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盛欺詐案」 仍然陰霾密佈,歐洲風起雲湧,不過,美國3月份領先經濟指標指數升幅超預期且創出歷史新高,以及花旗集團、杜邦及 麥當勞等企業業績亮麗的利好消息頂住,美股昨日初段大抵上已穩定,杜指整個上午在上日收市位置爭持。午後有傳美國證監會內部對是否起訴高盛,出現分歧意 見,消息刺激投資者撈底,高盛及金融股午後見底回升,杜指臨近收市1小時發力,以全日最高位收市,上漲73點至11092點;標普500指數回升5點,收 報1198點。
港股美國預托證券跟隨大市反彈,ADR港比指數收 報21562點,比香港收高157點或0.7%。匯控收82.76元,比香港收市高1.1%,中移動收報77.99元,比香港收市高0.4%。
有媒體報道,在決定 是否對高盛採取法律行動的表決過程中,美國證監會(SEC)的委員因黨派不同而分裂為兩個陣營:兩個民主黨委員投 了贊成票,但另外兩個共和黨委員則反對指控高盛欺詐,最後由SEC主席Mary Schapiro投下贊成一票。分析員認為證監會對郁高盛態度唔係咁一致,預測事件有機會可通過和解方式解決。
消息出街後,高盛股 票收市前1小時見底回升,由下跌3.5%倒升1.3%收市。金融股亦跟隨造好,成為推動大市向上的主要動力。杜瓊 斯金融服務指數漲0.8%,跑贏大市。
「高盛欺詐案」喺美國 本土似有略為降溫跡象,但在歐洲就越搞越大。懷疑係高盛間接「受害人」的德國和英國政府表示,考慮對高盛展開調查並採取更多行動。咁又係,你美國自己都郁 啦,無理由德國和英國唔郁啫。
據SEC的訴狀稱,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在2008 年8月曾向高盛支付8.4億美元,以解除旗下收購的荷蘭銀行手中持有的相關債務抵押證券(CDO)頭寸。英國政府係RBS的大股東,持有84%的股權;德 國產業投資銀行(IKB),亦係有關的CDO的三家投資者之一,虧損了約1.5億美元並瀕臨破產,德國政府向該行提供了上百億歐元援助。
英國首相白高敦話, 他對「這一道德淪喪感到震驚。這可能是我們所見過的最惡劣的案件之一。」並稱在高盛一案中,英國將與美國證監會合作。德國則表示,將考慮對高盛採取法律行 動。
不過,有專家指出,但凡碰到類似高盛這種大機構的欺詐事件,一 般都會和解收場,被指控人賠錢了事,而不是打官司打到尾。首先係並非很多人認同SEC的舉措,「因為牽涉到的問題不是那麼具體可辨」,而且大家都擔心後續 牽連太廣。另外,SEC內部對是否起訴高盛出現分歧,而遲遲沒有動作,很容易出現道德風險。瑞士信貸經濟學家陶冬認為,高盛事件已犯眾怒,為當局大幅收緊 監管提供了口實,銀行的盈利空間必然會受到影響。但在同時,高盛是美國核心競爭力所在,人脈遍佈政壇及商界各個角落。高盛不會像豐田那樣被美國政府追打, 最終可能「炒人罰款了事」。陶冬認為,高盛事件將會使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收縮借貸杠杆,進而影響風險資產的供求關係,即係少咗資金買風險資產。
亞太及歐洲市場避險 情緒明顯升溫。全球股市和各類大宗商品紛紛大跌,前期受追捧的新興市場貨幣全線回吐。美元和美國國債則獨領風騷,重拾「避風港」本色,而作為套利交易目標 貨幣的日圓也大幅反彈。
昨日提到養車和養仔的問題,網友廸廸仔問起:「陸sir, 照你所言, 從資產管理角度去看, 其實是不應該買車同生仔, 因為基本上這兩個項目都係消費, 仲要係非常奢侈的消費哩!」
人要理財,但理財非 一切,又唔好因為理財的原因,唔去做一啲本來應該做的事。車當然唔一定要養,但消費得起,都唔係一定唔可以養車,試想你月入5、6萬,想買架車揸吓,又有何不可? 但你月入1萬,仲要去養車,就會相對捉襟見肘啦,所以養唔養車都係相對、唔係絕對。
仔女更比車重要1萬倍。香港好多人議論生唔生仔,我係「生仔派」,認為養兒育女的愛和喜悅,只能親身體會,不可言傳,所以唔好因為要理財而 唔生仔,養仔平有平養,貴有貴養,有錢人的仔女,未必教得好過窮人的仔女,關鍵係父母有無教,而唔係有無錢。
昨日講起仔女讀書, 只是想講一個觀念:「貴不一定等如好」。早前和一個瑞士名表高層談起,佢話佢地啲錶,好唔好賣竟然同敢唔敢定價有 關,只要敢定個高價,銷情反而會好,因為好多人其實唔識錶,買貴錶只是跟風,所以佢地一定個天價,呢批跟風客就以為係好。N年前又聽一間私立學校的高層談 起,佢地就係要定高啲學費,最好全港最貴,咁就成為一個品牌,好多家長都以為貴就係好嘢。
貴唔一定等如好,家 長代仔女「購買」教育服務時,要留意學校是否物有所值。好多又貴又新的學校,其實物無所值,校長又新,老師又新,大家都在學習,學生就如白老鼠,俾新老師 做試驗品。我曾聽一個負責教育的高官分析,校長就如公司的CEO,校長好,間學校就會搞得好,不少新進地區名校, 就係因為一個好校長將間學校搞好。歷史悠久的名校,校長在任時間長,離任時也較易搵到好接班人,延續學校的好傳統。但一些新或半新學校,即使收取頗高的學 費,都唔敢包一定搵到好校長,入去讀就要博一博。問題係點解要俾咁多錢去博呢? 俾咁多錢係想為個仔搵到「實贏」(sure win)的方法,但現實上貴的解決方案好多時並不等如好的解決方案。當你為子女搵咗又貴又無乜用的教育服務時,那筆開支就變成龐大而長久的經常性開支了。
即使學校好,也要家 長配合,好多國際、私立、直資學校都標榜開放式教育,要啟發孩子的自學能力,但家長並不明白,自己不讀書不看報,那能叫仔女培養讀書看報的習慣? 仔女無讀書看報的興趣,根本無法應付課業的要求,仔女要做project時,在小學時很多都由爸媽完全代勞,到升上中學爸媽都無法應付時,仔女也無從入手 了。西方開放式的教育,係培養學生自學和解難的能力,若學校出的功課深到學生唔識做,係學校的問題,但家長代學生做功課,學生唔會學到嘢。家長生活方式能 否配合學校的教育,根本同錢無關。
我總覺得,養大一個仔 女,即使要俾佢較好的學習機會,都唔一定要花400萬,唔好信哂啲廣告呀。錢應使則使,否則人生太刻苦了,但花錢 要花得物有所值。
陸羽仁