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因產業遺傳咨詢人才不足,靠燒錢能解決嗎?

近日,基因圈里有兩件事被熱議,且都和資本有關。

一件是做液體活檢的吉因加拿到了該領域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A輪融資2億元,由華大基因領投,火山石投資和松禾資本等共同投資。另一件是業內布局基因檢測臨床應用的公司貝瑞和康擬借殼天興儀表上市,進入上市靜默期,此前行業龍頭華大股份已IPO,期待2017年登陸創業板,兩家行業龍頭走上了資本市場的賽道。

就像基因濤略此前分析的那樣,基因產業並不缺資本青睞,缺乏的是點燃市場熱情的那把火。縮短技術和市場之間的距離,需要強有力的渠道和切合受眾痛點的科普,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測序成本降低和提升遺傳咨詢服務質量的問題,這些靠燒錢能解決嗎?

市場遠未打開

對於基因產業來說,不管是資本和公司都頗受以上兩件事的激勵。資本由此看到基因產業的龍頭企業經過五、六年的發展進入收獲期,創業公司看到行業大哥們在資本寒冬仍大把收錢,激發了創業鬥誌。

一家創業公司的CEO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兩件事都是好事,因為有錢了,企業自然就要“買買買”,買公司、買儀器或者買員工,行業自然就被帶動起來。

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當然有些鴻溝也並非單純資本的推動就能跨過去,比如提升研發能力和服務人才的能力這兩件事。

眾所周知,基因測序成本高導致的基因檢測產品價格頗高,是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

2006年以前,一代基因測序技術成本非常高,個人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是30億美元。2006年,高通量測序儀推出,個人基因組測序成本大幅下降;到2014年,這一成本降到1000美元,業內人士預測,未來五年內,個人基因組測序有望降低到100美元以內,也就是千元人民幣以內就能完成一個人的30億對堿基的全基因組測序,其他單一測序產品將降到更低。

目前市場上最成熟的基因測序產品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款產品市場接受度最高,深圳市政府醫保補貼,個人付費855元。而在其他城市,受檢者需要支付2000元左右,價格較高。

高成本主要在於測序儀和試劑等耗材的上遊控制權還掌握在國外大公司如illumina、life等手中,華大基因在2012年收購了美國測序儀公司CG,開始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測序儀,目前正在等待監管部門的審批。“基因濤略”將在後續的文章里詳細說一說產業上遊測序儀之爭。

成本難降的另一方面是因為通量不足。各家公司的測序儀買回來,如果樣本量不足,勢必增加成本,相當於一輛裝載能力100噸的卡車,只運了1噸的貨在路上跑,能力沒有完全發揮。

市場沒有打開的原因之一是這項技術在國內發展時間不長,醫生等專業人士以及普通人的認知程度不夠,當然醫院也是受政策影響頗深的領域。

同時,基因檢測公司能提供的服務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因為基因檢測只是入口,如果通過檢測你發現自己攜帶有癌癥易感基因,患病幾率較高,有沒有相應的服務可以幫你面對這一問題?或者有些隱形遺傳病基因的攜帶者,結婚前想去做一下基因檢測,避免夫妻雙方都攜帶相同致病基因而生下缺陷兒,去哪找這樣的服務呢?

一般有點耐心和學習精神的人要自助選一款基因檢測產品,需要先去泡一泡知乎、果殼這些科普網站,研究一下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麽,各家公司有什麽特色,才能勉強做決定。沒有耐心的人,直接放棄不測了,畢竟它也不是“衣食住行”的必需品。

對於銀行或保險公司的高凈值客戶,只能從各家公司為你遴選的基因檢測產品里選一款,但這款產品是如何進入金融機構的產品名冊的,你完全不知道背後可能有可觀的利益分成。

普通人在一般醫院能接觸到的基因檢測產品,通常只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只給孕婦使用。除非一些單基因遺傳病患者或者腫瘤患者,一些知名的三甲醫院的“開明”的醫生會推薦患者進行基因檢測。

在行業發展初期,銷售市場也很混亂,一套面向高凈值人群的全基因組檢測可以賣到1.8萬元-18.8萬元不等,此前的文章已經分析,在基因檢測市場上為了吸引客戶,價格戰這種很多人不願看到的現象也在所難免。

互聯網能解決遺傳咨詢不足嗎?

