一的流量時,應該不難得出這個公司幾乎注定會成為一家偉大企業的結論。
與之對應的是,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每年會做一個「中國民營企業社會價值榜」,評價指標包括民營企業家的經濟價值、社會貢獻、公益事業、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等指標。在最近一次調查中,萬達王健林、聯想柳傳志、蘇寧張近東、華為任正非、娃哈哈宗慶後位列前茅。以中國傳統的尊卑階層價值觀,格隆這種草民是沒有資格對這些如雷貫耳的商界泰斗發表什麼看法的,但我仍清晰記得《財經》雜誌對柳傳志的專訪:他是企業家軟弱論的信奉者。他承認自己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他渴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並不準備自己站出來去爭取這些。這些能夠很好解釋聯想為何只能是個大企業而不會是個優秀的企業,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也能解釋聯想為何始終只是一個行業的跟隨者(不排除它會再接手IBM淘汰的一些產品比如筆記本電腦、低端服務器等在國內看似仍算性感的業務)——這種賬上不少現金,又是政府一直欽點的「明星企業」很難被列作做空的對象,但,也確定不是格隆的長期研究對象。
回到一個很多朋友詢問的問題:怎麼判斷一個公司是不是老千股?其實有個非常簡單有效的辦法:去接觸和瞭解一下公司的老闆,你就基本能八九不離十判斷這公司是不是老千,或者有沒有可能會出千。至於很多朋友問的阿里巴巴有無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格隆的看法是,馬云一點也不完美,但,與中國那些靠資源優勢與市場壟斷而入選世界500強的傳統石油、鋼鐵、銀行等國企「龐然大物」相比,出身草莽並實實在在增進了整個社會福祉的的草根阿里巴巴離「偉大」兩個字,確實要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