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前今日】侵侵71歲牛一曾打老師險被踢出校

1 : GS(14)@2017-06-16 01:47:41

今天6月14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71歲生日。他於1946年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區,父親是一個成功的房地產開發商,所以特朗普與他四個兄弟姊妹是標準的富二代。特朗普在小學二年級時,他覺得音樂老師對音樂一竅不通,便一拳打在老師的眼,差點被踢出校。在13歲那年,其父母把他送去紐約軍事學院,他頓時如魚得水,不單成績優異,各項運動都表現出色,還被選為「女人湯圓」,連學校秘書亦被他迷到。1964年,特朗普於軍事學院畢業後,曾考慮讀電影學校,不過最後仍選擇跟隨父親的腳步選修商科,成為今時今日的風雲人物。綜合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4/200557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440

曾被踢出教會同性戀牧師:我不認為我自己是小眾

1 : GS(14)@2017-08-04 05:56:44

「不可與男人同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同性戀基督徒,以現今社會尺度來看,確是有點「自相矛盾」。雖然近年社會開始對同性戀持開放態度,惟不少宗教團體對同性戀仍有保留,甚至有「恐同」的情況出現。面對主流教會的壓力,有人選擇繼續沉默;有人會選擇離開教會,甚至放棄信仰。但基恩之家的出現,正好給同志基督徒一個新的家。「基恩之家的開始,就是因為教會不歡迎同志。」與基督教教會無異,基恩之家每星期都會進行崇拜、團契等聚會。不同的是,會友們的身份。「我們有同性戀的會友,亦有跨性別人士,更加有異性戀者。」來自馬來西亞的彭牧師,是基恩之家的現任牧師。他自小開始參與教會活動,更於二十多歲時讀神學,立志做牧師。「長大後發覺,越來越不能逃避自己的真實一面。」彭於讀神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性取向,「談過戀愛,但最後發現自己其實是喜歡男生。」彭牧師指當時教會風氣保守,連他都接受不到自己是同性戀者。為了懲罰自己,彭牧師試過絕食兩星期,只喝開水,在神學院內跪下祈禱和嚎哭,希望上帝能寬恕及幫忙自己「重回正軌」。離開神學院後,他繼續扮演著「異性戀」的角色,他直言當時每天很痛苦,好像精神分裂一樣,「在教會是一位牧師,下班後才能做回自己。」直到27歲的時候,他終於向兒時的牧師剖白。但坦白之後,換來的是失望。「他說,我給你兩天時間收拾。」彭牧師坦言當時感到很衝擊,即使是與自己相識多年,牧師並沒有問他原因,就把他趕出教會。「連聆聽不願意,只懂得逃避。」被主流教會歧視、排斥的遭遇,不只彭牧一人要面對。基恩之家會友Gaius表示,有不少教會會給同志教徒一種無形的壓力,「他們抱著一個期望,希望能夠改變我。」作為多年的教友,即使他曾於舊教會主動申請擔任小組組長,但因性取向,Gaius被再三拒絕。「不如你不如你先處理好自己的狀態,我覺得這個時候你未適合成為一個組長。」他直言,教會不需要做很多舉動去否定或批評,但弟兄姊妹及牧師的言行,已經為他帶來不好受的感覺。「難道就因為我是同性戀,就不能夠去幫助別人,或者為教會作出貢獻?」最後令不少同志教徒都因為受不住壓力,而選擇離開教會。究竟主流教會,是否真的無法接納同性戀者?有主流教會傳道人表示,無論是新約舊約,聖經都定義同性戀的性行為是一種情慾的放縱,是一種罪惡。「他們覺得同性戀是一個行為,是一個不好的行為。」彭牧師指出,主流教會認為同性戀是一種能夠改正的行為,但他認為性向並不能輕易改變,「如果我一個月沒有男性發生性關係,便介定我是異性戀。那麼我現在都是『異性戀』。」他又批評有些教會是「扮接納同志」,「口裡說歡迎同志,但骨子裡亦覺得同志是罪,其實想糾正我的想法的牧師有很多。」他希望主流教會能多聆聽同志信徒的聲音,否則一味「反同」只是一種無知的行為。作為基督教團體但同時推動同志運動,難免會收到一些團體的「特別關注」,彭牧師表示有收過一些帶有人身攻擊的電子郵件,「他說我令其他弟兄姊妹有愛滋。」除此之外,同樣走在同運前線的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執行幹事可樂亦表示曾在Facebook專頁上面都有收過一些恐怖的地獄相,恐嚇他們如果繼續,就會下地獄。「亦都有試過有一些基督徒的弟兄姊妹問價,問我們的主席多少錢?」他直言感到十分驚訝,想不到這些說話竟然是出至一個基督徒口中,「這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做得未夠,令其他基督徒對我們有敵意。」「上帝創造的每一位都是獨特的,沒有小眾和大眾的概念。」即使大眾對同志的態度轉趨接受,仍有人極反對同志,令同志基督徒的身份尷尬。但彭牧師認為自己不算是小眾,亦不希望其他同志信徒認為自己是小眾。「不想好像自己可憐自己,給人一種自憐的感覺。」他認為上帝創造的世界本是多元,每人都是獨一無二。同志信徒不應亦不需要將自己變為不被大眾所接納的小眾,「每個人都有不同性格,每個人都是小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03/201105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474

