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階段稱委外贖回潮“尚早” 資金抽離確引發恐慌效應

近期,過去流動性充裕期間瘋狂湧入資管市場的委外資金出現了回流趨勢,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股債雙殺。

第一財經從多家資管機構處獲悉,近日個別產品已經出現了委外機構贖回的跡象,但市場傳言的贖回潮則“言過其實”。國內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解釋道,該公司4000億資管規模中機構贖回7億,顯然委外贖回的占比並不高。

業內人士看來,在銀行流動性收縮的大背景下,一些委外產品漸近贖回或是到期不續均是正常現象,但監管的本意是防止金融風險而非打壓市場,在委外贖回引致市場暴跌、各種風險得到釋放之後,新一輪的投資機會亦將顯現。

委外回流效應乍現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中國金融市場最近的表現有點淒慘,股債雙殺、期現重挫,其中A股上證綜指下挫逾百點,截至上周五跌破3200點至3173.15點。

追本溯源,市場把這種頹勢歸因為部分銀行委外資金從資管產品中抽離從而引發恐慌效應。銀行委外顧名思義,便是委托外部管理機構進行投資。據西南證券估計,截至2016年末委外資金余額在3.7萬億元左右;據普益理財整理的數據,截至2016年三季度,委外部分占理財產品總資產比例為12.8%。

在資產配置荒時代,銀行通過同業拆借等渠道低成本融資,借道資管產品投向以固定收益為主的低風險品種,從而間接完成類似於套息交易的投資行為。很長一段時間,這種模式被認為行之有效,但在經歷逾30個月的債券牛市的“狂歡”後賺錢效應則大幅收縮。自去年10月底債市巨震發生後,銀行委外業務的一帆風順被打破,其中一些成立時間較晚的產品甚至出現了虧損而被“套牢”。以公募為例,去年下半年以來成立的669只債券型基金(A、C等份額分開統計)中,運營至今仍有180只基金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最高的跌幅為6.66%。

銀行委外業務遇冷,除了市場層面的因素外,還有監管的基調陡然轉向。一季度央行推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政策,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而進入4月份,銀監會監管文件密集出臺,對銀行理財和同業業務的監管又間接成為近期銀行委外贖回的導火線。

在中信建投證券看來,同業和委外的收縮是未來趨勢,短期內會對流動性好的利率債和高評級短久期信用債形成拋壓。理財資金中大部分配置信用債,相關監管加強會使得銀行自營和委外減少信用債配置比例,對信用債帶來比較大的影響。據東方財富Choice,中債信用債總凈價(3~5年)指數已經連續7個交易日走低,累計跌幅1.02%;中債銀行間債券總凈價(總值)指數連續10個交易日走低,累計跌幅0.7%;國債期貨主力合約連續兩周下跌,累計跌幅0.86%。

興業證券對此分析稱,市場的下跌看起來更多是由於大行贖回的事實或者傳聞引起的,而這可能又導致了3月下旬開始買入利率債的交易盤止損,從而加劇了市場的下跌。而方正證券分析師楊為敩則認為,去委外的空間會很大,目前基金持有國債3563億、企業債3.52萬億,假設托管量恢複成之前的常態的話,國債需要砍到1000億附近,企業債需要被砍到1萬億附近,後面是深深的懸崖。

不過在絕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監管政策引發的委外回流效應應該是適度或者漸進式的。從銀行層面來看,經歷去年四季度的債災後,銀行委外普遍面臨浮虧,提前贖回意味著虧損兌現,對銀行特別是部分中小行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贖回跡象顯現

實際上,銀行委外抽逃效應已經引起了一些資管產品凈值異動。這也是截至目前,最為明確的委外贖回資管產品的跡象。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4月21日一周內,至少有13只基金(AC)凈值在單一交易日出現了暴漲行情。其中,中融新經濟A在4月19日一天凈值就暴漲113.7%。

中融新經濟A年報顯示,13戶投資者持有的略超2億的份額中,機構投資者持倉19999.9萬份,個人投資者僅持為數不多的23247份,機構占比99.99%。有接近中融基金的人士對第一財經稱,這是機構資金在大規模贖回,產生的部分贖回費用計入基金資產使得基金凈值翻倍;另外贖回時的凈值計算時小數點的保留方式也對凈值產生了一定的推升作用。