多數時候,消費者進行基因檢測都能夠拿到一份像模像樣的檢測報告,但問題是,從報告的內容是完全無法判斷數據采集質量以及解讀質量。

雖然目前的基因檢測技術由二代技術主導,但有些公司也在用一代檢測技術,還有的公司用的是基因芯片技術,而且每一種技術中又有不同的方式,每家公司檢測的基因位點,靈敏度和準確度差別都很大。

基雲惠康(一脈基因)的創始人郝向穩認為,基因檢測數據的解讀能力依賴已有學術研究和基因數據庫,大部分創業公司的數據庫量並不夠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同時,在預測疾病方面,基因檢測給出的是一個人患病的概率,並不是確定性事件。中國用戶更習慣一個確定的結果,所以對基因檢測的接受度更低。

基因對疾病風險的關聯,還在不斷的認識過程中,所以一份基因檢測報告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隨著解讀加深,基因檢測的報告需要被不斷被豐富化。所以,國內一些基因檢測機構提出“一份數據,終身解讀”的服務。

具備專業解讀能力的遺傳咨詢師在中國也很稀缺。你可能聽說過管理咨詢、心理咨詢、法律咨詢,但是極少聽說遺傳咨詢師,因為結婚生子這件事有些迷信的人可能會去問風水和八字,但極少會想到需要咨詢遺傳咨詢師。

所謂遺傳咨詢是專門收集和解讀家族和疾病史,以評估疾病發生或再發的幾率,接待病人的問題,提供就醫指導。

早在1972年,美國就開始了遺傳咨詢師培訓。截至目前,美國共有約4000多名經過美國遺傳咨詢師行會認證的遺傳咨詢師。精準醫療上升到國家戰略後,預計未來十年,美國就業的遺傳咨詢師將增長41%。在國內,遺傳咨詢師數量極少,監管部門也沒有開展相應認證培訓,更多是華大基因、迪安診斷等企業率先進行一些培訓。

遺傳咨詢有多重要?中國每年有1500萬新生兒出生,其中具有出生缺陷的孩子有近100萬,很多生了一兩個具有遺傳缺陷的孩子卻沒有得到一次遺傳咨詢的指導,對於到底發生了什麽仍然很茫然,準備生下一個孩子時也不知道需要做一些什麽樣的檢測。同時,你拿到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給你做遺傳咨詢指導,這份報告對你來說像天書一樣也沒啥意義。

華大基因CEO尹燁表示,目前最缺乏的是遺傳咨詢的人才。遺傳咨詢這個行業在美國已有很多年,但中國這個行業還不存在;因為人社部要求達到5000人才能設置一個職業。事實上,在臨床上鋪這條路已經很難了。如果讓每個醫院設一個遺傳科,再去培養人才,不知道需要花費多少年。筆者的設想是,能不能有一天能把遺傳領域的困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基因本身是可以交流和共享的。如果搭建一個很好的表型庫,再讓一些相關的遺傳咨詢專家在背後支撐,這可能是一個可探索、可依賴的途徑;但是這個挑戰依然是最大的。

未來只有期待,業內資本雄厚的公司能多花一些資源投入到遺傳咨詢師的培訓上,更多有醫學背景的人也願意加入遺傳咨詢師的行列。遺傳咨詢師的服務滲透到基因檢測臨床和普通消費級服務的各環節的時候,基因檢測或許就進入了人人時代,那時候,基因測序引領生命健康的時代才真正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