【年輕老闆】港大生被踢出校 搞網店轉開4千呎鞋舖

1 : GS(14)@2018-02-21 06:30:54

吳梓歡(Theo)今年才26歲,已成功創業,開設了波鞋店Second Kill,不過原來他原本是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卻因成績太差,讀了一年便被踢出校。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波鞋友,除了鍾意儲波鞋,也有不少會做下網上買賣,賺多個錢,又去買新鞋,能夠以買賣波鞋賺錢的作生意,相信也是不是波鞋友的理想職業。吳梓歡(Theo)今年才26歲,幾年間已經由小小網店,變到如今開了大舖,不過大家唔好誤會,Theo完全唔係一個波鞋發燒友,屋企更只有幾對波鞋,做老細,可說是因為一個美麗的錯有錯着,卻讓他開始了出乎自己意料的的人生。


「其實我中學時的公開考試的成績還不錯,咁有得揀港大梗係揀港大!但就冇認真了解過自己的興趣,又冇了解過學科,結果當然是完全跟不上,更越讀越唔想讀。」Theo說。結果一個HKU土木工程系學生,只讀了一年便無以為繼,因成績太差而被勒令退學。「突然冇書讀都有點不知所措,之後亦試過做了幾份不同的工作,但卻發現自己是比較喜歡自由工作,自己管理自己工作時間的人。」偶然機會下,Theo發現在美國有一個品牌的波鞋,價格比香港便宜:「我本身並不是一個波鞋的狂熱份子,屋企沒太多波鞋,只有幾對,當初只是覺得有差價,有利可圖,便在不太熟悉的情況下,花了大量時間去做資料搜集去研究。」做足準備便嘗試引入並在網上銷售,結果成績不俗,更讓他發現自己喜歡在網上左搵右搵,做資料搜集和格價。「起初只是網上買賣,後來交收越來越多,便想到找一個小舖,讓客人取貨,也可讓客人試穿,後來賺多了一點錢,便開了現在較大的(4,000呎)店舖。」


自言不善與人溝通,也不善處理人際關係,卻喜愛上網搵資料格價,做買賣,所以如今他的主要工作也是入貨和處理物流,人力資源就靠拍擋處理。

Theo利用FB、IG、YouTube等,拍片、影相、玩直播,跟客人互動,很快便建立了自己的客戶群,在波鞋界也頗有聲名,訪問當天可見人流相當旺盛。


有趣的是當初被港大踢走,近來卻又被邀回港大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經歷。


「最初的困難是不知道如何去宣傳,因為開始時未建立到信譽和口碑,也未有自己的客戶群,所以我見新聞說有些店舖賣假波鞋,我們便拍YouTube片教人分辨真假鞋,來吸引人注意。」或者這就是年輕人的觸覺Theo利用FB、IG、YouTube等,拍片、影相、玩直播,跟客人互動,很快便建立了自己的客戶群,在波鞋界也頗有聲名,訪問當天可見人流相當旺盛,他更已準備把生意再作拓展,不過你以為他生意成功便完全沒有後悔?「其實感覺上好像自己有些東西是缺失了,有機會也希望能回校園讀書,我之前也有報讀過一些課程,例如學習會計,來幫助自己運作店舖。」他強調讀書是很重要的,只是年輕人們最重要是早點認清自己方向,早點向正確方向努力,雖然他自己本身的例子有點半推半就,但結果也總算成功:「其實我慶幸當時大學的教授作出踢我出校的決定,至少讓我更快知道自己曾走錯方向,也讓我更有決心去做應做的事,現在回想,我真的不能想像自己如果是完成學位才出來創業會結果會係點,又或者我跟本也不會創業。我覺得現時很多年輕人都被自己的學業限制了自己的事業,他們可能在讀一些自己不太感興趣的科目,但總覺得畢業了一定要做相關職業,所以他們未必有動力和決心,去追自己真正的夢想。」


記者:韓繼聰攝影:許先煜、張志孟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20/203094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7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