中融新經濟A成立於2015年11月,其招募說明書顯示:持有期限少於30天至1年的份額贖回時,征收0.5%的贖回費;持有期限長於6個月的,其贖回費的25%歸入基金資產。另外,無論是贖回費用還是贖回凈額均是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數點後兩位,產生的誤差計入基金資產。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中融新經濟A是一只普通類型的主動管理的混合型基金,但上述13只凈值暴漲的基金中,多數是推行打新策略的靈活配置型基金。國泰君安證券認為,由於受到贖回影響導致凈值出現了明顯波動,這部分打新基金的股票底倉大約7億~10億元。考慮到目前市場上存量的打新基金超過400只,被贖回的打新基金比例並不高。

2016年基金年報顯示,這些打新基金主要配置在銀行、公用事業、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等防禦性行業。在過去一周A股市場大幅下跌的市況下,這些板塊走勢平穩,部分還走出了逆勢向上的態勢。國泰君安稱,(由此可見)目前贖回比例不高,所以銀行委外贖回打新基金而帶來的股票拋售壓力相對有限(更多還是集中於債券市場),但未來委外贖回打新基金對股票底倉的影響還需繼續觀察。

“整體來看,銀行對主動贖回委外並未發展成一致行動,當前委外的贖回也主要集中於比較容易贖回的基金,預計大規模贖回潮也不會出現。”中信建投分析師黃文濤稱,從當前委外贖回情況來看,部分大行由於委外絕對量較大,主動贖回委外資金響應監管;而部分風格較為激進的銀行,則面臨監管超標而主動贖回。

第一財經從多家基金公司處獲悉,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委外回流而引發的基金贖回的跡象確實已經顯現,但並未引發大規模的贖回潮。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統計了從去年6月份以來各只基金成立以來的數據,僅有一只基金的規模相較成立時出現了大比例的贖回,其他總體變動不大,部分出現了相較首募數倍體量的增長。”

北京一家大行系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近期確實收到了機構的贖回申請,但通過與機構的協商,最終還是挽留住了客戶。盡管外部機構資金可能趨緊,但它們也有能力拆東墻補西墻。”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則表示,公司旗下有一只基金遭遇了7個億的“贖回”,使得凈值發生大幅波動。但按照4000億的公募規模,7個億的占比並不高。而且其中的4個億是轉換成貨幣基金的。“機構減少部分債券型或者權益類資產配置並不一定是資金緊張的緣故,它們也可能是基於風險的考量對資產配置進行調整,近期股債雙殺,但貨幣基金收益率普遍都在3%以上。”

市場風向轉變

總體而來,委外瘋狂入市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還。伴隨著貨幣政策轉向中性,監管政策的趨嚴,委外規模縮減以及產品到期不續在業內人士看來將會是正常現象。基於此,專業的市場人士重新審視投資風向。

黃文濤認為,大跌之後仍要堅持防禦,未來判斷監管政策會繼續趨嚴,並逐步落實,這對信用債的需求是較長期的利空;信用風險方面,二季度較一季度經濟會回落,企業利潤高點過後高收益債行情也會結束。而現在短期高評級信用債調整已經較大,未來低評級長久期會面臨更大的調整壓力。

在債市不確定性較高的背景下,委外資金過往秉承的“固定收益+”策略或將發生變動。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經理稱,作為替代,機構會選擇PE、PB較低及股息率較高的權益類標的,其中以港股通標的為主。該基金經理向記者分析此類投資組合道:“按照每個月重新篩選標的方式回測,三年組合收益近50%,在95%概率下三年最低收益為1.54%,風險較低。”

債市大跌之際,具有債性的分級A產品則出現了持穩的跡象。據Wind資訊統計,上周五有統計的159只分級A產品中,74只分級A出現下跌,84只上漲。有券商人士稱,分級A與債市反向背離,可見分級市場情緒明顯回暖,“五一”30萬底倉新規臨近分級A的配對價值凸顯。

對於股票市場,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市場整體風險並不大,在市場調整的過程中,業績穩定、估值低廉的白馬股更是獲得追捧。不過,國元證券策略團隊提出了動態看待價值投資的理念。它稱,價值投資並不簡單的投資藍籌、白馬,更不是特指投資白酒、家電,也不能有偏見地打擊科技股、高成長股。當前的中小創板塊中部分個股估值水平降到30倍左右,投資價值已經顯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